语文马说教案
此篇文章语文马说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语文马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祗(zhǐ) 骈(pián)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
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
⑴ 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面对。
⑵ 一词多义:
虽: A、故虽有名马: 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 A、不以千里称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食: A、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 B、食不饱: 吃。
其: A、其真无马邪: 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 指代千里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执策而临之: 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四、课堂小结
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而且,必须大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基础部分;
3、课外查找有关韩愈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背诵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探讨质疑
1、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
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
三、拓展探究
1、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
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
语文马说教案 篇2
语文马说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马说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马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
2、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教学设想】
1、本课教学结构按“感知与积累──探究与发现──应用与提升”三个环节设计。这三个环节是逐层推进的关系。第一环节主要是教学出文言文的语体特点(基本的文言知识主要在本环节落实),第二环节主要是通过语言品味和讨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寓意探讨要有现代意识);第三环节主要是通过与作者进行虚拟对话,引导学生深入地、有创意地理解文本。要讲出韩愈作品的味道。
2、设计要朴实中见新意,课件使用要精当。
3、板书要少而精,字迹要工整。
4、要想办法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5、教学思路要清晰。本课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15分钟,第二板块10分钟,第三板块10分钟,留5分钟机动,主要是使效果特好的环节酣畅淋漓一些。
6、由于是比赛课,因此每个环节要有亮点,结课前应有高潮。
【教学过程】
(导语执教者自行设计)
一、感知与积累
1、解题(教师解释《马说》之“说”)。
2、学生一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几种马,主要是写了哪种马。
3、学生二读课文,圈出课文中“千里马”字样。
4、请学生念出有 “千里马(千里)”字样的句子(课文第一段与第二段每一句都有“千里马(千里)” ),并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些句子的意思.。(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注解,通过查阅工具书、互相研讨,力求自己解决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重点句子和难句,必要时教师补充订正。这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以后教学的基础。)(亮点之一)
5、指导朗读重点段落。
二、探究与发现
1、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和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2、讨论:从现代人的观念看,千里马应该有什么表现(或千里马应该对自己的遭遇负什么责任──这一点口头提示执教者)(亮点之二)
三、应用与提升
《马说》既是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又是韩愈个人怀才不遇愤懑情绪的流露(他认为自己应得到更好的待遇)。请你给韩愈写几句安慰的话。写完后展示点评。(预计是全课高潮)
(说明:本教案是为本次全省教学比赛的深圳选手而设计的。罗湖区教研员周启泰老师、罗湖区松泉中学杨建华老师、翠园中学初中部朱碧波老师也参加了讨论)
语文马说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马说》教学设计6。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教学重难点
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干具体事 物或形象中。
课时安排
l课时。
教学步骤
1.简介文体及作者。
“说”(见前文)
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
2.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骈( )死于槽枥( )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马说》教学设计6》。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见(
外见:从外表上显现出来。
③食( )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3.教师范读全文。
4 学生朗读课文。
5阅读课文并思考:
①课文的中心与层次
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平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6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语文马说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一、 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二、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寓意。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很高兴能与同学们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之旅。虽然五寨到小河头只有10多公里,但如果要骑马来这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咱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关于“马”的文章吧。请翻开课本《马说》。(大屏幕显示)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1.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跟现在的杂文相似。课题可简单地理解为“说马”。(大屏幕显示)
2.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29岁才初登仕途,但为官路上受挫颇多,怀才不遇的思想极为强烈。(大屏幕显示)
三、研读课文【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àn,今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昌黎先生集· 杂说》韩愈 唐)或(韩愈文选)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适当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注释】1 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在马夫的手中,不能展现才能。 辱:辱没,受屈辱。 祇 :同“只”,只是。 3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骈死:并列而死。 4 一食(shí):吃一顿。 5一石(dàn):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 6 食:同“饲”,喂养。 7 故:因此 8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9 于:在。 10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马夫 11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枥:马棚、马厩 12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以:凭借 称:著称 13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14一食:吃一顿。食,吃。 15 或:有时,或许 16 能:可以 17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8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9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20 其:指千里马,代词。 21 是:这样,指示代词。 22 能:才能。 23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4 且:犹,尚且。 25 欲:想要。 26 等:等同,一样。 27 不可得:做不到。 28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9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30 策之:鞭打马。策:马鞭子,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31 之:代词,指千里马。 32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用) 33 道:正确的方法。 34 食之:食,通“饲”,喂。 35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6 材:通“ 才 ”,才能。 37 鸣:马叫, 38 奴隶人之手:马夫的手中,之:的. 39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40 临:面对 41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42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43 其(2):恐怕,表肯定语气。 44 邪:通“ 耶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45 知:懂得。 46 美:才能,长处。
1、教师范读(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气,初步感知大意。)
2、学生齐读(目是让学生熟悉文句,进一步感知大意。)
3、学生思读,讨论理解
(1)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理解文意,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出观点,看哪小组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准确?(巡视备问)。(大屏幕显示)
明确:作者在课文第一段首先提出论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提出自己观点:因“伯乐不常有”,“虽有名马”却“不以千里称也”是不可避免的。(即“千里马”常被埋没。)
(2)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说说论题中“伯乐”与“千里马”是什么关系?
明确:“伯乐”决定着“千里马”的命运, “千里马”依靠 “伯乐”生存。
(3)教师引语及提问:明白了论题中两者的关系,也找到了作者的观点,同学们继续以同桌为小组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作者举例论述了“千里马”被埋没。作者认为,“千里马”没能表现出日行千里的才能,原因在于“食马者”不知马,因为他只用对待普通马的方式喂养千里马,千里马因“食不饱,力不足”,才能才被埋没。由此可知,“食马者”平庸浅薄。流露出作者的谴责之意。
(4)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明白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现在,我们把第三段齐读一遍,想一想,作者又作了怎样的论述?
明确:作者在这一段还是继续写了“食马者”不知马的表现,而且还刻画了一个特写镜头——“食马者”“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更进一步地指出:“千里马”被埋没是由“食马者”的不知马造成的。在这个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食马者”的不知马简直到了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步,他不只平庸浅薄,还狂妄无耻!作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于是发出质问:“其真无马邪?”同时还作了肯定的回答:“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知马”的强烈愤慨。
(5)教师引语及提问:第二、三段都是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由“食马者”“不知马”造成的,这些内容是否重复了?
明确:没有。第二段是从千里马的角度论述的,而第三段是从“食马者”的角度论述的。
(6)教师引语及提问:谁能说说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先提出观点,“千里马”常“不以千里称也”,指出其命运的悲哀;接着从从千里马的角度论述的“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最后,又从“食马者”的角度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同时,斥责了食马者的愚妄,并以“其真不知马也”归结全文主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知马”的强烈愤慨。
4.学生齐读
目的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综合理解
讨论理解下列问题:
1.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是否只是就“马”说“马”?(大屏幕显示)
明确:不是。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现象,揭露了埋没人才的社会现状。
2.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明确:“伯乐”比喻善于发现人才的贤士,“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摧残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大屏幕显示)
明确: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摧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怀才不遇的思想。
五、课堂总结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只能到此为止了,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我祝愿大家,在未来的学习中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语文马说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积累优美的词句。
2、了解作者写作目的,学会欣赏马的美德与美丽
3、学习运用对比描写。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写作目的,学会欣赏马的美德与美丽
2、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并试写
教学难点 :
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并试写
一、导入 新课
以一组马的图片导入 ,请说说马给你的印象?
今天的课文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马。
二、朗读感知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但是运用了散文的语调。
1、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问题:文章写了哪几种马?
2、分别找出各种马的特点。(小组接龙,每人找到一种,有感情地朗读,并概括特点)
3、从作者的描绘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对各种马分别持怎样的态度?(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三、活动研讨
1、作者将各种马都描绘得各具特色,真是五彩纷呈,假如再有依次选择的机会,让你做一匹马,你愿意做哪一种马呢?
请用句式“我愿意做 马,因为 。”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小组活动:当 马遇到 马 以文中各种马的特点为依据,进行对话演出。
四、拓展练习
来看看字典中马的解释:哺乳动物,头小,面部长,耳壳直立,颈部有鬣,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长毛。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车、耕地、乘骑等用。皮可制革。
你觉得写得好不好?为什么?课文用了什么办法来把马写得生动形象呢?
将马与好几种动物进行了对比描写。你觉得有什么好处呢?
引入平实性说明文与文艺性说明文的概念。
根据课文内容,试着用对比的手法与散文的语调来改写字典中的解释。
五、作业 布置
1、 用对比描写改写字典中虎的解释
2、 课外阅读周涛散文《巩乃斯的马》,感受飞奔的马,做摘抄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