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2025/10/24教案

此篇文章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一、学习生字和新词。

二、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及思想感情。

三、揣摩语言,领会语句的意味。

四、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杨绛(1911-20xx),江苏无锡人,作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读的时候思考下面三个问题:一是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钱起到了什么作用二是为什么要详写“老王来送香油鸡蛋”这部分内容三课文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愧怍”这种“愧怍”的感人之处在哪里

(二)自主解决生字和新词。 蹬 绷 捎 肿胀 荒僻 取缔 降格 镶嵌 门框 滞笨 侮辱 愧怍

三、精读课文

(一)四人小组讨论,然后每组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读完这篇课文后,也许你会不是刚才下面这些词语:贫苦、命运、平等、尊重、同情……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围绕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谈谈感受。(本文里的老王,身体差,有一只眼睛看不见,另外一只眼睛视力也不好,靠蹬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挣钱养活自己,是一个贫苦者。而作者对他很同情,经常照顾他的生意。)

(二)文章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愧怍”这种“愧怍”的感人之处在哪里

老王送给作者香油和鸡蛋,“反正意思很明白,是送给我们的。”但是作者又拿钱给老王,老王身体有病,是上门表达谢意,作者没有领会老王的用意,只是以钱回报,没有与老王更多地交流,感觉对不起老王的情意。作者认为自己自命清高而“愧怍”。作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体现了知识分子可贵的自省精神。

(三)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试着找出相关的语句,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

尊重老王的劳动,对生活困难的老王表示同情和关怀。

(四)细读课文中“老王来送香油鸡蛋”的段落,探究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详写这部分内容

这一部分写了作者一家和老王的珍贵友情,也是写老王向作者一家表达谢意,令作者感动的一幕。

2、在这部分中,又为什么要详写老王的肖像、神态以及“我”的心理活动

暗示作者从直觉出发,隐约感觉老王病得厉害,身体状况差。详细写老王的'肖像、形态,为后面自责因受惊吓而忽略老王的心意做铺垫。

3、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被老王的病容吓倒了。

(五)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粗词表情达意的效果。

(1)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表示肯定不要他减半收费。“当然”用在这里,流露了作者同情老王的心理。

(2)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从“和“压根儿”表示老王做生意一直诚实。

(3)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表示作者一定要给老王钱。

四、小结

这篇课文,作者用简洁、朴实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还人物以真实,产生惊人的震撼效果。同学们,今天,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啊!幸运者应该怎样对待不幸的人呢我们应该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同学们,让我们学习杨绛女士把爱之光分一些给身边的人。

五、作业

抄写“老王来送香油鸡蛋”的段落。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明白中心的含义及其作用。

2、理解并掌握一种突出中心的方法:详略得当。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细致描述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以详略得当来突出中心的方法。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升格病文,让他们在升格中体会细致描述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这么多年,我们的作文一直被老师批改。今天,老师想邀请大家做做小老师,帮一位同学的作文升格,好不好?(好)同学们的声音这么洪亮,老师对同学们接下里的表现充满期待。

为了做好小老师,我们得给自己充充电,加加油。所以,我们要先从第四单元写作课《突出中心》里学习一点理论知识。

二、借助课本,学习知识

1、浏览知识短文,快速圈点勾画

①说一说,什么是中心?

②每篇文章都要有一个什么样的中心?

③中心对于文章有什么作用?

④写作文如何才能突出中心?

2、回顾重点课文,怎么突出中心

课题中心句怎样突出中心

《猫》

《鸟》

《狼》

总结:怎样才能突出中心

归纳:观点单一,明确中心;精心选材,紧扣中心;巧用技法,凸现中心。

三、学以致用,升格作文

1、整体感知作文,评析中心思想

纸飞机

①在我卧室的床边的.书桌上,放着一个纸飞机。虽然它很普通,虽然它曾经带给我很深很深的失望,但现在却是我最喜爱的宝贝之一,永远放在离我最近的地方。

②九岁那年,妈妈带我到宜昌的小姨家玩。到了小姨家,除了第一天去儿童公园划了船,后几天一直呆在屋里看电视,很无聊。小姨见我整天闷闷不乐,就为我报了一个亲子游戏——抢“宝”。

③游戏规则就是将家长的左腿和孩子的右腿绑在一起,奋力奔跑,谁先跑到终点谁就可以抢到一个宝贝。比赛前,我早已看中那个布娃娃和积木,但比赛规定只能抢一个“宝”。比赛中由于我的犹豫不决,尽管妈妈不断地为我加油,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比赛结束时,我嚎啕大哭,为我的犹豫不决而后悔。我要求再参加一次,但工作人员说一位小朋友只能参加一次,并给了我一个纪念品——纸飞机。

④我伤心到了极点。于是,我生气地扔掉了那个纸飞机。但在妈妈的要求下,我还是把纸飞机带回了小姨家。我恨这个纸飞机,因为它永远代替不了那个漂亮的洋娃娃和好玩的积木。但是,妈妈的话使我从此改变了对它的看法。

⑤这架纸飞机之所以成为我最喜爱的纪念品,就是因为它告诉了我三个道理:一、遇到任何事情都不可犹豫不决,犹豫不决是你的敌人,要学会场战胜它。二、要懂得取舍,舍弃坏的一方面,这样才能取得累累硕果。三、要将失败作为耻辱,就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才能夺回自己的国家。将失败作为耻辱,激励自己,使我拥有不竭动力,最终成功。

⑥从此,那架纸飞机就挂在我的书桌上,每当我因不懂得取舍而犹豫不决时,它便会使我回想过去,做出正确的选择。

⑦一架纸飞机,不昂贵也不精美,但它却告诉我许多人生道理,使我学会坚定不移,懂得如何取舍,做出人生的正确选择,使自己永不后悔。

◇中心句症结:

2、浓缩过多议论,提炼明确中心

(提示:原文中用来揭示中心的三段文字中反复强调了两个词——不懂取舍、犹豫不决,所以浓缩中心句时要关注这两个词)

◇提炼的中心句:

3、品析叙事主体,找出问题所在

◇叙事主体症结:

4、小组通力合作,升格突出中心

①号同学:请描叙一下让“我”难以取舍的洋娃娃和积木分别是什么样的。

②号同学:请描叙“我”在比赛过程的心理、动作、神态等,以很好地展现“我”的犹豫不决。

③号同学:请描叙一下赛终“我”嚎啕大哭时,别的小朋友拿着洋娃娃和积木时开心玩乐的样子,通过对比,以此突出“我”的伤心与懊悔。

④号同学:请根据全文,写出妈妈到底对“我”说了些什么?可以伴有妈妈的动作与神态描写。

5、展示升格成果,品尝劳动之乐

每小组①②③④号同学上台展示连缀成篇的作文,看看哪个小组修改的最好。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学生归纳总结:写作文时我们一定要记住这四点,才能写出中心突出的好作文。

紧扣(一个)中心

详略一定(得当)

(详写)细致描述

(略写)概括简明

2、课外作业:请同学们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突出中心的方法,课后以写作实践三的作文题“走出校园”为话题,写篇作文。祝同学们写出中心突出的像花儿一样引人注目的好文章。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3

【设计思想】以考试题型(及其变化)为导向,以市教研室评价目标为中心,自拟小专题进行复习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复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形成了较成型的学习习惯,具备一定的快速阅读能力,同时能整体感知文章,在老师的点拨下,基本能从文字中提炼要点,把握文章精髓;理性思考、独特表述是他们学习中的难点。在教学中根据孩子的已有知识、能力、经验,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先安排阅读、分析、理解文本,然后在积累的基础上课内外渗透、融合,在复习中除对知识的归纳,更重要是让其掌握中考知识点及相关答题技巧,最后在理性思考、独特表述方面作突破。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名著基本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概述;初步欣赏文学名著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能结合具体语段对《繁星》《春水》作简单分析;能具体说出自己阅读名著的体验,并就作品具体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初步欣赏文学名著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能结合具体语段对《繁星》《春水》作简单分析;能具体说出自己阅读名著的体验,并就作品具体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做好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发放资料,布置预习

学生准备:完成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程:

要点、考点导入。

二.课前训练:

◆青年阿!为着后来的回忆,小心着意描你现在的图画。

◆言论的花,开得愈大;行为的果子,结得愈小。

◆空中的鸟!何必和笼里的同伴争噪呢?你自有你的天地。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星星--只能白了青年人的发,不能灰了青年人的心。

1.这些诗句来自谁的什么作品?(冰心《繁星》《春水》)

2.我们班有个学生,他很不自信,请你模仿冰心的诗歌体式写上几句话,让他自信起来。

3.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现代著名女作家,诗人,散文家,儿童文学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印度诗人泰戈尔于1913年写成散文诗《飞鸟集》。全集共325首短诗。冰心的诗受他影响很深。20世纪初,冰心开始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冰心体”。其作品体裁以歌颂母爱、童年和自然为主,笔调柔和细腻,微带忧愁色彩,手法含蓄委婉,语言清新明丽,共鸣面大。

4.艺术特色:

(1)短小精悍,真实自然。在看似随意地挥写中蕴藏着人生的哲理,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2)富有诗情画意,格调自然柔和。 三言两语,无不饱含浓烈的诗情画意,有诗的语言,诗的意境,诗的情趣。

(3)想像丰富,联想开阔,词句清丽,笔力准确。

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语言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

三.典例分析〔一〕:

《繁星》简介:

《繁星》由164首小诗组成。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

第一节 赞颂母爱;第二节 歌咏大海;第三节 阐发思想。

〔一〕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摘自《繁星》〔一五九〕

〔鉴赏〕:寥寥几句,赞扬了最崇高、最无私的母爱。她对母亲表示了由衷的感激之情。联系自然,读来委婉柔和。

【方法归纳】

1、抓住形式上特点(短小);

2、概括内容(“主题”是什么);

3、联系文本,谈谈读后的感受(角度:语言特点;表现手法—联想、想象、画面感)。

〔二〕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空中,何曾听得见他们的对话?

沉默中,微光里,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摘自《繁星》〔一〕

〔鉴赏〕:短短的几句,却勾勒了一幅清幽、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而且,作者的想象力是这样的神奇美妙,那冷冷的夜空中无情感的星星尚能互相赞颂,作者十分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对“人类之爱”的追求。

【课时训练】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冰心《繁星春水》

(1)“心中的风雨”比喻 。

(2)作者还有另一首小诗“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请指出这两首诗的共同情感并简析其特色。

答: 。

参考:

生活中的坎坎坷坷;

两首诗歌都运用了运用比喻,都突出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四.典例分析〔二〕:

《春水》简介

《春水》是《繁星》的姐妹篇,由182首小诗组成。在《春水》里,冰心虽然仍旧在歌颂母爱,歌颂亲情,歌颂童心,歌颂大自然,但是,她却用了更多的篇幅,来含蓄表述她本人和她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烦恼和苦闷。她用微带着忧愁的温柔的笔调,述说着心中的感受。

第一节 自然的描绘和赞颂;第二节 零碎点滴的人生启示与感悟;第三节 劝诫和鼓励

〔一〕

鱼儿上来了,水面上一个小虫儿漂浮着----

在这小小的生死关头,我脆弱的心,忽然颤抖了。

-----摘自《春水》(一0四)

〔鉴赏〕:这首诗充分表现了冰心的爱心,写得最好的一个地方就是:“这小小的生死关头,我脆弱的心,忽然颤抖了。”这句话细致描绘了一个小小的生死关头,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充分体会到冰心的那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对弱者的同情心!

〔二〕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摘自《春水》〔三三〕

〔鉴赏〕:诗的哲理通过贴切的形象恰当地表现出来。“墙角的花”,便是这首诗借以抒怀的形象。诗人用“墙角的花”来形容孤芳自赏者,准确生动,形神兼备,生长在墙角的花,由于不能充分地得到阳光的沐浴和雨水的滋润,因而缺乏蓬蓬勃勃的生命活力,花朵开得枯黄瘦小。“天地便小了”, 意在告诫人们做人处世应当谦虚,切勿骄傲。生命之花,总是在谦逊的心境中绚烂开放。一旦陷入孤芳自赏之中,就会枯萎凋谢。是说“墙角的`花”如井中之蛙,困囿于狭小的视野,而看不到广阔的天地;

五. 课后巩固

1.冰心原名____,诗集《繁星》、《春水》是人们公认的小诗最高成就,被茅盾称为“______” 。

(谢婉莹、春水体)

2.冰心(谢婉莹)是“五四”时期走上文坛的。她的小说,散文,诗歌以“满蕴着温柔”的笔墨,清新隽丽的文字,表现了“爱的哲学”。

她爱_____,爱______,爱______。(母亲;孩子;自然)

3.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填空。

〔1〕人类啊!相爱吧,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向着同一的归宿。

〔2〕弱小的草啊,骄傲些吧,只有你普遍地装点了世界。

〔3〕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上面句子包含丰富的感情,充满人生折哲理,选自的作品是《 》、《 》,作品的主题是:

《繁星》、《春水》。母爱、童真和对自然的赞美。(或“爱的哲学”),(作品名称,作品主题)

4.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1〕“孤芳自赏”的意思是 。

〔2〕这首诗的构思十分独特,讲的是____与 傾心絮语,劝勉 ,否则 。

〔3〕这首诗以花喻人,寓理于物,给我们什么启迪?

(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作者; “墙角的花”、不要“孤芳自赏”、“天地便小了”;告诉人们做人不怕做“墙角的花”,不要缺乏自知之明,孤芳自赏, 只有胸襟开阔,虚怀若谷, 才能不断进取,在他面前展开一片无限的“天地”。)

5.判断正误:

〔1〕《繁星》和《春水》是冰心表现“爱的哲学”的两部散文集,文笔清新优美。

〔2〕冰心原名谢婉莹,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诗人。其诗集《繁星》《春水》的主题是对母爱、童真和自然的赞美。

〔3〕冰心受泰戈尔的影响极大,善于用简短而清丽的语言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如诗集《繁星》《春水》,歌颂了母爱、童真和自然,同时也不乏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读来情韵悠长,别有趣味。

〔4〕母爱、童真和对自然的赞美,是《繁星》和《春水》的主题歌。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感受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3.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趣,提升鉴赏品位。

4.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学习重点、难点】

1. 在朗读中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欣赏文章画面美。

2.领会作者抓住特征写景时用笔之细腻,同时领悟、体会作者外露的情感。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雨丝画面,配乐)

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古人有很多写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作者简介

刘湛秋(1935——),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被誉为“抒情诗之王”。兼创作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及编辑诗歌。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欢乐》。

一、读

1.(配乐欣赏,初步感知)

诗人创作散文,终脱不了诗人的气质。本文就是如此,作者用诗化的语言绘出如画的四季雨景,请同学们欣赏配乐朗诵,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自己对雨的喜爱的,四季雨景图你最喜欢哪一幅呢?(学生听读)

同学们听后,定会发现作者很喜欢雨,他是怎样表现自己对雨的喜爱的呢?(通过对四季雨景的描绘),这四幅图你最喜欢哪一幅?老师最喜欢“春雨图”,我想请同学们先和我一块来欣赏它。

2.分析“春雨图”:

朱自清《春》中也有一幅“春雨图”,同学们还记得吗?一起背背看: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的发亮,小草儿也青的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这是一幅雨中即景图,写出了春雨轻柔的特点。

刚才同学们在欣赏配乐朗诵,我想,我们同学也能读,而且会读得更好。请一位同学朗读,(同学们最想听谁读?)在听的同时,注意看看作者是否也给我们推出了一幅雨中即景图?写了哪些景?写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你可在文中找关键词句。

(师生共同欣赏“春雨图”):

一场春雨过后,给整个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

多媒体展示: 柔软 春雨绵绵

娇媚 驱走冬天

透明 改变姿容

教师小结:确切地说,这是一幅春雨后景观图,春雨“润物无声”“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场春雨滋润后,整个大自然都从睡眠中苏醒过来,把你的五官都调动起来,我们看到树木睁开明亮的眼睛,我们听到小草生长的沙沙声,我们嗅到空气中芳甜的气味,置身其中,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太美了!而这一切都是这一场春雨的功劳啊!在这里,作者对雨充满了喜爱之情,把春雨写得亲切可爱。这段文字我最喜欢“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你的鼻子和嘴唇。”我忍不住作个深呼吸。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段文字)

3.同学们可用同样的方法阅读夏、秋、冬雨图。

(师生共同欣赏其余三幅图)

①夏雨图:夏雨有什么特点?热烈、粗犷的仅仅是雨吗?

多媒体展示:

热烈

夏雨倾盆 丰满大地 展示诱惑

粗犷

教师小结:整段文字充斥着火热奔放的豪情。

②秋雨图:在文中找出描写秋雨特点的词语。多媒体展示:

端庄 深情

秋雨轻轻 倾诉 沉思 纯净灵魂 产生情思

轻 发光

教师小结:“自古逢秋悲寂寥”,在此作者一扫古人“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哀怨与凄凉,更没有林黛玉“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秋雨助凄凉”的伤感。

③冬雨图: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冬雨和南国的雪?用了什么手法?

多媒体展示:

自然

冬雨透明 降临温暖 带来蜜情

平静

教师小结:冬雨自然、平静给人带来异样的蜜情,真希望今年的雪能早点到来。

归纳总结:王维的诗被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文也可说是“文中有画”了,作者抓住四季雨的特征,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四季雨人格化了。如果说春雨是一个娇媚的少女,那夏雨可就是一个泼辣的大嫂了;如果说秋雨是一个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那冬雨可就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了。作者在这里表现出对自然、生命的热爱。

二、悟

1.体会情感:雨给作者留下了如此美的形象和记忆,雨在作者笔下显得如此可爱。对四季雨景的描绘,可谓一条线索,除此之外,还能找出一条线索来吗?

喜欢(美) 爱恋(活力、滋润、流动)

用了什么抒情方式?(齐读第1、6、7段)

作者也曾说过:“我好像是属鱼的`,因为只要下雨,我的身心便舒适起来,情绪进入那种静谧的活跃,灵感的泉眼似乎也滋润了。”

这与作者有着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心是分不开的。

2.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何在?

三、延伸拓展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感受,随着生活环境、生活处境的变化而变化。雨给作者留下了美的形象和记忆,作者对雨的感受始终没有变化,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他生活在太平盛世,未能感受到时代的沧桑之变,而蒋捷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一生颠沛流离,心系朝廷,对雨的感受自然会发生变化。

(多媒体展示、齐读)

虞美人 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师生共同赏析)

听雨有两种境界:一是雅趣盎然的赏心乐事,雨声具有一种乐感、美感。一是悲苦、惆怅莫名,雨声淅沥,益增愁思。

结束语:

有人说“每个人不一定要成为诗人,但每个人可以诗意地活着”,但我要说:“没有一颗鲜活灵动的心,没有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是无法进入那诗意的境界的,让我们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用心观察自然,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很美。”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5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汇编[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6

课时目标:

运用略读方法,找出作者的观点,圈画出标志文章结构的关键句,理清文章内容和论述思路。

重难点:

运用略读方法,找出作者的观点,圈画出标志文章结构的关键句,理清文章内容和论述思路。

项目过程:

一、预学检测

给黑体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安分揽dá观恩huìqì约

监dūxún环xiè却如shì重负

死而后yǐrén人志士悲天mǐn人

二、理清思路

1.课文《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述性文章,略读时应侧重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路等。略读课文,边读边用红笔圈画出三句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作业本学习任务一)。

观点句:

2.在文中圈画出标志文章结构的关键句,体会下列句子的作用。

3.根据关键句可以明确文章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将标志文章结构的关键句与这些内容一一对应,梳理出文章的结构。

4.借助图表梳理出这篇文章的论述思路(作业本学习任务二)。

板书设计

论述文略读要领

关注标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开头(方式)、每段中心(抓段首或段尾)

理清文章思路

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并列、层进、对照、总分)

三、作业设计

比较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和《最苦与最乐》,思考写人记事

散文和论述文的阅读策略。

篇目文体品德(中心论点)事件(分论点)结构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最苦与最乐》

四、方法指导

1.找中心论点

基本概念:①论题:作者要讨论的问题。

②论点:作者对所讨论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明确表明作者态度或观点,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

③中心论点:作者在文中摆出的核心观点。议论文一般都有一个中心论点。

④分论点:各部分用以补充和主持中心论点的分支论点。

答题方法:①看位置:标题开头中间结尾。

②抓关键词:“可见”“总之”“所以”“归根结底”等总说词;过渡词;反复使用的词。

③提取分论点。④分析论据。

2.概括中心论点

答题方法:①摘抄或改编表观点的句子为表判断的.陈述句。

②找关键词,连词成句。

3.论证结构

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总分式: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里分述各项一般都是并列的。

层进式:由浅入深。段与段之间常有递进式的标志“不仅如此”“而且”“甚至”等。

对照式:在论证过程中,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用一种事物或意思来比照另一种事物或意思,就是对照式。

并列式:行文在几个并列的层次或者段落之前常常标有“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或“从……上看”“从……上分析”等形式。

第二课段:感受中华美德课

——略读小说、散文、论述文、文言短文

教学目标:

1.理解并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感受和心得。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