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麻雀》教学设计

2025/10/25教案

此篇文章《麻雀》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麻雀》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麻雀》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他以新颖的构思,精炼的语言文字,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文中通过对不同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不仅刻画出小麻雀弱小可怜、猎狗庞大凶猛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勇敢的献身精神,热情地歌颂了“爱”的强大的力量。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描写老麻雀及猎狗的重点词句感悟老麻雀强烈的护子之爱,体会母爱的强大力量。

3.学习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麻雀强烈的护子之爱,体会母爱的强大力量。

2.学习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理清关系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呢?让我们大声喊出他们的名字。

2.这些动物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师画关系图谱)

3.我们透过小麻雀的外貌、神态和动作描写,知道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

二、直奔中心,研读课文

(一)体会猎狗的凶猛

1.这只可怜、弱小的小麻雀被风吹落在了地上。此时它的处境如何?从课文哪里看出来的?

2.出示句子: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1)这句话是对猎狗哪方面的描写?具体是哪些动作?请你再读这句话,要突出这些动词。这些动词让你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猎狗?

(2)谁还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猎狗的凶猛?指名读,师生评价,齐读。

(二)感受老麻雀的无畏

1.默读课文的四、五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老麻雀表现的句子。

2.出示句子: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地落在猎狗面前。

3.请找出老麻雀的动作,读好这些动词。

为了把当时的情景说得更具体,作者还用了什么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这个比喻句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

5.麻雀的身躯本是柔弱的,但此时此刻却顽强如石头,就在它落下来的一瞬间,它还做了怎样的动作?

出示句子:它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挓挲起羽毛是什么样子?从它的样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名读。

这句话中除了对老麻雀的动作描写,还有什么描写?

老麻雀脸上的神情是怎样的?指名读。

它仿佛在对猎狗说什么?

此时此刻,羽毛就是它的铠甲,叫声就是它的武器。齐读。

6.课文还有哪里也是对它声音的描写?

出示句子: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准备着一场搏斗。

读读这两句话,在和猎狗对峙的过程中,老麻雀的身体和声音有什么变化?说说你的体会。

有同学发出了疑问,前面说老麻雀勇敢无畏,这里又写老麻雀紧张害怕,不是矛盾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用“尽管……但是……”说一说。

面对强敌,老麻雀是紧张的、绝望的;但同时它又是勇敢、坚强的,在紧张中勇敢,在绝望中坚强。把我们的体会读出来。

7.老麻雀搏斗的对象是谁?一只弱小的麻雀要跟庞大的、凶猛的猎狗搏斗,这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它的勇气源于什么?请找到文中的句子告诉我们。

出示句子: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安然”是什么意思?“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

8.是的,是母爱,是爱的力量让一只弱小的麻雀变得强大,变得英勇无畏。同学们,捧起书,把四、五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再次感受母爱的伟大。

三、感悟写法,迁移运用

1.多么感人的场面啊!作者是怎么把老麻雀救小麻雀的场景写得如此感人,如此震撼人心的呢?抓住了老麻雀哪些方面来写的?

写一件事,不仅可以写看到的,听到的,还可以把想到的写下来,这样才能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2.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刚刚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个生活中你感受到父爱或母爱的片段。记住,要有看到的,听到的,还要有想到的。

3.评议交流。

四、学习结尾,升华情感。

1.同学们,父母的爱就是这样,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在遇到危险时,他们会奋不顾身挡在我们前面。文中的小麻雀在老麻雀的呵护下,结局如何呢?男生读第六自然段,女生读第7自然段。

2.猎狗为什么愣住了?为什么向后退?“我”又为什么唤回猎狗呢?

3.看,这就是爱的力量。《麻雀》选自屠格涅夫的小说《猎人笔记》,在原文结尾还有这样一段话:

是啊,请不要见笑。我崇敬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我崇敬它那爱的冲动。

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系下去,发展下去。

生齐读。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走进《麻雀》一课,我想我们每个人的心,都跟作者一样,被文中老麻雀爱孩子的力量和勇气震撼了。走出《麻雀》一课,就在我们的身边,父爱母爱时刻包围着我们,这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生活中,我们要用心体会、用爱聆听、用行动来感恩!最后,让我们在《母爱》这首小诗中结束今天的课程。

六、布置作业,推荐阅读

1.推荐阅读《猎人笔记》。

2.摘抄并背诵两三句歌颂母爱或父爱的诗句或名言。

3.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感恩他们对我们的付出,并试着用今天学到的写作方法把它记录下来。

《麻雀》教学设计 篇2

《麻雀》教学设计[集锦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麻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麻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懂得生活当中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时刻提高警惕,注意危险的出现,善于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好品质

3、初步了解课文,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点:识记本课的生字

难点:理解课文

关键:认字、识字

课时:2课时

教具:课件、卡片

学具:教材等

相关知识点:对麻雀的一些了解 教学突破点: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道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认识它吗?(出示一只小麻雀的图片)大家看它与普通的麻雀没什么两样,其实啊,这是一只与众不同的小麻雀呢!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语句。

2、议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小组合作自主识字:

1、出示生字:责、丝、刮、悄、救。

2、把生字卡分给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习生字。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对于合作学习效果较好的学习小组给予表扬,奖励果实。

四、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1、老师读课文。

2、教师领读。

3、指名读。

4、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练习。一字开花。

六、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板书设计:与众不同的'麻雀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开火车读下列词语。 丝毫、妨碍、继续、人群、刮目相看、七嘴八舌、耳目一新、与众不同。

二、导语:这篇课文写的是一只与众不同的小麻雀。从课文中哪些地主可以看出它与众不同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读对话,注意读出人物语气。

1、麻雀们说:“我们全都是迎风站立,为什么你跟我们相反?”

2、小麻雀说:“我喜欢这样,我并没有防碍你们呀!”

3、麻雀们谴责道:“和我们大家不一样,你真是一个不合群的人!”

4、小麻雀大叫道:“猫来了!猫来了!快逃!”

四、练习:

1、自己试着说一句带有这种语气的句子。

2、同学生们表演课本剧。

五、小结:你们喜欢这只与众不同的麻雀吗?学习完这篇课文对你有何启发?

六、特色作业设计:把《与众不同的麻雀》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与众不同的麻雀 小麻雀 — 麻雀们站的相反 — 迎风站立 没有防碍 — 谴责

《麻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能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麻雀的爱子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老麻雀的爱子之情。

教学难点:

能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教法和学法:

引导学生进行边读边想边思,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互动。

教学准备:

贴画:猎狗、 老麻雀、小麻雀。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引言 : 同学们,常言说:一回生两回熟,三回见面是朋友。咱们虽然是第一次见面,可我能不能把朋友二字提前呢?从同学们的眼睛里我看到了对朋友的笑意。既然是朋友了,我就先给大家讲述一个故事。

2、配乐讲故事——《地震中的母子》

3、师:故事是感人的,听完故事,你想对这位母亲说些什么?

4、导入:人类的母爱是伟大的,让人感动的,那么在动物之间是否是也存在着这样强烈的母爱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麻雀》。

5、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思考:

1、故事发生在哪些动物之间?

2、这三种动物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根据课后62页第二题的提示,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三、讲解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呢?

2、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小麻雀?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画出来并读一读。(出示小麻雀图片)

这是一只十分可怜的小麻雀,我们要怎样读,才能表示小麻雀的孤单和无助。(指导多种形式读出可爱又可怜的感情,并配上小麻雀图片。)

3、齐读第一部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猎狗图片)看到这样一只可怜的无助的小麻雀,猎狗是怎样做的.?

2、猎狗想干什么?结果呢?(板书:吃)

3、老麻雀是怎样保护它的孩子(小麻雀)的,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4、5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描写老麻雀动作的语句。

(出示老麻雀图片)作者是怎样形容老麻雀的动作快的?从哪些字也可以看出老麻雀的速度之快?

这是一句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老麻雀飞下来时像石头落地,那说明老麻雀飞下来时份量重,(速度十分快,果断,毫不犹豫)这是一个怎样的动作,谁来演示一下。

(我们体会一下老麻雀此刻的心情(十分焦急)因此,读时应该稍快,语气加重。找一生读这句话,再全班齐读这句话,要求读出老麻雀的急切之情)

引导理解:“扎煞“是什么意思?

4、老麻雀落在了凶猛的猎狗面前,它害怕吗?

5、麻雀既然这么害怕,又是那么的弱小,可它还是飞了下来,为什么?(板书:救)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在文中找到相关句子读出来。

6、老麻雀紧张得发抖,它真的不害怕吗?此刻它在想些什么呢?

7、假如这场搏斗进行下去?结果怎样?老麻雀没想到吗?

8、是什么力量驱使它这样做的呢?

9、这种强大的力量是什么?

10、爱的力量是巨大的,结果怎么样呢?齐读第六自然段,思考:猎狗为什么愣住了,又慢慢地往后退?老麻雀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勇气?(母爱的力量)

(三)、学习第三部分

1、我见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又是怎么做的?

四、小结:

是啊,正是由于这种强大的力量,吓走了猎狗;正是由于这种强大的力量,拯救了小麻雀;也正是由于这种强大的力量,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永恒的。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育满着爱,因为有爱,你我彼此相识,爱让我们的心彼此贴近,同时也温暖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在我们身边,比如在教室里,在学校里,在家里,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你发现了吗?

五、拓展。

同学们,2008年的春节的冰灾,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了许许多多有爱的令人感动的事。我们都难以忘怀,人们都说“大雪无情,人有情”、“有了全国上下十几亿兄弟姐妹的齐心协力,没有我们闯不过去的沟坎儿,没有我们克服不了的困难。因为我们心中都有‘爱’。”

六、送你一句话:

1、母爱是无私的,母爱的力量是强大的,那么就让我们用无私的心去回报母爱,回报所有爱我们的人们吧!

2、跟着老师一起读。

3、学了课文,你感悟到了什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

《麻雀》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对小麻雀外形、动作、神态的描述。

2.学习课文记叙与抒情紧密结合的写法,懂得散文写“物”最终还是为了写“人”的特点。

3.体会作者对弱小者的关心、同情。

教学设想

1.安排两课时。

2.文章寓意深刻、含蓄,应引导学生从分析具体形象入手,得出恰如其分的结论。

3.依据“美是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审美观点,力求引导学生从整体角度对于课文描绘的两个形象——“小麻雀”与“我”的特征获得较深感受。这一点,在指导朗读和组织讨论、启发思考、扼要讲解中渗透。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小麻雀的悲惨形象,“我”对小麻雀的同情。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板书课题)小麻雀在田野,在麦场,在房顶,在树梢,叽叽喳喳,蹦蹦跳跳,十分活跃可爱。不过,老舍先生笔下的小麻雀可不是这样,它是一只受了伤、正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可怜的小麻雀。那么,老舍先生为什么要描绘这样一只小麻雀呢?在小麻雀身上,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我们打开课本,到老舍先生的作品中去寻找答案吧!

2.教师范读全篇课文。

3.要求学生默读第1自然段,然后讨论以下四个问题。

(1)在这段课文中,作者对小麻雀的外形、动作、神态作了怎样的描写?

明确:

外形:刚长全了羽毛。左翅的几根长翎拧在一处,有一根特别的长,似乎要脱落下来。

动作:它在院里跳,有时飞一下,不过是由地上飞到花盆沿上,或由花盆上飞下来。它并不会飞得再高一些。它跳一跳,可又停住,看着我。

神态:小黑豆似的眼睛带着点要亲近我又不敢完全信任我的神气。它的眼睛现出进退为难的神情。它的举动和表情露出了十分委屈和为难的样子。

(2)作者为什么两次描写小麻雀跳跳、停停、看着我的动作?从作者对小麻雀的各种描写中推想出它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明确:

说明小麻雀想亲近我,又怕再次受到伤害,对人心有余悸;表现了小麻雀失去了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但还怀着活下去的欲望。

(3)“我正想把猫赶走,猫已经发现了小鸟,一扑把它擒住了。”作者描写猫捉小麻雀的动作,用了“扑”和“擒”两个动词,这两个动词用得怎么样?对于表现猫和小麻雀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一方面突出了猫抓小麻雀时的出击快,动作迅猛敏捷,一方面也反衬了小麻雀的娇小无力,在猫的进攻面前毫无反抗能力。

(4)读完第1自然段后,你从中看到“我”对小麻雀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明确:

“我”对小麻雀非常同情和关心。

文章中有的地方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直抒我的这种感情,如“我想到了,这是一只养熟的鸟……想到这里,我觉得很难过”;有的地方通过写“我”的行动,如“我想拿几颗饭粒诱它前来,可是又不敢离开它,怕小猫要来扑它。……我很快跑进厨房……我急忙向外院追去……”等来表现出“我”对小麻雀的同情和关心。

4.要求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并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为什么这段课文反反复复描写小麻雀的眼睛?

明确: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文学作品里描写人物的眼睛往往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心情。这里描写小麻雀的眼睛,也是为了表现小麻雀的心情。小麻雀是弱者的化身。作者反复描写小麻雀的眼睛,表现出“我”对小麻雀命运的担心。

(2)“那两颗小黑豆似的眼珠一径在我心里睁着呢”“一径”在课文中作何解释?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

“一径”,一直。这句话表明“我”一直挂记着小麻雀的命运。

5.朗读第3、4自然段,并讨论以下四个问题。

(1)猫口余生的小麻雀,从外形到神态起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是怎样描绘的?

明确:

猫口余生的小麻雀已经奄奄一息了,它的样子已经使“我”难过到不忍再看第二眼。它已站不起来了,胸部几乎贴着地,像人肚痛极了蹲在地上的样子。身子蜷做一团,非常的矮。头低着,小嘴碰着地,眼睛愣着,只有那么一点活气。它已经不像是清醒的,只还有那么一点模模糊糊的希望,使它一动不动地等着生或等着死。

(2)“两颗黑眼珠比以前更大更黑了,像是并不看什么,只那么顶黑顶大地愣着”,这段描写中的“愣”字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说明了小麻雀的什么心理?这个“愣”字与课文前面的“我愣了一会儿,又赶紧地追了去”中的“愣”字含义一样吗?

明确:

描写小麻雀的眼神“愣着”,是呆呆的,失神的样子,表明小麻雀毫无反抗能力,只能任凭命运的安排。前面描写“我”“愣”了一会,是“停”了一会儿的意思。

(3)小麻雀被猫咬伤后,“已经站不起来,胸部几乎贴着地,像人肚痛极了蹲在地上的样子”“身子蜷做一团,非常的矮。”而“我”又说它“身上没有血”“确是没有受了多大的伤”。这是不是自相矛盾?如果不是,又怎样解释呢?

明确:

不矛盾。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小麻雀精神上受到的摧残,被吓得奄奄一息的。

(4)第4自然段中哪些话表现了小麻雀的精神状态与先前有所不同?怎样理解这些话的.含义?

明确:

“它不预备反抗了,可是并非全无勇气,因为它敢在猫的面前一动也不动呢!”这表明小麻雀的精神状态与先前有所不同了,它在无力反抗的情形下,似乎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这样的描写,透露出“我”对小麻雀的希望,希望它最终能勇敢起来。

6.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讨论以下四个问题。

(1)小麻雀这时的形态又有了些什么变化?

明确:

它愣了半天,忽然头向左右歪一歪,用它的黑眼睛瞟了我一眼,又不动了。可是现在它的身子长出来一些,头挂得更低,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了。

(2)“身子长出来一些”,是针对前面哪句话说的?表明了什么?

明确:

是针对“身子蜷做一团,非常矮”一句说的,它说明小麻雀被救以后,心情得到放松。

(3)“头挂得更低”中的“挂”是什么含义?这句话(“头挂得更低,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描写了小麻雀怎样的神态?表明了什么?

明确:

挂——垂。

可以理解为描写了小麻雀沉思的神态,说明小麻雀历经危难之后开始了思索。

(4)“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了”,小麻雀到底明白了什么?“明白”前面为什么用“似乎”?

明确:

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答案不一定追求一致。可参考以下几种:

①明白了弱小者是无法安排自己命运的。

②明白了眼前这个人是可以信赖的,但是不能只依靠别人的援救。

③明白了只有奋起抗争,才是一条求生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

“似乎”在这里表示一种不确定的语气,因为“明白了一点什么了”是“我”从观察中得来的印象,不能十分确定,所以在“明白”之前用了“似乎”一词。

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分析了作者对小麻雀外形、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到小麻雀是个弱者,它是一个不幸者的悲惨形象。我们知道,散文中描写“物”最终还是为了写人。那么,小麻雀代表了哪类人呢?作者在小麻雀身上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同学思索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塑造小麻雀形象的深刻意义,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1.朗诵全文。

2.讨论问题。

(1)小麻雀代表了哪类人呢?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小麻雀形象呢?

明确:

小麻雀代表了旧社会被损害、被侮辱的弱小者。小麻雀的内心活动,与剥削制度下受压迫、受损害的人们在无法抗拒的灾难中的心理状态极为相似。在旧中国,不是有许许多多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小者”吗?他们遭人欺凌,无力反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希望别人照顾,又不能获得实益。作者看到了小麻雀的遭际后,“浮想联翩”由“物”及“人”,见物生情,因而写物写人。

这篇文章写于30年代。作者自己曾这样说过:“因为自幼受过苦,受过压迫,愿意借题发挥,把心中怨气发泄出来。……我只写出我对他们(指受压迫者)的同情,不敢也不能给他们指出出路。”《小麻雀》所要表达的就是作者同情弱小,关心被损害者的思想感情。

(2)怎样给全文划分段落?

明确:

①写一只带伤的小麻雀不幸被猫擒住的凄惨情景。(第1自然段)

②写“我”追猫救雀。(第2自然段)

③写小麻雀意外脱险后的凄惨情景。(第3、4自然段)

④写小麻雀似乎有点醒悟。(最末一自然段)

(3)怎样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

明确:文章写了一只带伤的小麻雀又被猫咬伤的经过,抒发了作者同情弱小,关心爱护遭受灾难的小生命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愿弱小者尽快觉醒,勇敢地站立起来,做自己命运主人的热切期望。

(4)这篇课文为什么如此感人?在写作方法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明确:

①细密入微的客观描写。

作者仔细观察了已受伤后的小麻雀,准确地把握了它的特征,并通过一系列的形态描写将它可怜的形象描绘出来,引发了读者的同情心理。

②将主观情感渗透到客观形象的描写之中。

在整个描述的过程中,作者流露着怜悯、同情心理,这种主观情感的抒发,渗透在对小麻雀形象的描绘之中,作品写的虽是小麻雀,却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情感。

3.要求学生各自朗读课文。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深刻含义及写作上的优点。

布置作业

1.文中反复描写小麻雀的眼神,将这些句子摘录出来,体会各自表现了小麻雀怎样的心情?

2.小作文。

观察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然后描写它的外形、动作、神态等,可以用拟人的手法,最好能含有寓意。

《麻雀》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嗅、奈、煞”等7个生字,会写“呆、巢、齿”等13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抓住描写老麻雀和猎狗动作的词语,体会老麻雀的无畏精神。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的。

2.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动人故事中,懂得动物也有伟大的母爱。

课时安排:2课时

1.认识本课“嗅、奈、煞”等7个生字,会写“呆、巢、齿”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打猎、无可奈何”等词语。

2.学习用查字典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麻雀伟大的举动。

1.读写、积累并运用生字新词。

2.交流、学习、掌握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麻雀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麻雀的体型,获得视觉上的观感。

导语:“小小尾巴高高翘,不会走路只会跳。房檐树洞是它家,爱吃谷物不吃草。”大家知道这个谜语说的是什么动物吗?清早出门时,我们经常能听到它们叽叽喳喳的叫声哦。(生答麻雀)没错,说的就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鸟——麻雀。请大家看看图中的这只麻雀,再回忆一下你们见过的麻雀,说说它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吧!(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它们又活泼,又机灵,又胆小,外貌非常普通。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认识一只特别的麻雀哦。

2.出示课题,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屠格涅夫(1818—1883)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主题鲜明,结构紧密,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对俄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有《猎人笔记》《贵族之家》《父与子》《罗亭》等。《猎人笔记》描写了俄国农奴制度下农奴的悲惨生活,暴露了俄国农奴制度的的黑暗和残酷,在俄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就节选自《猎人笔记》。

2.听音频朗读,一边听,一边学习停顿和朗读语气。注意自己读不通顺的地方。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会写的字:到呆无可何里牙身

儿斗大力住

会认的字:扎救

(2)指导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扌:掩(掩盖)护(保护)搏(搏击)打(敲打)

口:嗅(嗅觉)嘶(嘶哑)喊(喊叫)唯(唯一)

(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指导生字书写。

◆书写指导:

〔奈〕上下结构,上宽下窄。“大”撇、捺伸展盖下,“示”两点呼应。

〔齿〕上下结构。“止”两竖宜短,末笔横长,写在横中线上,下部略小。

〔庞〕半包围结构。“广”撇往左下长伸,“龙”右部整体略出“广”。

◆易错提示:

〔嗅〕右下部是“犬”不是“大”,不要漏写一点。

〔巢〕上部三个“”,不要多写或少写,方向不要写反。

〔齿〕下部是“”,不要写成“凶”。

〔庞〕被包围部分是“龙”,不要写成“尤”。

(4)学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纠正坐姿、握笔姿势、书写错误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圈画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交流圈画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

(1)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白桦树。

预设:先出示狂风吹动树木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什么是“摇撼”,再引导学生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义。可以理解成“摇动”的意思。在阐述词义的过程中要强调词语的适用范围,以免学生误用。

(2)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预设:出示猎狗的图片,最好能突出它锋利的牙齿。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出对猎狗牙齿的主观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下想象猎狗的牙齿在捕杀猎物时所起的作用,从而体会句中“锋利”一词的准确性。在学生明白“锋利”指兵器、工具等尖而薄的基础上发问:为什么人们也会用“锋利”来形容某篇文章的语言?由此发散到“锋利”的另一个释义,即抽象意义上的“尖锐”感受。

(3)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

预设: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嘶哑”的嗓音是什么样的,如老师长时间讲课后的声音或学生嗓子不舒服时的声音,还可以播放具有代表性的歌手的歌唱片段,让学生重点体会它是一种“沙哑”的嗓音状态,一般出现在人或动物疲累、紧张的情况下。

(4)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

预设:教师先展示猎狗和麻雀体型对比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庞大”的意思。再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说一说什么东西给大家带来“庞大”的感觉,教师可适当进行提点,如高楼、高山、大树、长得很高的人,等等。最后可以采用造句的方式进行巩固。

小结:这一次,我们又学到了几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当然,理解词语的方法并不仅限于这几种,大家要从词语本身出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希望大家多多挖掘自己在学字识词方面的才能,争取找到自己独特的小妙招。

3.指导词语归类。

◆AAB式:悄悄地呆呆地慢慢地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阅读与思考。

A.文中出现了哪些角色?(“我”,小麻雀,老麻雀,猎狗)

B.本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事情发展的顺序)

C.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并吓退了猎狗的故事)

预设:引导学生抓住核心角色——“老麻雀”,围绕它的举动进行总结。

D.出示课件,填空并齐读:本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先交代事情的起因——(“我”的猎狗发现了一只被风吹落在地的小麻雀),接着叙述事情的经过——(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从树上飞下来,保护小麻雀,吓得猎狗慢慢后退),最后交代事情的结果——(“我”带着猎狗走开了)。老麻雀的.举动让我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预设: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借机总结规律,凡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文章,只要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概括,再将其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合作与交流。给课文标上段序,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为什么这样划分,归纳出每一层次分别写了什么。

预设:先引导学生找到对应的描述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段落,再进行层次的划分和段意的总结。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不急于确认答案的正误。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讲猎狗随“我”打猎归来,途中看到从巢里掉下来一只小麻雀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讲老麻雀在庞然大物——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吓退了猎狗。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讲猎狗被“我”带走,小麻雀得救了。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弱小的老麻雀竟然逼退了庞大的猎狗,这场面多么令人震惊啊!我们都知道本文节选自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其实作者在这篇文章后面还写道:“是的,请不要见笑。对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对它的爱的激情,我是怀着虔敬之情的。”鸟儿的英勇表现在哪里?“它的爱的激情”又是指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虔敬之情的?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节课上解决。

小结:这节课上,我们共同学习了本课中的生字难词,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并且受到了一定的情感熏陶。看到大家在课堂上的活跃表现,老师非常开心。

(示例:同学这次在识字写字环节中表现得非常突出,让老师感到很惊喜,希望你以后也能多多参与,主动和老师、同学进行互动;同学对词义的理解真是太有一套啦,你的很多想法给老师也带来了不少启发;和的朗读既流利,又充满感情,老师和同学们都被你们的朗诵感动了呢。同学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做得非常准确,是在课前做了预习准备吧?希望大家多向这些同学学习,开动脑筋,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学到的不仅有知识,还有方法和思维,而这些才是获得知识的诀窍。)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2.体会老麻雀为保护小麻雀所表现出来的不畏**的精神,感受“母爱”的强大力量。

3.理解作者传达出的同情、爱护弱小,藐视、不惧强大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