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
2.感悟作者珍爱生命、自我救赎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学习《我与地坛》学生需要从中理解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地坛给我的生存启发。高一的学生在认知上,对情感的理解、语言的运用和精确表达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能够体会生命的涵义。
教学重点:
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
教学难点:
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与死”的思索。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教学过程:
一.预习环节:
1、识作者轮椅上的文坛硬汉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北京人,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后因病转回北京,后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2010年突发脑溢血逝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是一位对生命特别有感悟的作家,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代表作有《我与地坛》《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天的玫瑰》《合欢树》等。其中《我与地坛》《务虚笔记》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对强者而言,磨难也能成为礼物)
2、知背景作者在那金子般的21岁时忽然失去了双腿,我们能充分理解他的极端痛苦的内心:“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地坛的树荫和夕阳笼罩着史铁生绝望的身影,他在这里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静想苦思,想关于死的事,想了好几年。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作者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实际上,他比所有拥有双腿的人,都要更加健全,也更加崇高。)
3、补充材料
①地坛地坛公园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地坛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占地37.4公顷。公园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地坛公园有方泽坛、皇祇室、牌楼、斋宫等著名旅游景点。1984年被评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百度百科)(很多人说:到北京可以不去长城,不去十三陵,但一定要去看一看地坛。)
②史铁生解释他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
③史铁生名言※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要么在恶梦中醒来,要么在美梦中睡去。
※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你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个世界。※不应该因为现实的不满意,就迁怒于那亘古的梦想,说它本来没有。※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
※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四、基础知识梳理
1.记字音坍圮()熨帖()宿命()蝉蜕()窸福ǎ┴ü挪槐?()隽永()倔强()嘈杂()假期()玉砌雕栏()独处()捋着()焦灼()荒芜()剥蚀()
2.识字形tuí墙()kè守()教huì()cù然()
3.积成语.
亘古不变意思是从古到今,没有变化。
坚忍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历尽沧桑历,经历;沧桑:沧海桑田,指变化很大。形容饱经忧患,经历了许多变故。声名狼藉形容人的名声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狼藉(jí):乱七八糟。失魂落魄形容极度惊慌、心神不宁的样子。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环境。临:到、来。
二.课堂研读教材:
学习活动一:读文本,探究地坛给予“我”的人生启示(学生读文,交流,分享)
1.文章标题是《我与地坛》,那么在作者笔下,地坛具有怎样的特点?
2.“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3.“我”与地坛有哪些相似之处?
4.地坛给了“我”怎样的人生启示?(重点品味景物描写)第一处景物描写“剥蚀”“淡褪”“坍圮”“散落”这几个动词中暗含了对比,400多年前的地坛和400多年后的地坛对比,20岁之前的“我”和20岁之后的“我”对比。不用常规句式(如“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表达,却把这些动词提前,与“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句子结构一致。突出了园子的“荒芜”和“我”的残废。地坛荒芜冷落被人遗弃,“我”双腿残废被社会抛弃,二者有着相同的命运,有着“宿命”的味道,这是“缘分”。地坛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也让“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第二处景物描写抓住:蜂儿、蚂蚁、瓢虫自得其乐蝉蜕、露水、草木各显其美——“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园子里处处、时时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那些卑微、弱小却生活得精彩的生命向史铁生昭示着:活着是一种权利,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们应该好好把握。“园子荒芜单并不衰败”这一句对园子的概括实则包含了他对生命的理解:人虽残废却不应该颓废。应该说作者此时听到了生命的召唤,有了生活的希望和勇气。这是值得庆幸的事,只是这一信念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园中的那些小生命可以告诉我们作者历经了怎样的苦痛与挣扎。“猛然间想透了什么”的蚂蚁,应该是作者在某一瞬间悟出了什么吧,“寂寞如一间空屋”的蝉蜕,也许是觉得自己和这蝉蜕一样空空如也!也许是新生的获得也必须像蝉一样历经蜕壳的煎熬吧!那“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的露水,小小的一滴露水竟能摔开万道金光,人该如何?也许是即使马上面临死亡也应该精彩地度过,而不是消极等死。还有那些草木,它们“竟相生长”“窸窸父片刻不停”,野草不是一岁一枯荣吗?可是到了它该展示旺盛的生命力的季节,它便尽情地发出那些动人的.声响。总而言之,从这些景物之中,我们看到作者时而对生感到困惑,时而仿佛想透了些什么,时而可能面对双腿自哀自怜,但最终还是从园中不论大小都活得自由自在的生命中看到:活着是每一种生物的权利,而且要活得精彩。
3、第三处景物描写(齐读六个“譬如”领起的句子)讨论这一段景物描写的含义。明确:落日将地上的坎坷映照得灿烂一群雨燕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苍黑的古柏镇静地站在那儿暴雨激起草木和泥土的灼烈而清纯的气味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的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像石门落日那样活着,即使即将下沉也要将地上的每一个坎坷照得灿烂,生命的最后光辉依然绚烂夺目;像雨燕那样活着,勇敢迎击风雨的挑战;像孩子们那样快乐地活着,在冬雪覆盖看不到一点生机的时刻,用脚印来讲述生命的触角正在不断延伸;像巷中的古柏一样活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偕忘,坦荡自如。地坛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可它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是谁也不能改变的。它形体可变,可活力永存,它象一位智者,不动声色地启示作者从颓废中振作起来。
小结一景物描写要注意的两点
1.抓住景物特点
2.关注景物暗示
学习活动二:文章标题是“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却写了母亲,读文思考:1.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在我残疾后,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
3.“我”从母亲身上收获了怎样的人生启示?(重点品味)抓关键句:“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母亲与地坛融为一体,一起融入了我的生命。阅尽沧桑的地坛以宽阔的胸怀静静地接纳包容了曾经痛不欲生的我。历尽苦难的母亲以聪慧坚忍的关爱默默地理解容忍着茫然失措的我。地坛像一个悲天悯人的智者,荡涤着我的灵魂;母亲是一个聪慧而坚忍的女子,指引着我的人生。没有地坛我不知道该不该活下去,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没有母亲我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至此,完成了作者对生命的解读,对母爱的诠释。“我”与地坛,“我”与母亲,地坛与母亲,融为一体。
小结二叙事抒情、说理
1.关注人物言行、心理
2.抓住细节三、总结全文(解惑提高)(一)梳理景物描写的作用:
1.衬托作者的心境;
2.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静、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3.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的解读(二)感受作者启示,领悟人生哲理一座经历了400多年风雨的古老而又神圣的地坛,一位仅走过49个年头的苦难而又伟大的母亲,一个双腿截瘫用15年时间思索生死的史铁生,一篇倾注真情影响了无数人的《我与地坛》,告诉我们:人生之路多坎坷,可苦难不是逃避生命的借口,而是一种灵魂的磨炼。
四.评测练习
(任务群阅读与实践)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材料一①2010年12月31日凌晨,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消息传来时,新一轮的冷空气正席卷神州大地,瑟瑟寒风中,大片的雪花正在漫天飘飞,路旁的松树、冬青的枝叶也低垂着。②史先生是我最敬重的作家之一。读他的第一篇文章是《我与地坛》,这篇散文我读得很慢很认真,前后读过三遍,这篇文章里,史先生用平实的文字平静而低调地叙述自己的心路历程,他从自身出发,对存在的信念与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思考,文中的母子情深令人动容。在文章里,他坦承当初的颓废与迷茫,“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地坛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平静地回顾当初的心理挣扎,“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便决定活下去试试。为什么要活下去试试呢?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机会难得,不试白不试,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是不是?”他这样阐述自己最初的写作动机,“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呢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他的写作状态近乎痴迷,“中了魔了,整天都在想哪一件事可以写,哪一个人可以让你写成小说......中了魔了,那时我完全是为了写作活着。”像一位邻家大哥把真实的心迹娓娓道来,把真切的心灵感悟与千万读者分享。《我与地坛》带给我们对生命的思考与生命价值的触动,是亲切而深刻真实的。(节选自《难忘生命里的那一缕馨香》)
材料二
①曾几何时,我们的这个时代是那么的喧嚣,曾几何时,我们的作家是那么的浮躁,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却绝然不同,他以他的方式给这个尘世带来一缕缕的芳香,让我们沉醉其间,又像是带来一颗仙果让我们品尝,口齿存香间,体悟到生命的尊严和壮美。《我与地坛》,在解读着生与死的庄严话题;《我与地坛》,又在咀嚼、品味、诠释、超越着苦难。
②不同于一般以写作为生、为稻梁谋的作家,史铁生的作品已经不单是仅供欣赏的文学作品了。他的文字渗透了自己的生命体悟与感受,是在以灵魂撞击灵魂。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既摧残了他,又成全了他。就象珍珠之于蚌贝,那原本就是因砂砾异物折磨而分泌出来的。这样的写作充满了一种向死而生的悲壮,充满了一个男人性格中全部的软弱与刚强。他常常说自己每天都在面对死神,死神多次吻上他冰凉的额头,却又屡屡飘然离开。
材料三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最感人处,正是写他在地坛待得过长时,母亲如何为他担忧。那时他的母亲还在,而我的母亲已经不在了,我只能在地坛荒园中孤独地漫游。共同的念母之情使我与史铁生心心相印,对他的《我与地坛》和《秋天的怀念》情有独钟。我似乎记得当年在地坛徘徊时,曾经见到过坐着轮椅看书的史铁生的身影......直至今天,史铁生仍然是巨大的鼓励,鼓励我继续在“费力不讨好”、却使自己感到深切和明净的“纯文学”路上走下去。(节选自《地坛精魂》)问题:三则材料都写到《我与地坛》,请分析《我与地坛》给作者的启示分别是什么?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2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集锦(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3
◆设计意图
将古代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并序)》改编为小话剧《刘兰芝与焦仲卿》并在课内演出。对这首诗歌的教学,通常的做法是:从词句的理解到层次分析;从人物形象把握到主题的提炼以至于艺术手段的分析。本设计拟突破这一传统程式,将靠抽象思维来理解的诗歌改编为直观性很强的舞台艺术,着眼于诗歌与话剧的特点,在不同艺术形式的转换中,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和艺术特征,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设计提要
1、基于这首诗歌的故事情节和矛盾关系,可以改编为戏剧冲突激烈的剧本。
2、导学生对话剧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具备编演的能力。
◆设计实施
1、改编要求。
(1)每位同学都要进行改编,然后分组讨论,各组选出组内的优秀剧本,并集思广益加以修改,作为演出的底本。(2)准确理解诗歌内容。除了把握词句意义外,对诗歌涉及到的偏义复词、文化礼俗、赋比兴手法等也需透彻了解。(3)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是戏剧文学的两个重要内容,改编时要准确把握原诗的矛盾关系来构成戏剧冲突,改编后的戏剧语言要有个性化特征,符合原诗中人物的身份。对场景等的交代可用舞台说明。
(4)剧本的改编要忠于原作,而且在剧本的布局谋篇。人物语言的润色上,都对写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而改编是写作能力的检阅。
2、表演安排。
演出前对欣赏表演的同学提出要求,不能光看“热闹”,而应看出“门道”,进一步对原诗进行思考,同时对诗歌、话剧这两种不同艺术手段在表现同一内容时所产生的效果进行比较。
(1)演出设主持人一人,负责演出进程的主持;由一名同学负责朗读舞台说明。
(2)剧本分为两幕四场。兰芝在焦府为第一幕,回到刘家为第二幕。按剧情分组表演。
(3)结尾部分的处理;配乐朗诵。诗歌原作中兰芝举身赴清池和仲卿自挂东南枝的情节,以及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尾,由于舞台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做惟妙惟肖的表演,而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部分又不能草率,因而采用二胡演奏《化蝶》乐曲为背景音乐,殉情的刘、焦二人采用虚拟的表演动作来象征。对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尾部分,由一位朗读富有感情的同学在背景音乐中用低缓、压抑的语调来朗诵: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飞天去不回,诚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用《化蝶》乐曲来移花木,使这首诗很难在舞台上表现的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结尾,得到了很好的处理。朗诵的最后四句是借用歌曲《孔雀东南飞》里的句子,既吻合原诗开头的'佳禽失偶,又表达出人们的美好愿望。朗诵时应尽量放慢节奏,配合好音乐的速度。如泣如诉的配乐朗诵,自然地将剧情推向高潮,让学生沉浸在音乐里,忘情于故事中,收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艺术效果。
演出结束后,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
提问:刚才演出的小话剧中,主要人物有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那么,同是感情深厚、爱情专一、敢于反抗的刘兰芝和焦仲卿有何不同?同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焦母和刘兄的思想性格有何差别?
明确:刘兰芝对封建家长制有清醒的认识,不抱任何幻想;而焦仲卿对封建家长制抱有一定幻想,性格比较软弱。焦母体现的是封建家长的冷酷自私、专制暴戾和不讲道理;刘兄贪财慕势,是一个势利小人,体现了封建家长的庸俗和丑恶。
点拨:人物是主题的载体。对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思考、准确把握,随之深入理解主题: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是封建家长制的罪恶造成的。对这各同类型的艺术形象,作者在塑造时注意了个性上的差异,这正是作品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说明:该问引导学生进行同中有异的比较,以养成其细微之处留心的习惯,并进而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征。
提问:从诗歌中看,焦母“遣归”刘兰芝的理由是“无礼节”和“自专由”,但刘兰芝的表现并不是这样的,可见这只是焦母的借口,你能推测一下焦母“遣归”的根本原因吗?
明确:诗中说焦、刘二人“共事二三年”,可是尚无孩子,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时代,“无后”可能是“遣归”的最根本的原因。
点拨:焦母为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她的立身行事,显然以封建礼教为准则,这样就能更深刻地认识封建制度的罪恶。
说明:这一问的社会意义似较深广,即使在当今,这样的封建观念仍然存在,这在思想教育上很有意义。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4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来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课文用形象生动、极为传神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让我们看到了荷兰牧场和运河交错的独特地形,看到了畜牧业尤其是奶牛和奶制品在荷兰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更看到了荷兰蓝天、碧草、牛羊组成的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所以作者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既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的美景发出的赞叹。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本课语言优美,但“形”比较散,教学时,将着重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朗读,感受风光之美,并学习运用文中的写作方法来表达。根据班级学生特点,应用余映潮板块式教学设计思路,将教学设计成四大板块:整体感知、细读品味、诵读实践、拓展迁移。
学习目标
1、认识“镶、嵌、骏、膘、垠、爵、悠、畜”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之美。
3、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教学重点
抓住生动传神的语句,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感受其独特的风光之美。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荷兰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3分钟)
在咱们的地球上,有一个绿水幽幽鲜花盛开的美丽国度,她就是——荷兰。荷兰以郁金香、风车、牧场和运河而闻名天下。同学们,你们了解荷兰吗?(请2~3名同学交流有关荷兰的图片和资料)的确,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让我们随作者一同走进这优美、恬静的地方吧!
二、授课
板块一:整体感知(6分钟)
1、自主学习: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小组合作学习: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说一说自己对荷兰的初步印象。
3、全班简单交流。
板块二:细读品味(14分钟)
1、默读课文,思考:
①牧场之国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②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③画出你喜欢的语句,并写写你喜欢的原因。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并适时引导学生从写法上来谈,感受语言的优美,尤其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预设:
①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这是一个总起句,句子紧扣课题,开门见山,点明了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后,强调了本文重点要描写的是荷兰独特的地形特点──“牧场之国”,因为荷兰三分之一的地区为牧场,所以这句话总领全文,下面就具体地描写了荷兰广阔无际的牧场和生活在牧场上的无忧无虑的家畜家禽。
②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专注”指专心注意,这一拟人写法让人感到牛无论吃草还是站立时都像一个人那样深沉含蓄,不时地琢磨着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回味着草原的无边美景,由此可以看出整个低地是何等的安静祥和,外界对牛没有一点干扰。
③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
这一句是对前面具体地描写了牛群活动的场面总括,句中“全是”让人想象到如同丝绒般柔软而细密的碧绿草原上,活动着的全是黑白两色的花牛,景致壮观,色彩明丽,于是作者发出了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④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没有牧人的吆喝,没有食物的纷争,没有强敌的进攻,马儿是这无边草原尊贵的主人,作者面对骏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目睹它们在草原上无拘无束的自在和任意驰骋的英姿,感叹这草场与骏马和谐。
⑤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晚霞消逝,夜幕降临,牲畜沉睡,一切都显得无声无息,只有远处的灯塔像瞌睡人的眼闪着昏黄暗淡的光,这是多么安然与宁静的境界,作者由衷地发出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夜晚的宁静也是荷兰的一大特点。
板块三:诵读实践(9分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2、小组实践:以导游的角色,抓住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再发挥自己的想象,向游人介绍“牧场之国”。
3、小组推荐代表班级交流,其他小组评议。
板块四:拓展迁移(6分钟)
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的相关资料,展开想象,把下面的话写具体。
1、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2、荷兰是“牧场之国”。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3、我的祖国真是个美丽的地方。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三、结课(2分钟)
荷兰之所以能拥有如此天堂般幽雅洁净、风景宜人的环境,是因为荷兰人民由衷的热爱和保护,他们的付出同样也得到了自然的回报,使他们能在这片优美、独具景致的土地上自由安闲地生活。课后,我们可以继续搜集更多有关荷兰的风景、风情,更立体地了解这个美丽的国度。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5
一、设计思路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高一下学期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单元名为“珍爱生命”。这是一个散文单元,重在文本研习,所选五篇文章也都归于“生命”这一主题。单元说明写道:“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热爱生活,善待生灵,敬畏生命,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丰富的世界中去,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结合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这篇课文可承担的教学任务是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有自己的思考,这在文后习题中也能得到证实。第一题检测的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第二、三题则要求的是对本文传达思想的理解和自己的分析判断。
以学生自主研读为主,教师可辅以启发式引导,并在疑难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最后依据学生对特定段落的诵读水平评判学生是否从课文平实质朴的语言中体味出作者真挚崇高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能整体把握文章结构,描绘出海伦·凯勒假想重见光明的三天时间里的行动轨迹。
2.通过自主研读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问题解答后,能简练、准确地说出作者对于生命的情感态度。
3.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谈谈作者的经历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和触动。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假设虚拟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5-10分钟的“蒙眼贴鼻子”游戏。拿出准备好的手绢,四人一组,每组一条手绢。一人蒙上眼睛,一人站在这位同学的对面,相隔一个课桌的距离。蒙眼睛的同学需要走过去并把纸条贴到站着那位同学的鼻子上。另外两人负责保护蒙眼睛的同学不磕着碰着地受伤。然后四人轮流。
同学们,刚才我们做的这个小游戏,眼睛看不见是不是感觉很难受很不方便?我们只是在短短几分钟内失去了视力,就那么难以忍受,可以想象一下,盲人的世界会是怎样的?如果,你也面临着失明,三天之后就会像刚才蒙上手绢那样什么也看不见了,这仅剩的三天时间,你会怎么度过?请学生将他们的答案分成三个时间段写在纸上,并请四位同学写在黑板上。
教师适当归纳总结,引入课文“一位生活在20世纪美国的女性也曾为自己假想出了三天时间去体会光明,三天之后,即是永恒的黑暗。不过她并非是拥有光明后再失去,而是从未拥有过。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的女作家。”(多媒体介绍海伦·凯勒和写作背景)
那么她是如何安排这宝贵的三天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来看看海伦·凯勒的三天光明。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1)独立阅读课文,运用速读方法浏览,标注段落,将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抓住文章线索,领略课文大意。
(2)找到并画出作者在三天时间里分别安排要见的人和要去的地方,可将颇有感触的句子标记下来,加几句旁批。
(3)归纳整理这三天的行程,填入下表,并思考为何做出这样的安排(精神内涵一列学生不用填写):
时间活动精神内涵第一天白天看望老师,约见朋友,森林散步,看落日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怀有极其真挚的友爱,对大自然的喜爱和眷恋。
(爱)夜晚回忆这一天第二天白天看日出,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参观艺术博物馆关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关注)夜晚欣赏戏剧第三天白天迎接黎明,游览纽约城,看日常世界博爱精神,与外部世界交流的强烈愿望
(交流)夜晚看一场戏
3.研读课文——精读理解,结合生活经验深入体会
(1)小组交流讨论上述路线安排的因由,教师引导分析这样的安排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填入表格中。
(2)认真诵读文中细节描写的语句,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说说作者为什么发出“善用你的眼睛”、“充分利用每一个感官”的呼吁?
(3)比较自己与作者在对三天时间安排上的异同,就相同处说说自己的出发点是否与作者相似,就不同处说说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安排。
(4)文中多次出现“有视觉的人”“看得见的人”这样的代称,找到它们并标示出来,联系上下文语境,说出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在其中所要传达的.情感的。而作为一个“有视觉的人”,你是否在其中得到了某种触动?
(5)结合文本内容,谈谈对“如果我们像明天就会死去那样去生活,才是最好的规则。”这句话的理解。
(6)归纳总结作者对于生命的情感态度。
4.品读课文——朗读体味,感悟平实语言中蕴含的深刻
(1)朗读课文,体味作者在平实质朴的语言下洋溢着的对生活、人生和人类的真诚而崇高的情感。可以小组为单位,用读给小组成员听的方式呈现你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2)以写读后感的形式,谈谈作者从其盲人的独特角度,表达出的对生活的深切关爱和对部分人漠然态度的善意规劝,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发和触动,这些启发和触动又会给你的日常生活带去什么样的影响?
四、迁移训练
自读本单元选修课文《鸟啼》,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说说作者是如何围绕着鸟的尸体和鸟啼来书写对于生命与死亡的思考,你又是如何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的。反复诵读劳伦斯对鸟啼的描写,结合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写穿行树林时的发现,观察自己熟悉的动物、植物,看看是否有新的认识和体会,用一段话记下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1、欣赏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览相关材料《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浅谈苏轼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3、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按平均水平分为若干小组。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收集材料,学会整理材料,养成预习的习惯,初步感知课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作者和解题
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
教师明确:
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
(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说明:这一步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筛选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课前所学,得到认可,激发兴趣。
(三)第一环节:
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
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说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
(五)第三环节:
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检查学生有无动笔勾画)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说明:此步骤重在倡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在语感上进行强化,促进课文的背诵。从读到理解文意,再从理解文意到背诵,、落实教学目标。
(六)第四环节:
通过以上的,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再细读,小组讨论)。
(七)布置作业:
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参考:《永遇乐》、《虞姜人》、《江城子?密州出猫》、《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后赤壁赋》等。
(2)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3)寻找材料,看古人(主要是陶渊明、李白等)的人生观。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