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025/10/26教案

此篇文章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捞铁牛》,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谁捞铁牛?为什么捞铁牛?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看书听朗读录音。

三.布置自学。(字幕出示自学要求)

1.初读课文,看拼音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工具书学习

3.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卡,认读生字。

2.汇报弄懂了那些词语,重点检查以下词语:浮桥、淤泥、宋朝、熟悉、出色。

3.分段,讲段意。(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继续的。先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淤泥里,一个和尚主动提出捞铁牛:再讲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接着讲怎样捞起一只只铁牛:最后讲这个和尚的名字和身份。可分四段。)

4.朗读课文(四人,每人一段)

5.学生质疑。

五.作业

读熟课文.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5、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

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教学准备:

课件。

课前先学:

1、根据老师预习常规要求预习课文;

2、查找有关风筝的资料阅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1)自读,互读。

(2)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我来考考你。

一学生拿着生字卡片,让另外学生读出读音,然后再组词(如有可能再说一句话)。

(2)我来说你来猜。

出示词语

精心憧憬依然踪影似乎凌空飞起

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半沉半浮翩翩飞舞

一学生说出词语的大概意思(或做一些动作),其余学生根据他的话或动作,从上列词语中找出该词语。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1、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2、读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感悟课文,体会“我们”的心情变化

(一)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二)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

1、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地方。

2、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1)做风筝

重点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②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强调“依然”。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③练习把“虽然……但是……”加进“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里去,进一步体会“我们”快活的心情。

(2)放风筝。

重点句子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②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

③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3)找风筝。

重点句子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①让学生分别找出这几句话,教师出示这几句话。

②学生连起来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

③找出最能表现当时心情的词语。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④练习用上面几个词说几句话,描述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困难、麻烦时的表现。

三、拓展想象

读课文最后部分,思考“我们”找到“幸福鸟”了吗?

让学生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

如有时间可以让学生写下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2、四人一小组讨论。

3、每组选代表发言。

四、感情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

自由读课文,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

板书设计:

风筝

真实的生活 真实的体验{做风筝 高兴

放风筝 高兴

找风筝 难受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是以“祖国河山”为专题编写的,选编的四篇课文以多样化的体裁、丰富多彩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本次习作内容紧紧围绕本单元训练专题,以“这儿真美”为主题,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处美景。此设计重在引导学生去发现我们周围美丽的地方,并且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人。写的时候,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在介绍美景时能按照一定顺序,有选择地描写景物,说清楚这个地方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同时,表达对这个地方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尽可能用上这学期新学的词语,写好后自己读一读,改正错别字,并把习作读给同学听,和同学分享你发现的美景。

教学目标

1.能够仔细观察一处景物,运用从课文中习得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并能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描写景物的词语。(重点)

2.能自己改正错别字,并乐于和同伴分享观察到的美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美景;准备身边美景的照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情感

1.播放身边的优美风景图片,请学生谈一谈感受。

2.过渡:我们的身边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地方,例如景色怡人的公园,清新淡雅的田野,缓缓流淌的清澈的小河,洋溢着丰收喜悦的果园……这节课,我们就向大家介绍自己身边的美景。

3.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直观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

二、围绕要求,确定内容

1.课件出示习作要求:指名读要求。

2.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想把身边的哪处美景介绍给大家?

出示交流提示:

(1)可以介绍公园、田野、果园、小河、校园等我们周围美丽的地方。

(2)按顺序介绍身边的美景,说一说这个地方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3)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带给你什么感受?

(4)小组里的同学可以对成员介绍的美景进行补充或提问。

3.小组合作,根据交流提示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一处美景。有相关照片的同学可以把照片拿出来请大家欣赏。

4.指名一边展示图片一边进行介绍,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说清楚这个地方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这处美景带给自己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本单元伊始,就开始布置观察美景的任务,让学生逐级完善自己的观察所得。通过此时的相互交流,学生相互了解要介绍的美景,更开阔了习作思路,为下一步落笔行文打下了基础。

三、读写结合,指导习作

过渡:景物特点和观察方法不同,写作的顺序也会不同。本组课文中的几位作者就以不同的观察视角,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景物的鲜明特色,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1.“忆”顺序。

(1)回顾课文,说说本组中的四篇课文都分别运用了什么写作顺序。

预设:

《古诗三首》中分别按小船行进的顺序,按一天中天气变化——晴天和雨天的顺序,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进行描述;《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按“总—分—总”的顺序进行描述的;《海滨小城》整篇课文是按“分—总”的顺序进行描述的,第3~6自然段都是按“总—分”的顺序进行描述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或“总—分—总”的顺序进行描述的。

(2)小结:习作时安排好表达顺序,可以使内容有条理,联系更紧密。常用的顺序有:

①方位顺序。以景物的远近、上下、左右、前后等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地加以描述。

②时间顺序。按春、夏、秋、冬,早上、中午、晚上等顺序写景。

2.抓住景物特点。

(1)出示课文《海滨小城》例段:小城的公园更美。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

(2)说一说这几句话是抓住了榕树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榕树的大、枝叶茂盛)

(3)小结:只有抓住特点,描写的景物才能活灵活现。

3.围绕一个意思写。

(1)出示课文范例: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2)指名说一说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

(3)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围绕中心句来进行描写的方法。

①操场后面的小花园真美……

②秋天的树林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③一到池塘边,我就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

4.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1)出示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句子:

海底的岩石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2)说一说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珊瑚的多种多样,写出了大龙虾的神气威武。)

(3)小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所见的景物与自己的联想结合起来,这样写出来的景物更具体形象、生动活泼。

5.结尾抒发情感,表达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回顾课文中的优秀片段,引导学生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从而抓住景物的特点,按照一定顺序进行介绍,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使表达更具体、生动。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行文思路和写法,高效地完成本次习作。

四、动笔成文,互评互改

1.过渡:根据刚才讲解的思路和写法,相信同学们在头脑中都有了一定的行文思路,那就拿起你手中的笔,把你之前写的美景围绕一个意思,再用上积累的词语,写得更完美吧!

2.学生动笔成文,教师巡视指导,着重从“是不是围绕一个意思写的”“是否用上了积累的词语”“是否改正了错别字”三方面指导点评。

3.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学生完稿之后,挑选3~5名学生把习作读给同学听,大家共同评议,然后根据评议修改自己的习作。

5.学生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大家听,教师引导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设计意图:学生在互相评改的过程中,既可以检查自己习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合理的修改,又可以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为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带来帮助。

范文引路

美丽的小河

离我家不远处有一条小河,我喜欢它四季美丽的景色。在每个季节里,小河岸边都留下了我快乐的身影。①

春天悄悄地来了,河面的冰融化了。②小河对岸,柳树的枝条长出了小芽,粉红色的桃花也从枝头探出了小脑袋,它们争先恐后地在河面上留下了自己的倒影。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轻盈地掠过河面。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到铺满嫩草的河边嬉戏,参加鲜花的盛会。③玩累了,我就顺势躺在草地上,望着蓝蓝的天空想象未来……

夏天到了,小河的两岸早已是绿树成荫。②这时的我和小伙伴是最开心的,我们一会儿玩水,溅起朵朵水花;一会儿捉小鱼、小虾……妈妈来洗衣服了,我们便帮着晾晒……直到日落,河面送来凉爽的微风,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秋天来了,小河里的'鱼虾变肥了。②每到这时,爸爸就会领着我去小河里捉鱼虾。爸爸可真厉害,不需要多长时间,他就能抓到几条大鱼和许多小虾。夕阳西下,我俩提着满满④一篮子战利品,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冬天的时候,小河也并不孤单。②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我和小伙伴们结伴去滑冰。冰车在冰面上飞驰,就连大人们也忍不住来参加。冬天的小河热闹极了。

我喜欢家乡的小河,喜欢它的一年四季,是它陪伴着我慢慢地长大。⑤

行文写法赏析

开头点明要写的景物及其特点,表达了小作者的喜爱之情。

第2~5自然段按照四季的顺序来写小河景色的不同特点,而且都用一句话来引领,醒目又清晰。

将鲜花盛开的场景称为“盛会”,比喻贴切,表达了小作者的喜爱之情。

“满满”说明小作者和爸爸收获不小,用词准确。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总评:1.习作通过对小河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描写,体现出了小河景色的不同特点,也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了小作者的快乐和生活的美好。2.小作者还能通过侧面描写,来表达自己和小伙伴们对这个小天地的喜爱之情,如,“直到日落,河面送来凉爽的微风,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教学反思

课堂伊始,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几处美景,有学校的小花园、公园里的美景等,学生兴趣盎然。同时,请学生课前准备了自己喜欢的一处美景的照片,学生介绍美景的兴趣较为浓厚。在指导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一处美景时,以课文为例,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进行介绍,同时,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去写。鼓励学生积累优美的词句,在习作中巧妙使用修辞方法。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品读有关语句感悟男孩的无私、纯真。体会人世间的真善美。

2、有感情地朗读部分句子。

3、根据课题推想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品读句子感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师:同学们,在这茫茫的人海中,令我们感动的事很多很多,里面包含的有浓浓的亲情,有温馨的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欧阳宗的《平分生命》,(板书)感受其浓浓的亲情。面对课题,你心中产生了怎样的疑问?(谁和谁平分生命?为什么平分?怎样平分?)

二、初读。

1、师:好,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读后交流:读了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3、根据交流出示:

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师:这是孩子无心的承诺吗?(不,这是——)

出示:

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

师:你知道什么是诺言,你能帮它换个词语吗?(承诺、誓言)

自己试着读读,该怎样读好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师:听着大家深情的朗读,我心中不由产生了一个疑问(可由学生提出)为什么这诺言是最无私最纯真的呢?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用心地读一读,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处。

三、精读。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分享一下。

男孩稍一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深思熟虑……神情。

当医生征求男孩的意见时,男孩犹豫了,你就是那个男孩,你心中在犹豫什么呢?把你的忧郁,把你的思考说出来,好吗?(谁先来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是啊,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更何况他只是一个10岁的男孩,所以一开始,他——(犹豫了)可这又是一个多么善良的孩子呀,他爱妹妹胜过爱自己,为了妹妹,他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了死亡的决心,当我们有了这些感悟时,再来读读这句话。

男孩安静地不发出…………………………微笑。

望着殷红的鲜血一滴一滴地流入妹妹的血管里,此时男孩在想些什么呢?

(这是发自内心的微笑,这是最幸福的微笑,这是人世间最美丽的微笑,感受到这一点,我们再深情地读读这句话。)

他在地上转了几圈……………………胳膊。

第一次抽血时,男孩是犹豫的,而现在男孩却(勇敢的,毫不犹豫的慷慨的)勇敢的男孩们,站起来,挽起你们的手臂,挺起你们的胸膛,说:“那就把我的血…………50年。

面对这一切,医生震撼了,(出示:这就是人类最……)

面对这一切,我们震撼了,(出示:这就是人类最……)

面对这一切,所有的人震惊了,(出示:这就是人类最……)

四、写话。

生命是如此短暂,如此宝贵,同别人平分生命,即使亲如父子,恩爱如夫妻,又有几人能如此快乐如此坦诚如此心甘情愿地说出并作到呢?然而这个10岁的男孩作到了。

此时此刻,如果这个孩子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交流

五、结语。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5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像老鼠,眼睛圆,尾巴大,腿矫健,能攀爬,性温顺,特乖巧。

2.说说你印象中的松鼠。

3.展示松鼠在林中活动的短片。(要求谈感受。)要点:活泼可爱、腿脚敏捷、头脑聪慧……

4.教师小结,并过渡到课文的学习:看看作者布丰笔下的“松鼠”和你们说的有哪些异同。

二、知识性内容安排: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自由朗读(大声、小声、无声等)课文,标出小节,圈出生字词,熟悉文章大致内容。

2.请学生朗读课件上的生字词,集体纠错正音。

3.介绍文章体裁为文艺性说明文,学习第90页关于“说明”的一段介绍。

明确:①说明文是介绍事物特点的文章。语言准确、平实、简洁。

②文艺性说明文在内容选取和语言表达上较为生动活泼,具有文艺色彩。

三、朗读课文,深入思考

问题:读读想想,作者写了松鼠哪些特点,从文中哪些词句中得到体现?要求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和用词的恰当。

难点梳理:作者在介绍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等惹人喜爱的特点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准确运用形容词和动词。作者在从面容、眼睛、四肢、面孔、尾巴等方面来说明松鼠漂亮的形体时,用了“清秀、闪闪发光、矫健、轻快、敏捷、机警、玲珑、漂亮”等形容词和“翘、躲、竖、坐”等动词,形象地说明它讨人喜欢的特点;二是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在介绍松鼠叫声响亮时,对松鼠进行人格化的描写:“要是被人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生动地表现它丰富的情感。

四、梳理文章顺序

漂亮——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坐姿、吃相

驯良——活动范围活动时间寻食习惯、主要食物

乖巧——过水情景逃跑筑窝

文章结构:

总(1)——分(2-5)——补充说明(6)(先主后次)

小结:提醒同学们做读书归纳卡片和说明文的一般顺序模式。

板书设计:

如何写:(1)抓住特征(2)语言生动(3)合理排序

五、作业设计

1.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对松鼠进行自我介绍。

2.搜集并阅读布丰的资料及作品若干。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练习一字组多词和造词填空,学会运用字词。

2.学会积累关于友情的名言,警句和谚语。

3.阅读《李杜之交》,扩展知识面。

4.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新闻,关注国家大事,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学语文。

教学重难点:

1.学词积累与运用。

2.名言、警句和谚语的积累。

3.新闻收集与交流。

教学准备:

1.收集一些关于友情的名言,谚语以及关于国家大事的新闻。

2.准备好几篇唐、宋代诗人友情方面的知识短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练:

1.学生尝试。

2.发现规律

3.适当扩展

二、日积月累

1.让血色怀念感读熟这些句子

2.小组内讲讲这些句子的意思。

3.拓展

4.鼓励背记名人名言。

第二课时

三、知识窗

1、《李杜之交》一文介绍了两位伟大诗人之间的友谊。

2、读字生读,然后交流。

四、窗外事

1、让学生课前看电视。

2、收集资料。

3、办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