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观潮》教学设计

2025/10/26教案

此篇文章《观潮》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观潮》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4、边读书边想象画面,体会词句的含义,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具及相关资料的准备 生字卡片、媒体资源(PPT、动画、视频)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潮汐与钱塘江的有关情况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涨潮吗?海水每天有规律地涨落两次,涨潮时波涛汹涌,很壮观。海水涨潮时,顺着出海口涌进江河,那么多的海水涌进来,如果出海口很窄,那会怎么样?就会激起更高的浪潮。钱塘江潮以其汹涌的浪潮和陡立的水墙闻名于世,自古代以来,吸引了很多游人前来观潮。(板书:观潮)

出示钱塘江出海口图片,结合图片介绍钱塘江潮的情况。

师: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它的.出海口所处杭州湾是喇叭状,越往里越窄,涨潮时,大量的海水从宽达百公里的江口涌入,受越来越窄的河岸约束,形成涌潮。涨潮时带进的泥沙年长日久淤积在江底形成沙坎,潮水又受到进一步阻拦,后浪推前浪,波涛汹涌。加上春秋之交,海风推波助澜,因此,钱塘江出海口激起巨大的波涛,形成高高的水墙,潮位最高达9米多,这就是有名的钱塘江潮。(可参考“扩展资料”)

播放钱塘江视频,让学生感受钱塘江潮。

涨潮退潮很有规律。观赏钱塘秋潮早在汉代时已成为一种风气。涨潮退潮很有规律。同学们已经查询过与潮汐相关的资料,哪位同学来说说?

学生说,老师补充:

由于潮汐的大小受到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的影响,潮汐很有规律。从一天来看,涨潮和落潮一般一天有两次,间隔时间为12小时25分。在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前后,地球、月球和太阳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引潮力比其他各月都大,造成一年中春、秋两次高潮。八月十八日,地球和月亮在同一条线上,引潮力最大,潮来得也最猛烈,被认为是观潮日,苏轼在《观浙江涛》中写道:“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关于钱塘潮流传着很多神话传说。观潮最好的地方是在浙江省嘉兴市的海宁市盐官镇,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观看。

二、范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是播放《观潮》动画范读课文。

2、学生将不认识的生字作标记。

三、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把不认识的生字注上拼音。对于标有拼音的字重点掌握。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拼读。

3、掌握多音字

闷(mè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4、学生互相检查拼读,教师巡视。

5、教师抽查学生拼读情况。

6、教师讲解难写的字词,学生练习书写。

重点掌握:薄、贯、雾、罩(可参考《观潮》动画)

7、掌握以下词语的读写和含义

奇观:奇异的景象;奇怪而少见的事。

笼罩:指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鼎沸:用来形容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四、朗读课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点名让学生示范读。

2、分组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五、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读课文

思考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

学生答,教师评价并板书:时间顺序

思考2:作者按时间顺序写钱塘江大潮时,分为哪几个部分来写?

学生答,教师评价并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2、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并划出最能说明三个阶段特征的字词。

3、教师检查分段情况

4、小结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过程,生动地描写了钱塘江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钱塘江潮的奇妙、壮观。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词卡片,抽查学生生字词的发音。

2、请学生到黑板前听写。

二、潮来时的景象

师:课文在第一自然段点明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第二、三、四、五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描绘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

1、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潮来前的景象

同学们请思考:在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钱塘江潮到来之前的景象?作者是如何描绘潮来前的景象的?找到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潮来前 钱塘江——平静 宽阔 横卧 笼罩着薄雾

远山——若隐若现

观潮的人——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等 盼

师:以上描写是潮来前的景象。潮来前,钱塘江很平静。

三、潮来时的景象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分析第三自然段

师:这两段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钱塘潮是不是没有任何预示,一下子就到来了?

同学们请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潮来时的情景是怎样的?找到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由远而近,远近结合,景与人的描写相结合

远处——隆隆的响声 闷雷滚动

观潮人——人声鼎沸

近处——江面风平浪静

师:听到响声,意味着钱塘潮很快就要到来了。

远处——响声越来越越大 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白线

观潮人——沸腾

师: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抓住潮的声音、形态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

3、分析第四自然段

师:钱塘江潮终于到来了!作者接下来,具体描绘了潮来时的近景。

形态——白线移来 拉长变粗 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 水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飞奔

声音——山崩地裂 大地震得颤动

师:抓住潮的形态、声音、颜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

请同学们朗读第四自然段,注意读出潮到来时越来越大的气势。

四、潮头过后的景象

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师:第五自然段描绘了潮头过后的景象。我们看到,钱塘潮,潮来时气势汹涌,潮头过后是不是无声无息。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学生说,教师补充并板书:

潮头过后 余波漫天卷地 江面风号浪吼 江水涨了

师:可见钱塘潮气势很大,即便潮过后还是留有余威,不管是潮来时的,还是潮头过后的景象都显示了钱塘潮作为“天下奇观”的奇妙与壮观。

五、小结

师:这篇课文写了钱塘潮观潮的过程,按照时间顺序,由远而近,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钱塘潮的形态、声音、颜色。

既正面描写了钱塘潮,又写了观潮人的反应。文中怎样写观潮的人?请学生复述,教师补充。(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等 盼 人声鼎沸

沸腾)观潮人很多,大家都很激动,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钱塘潮的奇妙,大家为它所吸引。

六、练习

1、请结合所收集的有关钱江潮的资料,为大家直播钱塘潮观潮的景象。

2、请按时间顺序描绘一处景物。

《观潮》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准备

词卡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

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

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

E、浪潮——最壮观

F、人的情绪——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你们的学习,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通读这篇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预设:学生很容易地从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中找出直接描写大潮十分壮观的语句。在学生找出后,教学进行小结:这就是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景象。板书:潮来时,潮过后。再启发: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板书:潮来前。)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 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A、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

B、看看“卧”字,左边一个“臣”,又边一个“卜”,表示“人”。“臣”像什么呢?(上下排列着两只眼睛。)人的眼睛是左右排列的,那么什么时候人的眼睛才是上下排列的?(趴或是躺。)“卧”是什么意思?

C、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一动不动,没有动静。)与后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平静。)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A、理解“屹立”,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高耸,稳固

B、小山:若隐若现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观潮》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成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分为四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具体刻画了钱塘潮的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是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同时,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共21人,无论在学习习惯、语言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a类为优生,有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主动探究的意识较强,通过阅读有自己一定的见解,并能提出较有质量的问题,而且有较强的发言积极性。b类为中等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需要通过反复阅读或者一定的提示,语言组织、表达的能力不很强,但其中有一部分也能积极思考并参与发言。c类为基础生,学习能力较弱,主动探究学习意识薄弱,课堂参与兴致不高,需要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和指导下习得知识,并有所感悟。因此,在教学时我重视对两头的兼顾,充分进行个别化教学,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均有提高。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中“潮来时”这部分的学习。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观潮》课件。

【教学过程】

一、“潮来前”,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⑴ 师引生答:当教师说出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之后引导学生说出:“所有吸引了许多人到这里来观潮”。

⑵ 教师再三诱导提问,让学生理解“观”在不同的词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

“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在教师的再三提问中让学生讲出“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进而讲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⑴ 读中找: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找出写潮来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⑵ 读中听: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句子之后,让基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很平静。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二、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1、看课件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教师提出:“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课件你们想不想看呢?”

在师生的问答中,教师让学生带着“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看课件。

2、学生看完课件,回答出“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第3、4自然段,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三处“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

⑴ 知潮声:

让学生读出三处写潮声的句子后,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在学生回答后,将学生回答得最确切的“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板书在黑板上。

⑵ 知潮形:

用以上的方法,将学生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板书在黑板上。

⑶ 知其序:

① 先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板书的潮之声和形的词语,并让学生回答出:

从潮声与形的变化中可知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

② 再让学生从第3、4自然段中找出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

“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⑷ 训其说:

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先让全体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然后请一个学生有条理地说出以下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⑸ 解其声:

让学生从远听如“闷雷”,近闻如“山崩地裂”使人听到“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感觉“大地好像颤动”这些词语中,理解钱塘大潮其震耳欲聋,声势之大动人心魄。

⑹ 解其形:

让学生逐句分析:

先认清比喻句:

“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再理解其义:

“一条白线远看潮细、长的样子”;“白色城墙”说明浪高(六米),潮头直立向前移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浪刚过另一排浪紧跟,可见水势既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这不是一般的浪,罕见的浪,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见的潮。

⑺ 解其情:

教师先发问:“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看课件。

镜头之一:

闻其声不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者是“人声鼎沸”,到处都在喊“潮来了”的声音。

镜头之二:

闻其声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潮声是“人群沸腾”,比刚才的喊声更高,情绪高涨。

镜头之三:

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此时教师问为什么书中不写人的声音了呢?让学生理解水势浩大胜过人声而人闻此声见此形张口咋舌,惊而无语。

三个镜头,在形象与语言的结合中,让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⑻ 表其情:

教师先小结:

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感情朗读“潮来时”这部分。

三、自析“潮过后”,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教师让学生带着“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问题自学、自析。

学生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分析中理解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学生从“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江潮速度之快。

学生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大潮这奇。

学生从“依旧”一词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潮前这静”──“潮来之动”──“潮过之静”的变化。

学生从平时是江水流向大海,现在是海水往江里倒灌,这一罕见的奇景中,分析出观潮人对钱塘大潮壮丽、奇观的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

四、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1、在教师提出的“潮过后”江水突涨,高出两丈来高;“潮来时”声势浩大、浪高罕见都说明大潮之奇,而“潮来前”是不是也能说明奇这一问题,让学生再读“潮来前”这一段。

学生从“八月十八”时间上找出大潮时间上与平时的潮不同,从时间比一般的潮推后三天说明“奇”。

2、教师从这些奇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潮“午后一点左右”才到,而清早观潮者已“人山人海”的描述中,让学生理解以人潮衬海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特殊的潮引人入胜。

五、师生归纳板书

1、从“思想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动──静──动”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看课件。站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变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板书设计】

思想线 声形线 感情线

天下奇观

特殊 潮来前 (静)(急)

声巨大 闷雷 鼎沸

越……越…… 白线 (喜)

浪罕见 潮来时 长 粗 (动)

城墙

战马 (惊)

山崩地裂

水位高 潮过后 (静)(赞)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整个教学流程是“感受──理解──运用──延伸”。我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努力达到自己设想。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遗憾很多:如果课堂上把学生已经激发的情感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训练表达出来,课文思想情感将更深化;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不始终围绕老师一问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教学中我会从这些不足之处进一步摸索求进,找到与孩子们共创造的愉快课堂。

《观潮》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2、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

(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

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

(让学生上黑板板书。)

3、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板书:

天下奇观

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这一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⑴ 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薄(bó)雾涨(zhǎng)起颤(chàn)动 风号(háo)浪吼(hǒu)

⑵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⑶ 指名读课文,正音。

⑷ 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

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⑴ 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⑵ 同桌交流。

⑶ 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

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2、再读课文:

⑴ 提出不懂的问题。

⑵ 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观潮》教学设计 篇5

《观潮》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潮》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潮》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叙述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变化中的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演示法、讲解法、比较法、自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我们祖国河山壮丽,风景如画,有许多令我们自豪、令世人瞩目的景观,其中钱溏江大潮的景色就是罕见的。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十一课《观潮》,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壮观的景色描写出来的。

二、新课:

1、指名读第一段。"奇观"是什么意思?这里指的是什么?"天下奇观"为什么加引号?

2、出示投影,指名读第二段。

3、教师小结。

4、自由读第三段。思考:

①作者都写了什么?作者按什么顺序写声音和样子的

②请同学们找出时间变化的词语及由于时间变化、距离也在变化的词语?

③再读课文,用"--"画出声音的语句;用"~~~"画出样子的'语句。

④读声音和样子的句子,抓重点词语来谈体会。(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⑤"山崩地裂"这个词是形容声音巨大的,你还知道哪些词?作者为什么用"山崩地裂"?

⑥比较{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哪个句子好?好在哪?

⑦指名朗读。

5、齐读最后一段思考:共有几句话?你是怎样理解"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过了好久,江面恢复了平静,此时的平静与前的平静有什么不同?

三、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1、观 潮

潮来前 江面平静

天下奇观 潮来时 声音: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样子:风平浪静 白线 城墙 白色战马

潮来后 恢复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