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文字,感受今昔的变化
1、学习第一小节
生自由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作者运用了()的手法,把()比作(),把()比作()。
2、你知道吗?绿意盎然的山沟却是——
出示第2小节
3、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4、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学习生字词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2、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3、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4、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5、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阅读,勾画。
②同桌交流。
③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老人创造了怎么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环境下创造的。
2、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3、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重点】
1、知道老人创造了怎么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难点】
知道“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奇迹”的文章。齐读——“奇迹”(意思?)——是“谁” ,做了什么事, 创造了“奇迹”?
2、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我们常常会用抓住主要人物、找准关键字词、理清主要事件的方法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⑵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用了15年的时间,创造了一片绿洲,造福了子孙后代。)
(3)字词正音(指名读,纠正或表扬——齐读。)
二、合作探究
1、预习得很认真,接下来我们就真正走近这位老人,走进这不老的青山。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我们一般可以从哪里入手?(课文前的链接导语)请大家默读链接导语,划出其中问题,课件出示: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创造奇迹的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他15年里过着怎样的生活?
(独立思考2分钟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这些问题)
三、交流反馈
了解奇迹
(一)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树却顶住了它的凶猛。
变色字词——重读
读读这些数字,你体会到什么?(15——时间长,8/7/3700——树多)
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老人创造的这片奇迹!
(二)“奇迹”实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
(多媒体出示图片——“这样的画面大家熟悉吗?”在外面眼里随处可见的景色却被称之为“奇迹”,的确令人费解。——只有当我们知道了老人实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奇迹”。——老人所居住的地方是中国的晋西北那里的环境怎样?)
(1)课件出示句子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
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我们一起去体验一下中国晋西北的'大环境,(课件出示图片)这里长年被干旱笼罩,河水干涸,植物枯竭;严寒来临的时候,冰霜封锁了大地;更可恶的是那沙尘暴,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在村庄周围肆意弥漫。——所以,作者在这里用来两个词来形容,一块说——“肆虐,盘踞”。
“肆虐”是什么意思?(恶劣的自然灾害在这里任意破坏)
“盘踞”是什么意思?(它们岂止肆意破坏,它们还赖着不走)
是啊!在中国的晋西北,恶劣的自然灾害来势凶猛。请用你的声音读出它的凶猛,老师读“这是中国的晋西北”,同学读句子。
(3)过去的晋西北,在老人长满老茧的双手改造之下,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体会到什么?——奇迹
对比来读一读老人创造的这片奇迹。
(三)创造奇迹的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他15年里过着怎样的生活?
①过去环境恶劣的晋西北如今成为绿洲,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谁创造的?
②瘦小老头,年过花甲开始种树,老伴和同事相继去世,请你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说说老人15年里过着怎样的生活?(多媒体出示句子)带着感情来读一读老人与他所过的生活。
他是一位瘦小的老头。/他65岁开始治理这条沟。他已经81岁。
他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抽袋烟睡觉。/与他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去世了。
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③就是这样一位孤单的、瘦弱的老农,用了15年的时间,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创造了“奇迹”。此时此刻,这奇迹还是普通的奇迹吗?如果让你在这奇迹前面加一个形容词,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奇迹?(了不起
无人能及 )
④请怀着对老人的敬意,用温柔的、缓慢的声音来读一读老人创造的“奇迹”。
四、体会“青山不老”
1、女儿多次来接他,这位老农为什么不去城里享清福,而要坚持植树呢?
书上那些句子能回答“老人为什么如此执着地植树”?
2、生回答,多媒体出示句子: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分组朗读老人的执着。
老人把自己的生命转化为什么东西了?——树——谁是真正与山川共存?——老人——老人的什么?——精神——什么精神?——执着种树的精神——完整说出来——老人执着种树的精神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4、同学们,你们看,此时这青山仅仅代表了这葱郁的树吗?——还代表了老人执着的精神,老人的生命已化作绿树、精神化作树根,深深扎进泥土,守护这片土地,所以作者说“这青山是不会老的”。
5、让我们饱含着对老人的敬意、对青山的感叹,齐读课题两遍。
五、真情表达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六、板书:
青山不老
大环境
恶劣
小环境
艰苦
无私奉献
七、总结
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地球对于我们也只有一个,热爱生命就要热爱地球,热爱家园。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像那位晋西北的老人那样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让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杭州市大关苑第二小学沈建炬)
B案
课前准备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猜字激趣。
课件出示老字。
这个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谁来说说看。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揭题读题。
2、自学课文。
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语。
(2)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板书:离世)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目入手,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请打开课本68页,读一读链接。
师:从题目“青山不老”,你想知道什么?
生:1、青山为什么不老?
2、青山是谁种的?
3、题目暗含什么?(引导:等一下解决)
二、感知奇迹,探究原因(10分钟)
师:给大家3分钟默读课文,划一划:
(一)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二)这样的奇迹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注意有的内容需要概括)
3分钟过去了······
师:哪一位同学可以告诉我,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回答:
第一自然段
1、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色,那你仿佛看到什么?(2——3min)
2、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在说明文中是打比方。
3、文中还有什么地方写了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概括性的句子)
第四自然段
1、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这里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
3、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老师种树时间长,贡献大
师:请找出老人是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了这个奇迹。
预设回答:
大环境
1、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2、在这样干旱、降水少的地方老人却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同学们,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老人没有放弃,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读)
3、从这里,你看到了老人什么品质?
生:无私奉献、不畏困苦、保护环境的决心
4、带着对老人的赞赏,读“15年啊,······”
小环境
1、生活条件简陋:工具、人数、年龄。
2、联系自然环境,想象画面:一把锄头、一个桶、年老、独自一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3、在这里,你看到了老人的什么品质?
保护环境的决心、不畏困苦
4、带着对老人的赞赏,读
三、深入文本,体会实质
师:同学们,老人用了15年的时间,创造了这片林,可是老人总有一天会不在,一旦某一天,老人走了,这片森林还会绿吗?
生:会
师:为什么?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5min讨论交流)
预设回答:
生: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林;有了这绿林,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师:从这里,你看出了黄土和绿树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正如老人和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人。老人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林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
课外延伸:黄河这河为什么都是过半都是黄泥?
预设回答:
生: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师: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和太阳月亮一起发出光辉)
师:老人是不死之身吗?联系上下文,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生: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
师: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生:青山、精神
师:所以说,这片青山,表面是写老人种的这一片林,实质上是写?
代代相传的精神
师:请同学们看到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中心句,统领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四、小结
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五、板书设计 略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2、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含义
2、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这里不仅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且还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他们之中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惊天地、泣鬼神,也有的平凡中透着伟大.今天,我们这节语文课就来讲述一个平凡老者的不同寻常的故事(板书:青山不老)
二、读课前提示,明确本课的阅读要求。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
三、自由读课文,感悟奇迹。
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学生讨论回答
2、解读奇迹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15年在人生之中是长还是短?
明确:很长
师:人生苦短能有几个15年,而在老人这15年中却干了多少事啊!
生:(齐读)绿化了8条沟、7条防护林带、3700亩林网
师:一亩约667平方米,我们罗店中学的校园面积差不多30亩,你能想象一下老人造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停顿)(123个)
师: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是满山遍野的绿。
师:(引)奇迹已然创造,我们就要用心去品读,找出具体描写这一奇迹的句子读一读。
明确:第一自然段
师:(引)树木营造了欲滴的绿色,我们身边也不乏垂柳依依翠杨挺拔,那么这里的树是什么样的?
生:读(杨树、柳树一层层的绿梯)
师:树的勇敢扼制了山洪的凶猛,庞大的根系牢牢扼住了稀疏的黄土,树土的关系在老人心里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明确: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师: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农民有了沃土才会有希望,而树恰恰是保证水土流失的关键,所以,老人把他的精力都用在了植树造林上,这树是他的命根,这树是他的希望,这树就是诠释他生命价值的最好体现。
四、引导学生了解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同学们,绿色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可对于生活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晋西北来说却是难得一见的,那么,为什么在这里植树就这么难呢?
明确:大环境,风沙肆虐
明确:干旱、霜冻、沙尘暴
明确:环境异常险恶
知识链接
师: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师(引)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地方又有怎样辛酸的故事呢?
明确:早出晚归
明确:七位同伴五位过世
明确:风雨同舟的老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师: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五、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师(引)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明确: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
明确:要把生命奉献给青山
师(引)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课件出示)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了。
生质疑: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生交流汇报
师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师(引)巍巍青山承载了几代人的梦想,棵棵杨柳记载了老人寄情荒山,造福人类的足迹,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意义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让我们满怀敬佩、崇拜、感激之情与作者同呼:青山是不会老的!
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延续,而且随着青山万古长青。
六、畅谈感想
师:面对这位老人,你想说什么?
师总结: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相信今天我们认识的一位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也能让大家感动不已。
2、今天我们学习:16青山不老(板书课题)
3、让同学们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如:青山永远不会衰老;青山会永远年轻;青山会永远长存,绝不会枯竭等。 那为什么青山会不老呢?难道文中就只是说青山不老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看看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1、读一读。
治理、归宿、荡漾、领悟、肆虐、盘踞、绿洲、三番五次、风雨同舟
理解“风雨同舟”并找近义词。
2、文中的山野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也就是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可用教室相比形象教学3700亩林网,约70300间教室。让生感受到:这些根本就让人意想不到的甚至觉得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偏偏就是事实,这确实是个奇迹。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思考: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这一奇迹的?并朗读体会。
(主要包括两方面:险峻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简陋艰辛的生活条件。另外包括老农年老、瘦小;同伴相继过世;老伴去世;女儿三番五次来接他。可他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毫不动摇,他宁愿吃苦也要坚守在山沟里植树造林,改造山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从而让生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你觉得老人这样做傻不傻?他这样做是为了他自己吗?那他为了谁?(保护家园,造福人民与子孙)你为他感动吗?
3、所以,在作者告别老人时,作者不由得想到: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让生谈谈对这些话的`理解。带着对老人的无限敬佩读一读。
教师点拨:老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指转化为他所创造的一片绿洲,还包含了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保护环境和造福后代的精神。老人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种精神将永垂不朽,老人的生命价值无限。)也就是老人有限的生命得到了无限的延长。
4、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或:因为青山饱含了种树人(山野老农)绿化环境、保护家园、为民造福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永垂不朽,子子孙孙将会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保护好家园,青山就会长得更加茂盛,所以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交流感悟。
如:
1.你想对山野老农说些什么?对山林改造者的敬佩。
2、想对自己或同学说什么?
3、讲一讲自己身边保护环境的事例。
4、学习篇末点题的写作方法。
五、板书设计:
16 青山不老
大环境(自然环境):险恶
奇迹(创造绿洲) 老人精神永垂不朽
小环境(生活条件):艰辛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