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千克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克千克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克千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主题挂图,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准备一些重1千克的物体,如1袋重1千克的盐,准备两袋各重500克的砂糖。准备一些常用的秤,如天平、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课前要求学生准备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图)说一说:哪个轻,哪个重?第一组:一个西瓜和一个气球。第二组:一只松鼠和一只黑熊。
生答:气球轻,西瓜重;黑熊重,松鼠轻。
2、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支铅笔,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二、实践操作、形成观念。
1、出示主题挂图,引出质量单位。
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生答:一盒饼干110克,一桶豆油5千克。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9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0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千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千克有多重吗?找出自己带来的重1千克的物品,说说你怎么知道这包物品的质量是1千克?
(2)用不同的"方式"体验1千克的质量。
(3)观察老师带来的重1千克的物品,丰富对1千克质量的感知。
(3)估计1千克重的本子大约有几本?怎么验证同学们的估计准不准?
(4)认识各种秤。
(5)体验几千克的质量。
拎拎2千克、3千克重的物品,说说你的感觉。
(6)估计一叠本子的质量。
3、克的认识
(1)你们知道1克有多重吗?出示三样物品,猜测哪样东西的质量是1克。
用天平验证。
(2)掂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体验1克有多重。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东西的质量大约是1克?
(3)感受50克、100克、500克有多重。
(4)估计数学书的质量。
数学书和我们刚才掂过的50克、100克、500克哪个比较接近,那么你估计这本数学书的质量是多少?
4、1千克=1000克的教学
(1)猜一猜,你觉得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使用盘秤验证。一袋盐重1千克,1袋砂糖重500克,两袋砂糖正好是1000克,即:1千克。
得出:1千克=1000克
5、课中小结:
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比较合适,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比较合适?
生答: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只老虎重70(),一个气球重5(),
一罐洗洁精重1(),一个汉堡包重100()。
2、1千克的铁和1千克的棉花谁重?为什么?
让学生在争辩中明确:两样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一样重。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克千克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3页和练习二十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
难点: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电子课本、天平、2分硬币、食盐等。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观察主题图,交流观察所得。2.揭示课题,随之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
(2)学生独立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币,静静感知1克。
(3)集体交流:互相说一说感觉,并找一找、掂一掂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
2.教学例2。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
(2)理解“净含量”,明确克与千克的关系。
(3)学生轮流掂一掂两袋食盐,静静感知1千克。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会认读各种秤。
三、巩固应用
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101页和第103页的“做一做”,教师巡视。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克g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1千克=1000克
千克kg两袋食盐重1000克,即1千克。
作业设计
1.练习二十的第1—4题。
2.填一填。
(1)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作单位,它用字母()表示;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作单位,它用字母()表示。
(2)一只羊重40(),一个气球重5(),一瓶洗洁精重1(),一个汉堡重100(),一个西瓜重5(),一本书重210(),一盒牛奶重250(),一只小狗重4(),一瓶墨水重100()。
(3)2千克()20xx克800克()1千克5千克()4900克
2500克()3千克6000克()6千克4千克()4200克
9200克()9千克()8800克
学案设计
1.观察主题图,交流观察所得。
2.学习例1。
(1)独立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币,静静感知1克。
(2)集体交流:互相说一说感觉,并找一找、掂一掂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
3.学习例2。
(1)理解“净含量”,明确克与千克的关系。
(2)轮流掂一掂两袋食盐,静静感知1千克。
(3)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会认读各种秤。
4.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101页和第103页的.“做一做”。
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本节课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及生活经验,设计了猜、掂、称、说、体验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中,从不同的角度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即进率。本课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和趣味横生的练习,使课堂层层深入、高潮迭起。
克千克教学设计 篇3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台秤、2分硬币、花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口算训练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乘法和除法的口算题,请你看卡片进行解答。
(指名学生答题)
2、我把做过的乘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左边,把除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右边。
3、做完了口算题目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4、通过刚才是实验表明,只有天平左右两边放一样重的物体托盘才会保持平衡。
二、认识重量单位——克
1、师:请你用手掂一掂,一包盐和一个硬币,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请你再用手掂一掂,一个硬币和一团棉花,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问:通过掂一掂,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
盐比硬币重得多,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但是硬币和棉花就不那么容易判断了,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对于很轻的物体,我们就用克来衡量。
板书:克的认识
2、实验:拿出一个5克的砝码放在天平的`左边,不断往另一边加2分的硬币直到两端平衡。
问: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3、掂一掂1克有多重。
4、称1克米、2克花生、5克绿豆,说说你是怎么称的。
三、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1、师:我们刚才认识了克,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词是用来表示重量的呢?
完成板书:克和千克的认识
师:我们经常见到的台称就是以千克为单位的。
(讲解台秤的使用方法)
师:请你往台秤上放一些有标识重量的零食,称出1千克来,然后统计1千克到底有多少克。
学生汇报,板书:1千克=1000克
2、随便称1千克物品,然后去参观别的小组。
(以上视学生的表现发给一个信封,学生不能当场打开)
3、学生根据信封中的内容购物,采取成信购物的方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购物的。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形成重量的概念,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称量物品经常用到的秤称。能正确估计出物品的重量。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1000克=1千克。
第二课时
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任选看两件物品并填好调查表;
调查表
物品名称净含量(克、千克)
物品的重量物品的个数
1千克(苹果)( )个
1千克(盐)( )袋
2、学生汇报自己是如何进行调查的。
3、动手实践:
师的桌面上陈列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用同样的方法猜出1个苹果的重量并填写试验卡
物品估计的重量称的重量
1个苹果( )克( )克
( )克( )克
4、从学生的数据中整理各种商品的价格表如课本89页第7题。
5、解决问题
问:从以上数据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
6、分析讨论课本第90页第8题。
克千克教学设计 篇4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简单的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
课时安排:
认识千克1课时
认识克1课时
练习五1课时
第1课时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难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准备: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160-70=504×=7×4-5=5×700=
52+48=7×500=78-49=
二、教学设计:
(一)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二)教学新课:
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
(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3)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
4.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
三、巩固练习
基础训练: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板书设计
千克的认识
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
千克(公斤)KG
17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四、作业设计:
我会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用秤()
(2)称物品有多重,一般用()做单位。
克千克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数学 第四册 第六单元 85—87页《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商场上任选一种物品调查数据,并填好调查表。
2、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准备8个1角硬币,一些苹果, 若干袋盐,实验卡(1)和实验卡(2)。
3、准备天平,盘称。
4、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果,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
生1:我认为左边那袋重一些。
生2:我认为右边那袋重一些。
生3:我认为它们是一样重的。
师:谁想上来掂一掂?(找几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
师: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一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1:用秤来称。
生2: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找几位学生上来汇报)
生1:一块香皂100克。
生2:一支牙膏105克。
生3:一袋大米25千克。
生4:一袋洗衣粉1、7千克。
……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板书: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提出问题。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你们桌上所摆的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教师课件展示并简单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生1:在水果店里见过盘秤。
生2:在超市见过电子秤。
生3:我在实验室见过天平。
生4:我在米店见过磅秤。
生5:我在菜市场见过杆秤。
生6:我家里有弹簧秤。
(当学生举例天平时,介绍天平通常用来量比较轻的物体。)
3、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
我们先来认识一种常用的秤——盘称。(实物展示)
(1)观察秤面,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
在秤面上,指针指向0刻度,下面还有2Kg的字样,Kg就是单位千克,表示如果指针转了一圈,物体的重量是2千克。在一大格的位置标有100g的字样,g就是单位克,表示如果指针指向这,物体的重量是100克。每一大格又分了10小格,那么每一小格表示有多重呢?
生:10克。
(2)称秤练习。称出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
生1:指针过了一大格又八小格,数学课本重180克。
生2:指针离200克的地方还少了两小格,数学课本重180克。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动手实践。
小组合作分别用盘秤称出1千克的盐,并填写好实验卡(1)。
2、小组汇报填写结果。
(讨论)为什么每个小组称得的1千克盐都是两袋,而1千克的苹果个数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每袋盐都一样重,每个苹果的重量却不一样。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把两袋盐放在手上,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有多重。
4、举例。
师:1千克也就是生活中常说的1公斤,在你的周围能找到用千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生1:我们的体重。
师:那你们互相抱一抱吧。(同桌同学互相抱一抱)
师:你们的体重大约是25千克。
生2:一桶矿泉水。
师:一桶矿泉水的重量大约是19千克。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
师:书、盐可以用盘秤称出它们的重量,那1粒黄豆能用盘秤称出它的重量吗?
生:能。
师:试一试吧。
(学生试后发现很难称出它的重量。)
师:用什么秤才能称出1粒黄豆的重量呢?
生(思考):天平。
师:对,生活中常用天平来称较轻物品的重量,使用的单位是"克"。
2、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用天平称物品前,要先将游码(指着游码)拨回0刻度,再将天平调平衡,也就是使指针指向正中间(演示)。称的时候,刻度朝自己,物品放在左边托盘(取下托盘让学生认识),砝码(出示砝码让学生认识)放在右边托盘。砝码不合适时可以拨动游码,砝码上标了重量,砝码的重量加游码的重量就是物品的重量。
3、用天平秤出数学课本的重量。
砝码:100+50+10+10+5=175(克)
游码:3(克)
数学课本重:175+3=178(克)
(讨论)用盘称和天平,哪种称出的重量更准确?
生:天平。
4、在天平上演示称1克重量的过程。
师:1枚2分的硬币重1克。
5、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每人在桌上找到1个2分硬币,把它放在手指上感受它的重量)
师:说一说你对1克的感觉。
生:很轻很轻。
6、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
生1:一枚图钉。
生2:一张纸。(随手撕下一张作业本纸,用天平称出重量,发现比1克重,一小张纸的重量才是1克。)
生3:一枚1角的硬币。(拿出两个不同大小的1角硬币,发现大的那个重量有2克,小的那个才重1克。)
师:这些都说明1克的重量怎么样?
生:非常轻。
7、将10个2分的硬币放在手上,感受10克的重量。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重量单位,大家猜一下多少个1克会是1千克呢?(小组讨论)
生:1000个克是1千克。
师:你是怎么猜想出来的?
生1:我从盘秤的刻度上看出来的。
生2:我看到一包盐上标的净含量是500克,刚刚又称了一千克的盐有两包,就是500+500=1000克,我就才1千克等于1000克。
师:满1000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来表示。
六、动手实践
(1)桌面上陈列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并填写实验卡(2)。
(2)比一比哪个小组猜得最准。
每组选一名代表,用合适的秤来称出你们组选的物品的准确重量。
展示表格,评选出估计得最准确的小组。
七、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李奶奶从市场买了许多东西,用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生1:李奶奶买了500克鱼。
生2:李奶奶买了1千克苹果,还买了2千克鸡蛋。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1:李奶奶买的苹果比鸡蛋少多少千克?
生2:李奶奶买的鸡蛋比鱼重多少千克?
……
(指名回答)
八、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与质疑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
生1:我知道了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千克和克作单位。
生2:我知道了1千克=1000克。
生3:我知道了比较重的物体常用千克作单位。
生4:我知道千克比克重。(讨论:他的说法对吗?)
生5:我会用秤称东西的重量了。
生6:我认识了一些秤。
生7:我知道比较轻的物体可以用克作单位。
(板书学生的回答)
九、练习
(课件出示)
(1)第88页练习十八第1题(说出下面的物品各重多少克?)
(2)第88页练习十八第2题(写出体重)
(3)连线
西瓜 100克
方便面 5千克
(4)判断
①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
②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③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十、思考
课件出示:一头大象,如果用"克"或"千克"来表示这头大象的重量合适吗?如不合适那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我们以后再学。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表示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物体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比较轻的物体通常用克作单位
1千克=1000克
《克和千克》说课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中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同时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从而有效地培养估测意识。
设计思路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单位间的进率。
说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果,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
(指名回答)
师:谁想上来掂一掂?(找几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
师: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一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指名回答)
师:这个方法不错。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
(找几位学生上来汇报)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从日常生活中引出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揭示新课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能轻松解决问题,激起学习的兴趣。)
二、认识秤
1、提出问题。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你们桌上所摆的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教师课件展示并简单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当学生举例天平时,介绍天平通常用来量比较轻的物体。)
3、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
(简单的认识几种秤,学会使用盘称,为后面秤物体的重量做准备。学生课前做好了调查,不难从日常生活中找出常用的秤,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要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动手实践。
小组合作分别用盘秤称出1千克的盐,并填写好实验卡(1)。
2、小组汇报填写结果。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举例。
(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公斤,学生接触得比克要多,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千克的认识安排在克的认识之前。用盘称秤出重1千克的物品,既有了感受重量时所需要的重量,又使学生练习使用盘称,同时,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兴趣极高,提高了学习的兴趣。通过秤一秤、掂一掂和举例,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建立千克的概念。)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
书、盐可以用盘秤称出它们的重量,那1粒黄豆能用盘秤称出它的重量吗?
2、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3、用天平秤出数学课本的重量。
4、在天平上演示称1克重量的过程。
5、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
6、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
7、将10个2分的硬币放在手上,感受10克的重量。
(建立千克的概念时,学生已经知道用秤称物品的重量,用称一粒黄豆的重量引出问题:不同的物品选择合适的秤。简单的认识天平及其使用方法,并用天平称出1克的物体,建立克的概念。通过感受1千克的重量和举例生活中1克的物品,使学生感受到1克非常轻,再感受10克的重量,打破学生对于两个单位之间十进制关系的束缚,为下一部分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重量单位,大家猜一下多少个1克会是1千克呢?(小组讨论)
师:你是怎么猜想出来的?
师:满1000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来表示。
(在建立了千克和克的概念的基础上,直接提出问题,放手让小组讨论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在之前已经感受了10克的重量,称了几种物品的重量,例如数学课本重175克等,通过掂一掂、比一比,学生不难猜出1千克=1000克,教师再进行小结。)
六、动手实践
估计物品的重量,并自己动手检验估计的结果。
(通过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七、解决问题
1、李奶奶从市场买了许多东西,用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和生活密切联系。)
八、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与质疑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
(通过小结,既巩固了学习成果,也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九、练习
(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十、思考
课件出示:一头大象,如果用"克"或"千克"来表示这头大象的重量合适吗?如不合适那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
克千克教学设计 篇6
克千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克千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