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教学设计

2025/11/03教案

此篇文章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教学设计 篇1

【学习内容】

人教版本第二单元位置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左、右,感知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用左、右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初步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明确以“谁”为标准,“谁”的左右。

【学习重点】

建立左右的标准,能初步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

【学习难点】

1、明确左右的标准;

2、能正确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设计特色】

通过学生个体先进行独立思考,进而同桌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并解答老师提出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为什么不同的人的左右是谁就不一样?”整理出判断左右时必须明确是“谁”的左右,以谁为标准去判断。

【学习过程】

环节

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目标

问题情境

一、游戏引入。

1、老师口令,生做动作:(1)、伸出你的左手,甩甩你的右手。

(2)、指指你的右眼,捂住你的左耳。

(3)、用你的右手捏捏你的左耳朵……

2、小结:在刚才的游戏里多次出现了两个字,什么字?(左右)同学们,你能猜到我们今天将要学什么?

3、板书:左右

根据老师的指令作出相应的举动,游戏中产生学习的兴趣。

以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入手,唤起学生学习的愿望。

独立探究

独立学习任务:

每个人观察一下自己的左边、右边分别是谁?

每个人都要认真地观察。

先认清自己的左右分别是谁,为发现判断左右的标准的学习做好准备。

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任务:

1、以同桌为一组,互相说说自己左右两边的人是谁。

2、想一想:自己的左右两边的人为什么和同桌的不同。

先把独立学习的结果在小组内汇集,接受组内其他同学的评价,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然后通过观察、思考与交流,得出判断左右时,知道是“谁”的左右很重要。

把大家观察与思考的结果在组内汇集,得出判断之前必须知道是谁的左右。

建构模型

把握好“谁”的'左右,也就是以谁为标准去判断左右。

应用拓展

左右的相对性。

1、疑问:刚才在游戏时,同样是举右手,为什么老师举的右手和你们的不同?(方向)

2、追问1: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3、追问2:怎样才能和你们的右手在一个方向呢?

4、小结:当方向相反的时候,就会出现以上的情况,把我们的方向调到一样的时候,就可以使我们的手的方向一样。

在教师引导下明确左右时有相对性的,当方向改变时,左右会随之发生改变。

【板书设计】

左右

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关于亲贤远佞等建议。

2、体会诸葛亮在“表”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4、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中国古代智谋之士的故事引出……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智慧的化身不计其数……(由学生举例导入)

以学生了解到的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传说中的诸葛亮的事迹、形象导入。

以杜甫的《蜀相》及陆游的《书愤》导入。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二、解题

1、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刘备三顾茅庐,他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蜀汉政权建立后,任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主持国家军政大事。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多次出师伐魏,争取统一中国。著有《诸葛亮集》。

2、文体: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背景: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时,写这个表给刘禅。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四、对照注释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第一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为什么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客观)

⑵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主观)

⑶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⑷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4、小结:论述当时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

二、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提问:作者在本段提出了什么建议?如何具体执行?

4、小结: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三、第三、四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诸葛亮向刘禅举荐了哪些人?这些人具有怎样的特点?

⑵举荐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亲贤有什么好处?

4、小结:

诸葛亮向后主荐贤,考虑周密。

四、第五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第1句。

⑵“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代什么?

第1句。

⑶“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

“亲贤臣,远小人”。

4、小结:从总结历史教训中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反复叮咛,表明自己推举贤能,旨在兴复汉室。

五、布置作业

1、背诵1~5段,熟读第6段。

2、归纳虚词“而”、“以”的用法和意义。

第三课时

一、第六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遂许先帝以驱驰:用。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此,那。

3、研读,讨论。

⑴表明自己身份的词语(句子)?

(“布衣”)

⑵当时自己的志趣是什么?

⑶诸葛亮“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⑷哪句话高度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4、小结:自叙本志及先帝“三顾茅庐”之恩。

二、第七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

⑵哪些句子表明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

⑶“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小结:本段再叙接受先帝“托付”,“夙夜忧叹”,惨淡经营的苦心。首先追叙白帝城托孤一事,用“临崩寄臣以大事”提挈全段。接着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然后着一“今”字,从追叙往事转入出师的正题。末了用“报先帝,忠陛下”收结这一层意思,表达了鞠躬尽瘁之情。末句为补笔,再说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强调了郭攸之等人的职责,又一次启发后主重视亲贤纳谏。

三、第八、九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还于旧都。”

⑵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⑶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

“开张圣听”。

⑷第九段表达了诸葛亮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明临行之前百感交集,无限依恋之情。

4、小结:第八段明确指出出征者、留守者的职责,并突出了对后主本人的劝谏。篇末的“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固然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最刘氏父子的无限忠诚,但这“涕零”中也隐含着他对国内政局的担忧,对刘禅能否采纳建议,修明内政的担忧,透露出他复杂矛盾的心情。

四、全文总结归纳

1、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5)分析当前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三项建议。

第二部分(6~7)关于出师这一决策的说明。

第三部分(8~9)归纳全篇主旨。

2、提问:诸葛亮向刘禅所提建议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而亲贤远佞是核心。

3、中心意思:

本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4、写作特点:

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和抒情。

5、介绍后世有关《出师表》的著名诗句。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陆游《感状》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⑴诚宜开张圣听。

⑵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⑶先帝不以臣卑鄙。

⑷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查阅有关诸葛亮的资料,结合自己学习《空城计》《出师表》的体会,围绕“诸葛亮”这个话题,写一篇小论文或小随笔。

教学设计 篇3

人教版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 篇4

教学思路:

本文是一篇游记,《巴东三峡》教学设计。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游踪顺序;然后分析作者对三峡不同景物所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品味语言。并通过开展“小导游”活动,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

2、品味文章的语言。

3、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教学准备:

1、制作三峡地名卡片;

2、地理教学挂图“祖国地形图”

3、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三峡

1、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巴东三峡》教学设计》。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2、提问: ① 这首诗所写的地点在哪里?

②他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行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③白帝城是处于长江中的哪个地段吗?

3、挂出立体地理教学挂图,请地理科代表指出“三峡”的位置。

4、以前我们学过一篇文言文——郦道元写的《三峡》,文中让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话?

5、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巴东三峡”的现代游记,让作者刘大杰带着大家逆流而上,游览三峡。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课文快速读一遍,找出作者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2、出示地名卡片,分组讨论,谈谈这些卡片该怎样排列?

3、由学生上台把卡片贴到黑板上,并说明理由。

三、细读课文,口语训练

1、老师示范担任“总导游”,对三峡作简单介绍。

2、假如你是安排在“西陵峡”中的一位小导游,请你选择其中一段准备向游客解说介绍。布置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解说。

教学设计 篇5

一、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中国农民勤俭坚韧的性格和他们艰苦的生活。

2、学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培养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父亲”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简介作者。

2、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3、整体感知,把握课文情节。

4、再次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并讨论。

⑴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⑵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⑶新屋造好后,父亲又怎么样了?

⑷说说文中流露出“我”对父亲怎样的情感?

⑸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5、研读赏析,小组讨论:

⑴找出最让你感动的描写父亲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使你感动的原因(体现父亲的什么特点?)。

⑵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阶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6、拓展延伸:

⑴比较〈背影〉和〈台阶〉在立意和选材上的异同。

⑵在生活中你的父亲有什么特点是你感动最深的?请你以“给父亲画像”为话题,说一段话(注意抓住父亲的特点)。

7、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体验成长的感受。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学习小说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成长体验,细节欣赏。

【教学难点】

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读

1、导语:同学们到了初三,身体长高了,都觉得自己长大了,但是你心理“长大”了吗?这篇课文描述了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芦苇荡里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你有这样“长大”的体验吗?

2、作家简介: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现为全国作协委员,北大教授。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3、预读课文。要求:疏通大致情节,划出精彩细节和优美的'句子。

4、积累词汇:

⑴读准字音:

嬉闹觅食驱除旧茬儿戳破撩逗

⑵解释词语:

厚实:富裕。

觅食:寻找食物。

嬉闹:笑着闹着。

驱除:赶走,除掉。

回应:回答。撩逗。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二、情节梳理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道破落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们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细节与成长

1、“我要上岸回家……”──幼稚、软弱、恋家。

2、“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克服想家,展望未来。

3、“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感到自己的渺小和软弱。

4、梦到母亲,哇哇大哭,“我要回家”──幼稚软弱,已经受磨练。

5、遇到暴风雨时的种种表现──镇定、勇敢、坚强、负责。

6、找到鸭子又迷路时,他哭了起来──情绪的发泄。是委屈的,激动的哭。

7、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想起母亲……长大了,坚强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勇敢坚强的面对现实。

8、他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成长的自豪和骄傲。

“孤独之旅”的含义是: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的过程。

四、环境与语言

1、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试找出小说环境描写的段落,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①鸭群:鸭子的恐惧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

鸭子的长大是杜小康成长的写照。

②芦苇荡:前部分那无边无际的芦苇荡制造了杜小康的恐惧与孤独。

后部分的芦苇荡衬托了杜小康的“长大”。

③暴风雨:给了杜小康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2、语言有的生动细致,有的意味深长。

试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品味体会。

如:“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

“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

“鸭们也长大了”……

五、漫话成长

以“我的成长”为话题说说自己的成长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