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自主赏析,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桂林山水的美,培养自学能力。
2、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认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等方面的资料,用一两个词语表达它们的特点。
2、今天,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出示挂图,思考桂林山水与上面四处景观有什么不同之处?
3、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问:“甲天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意图:通过四处景物与桂林山水风光的比较,凸同桂林山水的特点,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读交流,感情语言,自学字词
1、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各自感受。
(意图:自我审美,语言表达训练)
2、结合学生的感受,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问: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指名读,教师相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
(3)齐读,问:漓江的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意图:自主发现,自主赏析)
3、同样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问: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图文对照,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齐读感悟。
(意图: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理解。)
4、齐读第四自然段,引导读出陶醉之感。
(意图:美的享受)
三、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在自主赏析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意图:进一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真名不虚传。)
四、课堂练习
1、朗读并听写词语。
漓江、翡翠、竹筏、峰峦、波澜
2、仿照第二、三段的写法,把句子写具体。
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3、填空:漓江的水有_____、______、_____、三大特点,桂林的山也有_____、______、______、三大特点。
(意图:巩固)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语句抄在本上。
2、收集有关桂林山水有关资料。
(意图:为背诵课文打基础)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文章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教学本篇课文,一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二是让学生通过品味词句,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语文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首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首先对这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通过读为学生展现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水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桂林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接着在学生品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
二、通过品读重点句子,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结合学生的习作水平,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抓住许多典型的句子进行讲解,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看见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让学生知道此句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以及运用对比后的表达效果。还有“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个排比句,把桂林水的特点写得形象具体,这样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习作方法的指导训练,对学生今后的习作有所帮助。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运用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
在学生了解了桂林水的特点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因为第三自然段的结构和第二自然段一样。所以,在学习时,我引导学生按老师指导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自己读书,小组互议,把写桂林山特点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写写体会。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既轻松也很愉快,他们很快就能够说出写山的时候,作者写出了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进行对比来写的。
四、紧扣情感,读写结合。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以读代讲,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出语感,使作者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融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品读、男女生分读、配乐读等,将自已的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表达出来。在学生品读时,我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情感,用感悟促进朗读;学生通过朗读已经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这时候,我提问:“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情感在文字中表达出来的呢?”随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方法。又通过仿写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足: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课件的运用与课堂教学没有完全的统一,在第一环节的教学当中,课件的出示有些快,而教师的语速有些慢。在第一课时的结尾处,教师点课件的时机不够好,课件出示稍微有些早。在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时,如果教师课件出示背诵提纲,引导学生背诵课文效果会更好。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清晰地看到了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4、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欣赏录象,导入新课
1、同学们去过桂林吗?想去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桂林游览一番。
出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录象)
2、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3、揭示课题:
齐读。读了课题,你认为作者会写些什么内容?(围绕课题质疑)
估计:桂林山水的特点怎样?
课文怎样具体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二、重点学习第2自然段,欣赏桂林水“美”
1、听录音。思考:
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句话写得最“美”,划出来,朗读体会“美”在哪里?
2、根据学生的发现,随机学习:
讨论:
⑴桂林水的特点:
静、清、绿。
⑵学习第1句,水“美”在哪里?“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体会水的独特“美”。
再读第1句,质疑:
(估计)看似这句与文章联系不很密切,为什么要写这句话?释疑想象:“波澜壮阔”、“水平如静”的景象。通过对比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出示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漓江的.水”的画面)
⑶学习第2句,水究竟“美”再哪里?指名读,自由说:
比较句子,你认为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道它在流动。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陈淼先生写的。这篇课文描绘了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赞美了桂林的山水,表达了作者对这桂林山水的热爱,当然也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生动,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课文按照整、分、整的顺序来对桂林山水进行描写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并累积这些词语。
2、通过看图和学习这篇课文,把握好桂林山水的特点,并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3自然段,并背诵课文。
教育目标:懂得自然界的伟大,培养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操。
发展目标:
1、掌握具体叙述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作文中能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2、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和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会作者观察和表达桂林山水的方法和技巧,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桂林山水的特点,理解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教学方法:问答式、多媒体课件、欣赏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通过我们之前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课文的生字和生词都已经认识了,复习上节课的字和词(“水平如静”、危峰兀立”、“形态万千”、“波澜壮阔”、“连绵不断” 、“峰峦雄伟”)
二、学习第二段
(1)观赏漓江水的图片,认真阅读这一段文章,画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并用三个字概括其特点。
(特点之一“静”。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特点之二“清”。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特点之三“绿”。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2)再次认真阅读这段,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漓江水的特点?有什么效果?
(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做的效果是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更加突出漓江水的特点。)
(3)分析这段的句式特点
(这段由三句构成,第一句以别处的秀水作比较来显出桂林水,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漓江的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分句组成,每个分句以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前半句写出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是作者自身的感受。)
(4)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三、学习第三段
(1)观赏桂林山的图片,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第二段的方法来学习第三段,画出描写桂林山特点的句子,并也用三个字进行描述。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2).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四、体会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第二段的结构与第三段的结构差不多,同学们要能够在学习完第二段后对第三段结构进行分析,把桂林山的特点具体描述出来。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五、板书设计
静:感觉不到在流动
漓江水 清: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仿佛无瑕的翡翠
奇:拔地而起 形态万千
桂林山 秀:色彩明丽 倒映水中
险:危峰兀 怪石嶙峋
六、课后活动
1、写一篇有关自己旅游的小作文。
2、桂林今年将举行新世纪的第一个“山水旅游节”,老师要请大家一起来当小小设计师。同学们可以个人设计,也可以合作设计。把好的设计寄给桂林市旅游局。如果被选中,你设计的标志和宣传语说不定就会传遍大江南北,传到世界各地,这也是对桂林旅游业的一个贡献,同学们快快行动起来吧!(选做)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2、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三、课 型:新授课
四、教学方法:观察法、讲授法。
五、教学手段:用“投影器一台,投影片一框;收录机一部,磁带一盘”辅助教学。
六、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1)
一、教学内容:看图,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那么“甲”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甲,第一;甲天下,天下第一;桂林山水风光秀丽,名列天下第一。)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板书课题)
读预习,明要求。
1、教师补充说明①桂林山水与别的地方山水不同的就是桂林山水的特点,读的时候要分别做上记号;②抓住各段的'关键词语,理解段和段的联系;③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
指导看图。(出示投影片)
1、观察点:小船上。
2、观察顺序: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整 体 : 甲 天 下
↓ 水:静、清、绿
部 分 {
↓ 山:奇、秀、险
整 体 : 像 画 卷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速度:中速;感情:赞美、热爱。)
五、练习设计:抄写生字词。
第 二 课 时 (2)
一、教学内容:讲读全文。
二、教学过程
听课文录音。
学习第一节。
1、齐读第一节。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
2、作者为什么要去观赏桂林山水呢?〈①原因│②结果〉
3、概括段意:总写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学习第二节。
1、朗读课文第二节。
2、逐句理解。
第一句:将漓江与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作比较,强调了漓江的水有它独具特色的美。
第二句:讲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
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第三句:讲人们荡舟漓江的感觉。
3、图文对照,具体理解句意。
4、小结段意:分写漓江的特点是静、清、绿。
学习第三节。
1、朗读第三节,了解本节写了什么?(分写桂林山的特点是奇、秀、险。)
2、学生自学第三节。
3、教师检查,小结。
(第一句:将桂林的山与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作比较,突出桂林的山与众不同。第二句:讲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奇、秀、险。奇--拨地而起,形态万千;秀--色彩明丽,倒映水中;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学习第四节。
1、朗读第四节。
2、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①这样的山:指桂林那奇、秀、险的山;这样的水:指漓江那静、清、绿的水。
②意思:奇、秀、险的桂林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而静、清、绿的漓江水里又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
③景象:这是一种山水相连,山美水也美,如同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的美丽景象。
3、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4、小结:总写桂林山水像连绵不断的画卷。
六、练习设计:朗读、背诵课文。
第 三 课 时 (3)
一、教学内容:总结全文,分段,写段意,体会中心。
二、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给课文分段。(先归纳本文的结构特点)(按总分总的关系分段。)
三、写段落大意。(归纳法。)
四、体会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这篇文章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抒发了作者对桂林山水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五、课文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前后照应)
练习设计:
1、用“欣赏”“形态万千”“连绵不断”造句。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总写 甲天下
水:静 清 绿
桂林山水 分写
山:奇 秀 险
总写 像画卷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4
一、概述
《桂林山水》是小学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课。学时为两课时。
本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先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然后,把桂林山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是学生品词析句的好文章,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陶冶情操的好教材;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⑴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了解桂林山水的各自的特点;会理解比喻句并能说出运用比喻句的好处。积
⑵培养学生积累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2、过程与方法:
⑴借助多媒体课件,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原则,采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的方法体会文本之美、意境之美。
⑵借助多媒体课件,在伙伴帮助及教师的个别指导下,会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文本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本课的学习者为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了解,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和简单的写作手法,写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2、学生具有独立的`朗读能力,对阅读等语文活动很感兴趣。
3、学生开始学习借助课件自主学习,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拓展阅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文语言优美、意境清新,层次清晰,讲授时主要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策略,通过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利用多媒体声音、图像资源,借助大量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视象”,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欣赏美景,品读课文,以达到体会画中之情,文中之意的目的,从而完教学目标。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环境:多媒体电教室
资源准备:教学所用的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我国的南部有一处很著名的自然景观,你知道在哪里吗?(出示中国地图课件)广西“桂林”,是啊!桂林的自然风光很美,你们想去看看吗?“想”好!那就一起来欣赏桂林的自然风光吧!(出示课件)
2、刚才看了图片,谁来说一说桂林最美的是什么?是“山和水”。是啊!桂林的山水是很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陈淼写的《桂林山水》,看他是怎样写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理清层次,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时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读文后试着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山水的印象。
1、自读。
2、交流
随机板书:
甲天下
水
山
画中游
3、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
(三)、图文并茂,赏析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让学生说说对“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理解。
(2)、小结
2、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习第2自然段。
导语:同学们,刚才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知道了文章主要是围绕山和水来写的。那我们下面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漓江的水!
a按要求自由读第2自然段。(要求:A说一说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B作者是怎样写出水的特点的?C找出体现漓江的水与众不同的句子。)
b汇报学习情况。
●说一说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相机板书:静清绿
●(出示小黑板)作者是怎样写出水的特点的?(让学生体会先用感叹句概括,再具体描述的表达方法。)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感叹概括)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哪是一块翡翠。(具体描写)
(2)、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出示课件)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几个“啊”的读音。(真静啊(ā)!真清啊(ā)!真绿啊(yà)!)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4)、引导学生观察“漓江的……漓江的……漓江的……”这个句式的特点和认识排比的修辞手法。指导分号的用法和书写。
(5)、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样是采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及赞美之情。”
(6)、分组读:一组读感叹句概括的,另一组读具体描述的。
(7)、:体会特点,感悟写法,感情朗读,想象仿写。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方案3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方案3篇
2、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1)、小结学法。
(2)、出示学习要求。
(3)、学生自学,教师个别指导。
3、自主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出示课件)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请看第4自然段是怎样写的。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有关的重点词、句。
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为什么用“单引号”
(3)、再读第四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四)、总结写法,感悟作者情感。
1、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和作者游玩的感受相同吗?
(我们随同作者欣赏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我们就像是进入了画卷,进入了仙境。)
2、说说你对课题中“甲天下”的理解。
3、体会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美?(因为他热爱大自然,热爱桂林山水。)
(五)、拓展延伸。
自由读课后“阅读材料”与课文比较,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法。进行小练笔。
(六)、总结全文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4、渗透导游式教学,让学生体验当一回小导游。
【教学设想】
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组织安排材料的。开篇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语,作为全文的总起句,既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出后文,又说明了我们来观赏的原因。
接着分述桂林的山和水。分述山和水,都运用了总──分的写法。写水,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对比;令人神往的大海和西湖衬托出漓江的独特与美,之后分述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写山,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与桂林的山对比;风景名胜泰山、香山的衬托突出桂林群山的与众不同,然后分述桂林群山奇、秀、险的三个特点。
最后,总起来描写桂林山水:
山绕水,水映山,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点缀其间,构成一卷看不完的画卷。篇末的两句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全文的总结句。总结句与总起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即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中心思想,又照应了前文我们乘着木船和竹筏小舟,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考虑到桂林山和水这两个自然段的结构相同,所以在教学完漓江水的特点时,让学生自己学会学桂林山的内容。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今天,老师先带领大家欣赏祖国的名山大川。出示图片。感受祖国山水美。接下来,咱们要去的就是被誉为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听录音范读。
2、自由读文,要求读通课文。
3、指名读文,从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很美
4、桂林山水美,水美指的是漓江的水美。哪里写出漓江的水美,哪里又写到桂林山的美?
三、精读课文,学习水美
1、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说漓江水的特点,并圈出表示漓江水特点的词。(静、清、绿)
2、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漓江水静、清、绿的?找出有关句子。
3、指导朗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齐读。
4、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排比。使文章结构非常严谨。
5、练习:
校园的花________;校园的花_________;校园的花____________。
6、再读第2自然段,想想第1句话写了什么?对于漓江的水来说有什么用?
7、小结学法:
在这一个自然段里,我们学习了漓江水,接下来,让你们自己动手动脑来学习桂林山的美。不过在学习之前,我们要先明确一下学习方法及步骤:
⑴ 找出表示桂林山的特点的'词。
⑵ 想想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桂林山美的。找出有关句子,并试着有感情朗读。
⑶ 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上的方法?
⑷ 写大海与西湖,对漓江水来说有什么作用?
四、迁移运用,自学新知
1、出示:
⑴ 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圈出概括特点的词。
⑵ 找出句子,说明桂林山的特点。
⑶ 想想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⑷ 写泰山与香山,又是为了什么?
2、检查学习结果。
五、整合山水,学习背诵
1、你认为漓江的水美,还是桂林的山美?
2、出示: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读这段话,作者是怎么概括桂林山水的?
4、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5、作者用怎么样的语句构成了这连绵不断的画卷?在这里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有顺序,空中──山间──江上。句子对称。)
6、试背诵课文。
六、拓展知识,学习导游
1、今天,我们已经游览了桂林山水,现在有一批老师要去桂林,你可是现成的导游啊。
说一说作为一名导游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2、出示资料:
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
桂林地区属岩溶地貌。特殊的地貌与景象万千的漓江及其周围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一格、驰名中外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
桂林美最美的是漓江。它发源于桂林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流经桂林、阳朔,至平乐县恭城河口,全长170公里。由桂林至阳朔84公里的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盘绕在万点峰峦之间,犹如一幅百里画卷。
这一景区的主要景点有象鼻山、斗鸡山、净瓶卧江、奇峰林立、父子岩、龙门古榕、大圩古镇、磨盘山等。
3、想一想该怎么样来导游桂林山水?自由试说。
4、指名导游。
七、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漓江水: 静、清、绿
山绕水, 水映山。
桂林山: 奇、秀、险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会用“观赏”、“形态万千”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形象具体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4、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本课先总起后分述最后总结的叙述方式和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5、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形象具体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2、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教学准备:放大课文、课文图片。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二、学习课文。
范读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甲天下:天下第一。
观赏:观看和欣赏。
无瑕的翡翠:没有一点斑点的绿色的玉。
拔地而起:指从地面突然高出。
奇峰罗列:指千奇百怪。
屏障:像屏风起遮挡作用的东西。
危峰兀立:指高峰耸立。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叠的样子。
四、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思考:想想人们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指导分段。
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写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写桂林的水。
第三段:写桂林的山。
第四段:总写桂林山水。
3、再读课文,体会为什么这样分段。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读重点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攀登观赏欣赏游览漓江屏障明丽形态万千波澜壮阔连绵不断怪石
嶙峋云雾迷蒙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甲天下”是天下第一的意思,这就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于是来观赏。“观赏”是观看和欣赏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第一段。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
思考:这段有几句话?
2、第一句话将漓江与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进行比较,强调了漓江的水有它的独特之处。
3、第二句话讲了什么?(漓江的水的特点)
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边讨论边板书: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水清可看见江底的沙
绿仿佛一块无暇的翡翠
①指导朗读。
②读第三句话,读后思考:这句话讲了什么?(讲人们荡舟漓江的感觉,“船桨激起……岸在后移”这句话说明了漓江水的静,正是由于静,所以人在船上几乎感觉不到船在前进。)
③指导朗读,试背课文第二段。
四、作业。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说说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造句。
观赏——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三段。
思考: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2、课文第一句话讲了什么?
第一句用桂林的山与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作比较,突出桂林的与众不同。
3、指导朗读。
4、课文第二句讲了什么?
板书:
奇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
山秀像……像……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
说说下面一组句子有什么不同。
(1)我攀登过泰山,游览过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2)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形态万千”是什么意思?用“形态万千”造句。
指导朗读。
三、讲读课文第四段。
1、“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①桂林有山有水,水是那样的静、清、绿,山是那样的奇、秀、险,而且山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清水秀,一片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真是“桂林山水甲天下,”观赏桂林山水,沿途所见都是这样的美景,所以说“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②说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
(游人乘船在漓江观赏桂林山水,就好象在风景优美的画中游览,景色太美了,使人忘了自己在江上游览。)
四、作业。
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讲讲桂林山水的特点。
二、学习写作特点。
学生读课文,思考后讨论:课文第二、三、四段的内容和课文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有什么联系?
(总起——分述——总结)前后照应
三、齐读全文。
四、作业。
填空。
我看见过()的'大海,欣赏过()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啊,静得();漓江的水真()啊,清得();漓江的水真()啊,绿得()。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
我攀登过()的泰山,游览过()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啊,一座座(),(),像(),像(),像(),(),();桂林的山真()啊,像(),像(),(),();桂林的山真()啊,(),(),好象()。
这样的山()这样的水,这样的水()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山间(),江上(),让你感到(),真是(“”)。
板书设计(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