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有感
此篇文章读《家》有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家》有感 篇1
今天,老师在阅读课上给我们读了三个故事,分别是:馥华,朱恩汉,胡继汕。我印象最深的是馥华。
她是一个很坚强的小女生,妈妈去世了,爸爸卧病在床,奶奶身体也不太好。她一个人肩挑起全家的重担,而她才只有11、12岁。有一次,奶奶生病了,爸爸老毛病也犯了,她一个人骑着三轮车把他们送到了医院。小馥华又要上学又要照顾爸爸和奶奶,忙里忙外。过了很长的时间,小馥华的爸爸才醒了过来,很幸运的是奶奶也可以回家了。爸爸和奶奶都很欣慰有这么一个好女儿、好孙女。
这篇故事我听完以后令我很感动,小馥华跟我们一样大,却要干着我们从未错过的事,而我们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她不仅要照顾爸爸和奶奶,最重要的是她还要上学,身边又没有妈妈的疼爱和关心,她小小的身子背负着多大的重担!
希望馥华可以一直这样坚持下去。馥华,我看好你哦!
读《家》有感 篇2
读完巴金的《家》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好比在严冬里往身上浇了一盆热水,好比在炎夏中赤脚逛街,心中一直有股劲头在不停的上升,上升。书中形成鲜明对比的两个人物,同时也是兄弟两觉新和觉慧,他们虽然出生在同一家庭,但是两人的思想完全不同。觉新更多相关范文>>
读完巴金的《家》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好比在严冬里往身上浇了一盆热水,好比在炎夏中赤脚逛街,心中一直有股劲头在不停的上升,上升。书中形成鲜明对比的两个人物,同时也是兄弟两——觉新和觉慧,他们虽然出生在同一家庭,但是两人的思想完全不同。觉新的“作辑主义”和“不反抗主义”使我义愤填膺;觉慧的初生牛犊不怕虎,追求自己的理想,使人感到一点欣慰。
因为懦弱,因为封建礼教的传统旧思想,断送了觉新这个有为的,年轻的生命。觉新虽然有过向往“五四运动新潮”的影响,但是在封建家庭的“孝”道的感染下,在全家的封建思想的带动中,他放弃了,他不敢说“不”字。当父亲决定用抓阄的方法决定婚姻时,他默认了;当家人要让瑞钰到城外生孩子是,他更默认了……当他意识到家庭的腐败,正想追求自己的理想时,梅却在忧郁中死去。不久,觉慧又离家出走,这不仅没使他放飞梦想,却让他在腐败的家庭中更加讨好每一个人,更加小心翼翼。因为他在懦弱中更加懦弱。
相反,觉慧这个封建礼教叛徒,这个胆大妄为的青年却在不平中走向光明的大上海。离开了这个关着他18年的恐怕的笼子。
正因为有了觉慧,才使这个生气沉沉的大家庭中带来了一丝朝气,一股清风。“无论如何,我不,跟他们一样,我要走自己的路,甚至于踏着他们的尸首,我也要向前去。”这是觉慧对封建礼教,对就制度发出的一声警告;“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把自己的幸福争过来!”这句话证明了觉慧追求自己理想,是个热血沸腾的青年。虽然他没有和鸣凤结合,虽然他努力的想把腐朽的家庭变朝气,但是他失败了,而他在失败中选择了离开和放弃,去追寻自己的理想。
许多人在谴责与犹豫中一直没有正确的选择。可你要知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只要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不要管别人是如何指责,相信自己,向胜利之门冲啊!
,
读《家》有感 篇3
在读完《家》这本书之后,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人物是大哥觉新。
觉新他是一个生活在封建绅士大家庭中,他一边接受着学校里面的新知识,一边听从长辈们的话,接受封建旧思想。他为人懦弱,畏首畏尾,但又有孝心。可以说他就是一种矛盾体,就连他的三弟觉慧都说:“我无法理解一个人竟然可以一边接受新思想,另一边却按着封建思想做事。”
觉新的懦弱与没有主见还体现在他与梅明明互相喜欢,可是由于长辈给他谋了一门亲事,他们没有在一起,而觉新他竟然都不敢向长辈提出反对或说出自己的想法。就像一个布偶一样,任凭长辈肆意摆布不做任何反抗。唯一有一点反抗的行为就是喝酒、打牌和看戏,让自己不那么痛苦,来证明自己还活着。
不过说回来,这一切他都是有苦衷的,作为家中长子理应担起重担孝敬长辈维持生计。所以他不得不放下过去在学校所热爱的化学,放下自己的新思想,把自我封闭起来,成为长辈眼中的“孝子”。当他的二弟也因婚事困扰最后离家出走的时候,他痛苦不已。当他的三弟责怪他不肯去帮他的二弟说情时更是雪上加霜,其实他已经努力地突破了内心的封锁,尝试着去找长辈说情,结果老太爷却狠狠地骂了他一顿。左边是封建家庭的压迫,右边是兄弟情义,这些都在挤压这个可怜的人,让他承受这些痛苦。当长辈去世时身为长子的他又不得不用他羸弱的身子去撑着整个家。
觉新他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他十分可怜,让人同情他的遭遇,同时又十分可恨,让人恨他的没有主见。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也不少,心里怀着希望,却冷眼看待这个世界,也不努力,每天像行尸走肉一般的活着。但是我希望他们不要成为像觉新一样的人,我希望他们敢于冲出现状,就算物质方面不行,但精神一定要冲出现状,找到自我。
读《家》有感 篇4
吃过晚饭,收拾好碗筷。正准备到楼下去散散步,倾盆大雨就直泻而下,只好呆在家里。因为不能看电视和玩电脑,所以感到很无趣,就顺手拿起桌上的《读者》翻看了起来,正好翻到第36页。文章叫做《送给沃尔特一家的圣诞花篮》。
内容是这样子:只是个孩子的作者,他与妹妹特别希望在自己10岁那年的圣诞节能够收到礼物。但这种愿望是奢侈的,因为,那时他们家里没有钱,生活非常拮据。就在这么困苦的情况下,作者的母亲却用一直攒下的钱买了一篮装满食物的篮子,并把篮子送给沃尔特一家。这个举动使作者很不理解,要知道,自己家也不富裕。可母亲的回答是:“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多点儿奉献精神就行了,这样别人也会拿东西作为回报的。”后来,作者与他的妹妹都收到了彼此想要的礼物。
读完整篇短文之后,发现作者并不是像题目写的一样,完全讲的是送给沃尔特一家的礼物故事。而是借用圣诞节送礼物这件事向我们讲述了一个道理:做人要懂得分享。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上帝恩赐给我们的,不论是谁给予谁,这都无关紧要。只要我们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
其实我发现分享真的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因为我的身上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我这人平时挺大方的,但对于零食方面却有一些小气,生怕这些美味被人吃了。有一次上学,我拿了一包青豆放在书包,在课间休息时装备吃掉,却被好朋友发现了。为了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我在她的手心放了一些豆子。她津津有味地吃完,顺手从口袋里拿出一块巧克力给我。拿着巧克力,我顿时觉得与他人分享很快乐。
真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感觉非常棒!
读《家》有感 篇5
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形容日本的民族性,而德川家康就是日本历史上那在刀尖上盛开得最灿烂的一朵菊。
这本书里有让人净化浮躁心灵的力量,既有男人文韬武略的人生历程,又细腻的刻画了不同女人命运的沉浮起落,阴与阳的共同存在,让这种无声的力量更体现出了生命的智慧。
忍耐不是怯懦,更不是屈服,只有巨人才知道什么是忍耐,似勾践战败后,甘心当敌人的奴隶,韩信被流氓强迫从裤裆下爬过去,他默然接受,这种缩回拳头式的忍耐,一个人如果不够坚强,就绝对无法忍受。
读历史、品权谋、学商道。金融危机、来势汹汹,以史为鉴,立于不败!想立于不败就以德川的忍耐掌控金融漩涡的沉浮;用战场的谋略赢取低迷市场的完胜。
“等待!”这是一个奥秘--卑屈的懦夫用它遮羞,坚强的巨人把它作为跳板。家康的历程,值得细品,日本的崛起,值得借鉴。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悲壮的,但历史上多少政治领袖往往宁为瓦全,忍人所不能忍的民族,一定复兴。
厌烦了那种艰涩的文字和怪异的节奏,讨厌被大量的心理描写和繁乱的人物关系给弄得迷茫晕眩,这里能给你最紧凑的情节、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凝炼。
很庆幸能阅读此书,因为一位友人的介绍,让我顿悟生活的珍贵,而不能再迷惘下去,时间不等人,斗志会消逝,请站起来,勇敢地面对一切,抵御一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