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大学》有感

2025/11/03读后感

此篇文章读《大学》有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大学》有感 篇1

读完了这本厚厚的法国名著《基督山伯爵》后,我惊讶地发现我的很多思想和认识都因此有了变化,我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开阔了视野,甚至,我对于生活,比从前热爱多了。这就是《基督山伯爵》给我带来的丰厚的礼物。

这本世界名著是法国19世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写的。 这是发生在1815年初春拿破伦复辟前夕发生的故事。是因为拿破仑和路易十八的政治复辟,引起了这样一个将政治罪名强加于一个无辜的人身上,他遭人蓄意陷害,被错误地关押,但他以精心策划的计谋对那些曾出卖过他的人进行了报复。

我想对主人公唐太斯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见解。他是一个成功的复仇者,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自从他越狱回到了他原来一起生活过的人群里后,他已脱胎换骨的成了一个计谋超人的魔术师,又仿佛是那个动荡的时代的一个奇人,他的旧相识之所以一直没认出他,我想是因为他参与的“行业”很多,很有钱,而又十分会为人,给人神秘感,又常常化险为夷,很有内涵,就仿佛一个偶像一样让人想要崇拜和尊敬。他执掌着别人的命运,不费一枪一剑就完成了他的复仇计划:腾格拉尔被盗贼万帕抓去了,维尔福疯了,弗尔南多因为美塞苔斯和儿子的离去,就自杀了,而美塞苔斯则一个人痛苦地过起了隐居生活。

可我又觉得,他虽然成功,却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和美塞苔斯的婚姻在一嘲天灾人祸”中化为了泡影,直到书的结尾也没能在一起;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复仇了,可是也因此害死了人,而他即使很有钱,到三十多岁依然没有结婚,一生都过着漂泊的生活,最终离开了法国这个复仇成功后依然想念他的,悲伤的大舞台。

我在想,人是不是一定要有仇要报,大仇不报,心难平吗?可是真的把正义的复仇进行到底,究竟是应该快刀斩乱麻,还是应该像唐太斯一样,用精神去挫伤别人,将社会的美和丑都看透?而这样很会复仇的人,又会不会给人一种胸中充满仇恨的感觉呢?看那些优美的文字,微笑的交情,是不是也同样暗含着不幸,欺瞒和杀机?原来伯爵在和仇人们礼貌地交谈时,字里行间也充斥着虚伪和欺骗。可见人们在交友时,会不会要多长一个心眼,提防基督山这样,城府很深,温情又神秘,“十四年”之后再来寻仇的晃动在身边的,“化过妆”的敌人?在这部作品中,人心的险恶和智慧,可见一斑。

正如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谁知道自己造的恶,是不是会得到上天迟来的惩罚呢?就象故事里家破人亡的.三个自私的男爵一样,谁也不会想到,生命中的哪一个阶段,上帝会派使者来复仇呢。所以,故事告诉我们,人应常常感恩和多做善事帮助别人,也会获得上帝的感恩和倾睐。还有一句俗语说的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全部报销。”

故事的结局,基督山伯爵说了这样一段话:“世界上既无所谓快乐或也无所谓痛苦;只有一种状况与另一种状况的比较,如此而已。只有体验过不幸的人才能体会最大的快乐。

所以,亲爱的同学们,享受生命的快乐吧!永远不要忘记,直至上帝揭露人的未来图景的那一天以前,人类的一切智慧就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也许,用等待和希望的心在人生这条海船上乘风扬帆,真的会看到许多的流光异彩,领略到不寻常的风景。

读《大学》有感 篇2

卢卡奇把总体的观点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科学之间决定性的区别所在。他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是具体的总体范畴,“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

在黑格尔那里,总体范畴是绝对精神的别称,绝对精神是普遍的、统一的、 完整的总体,世界统一于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既是世界万物的本质,又是其本质的表现, 绝对精神之外无物存在,它就是世界的总体本身。因而总体就是实体, 是作为万事万物本质的精神实体。卢卡奇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总体观作了“独创性地改造”。也就是说,马克思接受了黑格尔的总体观,但不是把总体理解为精神实体。马克思的总体范畴是根源于经济分析的对人与人关系的总体把握。就把历史看作统一的辩证过程这一点而言,马克思和黑格尔是一致的。再进一步,人们就会发现,马克思从经济范畴出发去把握人与人的关系的总体,这是完全不同于黑格尔独断论的绝对精神总体的。所以,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观抛弃了黑格尔关于历史发展的神秘主义成分,正确地指出了,历史无非是人与人的关系发展的历史,社会发展的根源都只有到人的实践中去寻找,一切社会关系都象麻布、亚麻一样,是人们生产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要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整体的全面的理解, 这种理解应根据人与人的关系,把主体和客体的全部社会运动作为历史的基础, 突出人的物质存在活动的实践性、社会性。如果我们需要理解某一特别的历史事件或过程, 我们就必须把它看作一个具体的整体的一个方面。比如,生产、分配、 交换和消费都是人的关系的'具体体现,它们都可以归结到人的关系的总体中。作为总体的环节和不同要素,它们之间的不同是统一体内部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又是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基础。

卢卡奇认为,辩证的总体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真实状况,在认识社会历史的现实中赋予总体观以现实性。他说唯物辩证法是最现实的科学, 它所反映的是:事实及其相互联系的内部结构的真正本质。马克思的辩证总体观是能够在思维中再现和把握现实的唯一方法。比如,在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中,马克思的辩证总体观不停留在表面的批判,而是深入到这个社会的深层,揭示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对抗性,并在此基础上把握资本主义社会总体的矛盾性质。马克思的辩证总体观所追求的是对世界的完整的把握,即通过总体范畴赋予一切各别的认识以现实性。

辩证总体观的现实性也表现在自身的理论总体上。辩证法的一切概念都不可能被明确严格地界定,任何对辩证法的概念作出界定的努力都将失败。因为,辩证法的本质就在于扬弃,辩证法的一切概念都只有作为在总体中被扬弃的环节才有意义。所以,必须从总体上来理解辩证法,任何一个单独的概念都不可能成为直接走向理解辩证法的通路,它只有在总体中,作为在总体中被扬弃的环节才能成为理解辩证法的工具。

辩证的总体观是具体的。也就是说,总体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为许多所共有,为一切所共有,是最丰富的具体。卢卡奇特别强调总体的具体性,有时干脆把总体范畴规定为“具体的总体范畴”。卢卡奇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中,总体范畴就是要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整体性的全面的理解, 即在全部的社会历史运动的基础上来把握人的物质存在的实践性、社会性。总体的具体性还表现在,“孤立的事实”必须在总体中才能得到理解,如果我们要把握某一个别的历史事件或某一特定阶段的历史过程,就必须把它看作是具体的总体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 只有总体观才是具体地把握各种社会现实的科学方法。

读《大学》有感 篇3

读完《大学》之后,我的内心踏实了很多,原本复杂烦躁的心慢慢随着阅读被润了一遍。客观地讲,一切单单用文字去解释《大学》这些抽象,虚的.文化,我觉得都不能解其味,总是不知道该用什么准确的言语去描述,总也表达不尽对它的理解,我是真的想把阅读这些国学文化的感受一一详细记录下来,一点点滋润我的心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一家仁,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阅读《大学》的感觉是踏实,敦厚的,就像是一位慈爱的老者娓娓道来他生平的智慧,给我们无尽的关怀。

读《大学》有感 篇4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是我刚刚毕业的表哥在我即将踏入大学校园时送给我的。记得暑假,我总是在家庭聚会时缠着他跟我诉说关于他的大学,我既兴奋又期待。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算是他给我的一份开学礼物吧。面对大学新鲜陌生的环境,我有点担忧。于是想到《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或许可以给我一些指示,带着疑问,我便进入求知的海洋。

这本书的内容都是给大学生的一些忠告,虽然有的是一些大道理,比如大学期间要多看书、学好英语等等。但不管我们爱不爱听,相不相信,这些忠告都有一定听取性的。毕竟这些都是前辈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我想我们没有必要因为叛逆,牺牲我们的青春来印证这些的忠告的真实性。

我想我在这本书找到了我想要的。在书中谈到专业时有这样一句话:“冷门未必不给力,热门往往很坑”。我想被分到冷门专业的人都会很懊恼吧,觉得自己应该要去读金融会计等热门专业,这样才比较有“前途”可是谁不想去呢?我突然想起了在上专业导论课时老师讲的一句话:只怪你分数不够。是呀,你竞争不到那些热门的专业,所以你理应到竞争小的专业再跟别人竞争。

热门专业就一定好吗?我有时在想,这些热门专业都被别人探索、搜刮完了,再在这样的基础发展还有意思吗?或许,从乐观的角度去思考,说不定冷门专业,却是热门前途呢。谁会知道四年后社会会发生什么?流行什么?热门专业又会是什么?说不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会像现在的软件工程、金融会计等等热门专业一样,人人都想挤破脑袋冲进来。社会发展日益完善,老龄化愈发严重,我想以后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将会越来越多。所以那些还在为处于冷门专业而懊恼的朋友们,不要觉得自己倒霉不幸运,或许幸运在某一时刻就会降临。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碌碌无为,而是创造更好的条件去抓住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然我也不是赞成书里的所有忠告,比如“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我就不认同。老师上课,我们都要到席,不管你喜欢与否,你都应该尊重他的劳动。你可以上课不听做你的`事情,你可以看书写作业,但是逃课就不应该提倡了。况且学校在这方面管得也挺严格的,所以这种忠告不是对谁都适合的呀。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在我开学的第一个星期我就读完了。有时候觉得多翻翻,看看,挺不错的。它能在你颓废的时让你重燃起学习的激情,我就是这么做的。不可否认,读完它后我在开学的第一个月就读了五本课外书,也挺欣慰的。所以朋友们,在你迷惘的时候就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吧,它可以给你一些启示。

读《大学》有感 篇5

一向认为,作为儒家四部经典之一的《大学》是艰深的,非一般人所能领会,所以一向未曾插手。若不是这次在语文书中偶遇《大学》,短时间内也不会去阅览的。不过,学了《大学》,仍是有一些浅陋的感悟的。

“修、齐、治、平”乃是《大学》中精华,中心思维。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其国在齐其家,齐其家只在修其身。这四者,乃是逐个递进的联系,而修身又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诚心,诚心要格物,格物然后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齐、治、平”的底子。关于咱们中学生来说,“修、齐、治、平”的规模不免大了些。现在的咱们,不用考虑怎么治国,怎么齐家,怎么平天下,咱们要考虑的仅仅怎么诚心,怎么正心,怎么修身。从这个视点来看,《大学》仍是有很强的现实含义的。

所谓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说是这样的:推究事物的原理规律而总结为理性常识。简略来讲,便是经过实践来取得真知。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着重的也是实践取得真知的.重要性。格物致知,放到《大学》中,也有它的一番含义。我理解为,经过实践活动来取得真理,得到真理后使用真理来诚心。意诚然后心正,正心然后身修。确实如此,只要心意真挚才干够使心态规矩,心态规矩才干够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干到达必定的境地,一种状况。

除了修身,《大学》中最具有学习含义的,便是诚心中“慎独”了。所谓“慎独”,说的便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分,更要留意自己的品德。正人在人前人后的体现如一,而小人,却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一窍不通,见正人然后厌然,人之视己,如视其肺肝然”。说的非常有道理。只要心里真挚,体现才干规矩,只要诚于中,才干形于外。

《大学》中尽管大道理偏多,看似很艰深,但实际上细细体会,在现实生活中仍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咱们或许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为标准,标准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或许咱们现在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但《大学》在于完美自己的行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