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竹影》教学设计

2025/11/04教案

此篇文章《竹影》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竹影》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A、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B、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C、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表现的童真、童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A、初读文,了解文大意。

B、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C、查找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展示自己的风采。

(外积累“惜时“的名句)

二、导语: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向往,当然也会有小小的烦恼。那么,我们为这仰慕的名人,他们的童年生活你了解吗?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这样的,谁能说给大家听一听?(例如:——)

三、信息箱:

请同学们谈谈你对丰子恺的了解。

四、整体感知:(看谁说得棒)

请同学们速读文,感知文大意。

A、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B、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文的内容。

C、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D、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体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过渡语)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牵动了天真无邪的'心,孩子们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美,于是,他们开始本能的画画,这一切,被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基本特征。让我们也来领略一下这种寓教于乐的匠心美。

五、你品味到美了吗?

再次浏览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分组合作,每组选代表发言)

(总结)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六、比较鉴赏(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

《竹影》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2、体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教学难点: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教具准备:漫画作品、中国画、西洋画

教学时数:1课时

自学内容:

1、查找作者简介。

2、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3、了解课文内容,画出你喜欢的语句。

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

(展示丰子恺的两幅漫画,并配以作者的话。)今天我们去看看他童年的一件趣事,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竹影》。(同时板书出课题)..

B、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师:丰子恺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

C、检查预习

给下列生字注音:惬意水门汀参差不齐撇蘸口头禅

D、自由朗读课文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我们在水泥地上画竹影,然后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

E、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1、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2、看到孩子们在水门汀上描竹影的时候,父亲有没有责备孩子们把地板弄脏?父亲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父亲和“我们”一起描竹影,还给“我们”讲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

F、拓展欣赏

通过爸爸对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介绍,你认为此二者的区别有哪些?讨论一下,结合自己的认识,归纳一下。

(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方面: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

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

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中西文艺的不同,并由学生合作赏析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一些不同画法)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拓展延伸: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比如过家家、女生喜欢布娃娃等,再回到丰子恺的漫画,“瞻瞻底车——脚踏车”;“建筑的起源”,在儿童的游戏中蕴含着文化艺术。

课堂小结,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板书)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发散延伸:

看几幅漫画,请学生来为画配上文字。

布置作业:

收集一些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艺,比较一下中西文化的区别。

教学反思:

在设计课堂时,我希望以尽量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作者的深刻内涵。所以在课前我做了很多准备。首先关于作者丰子恺,这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和文学家,所以对他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在网上我下载了关于丰子恺的生平资料,以及他有代表性的几幅漫画,希望给学生一个直观的体验。

特别是课文中关于中西绘画的区别,我精心的准备了几幅中国山水画和西洋油画,通过分组的讨论的方式,对比分析。为的是学生能够在对比过程中学会欣赏,活跃课堂气氛。真正做到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在发散延伸这一环节,我让学生看几幅漫画,请学生来为画配上文字。这个环节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内容精彩纷呈,让我惊讶于学生的思维。

《竹影》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 本上;

3、学生查找丰子恺的漫画或散文。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用儿歌《影子》导入 ,学生齐读儿歌: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 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影子有关的---《竹影》。(板书课题)

简介作者:

1、小组内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漫画作品、散文;

2、请同学在班上介绍丰子恺的情况,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a、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及其注音。

b、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讨论、明确中心。

问题:本文中除了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哪一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探究交流:

a、再读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描写,并试着说明理由。

b、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找生动形象的描写句,并陈述理由。

质疑问难: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共同解决。

延伸拓展:

小结导入 :本文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它与上学期所学的《童趣》一文相映成趣,下面请大家不妨回忆一下《童趣》。

1、复习旧课,请同学背《童趣》,其他作评价、修正、补充。

2、延伸拓展。

a、述说一段童年往事,要求语言简洁,尽量表现童真、童趣,时间不超过2分钟。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述说,然后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b、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c、教师小结。

巩固拓展:

1、丰子恺的成功与其父的教育引导有关吗?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以“如果我是家长”为题写一篇短文,畅谈自己的教育构想。

2、细读课文第6段,归纳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然后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与美术课完成一幅水彩画或一幅国画

课后记:本文充满了童趣,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进行思考;同时,也可以借助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生活中处处有美,但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

《竹影》教学设计 篇4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全篇围绕一个“竹”字,着力描摹竹影之神韵、抒写画竹之趣,运用对比、描写、对话、动作等多种技法,生动描写出“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时的童真童趣。本课设计意在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拓展艺术视野,了解作者丰子恺卓越的音乐、美术才能的背景下,运用艺术家的眼光来观察、体验生活之美的生活态度,学习作者重点围绕竹影之趣、描摹竹影之法,全文一气贯通而又生动活泼的写作风格。

教学步骤

一、分组研究

课前围绕以下课题以组为单位上网查找资料,并作简单研究:

1、丰子恺的生平资料、绘画资料、文学资料,重点要结合课文谈谈“我眼中的丰子恺”。

比如我眼中的丰子恺是个有着细微观察力的人,从他在文中第二段的描写可以看出:“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从上句中还可见他有不凡的语言表现力;再比如,我眼中的丰子恺是个有着丰厚艺术修养的人 ──在描写竹影时,他用到了很多美术和音乐的术语“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另外,还可以看出丰子恺是个有童趣的人……等等。

2、收集查找郑板桥、吴昌硕的竹画以及西方油画各一幅,结合课文对中国画和西洋画进行比较。

二、课文研读

1、添置背景:

本文是一个兼具音乐、美术、文学才能于一身的艺术大师的一篇生活随笔。作为艺术大师,在他的眼里,竹影是怎样的,美在何处,作者是怎样描摹的。请为“竹影”添置一个油画般的背景,摘录文中对竹影描写的语言,整体理解感受竹影的神韵之美。

学生结合课文语言描述背景: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

2、精研细读:

⑴ 寻趣说趣—体验童趣和童真。单有形似的竹影描述,本文的可读性就会大大降低,其内在的神韵可以用一个字概括──趣。

① 找一找:

清风明月的夜晚多么美好,竹叶萧萧的声音又是多么好听,孩子们在这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声音中玩了什么,怎么玩的?他们玩得有趣吗?请学生在文中找一找,然后用“我觉得 ( )是有趣的,我认为其中的趣味在于( )”这样的句子,说出自己的发现和理解,并体验竹影之趣。

再次阅读课文,速度可以稍快些,看看文中的小伙伴在夏夜乘凉时都看了些什么?

“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

“研究天空中光线、颜色的变化;讨论人影头上有烟气的原因;用画笔描地上的人影和竹影……”

在文中最富有童趣的是哪些描写?

比如第三小节的两处描写:

华明“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

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

这两处都很有趣,特别是华明描自己的影子,把自己描成一只青蛙竟然还笑。而大人这时候往往就会赶紧趁无人注意,把这影子涂掉,因为会觉得这是一种丑化。

② 说一说:

其实每个人都有过童年,也有过充满童趣的心灵和思维,只是许多人在长大后就渐渐把童心丢失了。我们在童年时常常做游戏,用泥巴捏小动物,偷砖头垒房子,在墙壁、在地上到处画画……还可能因此被家长、老师责怪。其实这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有人在这个时候关心你、引导你,也许你就会有艺术上的发现,也许日后,你就会在这些方面有所成就。模仿课文说一说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往事也是在进行着艺术的创造、也有一些艺术的发现。

⑵ 审美赏美—从影到画深入浅出:

① 读一读:

读课文中自己认为描摹生动的语句,评点其妙处,玩味生动细致的描写方法。

② 想一想:

文章开头交代天气闷热的目的是什么?这让我们想起那篇课文,它的开头也是写闷热的天气,他们的目的是否相同?给你什么启示?

文中写道“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来得很久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月亮渐渐升高了,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版的印刷。”想一想这句话在自己脑中呈现的画面是怎样的?根据自己的感觉赏析这句话,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写得很美,用同样的方式赏析。

教师引导 (亦可学生自由发言):“参差不齐”描写了竹影与孩子们的墨竹创作渐渐脱开移位的情形。“好像脱了版的印刷”比喻新颖贴切,生动描绘出月亮渐渐升高与其先时画的竹影不吻合,形成叠影的美妙画面,从而可以看出作者观物如微,联想丰富,笔下文字很有生有生活情趣。

学生赏析其他句子。

3、课堂小结:

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就存在与我们日常行为当中(像用泥巴造城堡其实是孕育着一种建筑艺术,用雪堆娃娃孕育着一种雕刻艺术,用野花编花环孕育着一种装饰艺术)。或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创造艺术之美。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在创设的情境中,体味作者的艺术魅力,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步骤

一、进入情景

教师与学生共同赏析丰子恺的名作──同名漫画、散文《人散后,一勾新月天如水》。老师配乐朗诵,学生评议,体会丰子恺文如其画,画如其文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看谁说得棒)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A、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B、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C、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三、品美析美

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

(总结)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

四、走进童年

师生一起朗诵: “时光带走我们的童年,让我们长大;岁月增长我们的阅历,让我们成熟。但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纯真的童心,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那么一片绿叶是一首诗,一抹斜阳是一首歌,一个游戏是一种创造……”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童趣》和《竹影》都是写童年生活的趣事,仿照以上两篇写法,写一个故事叙说一段童年的往事。

《竹影》教学设计 篇5

《竹影》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竹影》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竹影》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感受游戏中的童心童趣,唤起共鸣;

2、初步领悟儿童的游戏中蕴含艺术和美的道理;

3、由意会(理解文本、超越文本)达到会意(心灵交汇),发掘生活中游戏中所蕴含的艺术和美。

【教学难点】

1、感受童心童趣,与自身经验相契合,形成个性体验、个性感悟。

2、领悟、挖掘游戏中的艺术和美,在基础理解层面上有发展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理解光之美和光之用

1、展示画有竹和影并含有光的图片,欣赏后,根据图片提问,让学生说出课题──竹影

2、根据课题设问:影从何来?──光也。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光的呢?以此引导学生阅读课文1、2小节。重点领会:

⑴ 这两段写出了光的──?(写出了光的特点,变化过程)

⑵ 这两段写出了孩子对光的──感情。(喜爱,挽留)

3、除了1、2两节,还有哪里同样表明孩子们喜欢月光的呢?引导学生读第3节中描写月光的语句,并让学生把赞美一词具体化。可问问学生他们是如何赞美的,试着赞美一番。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设计说明:

光,对孩子们来说,是留恋的、喜爱的。晚霞下沉时的守定西天和不可挽救,月光升起时的赞美一番,就表现了孩子们当时的心情。没有光,就没有影,没了影就无以描,这不仅影响孩子们游戏,文章也就不真实。所以先引导学生阅读光的描写,不仅为下文教学作铺垫,也有利于学生明白平时写作要求真的道理。

二、寻趣说趣──体验童趣和童真

清风明月的夜晚是多么的美好,竹叶萧萧的声音又是多么动听,孩子们在这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声音中,玩了什么?怎么玩?他们玩的有趣吗?(幻灯显示)后让学生一一找出并体验。

1、重点体验:

⑴ 猜烟气。放手让学生猜,不求科学准确,只求从大胆的猜想中,体验孩子们的那股猜劲,从体验中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创新意识。

⑵ 描竹影。通过比较阅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体验孩子们自我欣赏的情趣。

2、设计说明:

趣事和趣味,学生们都有过。如何避免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体验,让年岁稍长于文中的孩子们的学生有同样的体验,就得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品味。本环节的两个体验重点,前者让学生自己猜,后者让学生比较读,其目的就是多给学生自己体验。体验时,还应指导学生回到童年,沉浸在童年的生活中。

三、审美赏美──从影到画,深入浅出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好问──是求知的前提。在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园子中,孩子们的玩是充满童趣的,他们提出的问题也是非常天真的`。请说说他们提了什么问题,爸爸又是怎样深入浅出地说明的,从孩子们和爸爸的问答中,你们懂得了什么?(幻灯显示)

1、重点明确:

⑴ 模仿和创新的意义。──描和画,其实就是模仿和创新问题。模仿有模仿的意义,创新也有创新的作用。因事因时而异,有的需先模仿后创新,如练字、画画之类:有的更强调创新,如科技发明。可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发表见解,说说模仿和创新的不同意义。

⑵ 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在基本明确中西画风格之别后,展示两幅画,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重点欣赏中国画。欣赏的方法是让学生给中国画拟标题,在与原题比较中印证文本知识,加深对文本活的神气的理解。

2、设计说明:

孩子的问是天真的,爸爸的答是理性的。要让学生理解深奥的道理,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生活联系,才能体会创新和活的神气的意义。联系练字和画画,展示中西画并拟题,正是让可感的生活来解释抽象的道理。

四、跳出文本──体验生活,欣赏艺术

1、引向生活:

孩子们的问天真有趣,爸爸的答深入浅出。从爸爸的深入浅出的回答中,我们知道:就画画而言,有模仿有创新,我们要追求创新:有形似和神似,我们要讲求神气。但创新不能脱离生活,神气也离不了形似。前面孩子们的描人影描竹影,就是他们的生活,就是艺术的起步。诸如此类与艺术有一定联系的儿童游戏生活,你们也一定有过,也一定很好玩,我们不妨再回过头去想想,小时候你做过的哪些游戏也蕴含着艺术和美呢?比一比,谁的游戏更富有艺术和美。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大致明确:

堆雪人、堆积木、玩泥巴、玩沙子──建筑雕塑艺术

骑竹马、过家家、捉强盗、老鹰抓小鸡──戏剧表演艺术

涂鸦、在身上画手表、人体彩绘、在手指头上画人脸、男孩的地上撒尿

画、踩脚印画(用水或在沙滩上)──绘画类

敲击杯碗、玩拨浪鼓等有声玩具──音乐类

女孩子跳橡皮筋、跳房子、丢手绢──舞蹈类

起外号、编故事、猜谜语、瞎掰歌词──文学类

拍照片(摄影) 剪纸、做纸船纸飞机(手工艺)──另外

2、再次欣赏:

童稚的游戏里竟然蕴含着这么多的艺术和美!难怪有的西方学说甚至认为:艺术就是起源于游戏。不管艺术起源于什么,但是我们至少明白了:

艺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幻灯显示)

让我们大声把我们的感悟读出来。

现在我就请大家欣赏一组来自孩子游戏的艺术精晶,让我们再次来体验艺术中的童趣。(幻灯显示)──丰子恺的漫画。

(教学设想:在前一环节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在回忆自己的童年后再来看这几幅漫画,是对童心童趣和艺术美的再度体验,里面的认同感和强烈共鸣都化作一个会心的微笑。利用瞻瞻的脚踏车点拨:每个会游戏的人都有艺术天份,关键在于有没有努力把它发挥出来。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欲)

3、再来品读一首小诗:

时光带走我们的童年,让我们长大:岁月增长我们的阅历,让我们成熟。但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纯真的童心,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那么一片 绿叶是一首诗,一抹斜阳是一首歌, 一个游戏是一种创造(幻灯显示)

大家一起有感情地朗诵,在朗诵中细细体味。

(教学设想:在前一环节基础上趁热打铁,沿续心灵交汇的暗流,自然而然而引出下面的作业,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欲诉。)

4、设计说明:

走进文本又跳出文本,从文本拓展到生活,又从生活进一步体验文本,这就是拓展延伸的要义所在。为延伸而延伸,往往是盲目的随意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延伸?本环节试着先从文本延伸到童年游戏,意在让学生领会游戏中蕴含着艺术;再从文本延伸到艺术作品,进一步证明艺术离不开生活。通过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五、课后练习

1、人尽其能,各显所长:

喜欢画画的,给童年生活画一幅画。

擅长写作的,将童年生活写一篇文。

爱好唱歌的,给童年生活写一首词。

懂得写诗的,把童年生活写一首诗。

2、设计说明:

练习练什么?怎么练?我以为在一定教学目标控制下,应该有相对的自由度。自由可以培养学生练习的兴趣,自由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鉴此,本练习就给学生选择而练。

播放儿歌《找朋友》,表达友情并道再见。

【板书设计】

竹影

丰子恺

游 戏───艺 术

趣 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