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1
一.说课: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全文文字简短,却把一池的荷花写活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荷花、莲蓬、饱胀、翩翩起舞。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阅读想象能力;会背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情感目标: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感受荷花、荷叶各种美丽的姿态,想象画面,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三)教学难点:理解“把眼前的这一池的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 - - - - ”等句的意思。
(四)教学方法:1.通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想象画面,让学生感悟语言生动形象和描写的优美。
2.通过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荷花,查阅资料,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生字,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荷花?哪几个自然段写“我”以为自己是荷花?
(二)新课:
1. 师:那么第一自然段写什么呢?请一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你觉得这一段哪个词用得恰当?为什么?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师小结:本段作者直接了当,引起下文,引人入胜。
2.荷花开了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出示挂图:你都看到了什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呢?
3.学习二、三自然段:
自由读二、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板书:荷叶、荷花)
指名读描写荷叶的句子,你觉得这句话写得怎么样?(板书:挨挨挤挤、像大圆盘)这样的荷花给你什么印象?
师启发:荷叶就已经这么美了荷花会是什么样的呢?
指名读描写荷花的句子。问:这里一共写了几种样子的荷花?(板书:半开、全开、含苞)指名分句朗读要求读出荷花的美丽。
对照图画朗读第三自然段讨论:
(1).这些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是什么姿势?
(2).“一幅活的画”是什么意思?
(3).文中的画家指的是谁?
4.学习四、五自然段
(1).看到大自然这么美的画,我有什么感受呢?
听录音回答:我在干什么呢?我会这样说明什么?(板书:荷花美)
师小结:作者看荷花已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把自己完全融入大自然中了,才产生了这种感觉。
(2).指导感情朗读体验感悟:下面我们也把自己当作一朵荷花融入其中,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想象:蜻蜓会告诉我什么?小鱼呢?(自由讨论)
(三)总结全文:课文按照看荷花的顺序进行叙述,语言朴实优美想象力丰富,对荷花的描写形象逼真,赋予感染力,让人读后产生一种美感。
(四)展示资料:将学生课前准备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展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五) 作业:
1.背诵课文。
2.我们也来当一回了不起的画家画一幅荷花图。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过程】
一、看,初识美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着你们去认识一位漂亮的妈妈,她的名字叫大自然。大自然妈妈有四个非常漂亮的女儿,想不想去看?
2、出示课件,学生欣赏四季图和赞美四季的音乐。
3、师:大自然妈妈四位漂亮的女儿各有各的本领,她们可以让草儿变绿、花儿变红;可以让太阳变成大火球,晒得我们成天想泡在水里;可以让黄澄澄的橘子挂在枝头;还可以呀,让世界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雪白。想和这四位漂亮的姐姐交朋友吗?
4、大家猜猜大自然妈妈这四位漂亮的姐姐叫什么名字?
5、(板书)四季。
设计意图:教师的导语意在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利用多媒体中美丽的四季图、音乐让学生感知四季给大自然带来的不同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二、读,感悟美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⑴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圈画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⑵小组内读课文和生字,互读互听。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⑶多媒体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词、句子,学生认读。
⑷全班齐读课文。
2、精读课文,了解四季特征。
⑴学生探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师:大自然妈妈说呀,她的这四位女儿各有各的特点,就藏在作家爷爷的儿歌里,她想请大家帮助找一找。那么,老师有个问题想请教大家:我们该怎么去找呢?
(学生谈学法。)
⑵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精读课文。
⑶学生分小组谈自己的收获。(教师在此环节中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谦让的好品质。)
师:大自然妈妈夸同学们读书真认真,她想听听同学们读了课文都有什么收获。
⑷集体汇报交流。
⑸质疑。(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来解决。)
3、美读最喜欢的季节:
⑴生选择选择喜欢的部分在小组内读一读,并推荐一名代表。
⑵开展擂台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意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读课文,识记文中的生字,让学生带着真实的感受读课文,调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经验来感悟课文内容,并在反复的朗读中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
三、演,再现美
师:大自然妈妈家可真热闹,来了这么多的`小客人,她们准备举行一次赞美春夏秋冬四位小姐姐的联欢会,她想请同学们前去参加。
1、谈谈在大自然妈妈举行的联欢会上都可以做些什么?
师:噢,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读一读,背一背,可以做动作演一演,还可以呀,学作家爷爷说一说你自己心中的四季。
2、生自主准备节目。
3、学生展示自己的节目。
设计意图:新课程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设计这个环节一是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巩固,另一个方面,学生在学习了课文之后可以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四、画,创造美
师:小朋友们可真了不起,春夏秋冬四位小姐姐也向大家竖起了拇指,大自然妈妈请老师告诉同学们,我们不仅要喜欢她,更要学会好好的保护她,让她越来越美。对了,大自然妈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好多礼物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展示四季图,生观看。
师:大自然妈妈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画出更美的画。下课后,请同学们画一画你最喜欢的季节,明天带过来和这些画比一比,好吗?
设计意图:将课文内容进行延伸,将自己对大自然美的感悟用图画表现出来,将语言美与艺术美有机的进行整合。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3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而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师更要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以及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在本课设计中,我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词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与内化,然后进行迁移运用,从而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会认“怒、暮、雅”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并用欣赏的心情朗读和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用不同的说法表现鲜花开放的特点。
3、激发观察的兴趣,初步养成留心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教学过程:
一、欣赏鲜花,悄然入情
1、语言叙述:同学们,说起美丽的鲜花,那是我们都喜爱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花的世界,去领略一下花的美丽与神奇吧!(课件播放:各种各样的花,伴着轻音乐)
2、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描绘你刚才看到的景象吗?(学生自由谈感想,感受花的美)
3、老师也想用一句话表达一下我的感受: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出示)愿意读读这句话吗?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这么多的花争着开放来比美,真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呀!那么,你们知道吗,这么美的花儿身上还蕴藏着许多奥秘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于花的文章。(出示课题花钟,齐读)
5、读了课题以后,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二、自主朗读,感悟文意。
那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 1)读通课文,课文中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把它们读准确。
(3)你认为课文哪部分让你很感兴趣?多读几遍。)
2、有喜欢的句子吗?读给大家听听吧。(学生边读,边正音。)
3、刚才有些同学提出了问题,通过读课文有哪些同学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4、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太不可思议了。
三、自悟自得,品味花美
1、美丽的“花钟”上到底是有哪些花呢?这些花又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呢?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来。
2、交流:
1)课文中写了哪些花?指名说。课文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多的花,课件出示带图片的花:牵牛花、蔷薇、睡莲、午时花、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夜来香、昙花。
叫一叫他们的名字吧。许多花一齐显示,这么多的花真是争奇斗艳,芬芳迷人啦!连读。
2)那这些花分别在什么时间开放?指名说。
师连起来说什么时候什么花开了。问:听老师刚才说些什么了?出示:
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
五点左右,蔷薇开了;
七点,睡莲开了;
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
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
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
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花;
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左右开花;
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放……
自己读一读,你觉得怎样?(单调、干巴、乏味无趣)
3、课文是不是这样写的?文中是怎样写的?
咱们再静静地、细细地读读课文第一段,去寻找发现课文怎么写花儿开放,想想写得好在哪儿。可以划一划。
4、反馈:课文是怎么写花儿开放的?大屏幕出现花名及相关词。
5、生反复读,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花儿开放的?根据发言小结整理:每一种花开放,课文可不是随便写写的。出示:(填空)同样写花开放,可以根据花的(名字)、(颜色)、(形状)和花开放的(时间)等方面来描写。比如你看到太阳花十二点完全开放了,又看到它形状圆圆的,五颜六色的,所以你可以这样写:(中午十二点,太阳花在明媚的阳光下绽开笑脸。)作者把花朵陆续开放写得丰富而有变化,让咱们仿佛看见花朵千姿百态。
6、引导练笔:发现没有,还有两种花,课文没有写出它们开放的样子,(午时花、夜来香),咱们能不能写写它们的开放,选择一种花写出它是怎么开放的。
交流评价:我们把这两种花的开放写美了,而且也学会了不同的方法表达。
7、引导朗读:鲜花用自己的`开放这种特殊的、美好的方式告诉你、我、我们大家时间。现在,让我们用美妙的朗读、用开放这种美好的方式告诉大家时间。(出示段落)
8、在读的时候你还发现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总分写法、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写)
9、积累、背诵(出示提纲)这么美的句子,我们把它记在脑子里好吗?
四、修建花钟,引导探究
1、有一位植物学家发现了花中的秘密后,就修建了一座美丽的花钟。我们就带着他的创意,共同修建一座花钟吧。师生合作,一起完成花钟。
2、花钟是根据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的现象修建的,细心的小朋友已经发现,有不少时刻是空着的,那该用什么花来表示呢?这就需要你们到书中、到大自然中去寻找!
五、课外作业
1、课后观察、搜集有关花的知识。学习用不同的表达方法介绍“四季的花”或“花日历”。可以自制“花日历”或花钟,贴到“展示台”上。
2、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有趣的“钟”?把了解到的知识与同学一起分享。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综合利用”、“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等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至第6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大兴安岭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受到热爱祖国山林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特点,采用对比、联想、抒情、议论、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边背诵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课文内容,按照参观顺序给课文分段,说出段意。
(二)学习第1段,了解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时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第十三课,我们学习了《草原》,著名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草原,为我们描绘了蒙古大草原辽阔而美丽的风光,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爱、亲如一家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老舍先生的文章《林海》。我们来看看在这篇课文里老舍先生是怎样为我们描绘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
(1)“云横秦岭”是什么意思?(形容云在山头飘浮,说明秦岭很高。)
(2)“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在课文中的意思应该怎么理解?(在课文中是形容山峰一个个耸立着,像傲慢的人一样气势逼人。)
(3)“俏丽”怎么讲?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俏丽”而不用美丽?(“俏丽”是俊俏美丽。作者写“俏丽的白桦”,不仅写白桦的美丽,更突出它的俊俏,即把白桦比作青松的“银裙”。)
(4)什么是“珊瑚珠”?(海里的珊瑚虫,分泌的骨骼聚集而成。有的形状像珠,也有的像树枝等,颜色有红、白、黑色。)
(5)“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把兴安岭和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就更加感到亲切、舒服了。)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作者非常喜欢大兴安岭。)
(三)放录音,听课文。
(四)默读课文,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试说说各段段意。
(第1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时的感受。第2段〈第2至第6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第3段〈第7自然段〉:讲参观林场时的'见闻感受。)
(五)指三名学生读课文。
(六)学习课文第1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作者初入这一原始森林的感觉怎样?(作者写原来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现在身临其境,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一般来讲,和自己距离近的事物,往往会给人以亲切、舒服的感觉,而“高不可攀”则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只会让人敬仰,不会让人亲切。正是因为作者“脚踩”、“手摸”后,才感到那样亲切与舒服。)
(七)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2段课文,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特点。
(二)描写大兴安岭的景物,产生联想,写到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边写景边抒情边议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作者初入大兴安岭时的感觉是怎么样?
(二)学习第2段。
1.默读第2段。说说这一段分几层?每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分两层。第1层〈第2至5自然段〉,主要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第2层〈第6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看到景物产生的联想。)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的“岭”的特点。)“岭”的特点主要是什么?(大兴安岭“岭”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温柔,二是多。)什么是“温柔”?(“温柔”,本义是指性情柔和、平顺,在课文中是指山势平缓,线条柔和。)作者是怎样来写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作者连写“岭”温柔这一特点时是用对比的方法来写的。与秦岭比较。)结合课文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拿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比较,来突出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
3.读第3、4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林”的特点。)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第3自然段,总的写“林”的特点,第4自然段突出介绍了落叶松和白桦。)“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是指什么?“白色的浪花”又是指的什么?(“海”就是上一句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4.读第5自然段。“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作者这样写说明什么?(说明野花的种类非常多。)作者是怎样写大兴安岭很会打扮自己的?(“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描写极其生动、形象,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
小结:从第2至第5自然段,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5.读第6自然段。“千山一碧”是什么意思?(指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碧绿的颜色。)“良材”怎么讲?(优良的建筑材料。)“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大至砂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小结:第1至5自然段写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第6自然段再写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6.指名读第2段。
7.说说第2段段意。(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按课文填写。
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________。的确是________,群岭起伏是________________。多少种绿色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2.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________。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________。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________,树干是________。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________,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3.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________、________,小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________,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________、________。
(四)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1题。
2.继续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第3段课文。
(二)进一步了解课文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懂第3段课文,了解作者参观林场的所见所闻。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是怎样逐步加深的。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字、词。
秦岭 银裙 空隙 缺乏 广厦 伐木 良材 高不可攀 盛气凌人 综合利用 兴国安邦 2.检查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综合利用”是什么意思?(是对资源实行全面、充分、合理的利用,如对松树,除了直接生产原木外,枝桠可做纤维板,松脂可做松香、松节油等。)
3.“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作者在林场看到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原始森林里有了不少的市镇,人们在这里进行着愉快的劳动。一方面“伐木取材”,让大兴安岭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另一方面“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造福子孙后代。人们还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作者由人与山的日益密切的关系,又联想到兴安岭这个名字,觉得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4.齐读第3段。
(三)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是怎样表达这种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文中作者三次使用“亲切、舒服”的语句。第一次是文章开头。作者走进这一原始森林后改变了原来“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想法,当作者“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时,感到“兴安岭”这个名字给人的亲切舒服之感是那么真实。第二次,当作者看到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景物后,联想到这里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把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作者参观了林场,看到了今天大兴安岭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作者的感情更加热烈奔放,用了一句反问句,进一步强调了亲切、舒服之感。作者就是这样边观察边描写,在写景中一步比一步深入地写出了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在写景中抒情、议论、展开联想。)
(四)归纳中心思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对祖国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作业。
找出文中的反问句,读一读,想一想,它在表达作者感情上的作用。
【板书设计】
大兴安岭 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北起黑龙江岸,向南延伸到吉林、辽宁两省。呈东北——西南走向,是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山。长1200公里,宽200~300公里,主体部分在内蒙古境内。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长白山构成我国第一大林区,木材贮存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是我国森林资源宝库。盛产许多珍贵的动、植物。这里山岭西部平缓、山顶浑圆,近似丘陵、东部较陡,都在海拔1100~1400米以上。
秦岭 秦岭山脉西起四川、甘肃交界处的岷山,东至河南境内的伏牛山,长约1500公里。狭长的秦岭指陕西境内的秦岭中段,海拔20xx至3000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秦岭在我国中部地区,是我国地理位置上一条重要的分界线。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是黄土高原的南界;也是水旱作物的分界线。
落叶松 分兴安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高约30米,木材坚实、耐用。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最近我们学习了几片描写小动物的文章,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揭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永恒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篇文章,(板书课题)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鸡的什么态度?将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
要求: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想想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为什么了变化?
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讨厌母鸡的?写喜欢的自然段是?
2、反馈交流相机板书
过渡:为什么作者会讨厌这只母鸡,你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笔画出来。
3、学习1-3段
a、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深化认识:
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无病呻吟。
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欺软怕硬、暗箭伤人。
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
b、读出母鸡以上的品行。
过渡:作者既然那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你找到了秘密了吗?
4、学习4-10自然段
a、要求:自读用笔画一画,这些语句中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魅力与情怀?
b、相机点拨并想象说话体会母鸡的勇敢、负责、慈爱、辛苦:
母鸡可能会怎样警告自己的鸡雏?
小鸡躲在妈妈的怀抱里会说些什么?
三、升华主题
a、看到这令人心灵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时还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吗?(敬佩地读)
难怪作者会这样的赞叹道:读,第九段。
B、作者仅仅是在赞美鸡妈妈吗?
带着对母爱的崇敬,读。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妈妈,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关爱你的?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用一两句话写在书中的空白处。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话都在这一一地说出来,今天是回家的日子,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踏进家门前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写的那句话,记住: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塞特凯达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过程,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生态、自然景物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的情感。
2、继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网络阅读,了解更多地球环境现状。鼓励学生善于思考,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创新的胆魄。
【教学重点难点】
继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网络阅读,了解更多地球环境现状。鼓励学生善于思考,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创新的胆魄。
【教学准备】
专题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导质疑
1、播放音乐,导入: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参加一个特殊葬礼……
录音重返现场:1986年9月,在拉丁美洲的巴拉娜河上,举行了一次特殊的葬礼。巴西总统菲格雷特、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名生态学、环境学的专家教授,以及大批热爱大自然的人在大瀑布脚下汇集,一起哀悼即将消失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大瀑布的葬礼》。
2、由题生疑。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组成自学提示:
⑴大瀑布变化前后各是怎样的景象?
⑵大瀑布是怎样消失的?
⑶巴西总统为什么要亲自主持瀑布的葬礼?
3、进入专题网站。
二、信息导航,自主阅读
1、依据提供的信息,小组合作阅读,完成自学提示。
2、教学反馈:
⑴昔日的瀑布:
展开想象,丰厚瀑布形象: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瀑布的雄伟壮观的呢?
⑵观看瀑布,真情朗读:
师:让我们面对着瀑布,深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课外拓展:其实,大瀑布不仅仅给巴西人民带来了美的享受,它还给巴西带来了许许多多,读了第三自然段,你知道它还给巴西带来了什么?想一想,水资源那么丰富,它还会带来什么?
⑶再赞瀑布,升华瀑布形象:
师:的确,大瀑布给巴西和世界人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骄傲!让我们带着赞许的'目光再次欣赏大瀑布,边看边思考:如果你是游客,看到这样的瀑布,你会怎样赞美她?
3、今日的瀑布:
昔日大瀑布的雄伟壮观,气势非凡已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上,他曾经给巴西人民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和骄傲,同学们,回忆是甜蜜的,温馨的……然而现实又是残酷的,葬礼上更多的人看到了现在的大瀑布……
⑴观察比较,描述瀑布形象:
同学们都被惊呆了,比较中才会有发现,才会有思考。请同学们抓住“咆哮而下、一泻千里、滔滔不绝”三个词来进行比较,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瀑布?
(几条水流无精打采地流淌着,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雄风;我隐约听到了它痛苦的呻吟:“快救救我吧!”;往日一泻千里的气势早已荡然无存,偶尔发出一阵哀鸣;它像个生命垂危的老人,痛苦呻吟,更像个无助的孩子在偷偷地哭泣……
师:是啊!今日的大瀑布早已面目全非了!作者用动情的笔调写出了今日的大瀑布,自由读读这部分,认真品味。
⑵体会心情,诵读心灵感悟:
师:看着这个画面,读着这段文字,此时,你是什么感受?(失望、悲哀、伤心、愤怒……)
师:读出你的感受吧!
⑶研读文本,感悟瀑布心声:
师:此时,瀑布无言,默默承受着一切苦难,一切不幸,一切不平……我们不禁要问:是谁让曾经雄伟壮观、气势非凡的大瀑布如今变成了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
⑷引读:瀑布周围的许多工厂用水(毫无节制),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沿河两岸的森林(被乱砍乱伐),又造成了(水土大量流失)。大瀑布的水量因此(逐年减少)。
师(动情地):由于人类的破坏,大瀑布由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逐渐变成了奄奄一息的老人!我们再也见不到他了。今天,我们来到葬礼现场,我们怎能忘怀昔日的大瀑布?这一切怎能不让人心痛不已?让我们再读第三自然段,“追忆”一下它的音容笑貌吧!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现在大家还像刚才那样高兴吗?我们应该怎样读?
⑸课堂学法及写作特点小结。
三、创新阅读
1、学生进行专题阅读。
2、2人一组,了解地球环境变化的一个典型事例,说说其变化前后的情况、对人类的危害及发生变化的原因。将自己想说的话,写在留言板中。
3、交流反馈。
4、小结。
5、深化中心:葬礼是为去世的人举行的,而瀑布并没有完全消失,为什么给它举行葬礼呢?
这就是本次葬礼“特殊”之所在,那就是唤醒人们,呼吁人们重视环保,爱护自然。
四、拓展阅读
1、师引言。
2、学生进入相关网站,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内容,进行网络阅读。
3、简单反馈。
五、总结延伸
1、课外搜集:你知道我国有哪些瀑布?了解这些瀑布的现状,搜集有关资料,准备召开《我国瀑布现状报告会》。
2、想象作业:
几十年后塞特凯达斯瀑布将会以新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想画的同学画一画,想写的同学写一写。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