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百科 > 心得 > 正文

教师教育心得体会

2025/11/04心得

此篇文章教师教育心得体会(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教师教育心得体会 篇1

我园开展“三生教育”课程已近一年多了,在这一年多时间里,我边学习边运用。刚开始,我感到很迷茫,不知道什么是“三生教育”,更别说是要运用于教学中了。但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及学习,我不但深刻了解了“三生教育”的内涵及其教育意义,同时还明白了“三生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人的一生中生命是最重要的,我们要从小培养幼儿的生命意识,特别是生命意识的教育。实施幼儿园“三生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幼儿园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保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幼儿道德品质培养成的重要场所,“三生教育”家园合作活动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还注重和家长的沟通交流,通过召开家长会、在家园联系栏张贴相关知识等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明白“三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须性,了解我们“三生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目的,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这样家长也从中受益不浅,从而也更加支持和配合我们的教育。

11月26日,我园组织开展了“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的感恩节活动,活动邀请了每一位幼儿的家长来参加,在活动开始前,我请家长们说一说什么是感恩节?为什么要过感恩节?可让我吃惊的是,居然没有一位家长能站起来说一说。我不知道是不是他们不知道有这样一个节日,还是害怕自己在孩子和众多家长面前说错而不回答。不过,我班的情况有些特殊,全班34名幼儿,有31名是傣族幼儿,他们全是附近一些村寨里的居民,家长的文化素质都相对较低,也许他们真的不知道也无从回答我的问题。这让我又一次感到了“三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须性。在活动中,我认真讲解了“感恩节”的意义以及我们这次活动的教育目的,让家长对我们的活动有所了解,通过讲解,家长们有所觉悟,幼儿也知道了什么是感恩节,许多家长还主动讲了自己所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说出了自己最想感恩的人和感恩的话。在我班教师的组织下,家长们和自己的孩子一起亲手制作了爱心卡片,并在爱心卡片上写下了许多祝福的话,孩子和家长有的是感恩父母的,有的是感恩朋友的,有的是感恩老师的…

最后,我们全园师生站成一个大大的心形,共同表演了手语舞《感恩的心》,并真诚的说出了一句发自内心的感恩的话,整个幼儿园融入了一片感动之中。活动结束时,每一位家长、幼儿、教师都把自己亲手制作爱心卡片挂到了幼儿园的感恩树上,以此寄托自己的祝福。

通过这次活动,促进了幼儿道德情感的发展,培养了幼儿的爱心和感恩之心。我班幼儿似乎更加懂事和有礼貌了,家长也时时主动配合好我们的日常教育工作,教育融入在一片和谐之中。

作为一名教师,通过“三生教育”的学习,让我懂得了“三生教育”的概念是学校德育范畴的概念,也懂得了“三生教育”要着眼于幼儿的健康成长,着力开启幼儿心智、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幼儿的爱心、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正义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脉相承。同时,“三生教育”也给予了我很多启示:为了实现美好的生活,要学会好好的生存,珍重自己的生命,为生命创造更高的价值。

教师教育心得体会 篇2

教育是爱的事业,这种爱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推动力,是后进生转变的催化剂;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与孩子朝夕相处,我们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种情感会使我们对孩子少一份埋怨,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

人们常说“教师是一个良心活”,办 公室的 老师们不论生活中有多么不如意,只要一站上讲台,望着台下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什么烦恼都会抛到脑后。这是一种教师独有的精神,更是一种教师特有的美德。这种美德源于对知识的信笃,行于对讲台的痴情,对学生的爱与责任,传递着对做正直人的执着和做充实人的幸福。人们都爱将教师比作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比作辛勤不知日月的园丁,比作平凡而谦逊的绿叶,可当我成为教师时,我才深刻的感受到,教师是帕斯卡尔笔下“会思考的苇草”:平凡,坚韧,但却因为善于思考,才变得那么难能可贵。我们不断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我们不断思考如何教会学生做真人,我们不断思考自身事业的价值,我们不断思考奉献的含义。踏上三尺讲台,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认为做一个对学生负责的老师,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的成长负责,不但为孩子的今天负责,还要为学生的明天负责。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尤其重视孩子精神世界的发育,让他们构建一个温暖、健全的精神家园。让他们有“根”,有对祖国的爱,有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有自己坚定的信仰。这样的学生才能茁壮成长为一棵大树。同时要教会学生做人。我国伟大的教育 家陶行知 先生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我的理解是应该在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具备一个社会人所应该具备的道德情操和思想观念,如做人要有爱心、善心,要善于与人交流与合作等,应该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其次,做负责的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让孩子们在我们的教育中受到的是关注,得到的是关怀,哪怕是我们班的任何一名暂困生。所有的学生,老师都要一视同仁,永不放弃。让每一个孩子平等、自由地生活、学习。没有强制、没有苛严、没有压抑,没有被鄙视的目光,没有被嘲笑的话语。看到他们的进步,表扬他们的每一次成功,哪怕是微小的。相信他们明天一定会进步,就算明天不能后天一定能。其实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好只是评价学生的某一个方面,我们更可以让他们热爱生活、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让每一个学生崇尚兴趣,热衷读书,关注生活。

第三,教师还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岁岁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发展,活泼成长——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区别对待的原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棵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因此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

让我们携爱与责任同行,以良好的师德,共同铸造自己的灵魂,打开幸福的大门;让我们携爱与责任同行,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照亮学生的未来;让我们携爱与责任同行,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扎根教育的沃土,开创教育辉煌的明天!

教师教育心得体会 篇3

十月七日,我们进行了继续教育培训,上午由王世威老师讲解《教师职业道德经典案例评析》,主题是热爱学生,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魔法,可以点石成金。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办不好教育。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教师应爱国守法,爱国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终生学习,为人师表。

通过一上午的学习,我明白了热爱学生需要有智慧,惩罚学生,教育学生,批评学生需要讲究艺术,我们要勤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鼓励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面对学生的错误,需要我们宽容的对待。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时刻面带微笑。

下午学习了《有效观课议课》,通过学习明白了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意识上的转变,转变了我很多固有的,消极的思想。从教多年来关于听课评课,以形成了固有的思维定势。听课者认真听认真记就完成了任务,在多人参与的集中评课时没有人愿意第一个发言的交流,对于如何解决问题的探究较少。观课议课所倡导的前提基础是授课者和观课议课者是平等的地位,观课时我们不一定要坐在教室的最后,可以坐在学生的旁边,学生自主探索阶段,在小组内合作交流之时,在学生做课内练习之时,我们可以站起来,看看学生们在做什么?了解学生的认知策略,合作意识,性格特征,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观课的老师,可以不必再那么规矩。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看老师的教学策略是否是正确,引导是否得当,组织是不是有效,看学生是不是有兴趣,老师教得是不是有效。观课的目的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观察对象,而不是观看老师的表演。而是带着共同研究课堂、改进教学,提高自身课堂实效的探究目的一同参与的。观课议课打破了“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被别人指手画脚”。也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教学”这种“私下默契”的状态,它致力于让所有教师互相观摩教学,直面现有问题,相互坦诚批评,共同商议办法,谋求教学创新,实现共同成长。

观课议课摒弃了传统评课的概括式评价,议课者要作为参与者带着问题和研究方向全程 参与授课的全过程。研究的是点而不是面,有很强的针对性。观课议课的人不仅仅是在帮助他人,更是在提升自己并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自身在教学上存在的困惑。观课议课者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要阐明如果我是授课人,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会怎么做,拿出自己的意见。这种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对“假如我来教,我该怎么教”进行思考,一方面能够让自己在观课中真正有收获,有改变,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这节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从而使议课能够真实地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

我们常说做研究型教师、建立学习型团队、提高有效教学等。这些都可以通过观课议课的形式来体现,观课议课是教师专业化成长道路上的有效途径,因此,我要自觉地积极参与到观课议课的活动中去,使自己在观课议课的同时得到发展。

教师教育心得体会 篇4

昨天学习了曹冬云老师的《新时代,做一名幸福的好教师》的专题讲座,还是感触颇多的。正如曹老师讲座中指出的,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教师职业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个体获得幸福体验,提升幸福意识,发展幸福能力。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实现教育本质的必然需要。

但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教师专业发展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很多教师缺乏幸福感,出现严重的职业倦怠。一般而言,教师职业倦怠有心理、生理和认知三个方面的症候群。心理方面表现为情绪波动较大,抑郁、厌倦、焦虑和烦恼,丧失工作热情、兴趣、创造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精神疲惫,心理焦灼,萎靡不振,情感疏离和冷漠等状态。生理方面表现为体力明星透支,出现亚健康,失眠、内分泌功能紊乱,行动迟缓,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精神恍惚,经常产生疲劳感,工作效率降低。在认知方面,感到生活乏味,事业失望,工作满意度降低,无成就感,前途暗淡,缺乏进取心。一旦产生职业倦怠,就会出现以下危害:一是出现心理障碍,工作效率降低。教师身心疲劳,精力不济,教育管理能力降低,工作变得机械、低效,最终导致教学质量降低。二是人际关系紧张。人际关系敏感、疏离、退缩,摩擦增多。情绪忧郁并具有攻击,出现粗暴的体罚、急躁的情绪、行为失控。将负情绪发泄给学生,有时给学生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三是出现自我伤害。出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态度消极和情绪低落,还会因不良心理状态而引起神经衰弱,或因不堪压力而导致精神崩溃,身心健康出现问题。

对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虽然理解不同,但简而言之,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一定成就后获得的满足心理和愉悦的心情。教师职业幸福感直接关系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生命发展,把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特征,探寻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来源是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本前提。教师职业幸福感意义重大,它直接决定着教师的工作状态。教师职业幸福的典型特征包括:志向高远、品德高尚、智如泉涌、人际和谐、身心健康、心胸豁达、热情高涨、奉献社会、享受生活和创造幸福。

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来源一是来源于工作的成就;二是来源于学生的成长;三是来源于家庭的和睦;四是来源于社会的认同;五是来源于自我价值的实现。那么,该如何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呢?

一、教育研究是教师通向幸福人生的必由之路。

二、做好教师职业规划,帮助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

三、理顺人际关系,为自己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四、爱自己,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教师教育心得体会 篇5

一年来,我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追求和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参加了这次培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收获颇丰,对数学本质有更清楚的认识,提高了自身的数学素养,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通过这次培训,我有以下一些体会。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于数学新课程、新教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胸中总涌动着一股澎湃的新课程改革的激情。数学在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行为、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众所周知,如今的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社会已进入了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每个行业,对于我们这一行业,特别是基层教育工作者来说有着更深的体会。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更新了自己的教育观念,拓宽了教育视野,提升了自我素养,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本次培训为我们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修平台,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对我们今后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作为一名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只有真正沉浸于自己职业当中的教师才能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如果你热爱自己的事业,你就不会觉得累,而是感觉很幸福。今后,我要继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0xx年7月10日至24日,我非常幸运地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在学习中,聆听了专家与名师的报告,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也开阔了眼界;结交了一群优秀的同行朋友,探讨了疑惑。让我对我们的教育与新课程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现将我的学习心得小结如下:

一、在读书中反思。

本次课程学习,让我充分领略到专家与名师那份独特的魅力――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刘松老师完全通过自身的努力,从一个普通数学老师成长为一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他从多方面的角度给我们阐述了“恰当把握教学生成,切实提高教学实效”,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刘良华教授的讲座:强调广泛的阅读是多么的重要。这些专家与名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读书,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读书。读书,可以让自己从不同层面得到丰厚;读书,可以加深自身文化底蕴,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几乎每个专家在讲座结束之前都向我们推荐了几本好书,让我觉得自身知识的贫乏的可怜。知之而改之,今后我努力的方向就是每天要读书,只要坚持,哪怕读一点点都是好的。在读书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学会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二、在教学中反思。

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师,重要的工作阵地就是课堂。教师不能只是课堂技术的机械执行者,而必须是课堂实践的自觉反思者。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保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避免出现形式上的整合――教师跟着课件走,学生跟着鼠标走,教学跟着电脑走的现象。刘松老师的报告“恰当把握教学生成,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更直接的指我们在教学中所需要思考的方向: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矛盾。“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作为骨干教师培训对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所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学生。教师要想以高贵的姿态行走,就要在教学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总结,真正提高教学能力,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

培训活动是短暂的,但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专业上,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提高。愿我们的教师像大海那样敞开胸怀容纳百川,像太阳那样,不断地进行新的核聚变,积蓄新能量,做一支永远燃烧不尽的蜡烛,去照亮人类,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