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2025/11/04教案

此篇文章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想象课文所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景象,体会大自然景物的美。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摘抄形象生动的语句。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所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景象。 教学难点 体会雨水流进人们的心窝里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审题入手,激发兴趣 (一)板书课题,齐读题目。 (二)据题质疑,激发兴趣。 学生可能提出: 1、此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时的一场雨? 2、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的?主要说的是什么? 3、下雨时自然景物有哪些变化? (三)教师导入: 同学们都见过下雨,但雨在不同的季节是不一样的,雨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本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一起学文来解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学生自己小声阅读全文,边读边想象下雨时的样子,雨后的景象有什么变化。在小组中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同学听。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找三位同学分别按段读书。其他同学思考:这场雨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季节下的?下雨前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这场雨是夏季的暴雨。如果学生答不出,引导学生读读第1自然段中的第二句,雨前的特点是:天暗、风狂、闷热。要是在春季和秋季绝不会如此。) 2、学生提出问题。 我仿佛看到雨水流进地里,流进果园里,流进人们的心窝里 (1)提问:这句话是什么句?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这句是作者的想象和推断,因为人们一直盼下雨,久旱逢雨,人们打心里高兴,这场雨给农作物带来了好处,给人们带来了喜悦,作者由大田里的玉米联想到整个庄稼地,果园和人们快乐的心窝。说明作者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2)用赞叹、舒畅轻缓的语气练习读第3自然段。 3、齐读最后一段。思考:雨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抓了哪些景物?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视觉和嗅觉并用,从天上的太阳,观察到地上的树木,突出太阳的亮,树叶的绿和泥土的清香,更加烘托出了这场雨的及时和适度,抒发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总结全文,朗读体会

(一)总结: (这篇课文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按照雨前、雨中和雨后的顺序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表现出了夏季降雨那特有的美,抒发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本文继续练习了抓住句与句之间联系的方法进行学文。)

(二)找出全文中你最喜爱的语句读读

(三)朗读全文,体会情感。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文章以“搭船的鸟”为题,“搭”是“乘、坐”的意思,“搭船”即“顺便乘坐船”。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本文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写了他在大自然中认识翠鸟的过程,字里行间充满了一颗童心对自然的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认识翠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3、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会写八个。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3、继续学习搜集整理资料,制资料卡片的方法。

4、引导学生学习课外读物,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重难点分析:

认识翠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通过品读对小鸟的外形和捕鱼姿态、动作的描述,体会小鸟的可爱、活泼和“我”对小鸟的喜爱之情。

体会小鸟与人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感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美好。

课前准备:

视频、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向学生展示一些人与动物和谐共处,互相亲近的照片或图片供学生欣赏,生自由谈观后感。

2、教师导入:一次,一只翠鸟就搭上了一位小朋友的船,他要干什么呢?小朋友心里是怎样想的呢?让我们快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读课文,老师提示要注意认读生字,多和生字打招呼,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同桌互读。

3、指名接段读文。

4、学生评价刚才那几个同学读书的情况。

(1)评价优点。

(2)提点建议。

5、出示带生字的重点句子。

(1)读句中的生字。

(2)读句子。

(3)去掉生字的读音再读。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联系上下文及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如愿以偿、羞愧万分”等词语的意思;

★能够感受到母爱是无私的、无价的,懂得要孝敬父母。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能够感受到母爱是无私的、无价的。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及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投影片、红色心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直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7课,齐读课题《账单》。

二、整体感知:

1、出示词语:索取、报酬、如愿以偿、羞愧万分、塞进

2、轻声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围绕着账单写了一件什么事?可以用上这些词。自己试着说一说指名说

3、课文中出现了几份账单?找到这两份账单读一读,想一想它们有什么不同?

三、重点理解

1、是谁先给谁写账单呢?

彼得为什么会给妈妈写账单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你觉得小彼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课件出示句子:由于他聪明过人……小商人了。)指导读出自豪的语气。

2、小彼得觉得自己是个小商人了,他要把自己掌握的填写账单的方法用到生活中,于是,他给妈妈写了这样一份账单。(课件出示账单)

自己读一读,小彼得帮妈妈做了什么事?索要多少钱?

最后他还对自己进行了一个总结,说:

(出示句子:我一直是个听话的孩子)

(1)读读

(2)“一直”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吗?

(3)出示:我是个听话的孩子。

我一直是一个听话的孩子。

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体会?

(4)你能用“一直”说一句话吗?

3、师:小彼得所做的事情你有没有做过?你做过什么?

你有没有想过给妈妈写一份账单索取报酬?如果你这样做了,妈妈可能怎样做?

4、小彼得的妈妈是怎样做的呢?你能从文中找一找吗?

妈妈心里可能在想什么?接下来妈妈做了什么?你从哪知道的?

5、小彼得向妈妈索取60芬尼,妈妈给他了,小彼得得到了这60芬尼,他……(学生说:如愿以偿)

什么叫“如愿以偿”?你有如愿以偿的时候吗?

6、正当小彼得如愿以偿,要将60芬尼放入口袋时,他发现了妈妈的账单(课件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前师后)

(1)提问:妈妈所做的这一切,真的只有0芬尼吗?小彼得10岁了,10年来妈妈为孩子都做了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10年的吃和穿,生病时的医药费、护理费需要多少钱?

10年来妈妈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你,这些需要多少钱?

10年来幸福的生活着,这些又需要多少钱?

(2)如果真的付给妈妈报酬,要付多少呢?

有一位专家帮我们计算了一下,想听吗?(听资料)

听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一说

如果妈妈向我们索取报酬,就按少的计算,年薪48万,十年呢,480万。彼得妈妈的账单就要这样写。(出示改写的账单)齐读

可是,彼得的妈妈是怎样写的?(出示:再次师生对读,师前生后)

7、小彼得读着妈妈的账单,此时此刻他感到……

什么叫“羞愧万分“?

出示:于是………妈妈的口袋!你从哪看出他羞愧万分?

(指名读一读)

师:现在,你对小彼得有什么评价?

四、讨论题意,升华内涵

1、师:我们相信,妈妈这一份充满宽容、怜惜、关怀、挚爱的亲情,会像缓缓流淌的小溪,永不停息地陪伴着小彼得一天天长大。所以说妈妈的账单是……

小彼得的呢?

2、师:彼得把小脸蛋藏进了妈妈的怀里,他一定会把这件事永远珍藏在心里。我们也一样,要时刻用这个故事来告诉自己:

父母对我们(),我们应该()。

五、课后小结

1、我们应该感谢小彼得的妈妈,她的这份爱的账单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亲情的无价,它不仅教育了小彼得,更深深感动了我们。此时此刻,你想到自己的妈妈了吗?你想说些什么?拿起笔,写在心形卡片上!

2、同学们的语言感动了老师,我相信此时我们都想说上这样一句话。(出示:妈妈,我爱您!)齐读

六、布置作业

回家给妈妈讲一讲《账单》的故事,将你做的卡片亲手送给妈妈。更重要的是要用你的实际行动表现出对妈妈的爱,对吗?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篇4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

1、 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

2、 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3、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并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过程

①事例导入,引出话题。

a.课件展示事例。

◆要剪一圆纸板,通常先在纸板上画出一个相应直径的圆,再用剪刀仔细剪下,花费时间较长。有同学想到用圆规画圆,把贺规的笔尖改装为小刀片,则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圆片专用工具。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具的“缺点”往往是大家主攻的目标,但在不同使用场合,有些缺点有可能成为“优点”。德国一工厂生产的一种纸因严重化水无法使用,按常规只能打浆返工。有个工程师考虑到化水原因是吸水性太强,能否专门用这种纸来吸水呢?经过进一步“扩大缺点”制成了专用吸水纸,并申请了国家专利,增加了工厂收益。像这种“缺点逆用法”就是逆向思维的成果。

◆一般的门锁锁舌有斜口,这样关门比较方便,但如果朝门缝中塞入硬片等却容易把门撬开,防盗功能差,有个同学发明了“简易防盗锁”把门框上锁孔内侧焊个斜片,而锁舌却改成方形,这样从结构上与原锁反转,关门照样方便,但由外往里撬门,由于锁舌是方形的就不易被撬开了,从而使防盗性能大大增加。

b.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

c.教师小结,引出话题。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问题。我们同学在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比如,夜里要开灯,摸来摸去找不到开关;擦高楼上的玻璃,又麻烦又不安全……。大家仔细想一想,你曾遇到过哪些不便之处?在小组里把问题提出来,请组长做好记录。选一个大家感兴趣的,讨论可以怎样改进,然后推举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大家在讨论时要畅所欲言,尽量从不同角度想办法。最后我们要评选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小组。

②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了解每组学生的合作情况,随机给予点拨指导。

③全班交流,师生互动。

在学生表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话通顺、连贯。说的同学要大方自然,口齿清楚。听的同学要专心致志,能提出自己没听清楚的地方。

④评选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颁发奖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在读读、认认、背背中发现反义词现象,积累语言。

3、通过连连认认的方法,认识“谎、笛”等8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发现反义词现象,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①教师和学生玩“对相反词”游戏。教师说:“我说黑。”学生回答:“我说白。”……

②教师出示小黑板:傲慢—谦虚 懦弱—勇敢 丑陋—美丽 愚蠢—聪明

③学生小声读一读,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

④同座讨论从这两行词语中发现了什么。(发现上下两个词意思是相反的。)

⑤延伸拓展。请学生再说一些意思相反的词。

读读背背

①教师出示写有“读读背背”的小黑板,明确题目要求,看谁能很快地背下这些句子。

②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背背这些句子。同座可以互相读读背背,也可以“对口令”似的读读背背,如,一个人背“千里之行”,另一个背“始于足下”。

③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学习可以自由选择汇报形式,可以独自背,可以与人合作背。

④集体读、背。

连连认认

①教师板书学生已经认识的字:竹、说、海、木、书、怒、女、子。请学生读一读,组组词。

②教师板书拼音,请学生读读词。

③教师板书生字,让学生边看边猜一猜这些字可以和生字中的哪个字连成词呢?

④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些词语,再找一找合适的字,连一连线。同座可以互相帮助。

⑤全班交流。请学生上黑板连一连线,再请学生做小老师带大家读读词语。

⑥教师出示生字,用多种形式请学生认读。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 读成语故事

3、 联系本组教材的专题,使学生懂得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教学重难点:懂得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教学过程

①教师有声有色地讲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②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个故事。

③请学生自己画画简笔画来想一想:那个人最后能不能捞到宝剑?为什么?

④全班交流。先读一读这个故事,再说一说从这个故事中想到了什么。

⑤学生练习讲个成语故事。

⑥教师鼓励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别的成语故事,课后还可以去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篇5

主题:

风景优美的地方

要求:

写自己去过的一个地方,抓住这个地方的特点写,写一写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也可以写自己想去的地方。

提示:

1、选择自己去过的地方,抓住这个地方的特点写。

2、展开想象,把这个地方的景物或变化写清楚、具体。

3、结合本组课文的学习,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4、把写好的习作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取同学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习作。

例文一

春游九峰山

春光绚丽,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了本市著名旅游景点——九峰山。

九峰山,顾名思义,它共有九座顶峰。这里峰峦叠嶂,众山一碧,有看不完的美景,有用之不竭的资源。

春天的九峰山到处生机盎然的景象。山上山下苍绿的古松昂首挺立,经过与寒冬的拼搏,更加苍劲、有力;双塔峰直冲云霄,仿佛在展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目之所及,满山遍谷都是浓浓的绿色,那些绿茸茸的小草、灌木个个挺立,整整齐齐,仿佛在接受春天的洗礼

古木参天,郁郁葱葱,松涛阵阵,更增添无限的诗情画意,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春之画。蓝天下面,座座青山清晰可见,山下的几个大湖,湖水明镜似的闪着春光,湖边的垂柳仿佛在贪婪地吮吸着清凉的春水。

走到山顶,我似有若无地听到有和尚在念经,闻声望去,一座古香古色的寺庙肃然挺立。这寺庙叫方山寺,寺里供奉着观世音菩萨,她坐在七彩的莲花坐台上安谧祥和。寺前还有一潭碧波荡漾,这是新近修造的方山水库。景区虽然地处高远,但它却以古朴自然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夕阳西下,火红的晚霞把九峰山照得通红,那涓涓的细流,那千姿百态的山峰岩石仍然历历在目,一路归来,我悠然地哼着歌,陶醉在九峰山的春景中……

思路剖析:文章能抓住九峰山景色的特点,进行生动具体的描写,使读者有一游九峰山的感受。

例文二

黄山游记

黄山,以雄奇壮丽驰名世界,多少人想去登临浏览啊!没想到,我居然有机会跟妈妈一起去浏览,多么令人兴奋啊!

一进黄山,我简直不知看什么好了。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飞流直泻的瀑布。它像一条银色绸带,从云里抖落下来,夹带着哗哗的水声,急流奔腾,气势雄伟,真是 “飞流直下三千尽,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顺着山沟蜿蜒而流,成了温顺柔和的泉水。那泉水真清,水底沙石清晰可见,我忍不住把脚伸了进去。呵,冰凉冰凉的,真比吃了冰棒还痛快!

我爬过上海长风公园的铁臂山,可没见过黄山这样陡峭的峰峦!黄山真高啊,一个个山峰直插云端,不见绝顶,家乡的山和它相比只能算是一个小丘了!黄山真奇啊,有的像仙人背篓,有的像猴子观海,有的像猪八戒吃西瓜,有的像武松打虎……奇峰罗列,引人入胜!

黄山真险啊,险要的山道非得拉着铁索,才能爬上去。最险的要数“鲫鱼背”这是在两个山峰间架起的天桥,高达1800米,两面悬空,低头向下一望,不禁叫人胆战心惊;登上“天都峰”的人,回头一望,都会发出惊呼:“好险啊!”

黄山的云海又是另一番景致。近看,它像层层浓雾,把那些奇峰异景遮得无影无踪,大风吹过,雾气飘散,种种奇妙景象又忽然展现眼前;远看,朵朵白云像对对白色蝴蝶,围绕山峦,翩翩起舞;高处看,就像一波涛滚滚的大海,一座座峻岭只露出一个个山尖,仿佛是大海里的小岛,时隐时现在云雾之中,使人感到如入仙境。

黄山,美丽奇妙、雄伟壮丽的黄山,我爱你!

思路剖析:本文抓住黄山、水、云海几大特点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层次鲜明,语句优美,词汇生动,每一处又进行了细节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

例文三

迷人的黄果树瀑布

暑期,我随旅游团游览了举世闻名的黄果树瀑布。

我们坐着汽车行驶在公路上,我的心却早已飞到了黄果树瀑布。离瀑布还很远,我就隐隐约约的听到它那雄浑的声音。起初,像风啸、似海涛,如火车在前方奔驶。渐渐靠近了,轰隆隆的巨响震荡山谷,像万马奔腾,千狮齐喉,汽车转过一座山冈,一片白光顿时跃入眼底。啊,黄果树瀑布终于出现在我们面前。

我迫不及待地登上山崖上的观瀑亭。

汹涌的洪流像无数匹脱缰的野马,冲出了半天高的河床;又像万条银练,在空中抖开,变成了一道雪白的水帘,铺天盖地猛压下来。那白蒙蒙的水沫,如云似雾若烟,弥漫了方圆数百米,不断扩散着,翻卷着,轻轻地洒在人们的脸上、衣服上。游客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我把手臂伸上前去,水珠轻轻地跳上我的双手,凉丝丝的,舒服极了。忽然,一大片水珠随风朝我们飞过来,把我的衣服全打湿了。我兴奋地大叫起来!顽皮的黄果树瀑布用它那特有的方式欢迎着每一位游客。

黄果树瀑布气魄雄伟,景色壮丽,它以自己奇幻的身影装点着神州大地,让人们欣赏美的同时,怎能不为它骄傲呢?

思路剖析:文章能抓住黄果树瀑布的特点,进行生动具体的描写,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写作知识:

怎么写不同季节的景物?

写景,要写景物的特点,它是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之一.所谓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就是抓住不同季节的景物的不同特征.我们写景,只有写出景物的特点,才能给以如临其景,如见其人的感觉.怎么抓住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呢?

首先要仔细观察,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获得作文材料的重要途径.要写不同季节的景物,必须细致地观察景物,而且观察要有重点,要抓住特点,例如在描写《春》中有这样一段话:

麦苗兴致勃勃地繁荣生长,遍野是绿油油的一片,草木吐出了春芽,绿叶,桃花接着杏花,在山间,田野盛开露放,喷着沁人扑鼻的香气。清清的溪水,潺潺地流着,像仙女身上美丽的飘带,从高崖上伸展到遥远的地方去,山崖上,半空中,林木间,莺,画眉、百灵,燕子,黄雀等鸟鹊得意飞翔着,鸣叫着,鸟鸣和溪水的流水声,在春风中轻轻地回荡。

这段话,抓住了春天景物的颜色、形状,味道,声音等特点,展现在读者脑海里是一幅,“春满人间”的美丽图画。

其次,描写不同季节的景物,除了抓住事物特点外,还要注意不同季节中事物之间的比较。比较是抓住事物特征的重要方法,要做到抓住这个季节的景物与另一个季节景物的不同之处。如不善于比较,所写景物的特点也写不出来。

第三,描写景物,还要展开联想。比如,当我们看到嫩绿的小草,就会联想到春天的来临,看到火红的枫叶,就会想到深秋的到来,看到大雪,就会想到能使景物描写内容更加充实,使读者从事物中看到无形的存在,起到加深读者对现实景物的印象。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通讯”的一篇主体课文《马拉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马拉松的意义,即歌颂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马拉松”这种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知道马拉松吗?谁能说说马拉松是什么?”

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马拉松’,好吗?”

3、板书课题:《马拉松》(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正确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这篇课文,做到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请同学接读这篇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不是读正确了。

3.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我们再自己读一读,争取做到读正确。

4.我们轻声把这篇课文一起读一读,好吗?

三、理解朗读课文,体会“马拉松”这种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1、同学们,“马拉松”一开始是什么?那里有一段怎样的故事,想知道吗?

⑴、指名接读课文1——4自然段。

⑵、讨论,并指名说说。

⑶、说说:菲利比斯是一个怎样的人?

⑷、指导朗读课文1——4自然段。

⑸、齐读1——4自然段。

2、在小组合作中学习:

⑴、自由读课文第5自然段。

⑵、讨论:马拉松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有什么样的意义?

⑶、指名汇报。

⑷、喜欢马拉松的同学起立读第5自然段。

3、指名一个小组读课文第6自然段。

⑴指名说说:马拉松的长度。

⑵让学生换算,感受长度。

4、齐读这篇课文。

5、教师小结:

同学们,“马拉松”这项体育运动,有着关于传递信息的动人故事,有着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四、拓展阅读

1、说说:你了解到的,在马拉松比赛中表现突出的运动员的故事。

2、说说:历史上其他传递信息的故事。

3、书里还有好多好多关于传递信息的故事,同学们赶快去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