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中华美德》有感

2025/11/04读后感

此篇文章读《中华美德》有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中华美德》有感 篇1

前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学校——从我做起》。它的主要内容是:要在家里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在社会上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在学校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在公共场所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在独处时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

看了这本书,让我想起了一件事:

一次,妈妈带我去公园玩。我们很快地坐上一辆公交车。开始,车上人少,我和妈妈一人一个座位。过了几站,一位大约七八十岁的老奶奶上了车,她一手拿着一个布袋,一手拄着拐杖,慢慢地上了车。在车上的她,摇摇晃晃的站着,妈妈毫不犹豫地站起来,给老奶奶让了座。

又过了一会儿,一个抱着小孩的母亲上了车,我见了,连忙学着妈妈的样子给她让座,妈妈问我:“你为什么要给着阿姨让座?”

我回答说:“让座是为了给更需要的`人提供帮助,我就应该从小做起,不仅是让座,我还有许多事可做呢。”

旁边的人听了我的话,用赞许的眼光看着我,好像在说:“这小姑娘真懂事呀!”

其实,我们还有许多事可以做:在家里,我们可以给长辈垂垂背,和长辈聊聊天,帮他们干点力所能及的事;在学校,我们要爱护小同学,课堂上互相帮助,不要闹矛盾;在社会上,我们要主动向老弱病残孕和抱小孩的乘客让座,主动献爱心……

学校是我们每一个老师和学生组成的,社会是每一个人和每个家庭组成的。如果每一个人都从自己做起,弘扬中华美德,那么,我们的社会、学校将会变的更和谐。

读《中华美德》有感 篇2

雷锋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浸染,是雷锋精神产生和接力传递的深厚历史文化资源和思想基础,也是雷锋精神鲜明的民族性的具体表现。

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扶危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信条,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尊师爱幼、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廉洁奉公、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道德准则。雷锋那种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正是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的思想道德,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在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必然产物。雷锋精神在今天之所以长盛不衰,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

雷锋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丰富的道德传统宝库中一朵璀璨夺目的奇葩,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时期的具体表现。雷锋精神融会和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以极大的凝聚作用贯注于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之中,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魅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又赋予雷锋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培育出千千万万个雷锋式的英雄模范人物,因而成为雷锋精神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永恒价值魅力的无穷源泉。

读《中华美德》有感 篇3

有一种境界,不计得失;有一种态度,化千戈为玉帛;有一种胸怀,能包容天地,那就是宽容。它是传统的美德;它是做人之根本;它是一种高尚的名族精神。

曾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对夫妇带着儿子在意大利旅游,儿子竟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无辜被害,夫妇俩痛失爱子。但他们最后做了个震撼的举动:他们在这儿把儿子身上健全的器官分别捐给了五位意大利人,也许我们不知道他们那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和以德报怨的人生境界所震撼。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这世上唯宽容感人,唯厚德载物。君子者,非量小无立也,凡成大事,就伟业之人,皆不缺度量,“宰相肚里能撑船”嘛!

战国时蔺相如官位显赫,引起武将廉颇的不满与排挤,面对廉颇的非难,蔺相如总是一笑避之,不理会他人的嘲笑,于是引出了“负荆请罪”的千年佳话。而东吴大将周瑜刚好相反,好生嫉妒,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虽自知不如由不甘落败,最后,还是吐血身亡,还给人留下“三气周瑜”的笑柄,这是度量小所致。凡事让人三分,于人于己皆有利无害。“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步,风平浪静”。

学会宽容吧,宽容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化解了两颗彼此仇恨的心中的冰点;学会宽容吧,宽容是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曾经跌跌撞撞的日子;学会宽容吧,宽容是一座桥梁,跨越了感情的沟壑与悬崖。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河海泽细流,故能就其深。我们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厚德载物,雅量容人,宽容处事,要积极弘扬传统的美德,让宽容的心充满人间。

读《中华美德》有感 篇4

历经几千年的沧桑,人物与朝代不如换过几何,有些人一逝而去,没有留下一点这个世界有他存在的痕迹,而有些人生命很短暂,却在我们心中大点绽彩。

《中华美德精选》这本记录了那些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人,平凡的是他几是茫茫人海一粒小小的沙子,不平凡的是他那显示中华美德的品质。

像寇准摆宴这个故事讲述当朝一个宰相寇准过生日,既是宰相,哪有谁敢不送礼啊!官员们都来祝贺送礼,挤满了整个房子。可寇准的`奶奶却向寇准说起了她原来的艰苦日子,提醒他只铺张。寇准大彻大悟,取消了这场寿宴,只这一件事就说明两种美德、一是不要浪费二是节约。这个老奶奶她虽年老衰迈,但他却能坚守着中华美德,值得别人对他称赞。

但是与其称赞她,不如为自己喝彩,难道当你有当官的亲戚过生日时,你不会在旁边劝谏他吗?我想你肯定会劝他少铺张,多节俭一些,这些也是你遵守中华美德的“证据”啊!

或许你们会说那些是大官的事,与我们无关,那孔融让梨的故事你们听过吧?孔融只是一个小孩子,小孩子面对美食肯定是不能抗拒的,但是他在面对那些梨时,能够先想到别人等别人把梨挑选好了,才去拿最小的。他只是一个小孩子啊!却能想到他人,他或许微不足道,但是这个精神美德同样值的我们学习。

《中华美德精选》他让我学会了中华的传统美德如:机智,好学,勇敢,正直等等,这些美德可以滋润人的心灵,洗涤人的灵魂。

如果你能遵守这些美德,那么你就是最美的,就是最值得令人尊敬的!

读《中华美德》有感 篇5

中华美德,是每一个中华人民都必备的;中华美德,也是中华民族千年以来传承的不朽文化,可以说,中华美德是中华人民的象征、特点。

中华美德有许许多多,尊老爱幼就是美德,懂得助人为乐就是美德,懂得无私奉献就是美德,当然,懂得与他人分享更是一种美德。回想中华上下五千年,还真有著名人和他人分享的故事呢。相信“孔融”这个名字大家不陌生吧,他的故事应该都耳熟能详吧——东汉鲁国,有个叫孔融的孩子,他很懂事也很好学。他有五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兄弟几人相处得十分融洽。有一天,孔融父亲的朋友带来一盘梨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让孔融分梨,孔融看了看盘子中大小不一的梨,他毫不犹豫地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来分,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偏偏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与他人分享。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分享是快乐的。假如你一人吃大餐,虽说你觉得大餐很美味,但是你是独自一人品尝,少了一位和你一起享用的伙伴。你们两人共同享用,一起聊天,说说笑笑,多开心!假如你和别人在争抢某一样食品,争得面红耳赤的,那你们何不共同享用呢?所以,有时大家在一起分享,会别有一番风味的!

人们为什么需要美德?因为拥有了美德,社会会更加美好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美德从哪儿来?美德从生活中而来。你给了乞丐一元钱,你拥有了“助人为乐”的美德;你在公交车上起身给老人、小孩让个座,你拥有了“尊老爱幼”的美德;你把东西和别人一起分享,你拥有了“懂得与他人分享”的美德……

读了这个故事,我更近一步地认识到“要懂得与他人分享”,因为“分享是快乐的”。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一定会懂得与他人分享!

弘扬中华美德,引领幸福成长!

读《中华美德》有感 篇6

近日,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这部好书,它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历史人物的美德故事,非常引人入胜,它既增长了我的历史知识,又使我深深地受到了启发.

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浩翰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可圈可点的历史人物.这部书通过一个个历史人物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勤奋好学、热爱祖国、自强不息、诚信不渝、勤劳节俭、尊师敬老等种种中华传统美德.

书中《勤奋好学》篇讲述了一些历史人物勤学苦练、刻苦读书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他是个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个谦虚好学的学生.他向师襄子学琴,同一首曲子,他不停地练呀练呀,连续几个月,从清晨练到深夜,手指尖都沁出了血,最后终于领悟到乐曲的深奥之处,连老师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战国时代的纵横家苏秦每次读书到深夜,倦意袭来时,就拿起锥子狠扎自己的大腿,他发奋苦读,使学业大进,终于成功地说服六国君主,合纵攻秦.还有西汉大学者匡衡凿壁借光、元代大画家王冕痴狂学画、明朝文学家宋濂抄书苦读,等等.这些故事我很喜欢,也从中知道了一个道理:只有勤学苦练,付出艰辛的汗水,才能获得成功.

历史上那些很有学问、事业辉煌的人,都具有勤奋好学的优良品德.他们在生活很困难、条件很恶劣的情况下,能够咬紧了牙关,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读书,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学习和发扬的传统美德吗?

勤奋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品德.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的过程中,要发扬孜孜不倦、勤学好问的精神,才能读好书,才能自强、自立,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书山有路勤为径”,我们只有艰苦跋涉,奋勇攀登,才能到达一个又一个知识和品德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