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2025/11/04教案

此篇文章《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篇1

1、知识与能力:

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结合优美的景物描写,具体分析比喻、通感的修辞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4、课程资源利用与:

根据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来准确把握朱自清的情感,进而掌握散文学习中分析情感的方法。

揣摩艺术语言及分析修辞手法。

揣摩艺术语言及分析修辞手法。

主体引导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许多景物都曾被诗人所描绘,荷花也常常成为诗人笔下的意象。哪位同学能背诵描绘荷花的诗句?

(提问同学背诵古诗,然后根据诗句所描绘的情景、诗人寄托的感情进行点评。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巧妙的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结合起来,进而抒发自己的感情,他就是朱自清。今天,我们就来拜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1、背景(大屏幕展示):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之中,反动蒋先生发动了四·一二反。不满社会现实,又苦于找不到正确的道路,正是这种苦闷与矛盾使他写成此文。

2、听朗读录音(大屏幕展示优美画面并播放配乐朗读)《荷塘月色》是篇美文,下面就让我们凝听文章的配乐朗读,和一同欣赏幽静、朦胧的荷塘月色。

3、分析文章:

⑴文章开篇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通观全文,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同时又是本文的文眼,我们在分析后面的景物时不要忘了是以这样的心境去观察和描绘的。

⑵的行踪是怎样的?

明确:出家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门。

⑶这行踪也是本文的外在结构,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本文的外在结构是环形的,那么内在情感是如何变化的呢?请同学们利用几分钟时间讨论,找出文中能够表达内在情感的句子,用笔标出来作为文章内在情感的脉络。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突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从这几句我们可以看出内在情感开展的结构和他的行踪一致,也是环形的:不宁静→排遣→超脱→不宁静。

⑷我们来具体分析是怎样在景物中抒发这种感情的。文中开篇第一句就提到“不宁静”,那么是怎样排遣的呢。“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然而并没有弹琴,却是去观荷塘。接下来写通往荷塘的小路,这条小路有什么特点呢?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明确:幽僻,蓊蓊郁郁,阴森森,寂寞。给人一种恐怖之感,写出心中淡淡的愁。“但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于是便有了独处的自由感,体会到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淡淡的喜悦初步呈现。

⑸将要享用的荷香月色是什么样的呢?

标题是联合短语,作品既描绘了月下荷塘,又描绘了荷塘上的月色。第四、五两段便为我们展现了这两幅图景,在描写景物时显示出朱自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尤其表现在叠词、比喻、通感的运用方面。现在就让我们欣赏笔下的月下荷塘。

再次听这两段的朗读录音。

提问:第四段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提问:叠词“曲曲折折”突出了荷塘的什么特点?

明确:荷塘广阔。

提问:写荷叶用“田田”这个叠词,又用了“的.裙”这个比喻,这么用?

明确:“田田”突出荷叶的密度,“裙”那么勾勒出叶子高而圆的风姿。

提问:在层层的叶子中间,看到零星的荷花,“有袅娜的开着的,……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几句用里什么修辞,有什么好处? 明确:拟人,“袅娜”“羞涩”,写出花朵饱满的柔美情态和花儿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比喻,“明珠”“星星”“美人”,暗写月光的柔和。

提问:用歌声形容荷香,是用错了吗?

明确:这是今天新接触的修辞手法??通感。把本是嗅觉可到的香气付诸于听觉,写出荷香时断时续、假设有假设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的特点,正如古诗所说:“谁家吹笛画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衬托出环境的幽雅与宁静。

提问:写荷波用“闪电”做比喻,突出荷波什么特点?

明确:变化速度快。

提问:最后写“脉脉的流水”,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拟人,写出流水的默默而含情。

提问:描绘荷塘上的月色用了哪些动词及修辞手法?

明确:写月光用“泻”“浮”“洗”“笼”四个动词,“泻”描绘出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浮”以动写静,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洗”表现月光柔和、鲜艳欲滴;“笼”那么表现月光下叶子和花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月光的柔和。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满月的晚上,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淡淡”一词寄寓的情感也是淡淡的,淡淡的愁、淡淡的喜。塘上月光淡淡的,与塘中月影交相辉映,用一个“画”字,仿佛是无形的手在描绘,表现了的喜爱之情。光与影是和谐的,“名曲”是运用通感手法,把光、影的黑白块写成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两相衬托,扩大了意境。

⑹这段荷塘月色寄寓人生理想境界就是宁静,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更加衬托宁静,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然而,蝉与蛙的鸣叫似乎又打破了这份宁静,搅扰了人的心境,忽又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表现情感怎样变化?明确:对古人自由生活的向往,反衬了的苦闷。一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画龙点睛,用“到底”修饰,表现想超脱而又终究无法超越,心事重现。

比拟阅读,赏析周邦彦的《苏幕遮》同《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大屏幕展示《苏幕遮》,提问学生并明确,进一步理解本课的巧妙用心。)

相同点:表达思乡之情;生动而传神的描写了荷叶荷花的美丽形象;用词精妙;情景交融。不同点:《荷塘月色》思想内容更深刻,时代感和社会意义更强;《荷塘月色》写月下雾中之荷,《苏幕遮》写雨后初阳之荷;《荷塘月色》动词绝妙,比喻、通感用得绝佳,《苏幕遮》白描写意,从不同角度生动刻画了雨后清荷的静态动姿;《荷塘月色》发挥散文特长,表达丰富思想内容,展示多种艺术技巧,《苏幕遮》虚实相济,言有尽而意无穷。

《荷塘月色》是表现朱自清高超语言驾驭能力的散文代表作。叠词本身从听觉上就富有音乐美感,能够创造浓郁的抒情气氛,动词的妙用使意象更加鲜明生动,贴近的比喻、通感的运用更是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极富表现力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的独特景致,营造出一个超脱于现实的高度审美的艺术境界,使人暂时从喧嚣的现实中解脱出来,得以片刻的宁静,人的心境也得到净化到达“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正如孤独时欣赏浩淼江河中一支的小舟,失意时体味雨中漫步的感觉,闲适时观看墙角牵牛花上的晶莹露水。同样,朱自清也正是用这种片刻偷得的欢愉心境体察到的朦胧月色、优美荷塘,自是化瞬间为永恒,铸平常为神奇,捕捉人类最细微、最难以捉摸的情思,成就一篇有口皆碑的美文。

就《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写一篇短评。

出家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门月下荷塘(素淡宁静)

↓ ↓ ↓ ↓

不宁静→排遣→超脱→不宁静塘上月色(朦胧柔和)

本节课教者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共同探索,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不失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讨论和讲练教给正对散文赏析“临渊羡鱼”的学生“退而结网”的方法。只是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情的过程中,教者很少结合学生自身特点,使学生在把握感情时略有些牵强。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篇2

设计说明

授课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指导阅读,包括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回顾与课文相似的情感,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确定课文学习目标,并引导学生尝试口头描绘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从写作的角度来阅读理解,思考与讨论六道根据教学目标设置的问题,达到既掌握课文的内容与特点,又学习写作方法之目的第三部分的“写作实战”,属于课外作业,其讲评可利用每周一节的作文课完成

第一课时

一、阅读准备

(一)课前“热身”

1、如果你曾有过登临山巅,听潮海岸,驻足月光下,漫步细雨中的经历,你就会知道享受自然美景是多么让人惬意试着把你某次亲身体验自然魅力的感觉告诉你的同桌

2、我们总想在生活中不受束缚得到更多的自由,有时候,受到生活琐事与思想感情的束缚和监狱束缚可能没什么两样试想T你身心自由(如放假没作业)时的感受与平时有何不同,是不是摆脱了烦累,身心解放了,平淡的一切也就显得有些诗意了?

(设计思路:此环节在本节课的最初5分钟完成,要求学生根据问题重温感受,并让一两位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体验,目的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带着一定的“感觉”进入阅读现实中总有教师感叹:作品内容离学生生活太远而实际上经典作品所反映的思想与情感,多为人性的本质,从古至今都是相通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调动学生类似的经历与感受,拉近作品与生活的距离)

(二)“还原”作者

介绍作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和学者的朱自清(略)此外,朱自清也和我们一样是个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承担着作为儿子、丈夫、父亲(有五个孩子)、教师的责任北大毕业后,他到杭州一师教书,工薪的一半寄往家里从《背影》中可知,当时朱自清的家境已非常惨淡因贫困与庶母的原因,他与父亲失和1922年,朱自清带妻儿回扬州,打算与父亲和解,结果不仅没有解决矛盾,反而加深了精神上的痛苦此后,父子的关系直没有缓和所以,朱自清在荷塘漫步感受到的自由,也可能是暂时摆脱了生活中的烦累与负担所获得的精神自由对此,研究者们有不少的说法,有兴趣大家可以去查阅资料

(设计思路:此处侧重在把作者“还原”为生活中有血有肉、有个性特点的人)

二、明确学习重点、阅读课文并尝试口头写作

(一)聚焦文本的写作特点

当朱自清写到“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的时候,他就是通过嗅觉来生动地描绘那一时刻荷香的特点:清新、幽微、若有若无、时断时续作者通过描绘,使读者看到一幅富有动感的画面,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描绘,即调动你的眼耳鼻舌口等感官,捕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身体的感受(包括联想与想象),并对我们所感知到的事物进行描写

(设计思路:此环节在于让学生明确本文学习的重点为描绘,并且让学生了解描绘的`特点然后要求学生从“作者如何描绘”的角度来阅读全文,阅读时要求将精彩的语句勾画出来,并看看它们是通过哪种感觉来进行描绘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于教材的处理可以有多种方式,但尽可能不要为讲课文而讲课文我在这里的定位是,利用文本的写作特点,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学习并掌握如何描绘)

(二)练习口头描绘

请学生就学校的某处园林,进行口头描绘,要求用有感染力的语言表现出看到、听到、摸到、闻到和联想到的在学习全文并掌握了描绘的方法之后,再让大家用文字记录下来

(设计思路:此环节的目的一方面在于让学生初步借鉴作品中描绘的方法,并进一步理解作品;另一方面又在于创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情境,大多数学生会在此环节表达受阻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了他们的学习需要,即在表达时,通过主动阅读来寻求参照,从而为下一节课的细读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阅读理解

(一)思考与评析

1、有诗人说“我是我看到的一切的统治者,我在那里的权利无人可以质疑”,这句话正讲出了我们平时的体验:当我们心情抑郁时,所见的景物往往是灰暗的;而心情愉快时,眼中的一切都是亮丽的所以说,作者描写时往往把所写之景染上自己的感情色彩请从课文前三段,找出作者描写时的心境,看看他是以怎样的感情色彩来描写荷塘月色的(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却很好”→“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一作者暂时摆脱了生活的负累与束缚,有着什么都可以不理的自由,享受独处的妙处,以宁静的心情来欣赏这荷塘与月色

(设计思路:让学生意识到“我的景物我做主”——所写的景物往往是作者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浸透着作者的主观寄托)

2、在那个满月的晚上,在清华园的荷塘边,朱自清欣赏到了哪些美景?请分别概括第四到第六段描写的主要对象

明确:第四段主要写荷塘的里(上)面第五段主要写荷塘的月色第六段主要写月光下荷塘周围的树

(设计思路:我们知道,在这样写景抒情的散文里,每一个段落之所以成为段落,原则上是因为这个段落的句子都是围绕着某一个方面来写的这一问题既培养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意识,又训练其概括能力,同时也为下一个问题作准备)

3、以第四段为例,看看朱自清是如何把自己所享受到的一切告诉我们的请你在阅读第四段时,使用如下所示的图表记录每种感觉的内容

明确: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②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设计思路:这一环节主要是希望学生关注文中描绘的组节及这些细节的来源,感受所描写的景物都是由具体的细节组成的,而这些细节又是通过调动身体的器官捕捉到的这就比“平时要多注意观察”之类空泛的要求有效,同时,又让学生掌握到了文章的具体内容)

4、那么,这些细节又是如何连缀起来的呢?换种说法,即朱自清又是怎样把自己丰富的感受构成画面,让读者也一同分享的呢?再以写“荷塘里(上)面”的第四段为例,请在本段找出作者描绘景物时用来连接不同细节的过渡性词句

明确:“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层层的叶子中间”……“微风过处”(转静为动)……“这时候”……“叶子底下”通过这些过渡性语句,本段先后写了荷叶、荷花、荷香、动态的叶子和花、流水

(设计思路:学生进行描绘时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难以有内容,这已利用上一环节来学习;二是忽视对内容的有序组织,本环节主要帮助学生解决后一问题连缀的方式有多种,第

四段主要让学生认识过渡词语的作用,提醒学生:平时行文,可以使用下面这些词语,它们会使你的读者保持方向感,如“挨着”“在前面”“在上方”“在左边”“在北方”“在里面”“附近”“雀……之间”,等等

而学习写“荷塘月色”的第五段细节间的连缀方式,则先从分析句子的主语着手,得出写月色的前两个细节,使用的分别是正面与侧面描写;接下来的三个细节,由“天上”的满月到“隔了树照过来”的月光再到“塘中的月色”,是由高到低,自远而近来组织的这里的连缀没有上一段的过渡性词句,它靠的是一种内在的逻辑与顺序

通过第六段的分析,让学生了解连缀细节的另一种方式:由整体到局部,由普遍到特殊普遍:“荷塘周围”“都是树”;特殊:“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普遍:“树色一律是阴阴的”,像烟雾;特殊:“杨柳的风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5、“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一段中的大部分内容以及第八段和第九段,在以前的高中课本是删除的,你对此做法是否赞同?为什么?

学生自己能作到的分析:①照应前文的自由:“什么都可以想”②对比:六朝时(老师要简介六朝在中国文化中繁华、社会风气开放等特点)热闹、风流的“嬉游”与作者现实生活中的精神压力形成对比,更显当晚自由的可贵

(设计思路:在此,还可让学生意识到它的另一个作用——丰富作品的内涵:由对纯自然的描写过渡到写相关的文化在写作上,拓展了现实的空间,让读者产生更多的联想,从而使读文章的感受更为丰富)

6、至此,我们对作者感受与描写的细节、细节间的连缀方式以及文章的整体内容都有了了解现在我们来探讨写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如何写出所写之物的特点,使描写的细节就像画在读者眼前一般同学们不难看出,课文采用最多的方法就是比喻请举几例说明,使用“用什么比喻什么,写出了它什么特点”之句式

示例:“零星点缀的白花……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明珠、星星和美人比喻零星的白花,写出了荷花的珍稀、鲜艳与美丽

另外,让学生通过与比喻的比较,了解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设计思路:在这里,让学生学习作者对于词语的准确选用,可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来感知,如想象与联想、换词比较或词语的“缺失”——去掉需品味的词语)

二、布置课外作业

写作实战的要求——

构思:想象你要描绘的自然景物(学校园林),记下用来描绘它的细节——形状、色彩、声音、气味、引发的联想等

写稿:先确定每一段所要描绘的主要内容,然后由此出发按逻辑关系或空间关系继续下去注意描写时设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修改:重读文章,看它是否准确地表现出了你要描绘的对象注意用词的准确添加或修改细节,使你的描绘更加清楚同时找出一些地方,添加过渡词语使空间关系更加容易理解

教学反思

以前教读《荷塘月色》,我总是注重让学生学习作者在文中所用的贴切的词语、比喻的修辞、排比的句法,体会文章所营造的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意境自这届高一开始,我尝试从写作的角度来理解分析文章,实施教学我的教学思路是:从学习描绘入手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描绘方法,再用写作实践来加深对描绘的认识

记得为现代作文教学理论奠定基础的梁任公先生,在晚年对“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所作的总结里,认为“教人作文当以结构为主”,但“思想清不清”和“理法对不对”,都是内容问题,内容决定结构基于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两点上:一是让学生关注描写的内容(具体细节),二是让学生了解内容的组织(细节的连缀方式)其他则是为此“蓄势”或对此进行“拓展”再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自己确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和完成这得在很多细节上下功夫,比如,为让学生体会到所写之景往往折射出人物的思想情感,我在设计写作日志时,就增加了“我们学校即将搬迁,希望大家用文字将学校的园林记录下来”这一要求,即考虑到让学生描绘时浸透自己的情感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如何表达这种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的。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分析课文:

1.分析文章第1段:

既然是想家,是否因为在国外不好?作者怎样来描写他在法国的情形?

(从文中找出描写的句子,读一读)

“一幢雅静的别墅”“大”“环境优美”

“家”——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

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2.分析文章第2、3、4段:

读2、3、4段,从中找出印象深刻语句进行鉴赏,须注意朗读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感情。

体会重点句子含义:

“这里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周围与你有关的声音有哪些?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声响的包围中,每种声音都为你而来,比如:早上厨房里妈妈“哧啦”煎鸡蛋的声音,是在为你准备早餐;晚上你房门钥匙的转动声,是爸爸来看看是否弄掉了被子;学校的铃声是在督促你学习的;街上的汽笛声是在提醒你注意行车安全……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中心,所有的声音都为你而起。而在这里,在法国,韩少功异常孤独,因为他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甚至熟悉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周围的一切与你没有关系,你无法交流,这种孤独寂寞是可以让人发疯的。“法语法语法语,……无处逃遁”

“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无聊至极的举动,六次已经让人倍感无聊了,何况是六十次。真的可以让人发疯了。

朗读第2、3段,体会作者情感。

(过渡)练习的:就连现在流行的出国热在作者的眼里也不屑一提:“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

为什么?

因为“很想念家里”。“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到这里,作品的铺垫工作已基本完成,接下来就是感情的汩汩而出了。

3.分析文章第5、6段:

对这两段选句并进行鉴赏。

(1)这两段写了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具体表现,是对家园之思的正面描写。

(2)那么这一段作者是怎么表现思念亲人的?

作者通过对亲人生活场景的想象,用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笔调抒发了自己在异国他乡对亲人的强烈思念。“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表达了想家,思念故乡,家的含义进一步深化。

(3)第六自然段的修辞手法,表现技巧。

对比排比欲扬先抑“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但我依然爱它,依然在心底想着它。

(4),想家,想家里的什么?

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

这里有大家熟悉的,有大家不熟悉的,可以想象一下:故乡的小径正走来了我最亲近的人;月夜下忘了回家的小羊是否找到了回家的路。

(5)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想一想。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想家时你最想家里的什么?即使你没有离开过家,没有离开过父母,若让你置身于韩少功的境地,你最想家里的什么?

(自由发挥:闹钟的声音,油烟机的声音,爸爸的摩托车的声音,妈妈的敲门声……)

归纳:想象的事物非常的具体,历历在目,清晰可见,想象的东西越具体,想家的感觉就越强烈。而这种感觉往往借助于一定的意象来传达,如《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呦,浪迹天涯的游子。”;《九月九的酒》:“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

(6)难点:带泪的笑二胡:悲凉低沉赛马曲、赶集调:欢快

4.分析文章第7、8、9段:

到5、6段,作者的感情基本抒发完了,文章完全可以作结,无论是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相对完整了,为何还要加上这三段呢?这三段的内容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快速浏览也是语文阅读的重要技巧之一,把启示性语句找出来,认真体会。

归纳:后三段,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有你的血、泪、汗水。故乡的美中含悲。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作用就是使主题得以深化和升华。

5.体会重点语句:

(1)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对故乡的`失望可能含有期望更美好的意思,即使是真的失望,也不妨碍对它的真爱。这是浸着心血、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与精神的创造。

这种失望也存在于很多的文学作品中,例如鲁迅的《故乡》中就这样写道:“在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啊!这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你能否也运用相同的句式,将《故乡》的内容替换文中的内容呢?

“我会对故乡萧索的荒村失望,我会对尖酸刻薄的杨二嫂失望,我会对麻木愚昧的闰土失望……”

(2)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二、课堂小结:

对家园的爱,铭刻在每一个游子的心里,流淌在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无论走得多远,依然忍不住回头眺望。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① 整体感知课文,. 抓住文眼,理清作者情感和课文结构。

②学习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 指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提高鉴赏散文的能力。

③. 感受荷塘月色的美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及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1. 整体感知文章,把握结构安排,抓住全文两条线索,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 体会作者在文中运用的语言技巧和写作手法;

难点:体会作者运用的语言技巧和写作手法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方法:提问法、朗读法,品析法、合作探究法、迁移练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背景知识,理清作者情感和课文结构、感知语言技巧和写作手法。

导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感受美

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四季美图,并用诗般的语言导入:大自然多姿多彩,画家用线条色彩描绘,音乐家用音符节奏表现,而文学家却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同学们当你看到那满塘荷花,满塘月色是你想用什么来表达呢?????那么,在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致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荷塘月色》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2. 作者及写作背景

3. 出示学习目标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发现美

1. 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整体感知全文,思考并圈点勾画以下问题的句子:

①作者以游踪为序依次写了哪些地方?

②作者心情有哪些变化?

③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结合文中关键句子和课后资料谈谈你的看法。(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学会披文入情、知人论世的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作者情感和作品文章主旨。)

④你还文中发现了什么?

2. 学生交流、师点拨问题,理清文章结构和情感变化,多元解读文章主旨。

2 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出宁静,是一个圆形;

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家门——踱小径——赏荷塘——回家门,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本文的文眼。

第三环节:品读课文欣赏美

1. 提问: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在写景中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呢?

2.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找出主要的写景段落(4、5、6段)及所写景物:月下荷塘、塘上月色,齐读。

3. 在第4段中圈点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并用“我欣赏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X的特点”的.表述方式和小组同学交流,推荐说的精彩的同学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本段内容及写作技巧:比喻、拟人、通感、叠词、情景交融。

第四环节:学以致用展示美

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如恰当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情景交融等写一个作文片段描绘你曾看到的美景.

学生写作,师巡回指导。

学生展示作品,师生共同点评。

(此环节为预案,视时间而定,可在课内,也可在课外完成,意在通过迁移训练,达到学以致用、巩固学习效果的目的)

第五环节:总结提升,作业布置

由学生来总结这节课中的学习收获,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好习惯。

作业:将片段作文扩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并反复修改。

背诵课文4、5段,积累好词佳句。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学习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知识目标:本文构思精巧。意境优美。语言清新,学习体会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体会本文比喻的妙处所在。

二、教学重点:

1、通过4—5段赏析,欣赏意境美,品味语言美。

2、理解作者在动荡的年头彷徨于苦闷中的心境和作者在特殊年代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

1、作者“颇不宁静”的原因。

2、作者写江南旧俗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作者及时代背景,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荷花以其高洁的形象为人喜爱,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留下了千古名作。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散文,它结构精致,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二、解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三、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诗人、学者、散文家、民主战士,毛泽东这样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他在一生当中很长一段时期,对革命是没有兴趣的,只求做自己的学问。当然,在民族的大是大非面前,朱自清仍然体现出了作为知识分子所固有的品格,饥寒交迫当中,在病逝之前,仍然会叮嘱家人不要去领救济粮。

四、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当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暴行激起中共党人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表现了作者当时的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五、整体感知

学习写景散文,首先要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景,什么情。怎么写的。听读全文,注意字音字形

注音(多媒体展示)

乘chéng凉煤屑xiè踱duó着点缀zhuì颤chàn动

霎shà时敛裾linjū媛yuàn女纤xiān腰幽僻yōupì

蓊郁wěngyù、弥mí望、袅娜niǎonuó、宛wǎn然、凝ning碧

释义: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

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思考文章

1、写了什么景

——讨论写了哪些景物:明确

小路、树、月光,荷塘,月色,远山、近树、蛙声、蝉鸣,江南旧俗。

2、什么情,这情有什么变化?

——讨论写了怎样的情,有无变化?

哀愁、喜悦;不宁静、自由、受用、不行。

3、怎么写的。

文章可以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想起荷塘,出游缘起——不静。

第二部分:游赏荷塘。

1、(2—3)小路(幽僻),感受(自由)——求静。

2、(4—6)荷塘(朦胧),感受(受用)——得静。

3、(7)江南(热闹),感受(有趣)——出静。

第三部分:(8)荷塘归来,收束全文——不静。

六、小结:

文章结构精致,外线游踪和内线心情变化构成双线结构;从我走出家门开始,到进入家门收束。文章首尾照应,行文有序,极为严谨。真可谓小巧精致。

七、作业:熟读第4、5段,品味语言的精美。

第二课时

一、提示

文章的4,5,6三个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行文层次清楚,写景形象生动:先写荷塘,继写月色,后写荷塘四周。作者的观景角度富于变化:从平观到俯视,从细察到鸟瞰;由近及远,从里到外,层层铺陈,使整个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传神的勾勒出了月夜荷塘的风采,给人如临其境

二、朗读赏析第四自然段

①月色下的荷塘写了那些景物?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②“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写了什么的风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③“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像明珠、星星、美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教师向学生介绍通感修辞: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如:“愉快的笑声……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峻青《海滨仲夏夜》)

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请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两个通感句,体会其表达效果(见课后练习)

小结:通感的运用,使迷人的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另人情动神摇

第五段中也有一处使用了此种修辞,找出来分析

运用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⑤写景的顺序如何?

三、朗读鉴赏第五自然段

①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②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而下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起,缓缓扩散、漂浮﹑弥漫,以动写静,描绘雾的如梦情景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奶白色和娇艳欲滴的状态

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也反映了作者观察之细致

小结:本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月光辉映下荷塘里雾光月色、水气相交形成的如烟如梦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③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

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四、朗读鉴赏第六自然段:

①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

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反衬作者心中的寂寞苦闷

②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描述了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增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小结: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景物的特点,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感强,富有音韵美。

3、为什么引用《采莲赋》和《西洲曲》?

《采莲赋》是写采莲女的爱情生活,是十分美好的。文中的“嬉游”和“有趣”就说明作者的态度。——对美好的事物的向往。

《西洲曲》写采莲女则为的是思恋自己的情人的痛苦的。因而,放在这里,与前面的情景形成对比。借此引出“我到底掂着江南了”一句,自然将思绪拉回到现实。

总之,末两节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五、老师总结

作者以含蓄的意趣、逼真的笔触,层次分明地描绘出荷塘月色美好迷人的图画,从中体现了作者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透露出面对黑暗现实难以摆脱的矛盾和苦闷的心情。

无边的荷香月色、良辰美景,使作者获得了喜悦,但处于喜悦之中却时而受到忧愁的牵制,即使遥想“热闹”、“风流”的采莲盛况,也只得片刻欢欣,最终摆脱不了那满怀的愁绪。作者所写的景物淡雅、朦胧,通过写景所表达的感情也是如此。从文章风格看,委婉掩抑,没有悲喜的大起大落;从作者的个性看,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所以无论喜悦与忧愁,都是淡淡的。在写法上很好地做到了情与景的交融。

六、概括作品的艺术性:

1、结构精致:双线贯穿,首尾照应,极为严谨。

2、意境优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语言清新:比喻形象,用词精当,语言清新。

板书:荷塘月色

朱自清—————白色恐怖————苦闷

第一部分:想起荷塘:__出门————————不静。

1、小路:幽僻(自由)——求静。美

第二部分:游赏荷塘:

2、荷塘:朦胧(受用)——得静:荷塘、月色、四周静

3、塘边:思乡(有趣)——出静。雅

第三部分:荷塘归来___进门———————不静。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

⑴了解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

⑵理解这篇散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这篇散文的写作特点。

⒉能力目标:

⑴体味散文所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

⑵理清散文的结构层次,体会其思想感情,领会其艺术风格,提高学生散文鉴赏能力。

⒊德育目标:分析、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⒋美育目标:感受散文的画面美、情调美、语言美及艺术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⑴理解散文的主要内容,探讨、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⑵体味散文的比喻、叠字、通感、恰当的动词的运用。

三、学法指导:

⑴朗读——字词的形、义——句意

⑵结构层次——思想感情——写作特点

⑶背诵

四、活动设计:

⑴借助多媒体,展现散文所描绘的画面,直观感受散文的意境。

⑵探讨、理解、评析文中的语句含义,理清结构层次,体味散文的意境,把

握散文的写作特点。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荷塘月色》的主要内容,理清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

㈠明确目标:

⒈了解写作背景。

⒉理解字、词、句的含义,理解主要内容。

⒊理清结构层次,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

㈡整体感知:

⒈介绍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在中国现代现代文学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散文作家创造了现代白话散文的

繁荣景象:“就散文论散文,这三四年的发展,确是绚烂极了: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衍,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朱自清《背影·序》)朱自清以文字的优美、风格的清丽隽永而著名于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散文创作,更以善于描写,在描写中做到情景交融、诗画交融把白话散文创作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荷塘月色》就是这样一篇美文,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的:

揭示课题:《荷塘月色》

⒉听录音,观看课文意境画,直观感受《荷塘月色》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㈢重点、难点内容的探讨与研习的:

⒈初读课文,理解字词。学生讨论完成下面的练习的(CAI显示)

⑴给后面加点的字注音:蓊()脉脉()血脉()

独处()袅娜()()薄薄的()

⑵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带上门出去。()②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④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⒉结合脚注,理解《采莲赋》和《西洲曲》的句子的大意。

⒊理清结构层次:学生研究完成下面的练习的(CAI显示)

①散文中点明时间的句子有()。点明地点的句子有()。

②散文第1自然段交代了独游荷塘的()。

③第2自然段勾勒荷塘的()。

④描写作者小路漫步时的()。

⑤第4自然段从静态、动态两方面描绘了()下的()景色。

⑥第5自然段虚实结合描绘了()上的()。

⑦第6自然段描写了(),重点写了()。

⑧最后几个自然段由眼前之景联想到(),表现作者()。⑨综上所述,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怎样分?各部分的主要大意是什么?

㈣布置作业:

⒈朗读背诵第4——6自然段。⒉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理解《荷塘月色》的重点语句、段落,体会其思想感情;把握其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㈠明确目标:

⒈理解《荷塘月色》的重点语句,体会其思想感情,培养、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⒉探讨散文中的修辞的运用,把握《荷塘月色》的写作特点,体味散文所描绘的意境,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㈡重点、难点内容的探讨与研习的:

⒈背诵第4——6自然段。

⒉探讨、研究、分析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其思想感情,(学生研究、讨论、完成下面练习的)(CAI显示)

⑴文中描写作者内心感受的句子有:Ⅰ,Ⅱ

Ⅲ,Ⅳ。

⑵体会下面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因为。

②“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平常的自己”是指。“另一个世界”是指。

③“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什么都可以想”是指。“什么都可以不想”是指。“自由的人”是指。

④“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的心理。

⒊探讨、研究、分析散文中的修辞的运用,把握《荷塘月色》的写作特点,体味散文所描绘的意境:

⑴分析、理解文中的比喻句:

1完成课后第二题。

②比较“通感”与“一般比喻”:重点分析文中的两处“通感”,说说“通感”与“一般比喻”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通感:在描写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官的感受移到另一感官上,使“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如:苦笑一下、嗓音甜亮、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其心理学基础为“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是联想和想象,产生的契机是事物之间的共性或特定的主观情感。运用通感可以化实为虚,也可以化虚为实。

⑵找出散文中的叠词并体会其作用:传神地描摹景象,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⑶体会下面加点词的作用和表现力:

①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点缀”有的意义,是人为之,含有作者。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有之意,准确地写出了月光的特点,显示了月光之美。

③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浮”是地升起,显示出雾的状态,突出雾的和。

⑷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①在中寄托自己的真情实感。

②恰当运用、等修辞手法。

③恰当选用、。

⑸朗读课文,体味散文所描绘的画面和意境。

㈣布置作业:⒈完成课后第二、三题。⒉仿照这种学习的方法阅读其他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