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
此篇文章高一语文《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高一语文《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与、归、易、告、虽”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二、释题: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
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四、讲析课文:
1.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一篇史论)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找学生翻译此句并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概括:盛衰在于人事。
3.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例证法依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宾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与如何失天下的内容。
4.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
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找同学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6.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7.从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8.由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
明确: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
9.小结:这一部分作者采用对比论证(极盛与极衰)和例证法(李存勖的成败)。
10.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五、总结:
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六、本文是从序文的角度命题的
《六国论》《过秦论》是从史论的角度命题的,如果也从史论的角度给本文命题,而且也有一个“论”字,怎样改好?
如:《兴亡论》等。
七、本文语言特点。
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时注意语气。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
八、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
2.课后练习题四
高一语文《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分析课文结构,体会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贯通”的特点;体会“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深刻寓意。
2、过程目标:采用诵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深刻寓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深挖历史兴衰成败的教训
教学难点
理解”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观点以及以史为鉴的手法。
教学方法
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还记得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例子吗?周幽王为博得褒姒一笑而点燃烽火戏弄诸侯,结果却是众叛亲离,身死国灭,人事在商朝灭亡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五代十国中时期,也有这么一位帝王,也是因为这个的原因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他是谁呢?—李存勖。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位帝王,看看他是如何落得个生死国灭的下场的?。
二、作者及背景
1、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史书《新唐书》《新五代史》。
2、背景介绍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平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
3、解题。
伶: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序: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三、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梳理文意
2、找出文章的论点和论据
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依据: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
过渡语:既然文章的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依据是: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那么整篇文章都是围绕着的天下和失天下进行的,下面请大家重点研读文章的2—3段,着重分析庄宗是如何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四、讨论、分析
(一)得天下
1、读二、三段,填写下列表格,为庄宗做个简单的履历表。从表中可以看出什么?
年份岁数事件
90823与尔三矢
91227系燕父子以组
92338函梁君臣之首
【明确】得天下——15年——得之难
2、试着分析唐庄宗得到天下的原因。
后唐庄宗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着三支箭的鞭策,他怀着一股报仇的信念,时刻恭敬地面对父亲的遗愿。用原文的话来说就是“忧劳可以兴国”。
3、作者在分析唐庄宗取得天下获得成功这一部分时,运用了一系列动词,请找出这些动词,体会庄宗的情感。
明确:写获得成功时,作者用了一系列动词:受、藏、请、盛、负、纳,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庄宗对父亲遗命的态度是:恭恭敬敬。
4、想象场面,诵读这一部分。
5、播放微视频《得偿父命》,再次体会庄宗得天下之“盛”。
(二)失天下
1、诵读第三段,填写下列表格。从表中你可以看出什么?
年份岁数事件
92641“生死国灭,为天下笑”
【明确】失天下——3年——失之易
2、试着分析唐庄宗为什么短短三年就失去天下的原因。
【明确】后唐庄宗获得成功之后,没有了奋斗的方向,于是贪图安逸,亲近伶官,导致身死国灭。用原文的话来说就是“逸豫可以亡身”。
3、唐庄宗在失去天下后,庄宗的情感又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明确】悲哀。顾、泣、誓天断发、衰。
4、播放微视频《身死灭国》,体会庄宗失天下之“衰”。
5、学生再次诵读文章3、4段,体会情感变化。
6、作者从庄宗的成败中得出了什么历史教训?
【明确】“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归纳文本
1、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可为什么主人公不是伶官而是庄宗呢?
【明确】首先,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其次,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借古讽今,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希望北宋统治者励精图治。
2、概括文章主旨。
【明确】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王朝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这是心忧国事的政治家机智巧妙而又委婉的劝谏艺术。
3.归纳整理文章结构。
【明确】全文的脉络非常清楚,作者首先提出观点,然后进一步用事例论述,最后得出了结论。
观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述:得(盛)—三矢—恭敬;失(衰)—伶官—宠幸。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六、拓展、延伸
1、在历史上找一些兴衰成败的例子,并加以说明。
2、写一写这些兴衰成败给我们的启示。
七、小结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有胜也有败,有盛也有衰。面对成功和兴盛我们要不骄不躁,做到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面对失败和衰败,我们应该记住满招损、逸豫可以亡身,我们要以史为鉴,这样我们就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失败。
八、作业
阅读课外《伶官传》
高一语文《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掌握“原、所以、恨、函、抑、本”等文言词语,判断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疏通文意,理解作者观点。
2、品味语言,感受本文行文抑扬顿挫的特点,体会作者对后唐庄宗的叹惋之情和借史讽喻的苦心。
3、了解史论文以史带论、以史论证的特点,深入理解、体会“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等文中警策句的内涵和人生启示。
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探究庄宗成败的原因。
难点:理解作者以史为鉴的作序初衷。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xxx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在史学方面,与宋祁合著《新唐书》,又单独编纂了《新五代史》。
(三)字词:
【字音字形】
伶官(líng)契丹(qì)
与尔三矢(shǐ)仇雠(chóu)
系燕父子(xì)所溺(nì)
【通假字】
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敌)
【古今异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文库(古义:和他;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相当于“以至于”;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官名,这里指官员;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与“天命”相对,指人力;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推究;今义:原来)
7.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古义: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今义:结合,构成)
【一词多义】
1.归
①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顺)
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
2.告
①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
②具告以事(告诉)
③告之于帝(禀告)
3.盛
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
②请其矢,盛以锦囊(装)
③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
④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
4.困
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
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厄)
④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困难)
5.微
①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事)
②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悄悄地)
③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为隐藏身份而改装)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
6.其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多么)
③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揣测语气副词)
7.而
①而皆背晋以归梁(但,表转折)
②及凯旋而纳之(表顺接)
③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表递进)
④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表顺接)
8.以
①与其所以失之者(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②可以知之矣(介词,凭借)
③而皆背晋以归梁(相当于“而”,表顺接)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词,用)
⑤以锦囊(介词,用)
9.与
①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跟,介词)
②与尔三矢(给,动词)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函梁君臣之首(用木匣子装)
②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订立盟约)
③抑本其成败之迹(探求、考察)
④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
⑤泣下沾襟(掉下)
2.形容词作动词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作乱)
3.形容词作名词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智勇的人)
4.名词作状语
①负而前驱(向前)
②仓皇东出(向东)
③一夫夜呼(在夜里)
④乱者四应(在四面)
5.动词作名词
而告以成功(成功的消息)
6.使动用法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②凯旋而纳之(使……收藏)
③至于誓天断发(使……断)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者,……也”此三者,吾遗恨也
②“……也”式
A、梁,吾仇也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C.无标志式燕王,吾所立
2.被动句
A、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倒装句
①定语后置其意气之盛
②介词结构后置
A、盛以锦囊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C、而告以成功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E、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4.省略句
A、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B、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C、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D、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E、(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5.固定句式
A、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啊
B、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难道……吗
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的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
第二部分:(第2段),详细叙述了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经过。这一段叙事的语势比较平缓,没有直接的议论,但是作者寓论点于叙述之中,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为下文张本。
第三部分:(第3段),转入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之理”,阐明中心论点。
第四部分:(第4段),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学习课文
1、第一段有何作用?
明确:
①开篇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引发思考;
②总领式点出拿庄宗兴亡的历史进行说理,引起下文,为下文的叙事说理做铺垫。
2、“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及凯旋而纳之”这几句话中哪些动词用得好?
明确:
“受”“藏”“遣”“告”“请”“盛”“负”“纳”等动词,描绘出庄宗一心执行父命的形象,以及其全盛时期的征战情况,体现了庄宗的“忧劳”及“人事”的作用,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
3、全文是如何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展开的?
明确:
文章开头提出“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个论点,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紧接着举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论点。
第二段叙述庄宗接受并执行其父遺命的事例。
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第四段承接上文进一步议论,总结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4、本文第四段是否只是对前面阐述的观点的重复?为什么?
明确:
不是。作者在文章的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已经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这与文章开始提出的论点相照应。至此,文章似乎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结构。但是,作者没有收笔,而是继续展开议论。在前面对比阐述的基础上,总结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的经验教训,强调使人国破家亡的不仅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了朝政,讽读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这就使得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普遍性,更具现实针对性。因此,可以说,第四段是对伶官亡国一事的现实意义的进一步开掘,并不只是简单的重复。
5、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使用事实论证的。
明确:
第一段,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在具体选材上,文章以“晋王三矢”为事例,充分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们对于庄宗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的转变了然于胸,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
6、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盛衰”进行对比论证的。
明确:
文本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证,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或议论,都是具有对比性的。文章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7、“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三句话是怎样提挈全文的?请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明确:
①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为说明“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论点提供历史根据。②第二段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三段在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③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决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8、文章题目是“五代史伶官传序”,但文章很少直接提到伶官的事情,这是不是文不对题?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
观点一:没有文不对题。欧阳修写作《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讽谏北宋统治者。而有关伶官的事情在《伶官传》中已经有了详细的叙述,本文不需要重复。
观点二:有点文不对题。庄宗的衰败是由伶官引起的,作者以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来评述国家兴盛衰败的道理,虽然《伶官传》中详细地叙述了有关伶官的内容,但在这篇文章中,也应该简要地叙述一些有关伶官的事情,让读者更明确地把握文章主旨。
高一语文《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能力目标:诵读品味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学会美文赏读。
二、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理解课文,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现象以及特殊句式。
三、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议论思路以及本文的中心。
四、教学方法:
点拨法探究学习法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引出文章论题
由杜牧《题乌江亭》引入
二、解题
三、了解背景,体会讽谏意味
四、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和断句。
五、疏通文意,课文探究学习
(一)第一、二段课文学习
1、强调重点字词
2、探究:
(1)、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2)、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3)、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二)第三、四段课文学习
1、强调第三、四段重点字词
2、探究:
(1)、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关系?试具体说明。
(3)第四段以问句结尾有何作用?
七、课堂巩固练习
1、古今异义
2、词类活用
3、特殊句式
4、名句积累
八、美文赏读
1、结构美——探究对比论证手法和全文论证结构
2、文理美——探究主旨与教训
3、抑扬美——探究抑扬手法
4、文笔美——探究叙事简约、语言精警的特点、文句的对称美
九、拓展延伸
十、布置作业
高一语文《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2、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文中涉及五代历史。阅读时必须首先弄清史实,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关系。课前布置学生自学(预习),提出自学提纲,教学中检查。
2、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传》一文的序。《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这篇序并未直接写这些事情,而是写后唐庄宗的盛衰成败。教学中一要把历史情况略作补充,二要引导学生理解文(内容)与题(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3、文章平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要求读懂课文,口头翻译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结论。然后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对史论的鉴赏水平,并就某一史实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写评论文章。
教学时数安排两教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1、检查学生预习。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考查阅读课文的熟练程度,从而了解预读情况。
2、有关的国王与国名:
课文第二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文中提到晋王、庄宗、梁、燕王、契丹、有的是王名(指人),有的是国名(也暗指人),请根据注释简述他们的情况(不要照读注解)。
3、时代背景简介: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pái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
4、疏通课文:
(1)正音:矢(shǐ)盛(①shèng盛衰之理;②chéng盛以锦囊)函(hán)
(2)补充注释:
原―一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盛以锦囊―一“以锦囊盛”的倒装。用锦绫做的袋子装着。盛,装着,动词。
函―一动词,装在木匣子里。原意“匣子”。
本――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5、阅读提示:
这篇史论观点明确,论题突出,说理有力,条理分明。前段叙事,后段议论。通篇围绕“盛衰”二字下笔。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连用两个感叹句表明作者对“盛衰之理”的重视,对“岂非人事”的强调。用一个“原”字推寻原因,点出庄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的主要论据,确定全文论证的内容。“虽曰……岂非……”是反请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
在论述过程中文章紧扣庄宗“得与失”“盛与衰”,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全文的论据,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而败、由盛而衰的史实。在叙事中融入作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发人深思的道理,告诫人们汲取历史教训,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本文在“写史”方面,文字精当。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个仓皇出逃、土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也证明了“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两句末的两个感叹句,用词不同,却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可谓壮哉”在赞叹中含有轻蔑;“何其衰也”,在惋惜中蕴含谴责,都表达了作者对这件历史事实的鲜明的观点。接着又用“岂……欤?”“抑……欤?”反诰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印证了开头的论点。为了加强文章的说理性,在最后一段中进一步推论,仍用“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扩展了论点,照应了题意,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6、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高一语文《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伶官传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文中涉及五代历史。阅读时必须首先弄清史实,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关系。文章平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要求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结论,然后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对史论的鉴赏水平,并就某一史实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写评论文章。同时适应本单元教学要求,本课内容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二、设计理念
适应"新课标"的要求,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要想实现这一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采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为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次:
(新的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三位一体"的理念,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确定本课的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欧阳修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特点,理解积累这些词的用法:原、赐、抑、遗、负、系6个实词和与、其的义项和用法。
B、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名词活用为动词),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A、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B、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与生的亲和力
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高二阶段正是夯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应以抓基础为本。
教学重点:
1.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放声朗读,分段背诵。
2.识记11个词语,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
3.学习正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都尽可能地简约,因而也给阅读本文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四、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
2、诵读法;
3、导读法;
4、学生自主学习法;
5、讨论法;等等。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兼一个早读)
时间安排:
1、利用早读通读熟读课文,重点解决字音、字型、断句、轻重音等问题,最好能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2、第一课时注重基础知识。
3、第二课时注重能力提高。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一幅很有英雄气的对联,里边闪烁着项羽的过人的胆识和越王勾践那超拔意志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其中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争霸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其实夫差打败勾践的故事,也有一断背景:夫差的父亲阖庐在与勾践的争战中被勾践所伤,临死嘱咐太子不忘杀父之仇,之后两年,夫差"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终于困越王于会稽山,使勾践卑躬屈膝臣服脚下,吴国也因此而强大,伐齐鲁号诸侯,声震天下,其势可谓壮哉!等到吴王夫差宠信佞臣伯喜,诛杀诤臣伍子胥,沉湎一西施美色中,吴国也就走上了灭亡之路,最终被勾践围困于姑苏山,落得伏剑而死的可悲下场,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又何其衰也!
后唐庄宗与吴王夫差的命运是多么相像啊,由此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找朗读并纠正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错误。
2、播放课文录音,带入课文情景。
3、齐读课文,请一学生讲后唐庄宗的故事,并找出文中相应的内容。
4、归纳总结重点字词句的用法。利用幻灯片展示下列内容:
A、多音多义词
①盛:shèng(盛衰之理);chéng(盛以锦囊)
②系:xì(捆绑);jì(打结)
B、词类活用
①原: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②函(hán):名词活用为动词,装在木匣子里。
③本: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同。
④夜、东:名词作状语。
⑤兴、亡:使动用法。
C、虚词其:副词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祈使语气一定,应当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揣测语气大概,差不多
③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反诘语气同"岂"
④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婉商语气还是
⑤何其衰也
(三)、深入探讨
1、作者通过后唐庄宗由盛到衰的史实来证明观点:盛衰成败由于人事。不仅如此,文章最后还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其实,孟子早就说类似的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这两句话有何不同?
明确:孟子主要是在政治道德、人生哲理上给人以启示,而本文重在警戒,当今的统治者可要当心啊,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微,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繁荣的现象。
2、说说"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中的"常"、"多"字的意思。
明确:说明有例外的情况,这就需要有恒久的奋发图强的意志与抵制诱惑的毅力。举现实生活中事例两则。
(四)拓展
1、以下判断,你是否赞同?分小组讨论,后畅所欲言。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说得有理。
A、毁树容易种树难
B、创业难守业更难
C、种树难养护树更难
D、赚钱难失钱易
E、得天下难失天下易
2、本文"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这个问题,作者的回答是怎样的?
明确:扣庄宗史实,欧阳修针对当时社会多停留"天命"的认识上的情况,他的回答是否定的。由此突出了本文的观点"盛衰成败由于人事",也表现欧阳修重视人的因素的朴素唯物观点。
(五)作业针对文中提出的"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说说你的理解或启示,写一篇议论文。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