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认识数学教案
此篇文章圆柱认识数学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圆柱认识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
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大小不同的圆柱实物若干,圆柱模型,学生准备圆柱实物,剪下教材第143页图形,糨糊。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提问学生,这些形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
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通过学习要认识它的特征。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柱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再和讲台上的圆住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1)认识底面
说明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你认为这两个底面的大小怎样?
(2)认识侧面。
说明:围成圆柱除上下两个底面外,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住的侧面。
(3)认识圆柱图形。
说明: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侧面围成的。
(4)认识高
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3、巩固特征的`认识。
(1)提问: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2)做练习一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不是圆柱的要求说明理由。
(3)老师说一些物体,学生判断是不是圆柱:
汽油桶、钢管、电线杆、腰鼓……
4、教学侧面积计算
(1)认识侧面的形状。
现在请大家拿出贴有商标纸的饮料罐(教师同时出示),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教师示范)然后展开,看看是什么形状。
(2)侧面积计算方法,①提问:得到长方形的长和宽跟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看第4页上面的“想一想”,并在横线上填空。
②得出计算方法。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读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4)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读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三、巩固练习
1、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做圆柱体。
让学生按剪下的第127页的图行做一个圆柱体。
指名学生看着做的圆柱体说一说圆柱的特征,边说边指出圆柱的各个部分。
让学生说一说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
3、做“练一练”第3题
指名两板演,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集体订正,要求说一说每一步求的什么。
4、思考:
如果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一第2题
家庭作业:练习一第3题
圆柱认识数学教案 篇2
预设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2、能清楚地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重、难点:
对圆柱特征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的周长公式。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⑴半径是1 米 ⑵直径是3厘米
⑶半径是2分米 ⑷直径是5分米
二、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提问: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它有什么特征?
由此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
教师出示几个圆柱形的物体,“大家注意,你们看看这些物体跟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一样吗?请你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们与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
三、探究新知:
㈠认识圆柱的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的特征:
谈话: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
(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
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的物体。
2、圆柱的表面:
摸一摸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
板书: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
初步感知: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
深化感知: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动手测量哪条边上圆柱体上的高,哪条最为简捷。
4、圆柱的侧面展开:
⑴动手操作:请同学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板书:沿高剪(长方形、正方形)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教师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⑵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小组合作,操作展开的`长方形图并观察。
同学交流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⑶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讨论:平行四边形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引导小结:通过割补的方法,也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四、巩固深化:
1、投影出示: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圆柱,哪些不是圆柱:为什么?
2、完成练习二十的第1题,引导学生利用圆柱的特殊来解释。
3、完成第75页,学生自己操作完成。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说出几个?今天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来说一说吗?
创意作业:
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圆柱形的平台。
圆柱认识数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球体和圆柱体的名称和特点,并能找出周围生活中和它们相似的物体。
2、发展幼儿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二、教学准备:
球体和圆柱体
三、教学过程:
1、认识球体。
(1)出示圆片,问幼儿:这面镜子是什么形状的?再出示皮球,问幼儿:皮球的形状和镜子一样不一样?怎么不一样?皮球是什么样子的/任意转动皮球,推动皮球,把皮球高举。低放,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皮球的.样子、动态。
(2)让幼儿拿出自己的球,摸一摸,转转、推推、碰碰、来回滚动,充分感知球的特点。要求幼儿在玩球的过程中,要从各个方面仔细看,要动脑筋想,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3)在幼儿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幼儿讨论球是什么样子的。启发幼儿用语言概括出:球的样子不管从哪面看都是圆的。不管推它那边都能滚。
(4)告诉幼儿你们都知道像镜子那样的形状是圆形,那么像球这样,无论从那边看都是圆的,无论从哪个方向都能滚的物体叫什么形呢??叫球体,再用儿歌小结:球体球体溜溜原圆,那边看它都是圆,球体球体圆滚滚,哪边推它都能滚。
(5)出示大皮球、乒乓球、玻璃弹球,问幼儿:它们都是什么形状?它们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哪些地方一样?为什么都是球体??使幼儿真正掌握球体的特点,不受物体大小、颜色、实心、空心等影响,能对形状正确归类。
(6)让幼儿说一说在生活中见到哪些球行物体和近似球体的物体。
二、认识圆柱体
1、出示圆柱体,问幼儿:这是不是球体它和球体有什么不一样?它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摆弄圆柱体(用手上下摸一摸,来回将两端对着幼儿,将圆柱体横躺、竖躺桌上,两边推动),让幼儿观察圆柱体的形状、动态。
2、让幼儿拿出没削过的圆柱体铅笔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放在桌上推一推,比一比和球体的形状有什么不一样,和圆柱体的形状一样不一样,让幼儿充分感知圆柱体的特点。
3、在幼儿感知的基础上,让幼儿讨论,引导幼儿说出铅笔和圆柱体都是长长的,从上到下一样粗,上面和下面都是圆形的,两个圆形一样大,推它只能两边滚,不能两头滚。(球带处都是圆的,哪个方向都能滚)4、小结:橡这样从上到下一样粗,上面下面都是原形,两和圆一样大的物体叫圆柱体。
5、让幼儿举出生活中见到过的各种圆柱体物品和近似圆柱体的物品。
6、幼儿自己用纸制作圆柱体。制作前先让幼儿两个圆纸片重叠,确认两个圆一样大,将长方形纸对折,确认两边一样宽,按粘贴线把长方形贴成长筒,对准放在一个圆片上,再把另一个圆片盖上面,成一圆住体。通过制作活动,使幼儿更具体地认识圆柱体各部分的特点。
圆柱认识数学教案 篇4
活动设计背景
教室气球、粉笔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掌握球体、圆柱体这一名称,感知它的特点,能找出与它相似的物体,能区分球体和圆柱体。
2、发展幼儿分析、比较能力,培养幼儿的辨别能力。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区分球体和圆柱体
活动准备
皮球、圆形纸片、圆柱体小积木
活动过程
1、出示一个圆形纸片,启发幼儿说出它的形状。
2、发给每个幼儿一张圆形纸片、一个小皮球和一个圆柱体小积木,让幼儿自由的玩,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用手去摸摸,或在桌上滚一滚、比一比,找一找它们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3、组织幼儿进一步观察、思考,讨论它们有什么不同,让幼儿掌握球体。
4、再出示圆柱体小积木,请幼儿在教室中找出与其类似的物体。
5、指导幼儿观察它的上、下是什么形状,用手从上至下摸摸有什么感觉。
6、组织幼儿讨论观察结果,老师总结。
7、让幼儿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球体和圆柱体。
教学反思
1、备课过程中对活动的安排过少,活动设计背景单一,幼儿在认识球体和圆柱体后,增加手工操作的课程,以增强幼儿的记忆,切实掌握整个课程内容。
2、对过小的幼儿认知能力考虑过于缺乏,如粉笔这个活动背景,物体小又较隐蔽,大多幼儿查找不到。活动中应带领幼儿在教室及附近进行辨别、查找。
3、整个活动效果还是比较可以,不足在于和幼儿配合较少,今后应加大与幼儿的互动。
4、如果重新上这堂课应尽量考虑过小的幼儿认知能力,加大活动的范围、时间以及互动效果。
圆柱认识数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摸、量、滚、比等活动,认识球体、圆柱体,辨别两者异同。
2、提高观察、比较、想象、分析、综合等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3、产生探索的兴趣,发展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准备各种圆球。如小皮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玻璃球、铅球、塑料球等。
2、准备圆柱体玩具若干。如积木、积塑、小棍棒、未用过的铅笔、万花筒等。
3、关于球体与圆柱体的录像。
【活动过程】
一、出谜语,请幼儿猜。
胖墩墩,圆溜溜,立不住,站不稳,哪边挨地都会滚。(圆球)
教师小结:许许多多的圆球,虽然它们的颜色不同,大小不等,玩法也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形状相同,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放在地上总是站不稳,并向周围滚动的,这就是球体。
二、请幼儿用线、尺、小手分别量一量未用过的铅笔、小棍棒、万花筒等,看看两头的圆的大小、两圆之间的距离,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三、教师小结:测量时,两头有两个一样大的圆,两圆间的垂直距离一样长;滚动时,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竖着排列,看起来像柱子,这就是圆柱体。
四、请幼儿每人拿两个玩具(球体、圆柱体玩具各一个),用同样的方法在地上滚动,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能否停下来站稳。
五、引导幼儿试将两个球体、两个圆柱体分别重叠,观察发生的现象。
六、教师小结:球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球体表面没有平面,不能重叠,圆柱体两头有两个相等的平面,可以重叠。
七、请幼儿想一想,在幼儿园、家里或其他公共场所,有哪些东西是球体?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分别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和作用。
【活动结束】
观看球体与圆柱体的录像。
教学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其实已接触很多球体玩具,例如皮球、羊角球、乒乓球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对幼儿来说,他们很难完全用几何角度来理解立体图形,往往把平面几何图形和立体相混淆,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球体的特征,获取有关球体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成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为了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活动上述目标。
从设计这次活动,到实践这次活动,让我对教材的设计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在科学领域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今后我会多去翻翻教材,把教材吃透,多走进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
课后通过反思,我发现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利用准备的材料探索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够自己想办法来区别二者,但是,在教学时,我却疏忽了。直接让幼儿用滚、看、摸的办法来区别。因而,对幼儿学习方法的培养造成了空白。如果,在活动中,能放手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这样既发展了幼儿思维能力又能达到活动目的。
2、在指名让幼儿说说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过于急噪,没有给幼儿充分的发言时间,没有顾及到一些孩子的活动感受,给幼儿语言的组织及发展的空间太小。
3、为给幼儿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我准备了很多的活动材料,但各种材料没有最大可能的发挥出作用来。比如:在让幼儿通过摸、看、滚来区别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有一部分幼儿只是做到了看和滚,摸的很少,尤其是我准备了小的乒乓球,用拳头握以握,很快就能掌握球体的特征,我没能及时的提醒幼儿。
4、在让幼儿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球体物品时,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培养幼儿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这一环节给孩子的时间不够,过于急噪。
5、我发现部分幼儿参与活动不够积极,只能跟着老师及小朋友完成一些活动,缺乏创造性。另外,还有一些幼儿操作速度过于慢。
在幼儿经历了探索、发现→感知、体验→发展的全过程中,作为教师我深深感悟到: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我们的角色定位应是组织者、点拔者,我们更应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和评价,才能促使幼儿获得一次又一次新的发现,充分地体验成功的快乐。
圆柱认识数学教案 篇6
设计说明
圆柱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之后学习的。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组成不同,圆柱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基于“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教学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迁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能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激发学生对圆柱特征的思考,使学生联想到学习圆柱的方法与学习长方体的方法一致;在比较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的关系时,适时启发学生联想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2.重视实践操作的作用。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创设较多的数学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思考,促使学生全方位地参与数学活动,使学生有效地积累圆柱特征的相关知识,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圆柱模型
学生准备 圆柱形实物 剪刀 胶水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1)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
(2)关于长方体你了解多少?
预设
生1:长方体有6个面。
生2:长方体有12条棱。
生3:长方体有8个顶点。
生4:相对的面……
2.谈话引入。
长方体由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组成,“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属于长方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通常研究它的两个方面:即它的组成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
设计意图:提问激趣,在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激活已有的经验之后,向学生渗透探究新知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新知时,自觉运用知识的迁移,亲身体验研究立体图形方法的一致性。
⊙探究新知
1.观察、提问,给出圆柱的名称。
(1)观察教材主题图。(课件出示)
师:这些物体在形状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合理即可)
(2)观察圆柱形实物。
指出:像这样,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圆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圆柱。(板书:圆柱的认识)
(3)交流: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2.教学例1,掌握圆柱的特征。
(1)观察实物,并摸一摸,明确圆柱的组成。
圆柱由三部分组成:上、下两个圆面,一个曲面。
(2)物、图对照,明确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①底面: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②侧面:圆柱周围的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3)明确侧面的特征及两个底面之间的关系。
①摸一摸,说一说:摸一摸圆柱的侧面,说一说它的形状。
②观察、比较、思考:圆柱的侧面有什么特征?两底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鼓励创新思维,体现方法的多样性)
结论:侧面是一个曲面,上、下两个底面大小一样。
(4)认识并理解圆柱的高的含义及特点。
出示两个底面大小相同、高矮不同的圆柱。
观察、思考:两个圆柱有什么区别?
交流、明确:
①圆柱的高: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②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且长度相等。
(5)指出摆放方式不同的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8页“做一做”1题)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