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2025/11/09教案

此篇文章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快。

2、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课前准备】

查找槐树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但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作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细读,感知理解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每个成员在小组里朗读一遍课文,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评选最佳选手。

各组选派代表分节朗读课文。

3、师生出示图片,结合课文插图介绍槐树、槐花:

槐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花淡黄色,结荚果,圆筒形。花和果实可以制黄色染料。花、果实以及根上的皮都可以入中药。

4、讨论:

⑴槐树什么时候开花?那花苞什么样的?文中又称槐花为什么?

⑵槐米有什么用处?

⑶课文哪部分介绍了槐米?

读读相关的课文。

5、八月份,天很热,这炎热的天气大家都经历过,谁能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描述后朗读课文中有关的句子。

6、虽然天气炎热,勤劳的槐乡孩子绝不会错过槐树开花的时节,他们是怎么去割槐花的?他们男孩女孩互相分工,协同配合,干得可欢了。练习分角色朗读第二段。根据教室里座位安排,大组间开展比赛。第二句总写槐树的部分每组一起读;第3句写男孩的,男同学读;第4句写女孩的,女同学读;第5句写满载而归的,每组一起读。

各组练习后比赛。赛后师生共同评价。

三、欣赏评价,深化感悟

1、你喜欢课文中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练习一下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

指名交流朗读,并且说说自己朗读的句子写什么内容,自己为什么喜欢。

2、通过课文的诵读,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么感受呢?

3、小结: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乐,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没有劳动就不能享受,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一样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准备】

槐树、槐花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暑假中让你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

2、顺势切入。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槐乡看看哪里的孩子有什么快乐的事情?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⑴ 默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或请教同学。

⑵ 划出哪些不懂的地方。

⑶ 槐乡的孩子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2、小组合作学习:

⑴ 试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⑵ 交流在预习中不懂的地方。

三、研读课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们读懂了什么?

随学生回答,相机点拨。

2、又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

四、总结课文

1、你觉得槐乡的孩子怎么样?有哪些可爱之处?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课后反思】

教学机智──让课堂更生动

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常常冷不丁会冒出一些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小“意外”。有的老师会觉得这是某些学生在故意“找茬”,也有的老师会转移话题避而不答。殊不知,这些小“意外”往往为老师制造了一个稍纵即逝的点拨机会,处理得当,学生们会受益匪浅。

《槐乡的孩子》是略读课文,但在轻快朴实的文笔下蕴涵的人文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正因为这样,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更多的是把主动权交给孩子们,让他们读读、评评、议议,在互相补充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学生的感悟基本上跟自己备课时所想得一样,顺利地进行着。当学生在理解“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我发现平时爱提问题的陈凯波同学若有所思,好像对同学的回答不是很满意。我心里嘀咕:“这孩子,莫非又有什么奇思妙想?”便走过去问他:“凯波,你有什么高见?”

“是的,老师。”他毫不犹豫地说:“我觉得这‘快乐的歌声’不仅仅是写出槐乡孩子们摘槐米满载而归高兴的心情,更多的是写出了他们爱学习,又能上学了的期盼。”

我一愣,幸亏是老教师,我很老练地反问:“你的观点有新意!不过你的理由呢?”

“课文第二段说‘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从这里看出他们上学的学费都是用槐米换来的钱凑起来的。满载而归,说明摘的槐米多,换的钱也多,学费就凑的越快,上学的愿望就能实现。书上还说槐乡的孩子在那么热的天气,背着干粮,连中午都不回家吃,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就是为了上学的学费吗?就是因为爱学习,他们才不怕苦,不怕累,勤劳懂事。”

说的多好,大家都点着头,似乎被他说服了。我看时机到了,趁机一问:“那书上说的‘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槐乡的孩子会做什么样甜蜜的梦呢?”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是梦见又采到很多槐米;有的说槐乡的孩子用槐米换到了钱,数钱数得笑出声来了;有的说槐乡的孩子梦见背着书包来到学校。

最后我又引导学生以“我和槐乡的孩子”作比较为题,展开全班交流。真可谓“一时激起千层浪”,孩子争先恐后有的说要与槐乡的孩子一样爱劳动、爱学习;有的说从槐乡的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很多缺点……这一切,根本就是自己原先在备课中没想到的,在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上,教师要是能运用自己的机智,善搭桥,巧引导,咱们课堂将会是另一种生动有趣。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篇3

【教学流程】

谈话,营造氛围

同学们,老师姓陈,你可以称呼我为——现在,老师要给同学们上一节课,欢迎吗?上课之前,陈老师想请同学们一同欣赏一首旋律优美的儿歌《采蘑菇的小姑娘》,欣赏完之后,问一问自己,你喜欢这位小姑娘吗?愿不愿跟她交朋友?

一、启读,激发兴趣

1、导入:有一位名叫尹黎的作家,他在炎热的8月去槐乡收集写作材料,槐乡纯朴的民俗、善良的人们,可爱的孩子,给这位作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那些可爱的孩子,于是,他提起笔来,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得这篇课文。板书:槐 师边写边问学生:“槐”字是什么旁?“木”字旁,那跟什么有关系?(树木)师:是的,“槐”就是槐树。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认识槐树姐姐呢?(想)槐树姐姐也很想认识我们,却被一群“拦路虎”挡住了去路,她让我们先把这群“拦路虎”给赶跑。然后就来跟我们相见。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

l 集体反馈。利用生字卡片出示字词,重点强调读音。

bāo rǎn dā sāi

花 苞 染 料 耷 拉 塞 着

mì lǚ chuī dàng

觅 食 缕 缕 炊 烟 飘 荡

l 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师:“拦路虎”扫除了,槐树姐姐来了。(播放课件)我就是槐树姐姐,一般高15-25米。在每年7—9月间开花,花淡黄色,能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我的花苞米粒般大小,你们想不想看看我的花呢?(播放课件)我叫槐花,人们又常称我为“槐米”。我的花和果实可以入药,还可以做染料。

l 槐树特别多的地方,我们称它为“槐乡”。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进入“槐乡” 去认识一群可爱的孩子。

2、揭示课题——《槐乡的孩子》。

三、通读,潜心会文

师:拿起稿纸,放声地读2遍,争取把句子读通、读顺。读完之后,你觉得槐乡孩子是怎样的?(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四、品读,披文入境

1、让学生推荐一位同学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一边划出描写课文插图中孩子们劳动的句子。读后交流:

2、出示:男孩常常是爬到树上,用长长的钩刀一下又一下地削着槐米。一簇簇槐米落下来了。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

l 学生自读句子。(男女生分角色读)

师:当作者路过此地时,发现孩子们在这样热的天气里干活,觉得孩子们真辛苦!你能找到描写天气热的句子吗?

课件出示: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

理解“耷拉”。

师:怎样热的天气,请问你们一般在干什么?

师:这样热的天气,可槐乡的孩子在干什么?(回读)

师:你觉得槐乡的孩子辛苦吗?(辛苦、快乐……)

我觉得是快乐的,请同学们到文中寻找支持你观点的句子:1、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师:槐米是哪来的?(自己采摘的)(为自己挣钱交学费而乐;为自己能减轻父母的负担而乐。)(勤劳懂事)(他们自己采摘,去挣钱是多么快乐。)

2、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

抓住重点词:满载而归——载着什么?(槐米、书本、学费、衣服、糖果、喜悦、欢笑、幸福……)当孩子们满载怎样多的东西而归时,他们唱着快乐的歌声,如果是你,你当时可能唱着什么歌,你能哼两句吗?(为自己的.劳动硕果而乐)回读孩子们劳动的画面。

3、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

他们在梦里梦见了 。师:只要付出辛勤的劳动,不管什么梦想肯定都会得到的。(回读)

4、孩子们的小床下放着磨好的长钩刀、篮子。明天,只要是晴天,孩子们又将投入到火热的劳动中……(为明天又可以劳动而乐)

师:明天只要是晴天,孩子们每天都会出现同一个火热劳动的画面。

后天只要是晴天,孩子们每天都会出现同一个火热劳动的画面。

再后天只要是晴天,孩子们每天都会出现同一个火热劳动的画面。

(播放课件)这就是孩子们劳动的画面。(播放笑声)

师:你能通过孩子们脸上的神情与笑声,猜一猜他们当时在说什么?这么自在的画面,就让我们来自由地读一读吧。这么祥和的画面,就让我们来尽情地读一读吧。这么快乐的画面,就让我们来快乐地读一读吧。放开声音读出你的快乐,自己读自己的。

五、定位,提升情感

1、小结。难怪课文第一自然段说槐乡的孩子,从小就和槐树结成了伴。槐乡的孩子是离不开槐树,就像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大海,山里的孩子离不开石头。

2、拓展。快乐写话卡:

通过对槐乡孩子劳动情形的多次诵读,我们认识了槐米,认识了槐乡的孩子。说说看,你看到了一个个怎样的槐乡孩子?你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吗?

槐乡孩子,我真想对说:“。”

3、延伸。

作者见我们孩子这样会读书,就托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

劳动是快乐与幸福的源泉,只有付出艰辛地劳动,才能得到丰厚的回报。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一样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作者赠言

六、链接、课外延伸

喜欢阅读的你,读一读《背篼》或《竹笠》;

喜欢习作的你,写一写《槐乡孩子印象记》;

喜欢音乐的你,填一填《劳动快乐歌》的词;

喜欢画画的你,画一画《槐乡的孩子》的图画。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

虽然采槐米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快乐,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而充实。

学情分析:现在的孩子都是被糖水灌着长大的,不懂劳动的辛苦。通过本文学习,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时的快乐和喜悦。

2.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品析语言的魅力。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策略:探究性学习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但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作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前面有个﹡。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学习提示,明确学习提示的作用,以及要求。学习略读课文,可以借助前面的学习提示来学习。

2.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子多读几遍。

3.同桌合作朗读课文,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

4.再读课文,尽量读准读通。

5.出示图片,结合课文插图介绍槐树、槐花。

槐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花淡黄色,结荚果,圆筒形。花和果实可以制黄色染料。花、果实以及根上的皮都可以入中药。

6.随机出示课文第一段,感受槐乡孩子与槐树的亲密关系。

7.谈谈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学习提示的第一个要求)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八月份,天很热,这炎热的`天气大家都经历过,谁能描述一下这种情景。描述后朗读课文中有关的句子。

2.虽然天气炎热,勤劳的槐乡孩子绝不会错过槐树开花的时节,他们是怎么浸在槐花、槐米的香气里的?联系课文第二段的重点词句说。

槐乡的槐花是美丽的。(八月,槐树打了话苞,那花苞米粒般大小,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不仔细闻是闻不到的。)

槐乡的槐米是宝贵的。(槐米,可以入药,还能做染料。)

3.指导朗读第二段。

四、学习课文三四段

1.你觉得槐乡的孩子怎样?你从课文中哪些词句看出来?

槐乡的孩子是可爱的。

(1)他们勤劳懂事,从小就知道分担父母的辛劳,不伸手向父母要钱,靠自己的劳动换取学费。

(2)他们吃苦耐劳,以苦为乐,有很强的自立精神。

(3)采摘槐米虽然非常辛苦,但是孩子们以苦为乐。

(4)槐乡的孩子是快乐的。

……

2.那他们又是怎样去割槐花的?他们男孩女孩互相分工,协同配合,干得可欢了。

3.练习分角色朗读第三段。

5.同桌合作朗读,练习后比赛。师生共同评价。

五、深化感悟

1.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

2.通过课文的朗读,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么感受呢?

3.说说心里话:你想做槐乡的孩子吗?为什么?小组讨论,指名回答,畅所欲言。

4.引导小结:快乐不只是来自于休闲、享受,劳动中也有无穷的乐趣。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那样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六、反馈练习

一、照例句写两个句子

例1: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就像海边斩娃娃离不开大海,山里的孩子离不开石头。

________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

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

七、板书设计

勤劳懂事

槐乡的孩子 可爱 吃苦耐劳

以苦为乐

……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篇5

【案例:人教版第五册《槐乡的孩子》】

《槐乡的孩子》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朴实、明快、带有浓浓乡土气息的语言,把本来辛苦的劳动描述得轻松快乐。体会文中一些词句的表达效果,让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曾听一位老师这样执教这篇课文──

学生读好课文后,老师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了关于词句的问题:月落柳梢是什么意思?

老师让这个孩子读出月落柳梢所在的句子:月落柳梢,劳累了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

老师说:联系下半句,你就知道月落柳梢是──

孩子回答:是晚上。略一沉吟,孩子又问:那为什么课文写月落柳梢,而不写晚上呢?

老师有备而来,惊喜地说:问题问得好!文中还有这类表示时间的词句,你们能找出来吗?

学生兴趣盎然地回到文中,很快找出了相关句子:他们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到小山上了。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

师:没等云雀开始歌唱黎明是──

生:清晨。黎明。

师: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是──

生:傍晚。傍晚时村里人开始做晚饭。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生:这样写,读者一读就知道是什么时候,具体生动。

(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个问题以学生的回答语言更具体生动作了终结。接下来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师:你还有不同的表示清晨中午晚上的词句吗?

生:烈日当头可以表示中午。

生:公鸡开始喔喔地歌唱表示黎明。

生:华灯初上夜幕降临太阳落山可表示傍晚。

师:你们积累的可真多。

【反思】

本案例中教师语言文字训练的意识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课后我细细推敲,总感觉这一教学环节有些到喉不到肺。语言文字训练不能只是单纯地理解文本表面意思,而应该引导学生品出字里行间的精妙,品出字词背后的东西。要做到这一点,该架桥体验的要架桥体验,该点破的要点破,该讲解的要讲解。

傍晚夜晚黎明等仅仅是时间,而课文中月落柳梢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没等云雀开始歌唱黎明等既是对傍晚夜晚黎明这一时间概念的展示,也是对槐乡环境的诗意描绘早晨,云雀欢唱,歌声悠扬,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傍晚,缕缕炊烟袅袅升起,温馨的感觉跃然纸上;夜深了,明月皎皎,垂柳依依作者用图画式的语言写出了乡村的诗情画意,生活气息浓郁。这种诗意与孩子们以苦为乐的劳动互为衬托,给人以无限的美感和遐想。

而这位老师的教学,仅仅是把这些诗一般的语言替换成相对应的.时间概念,句中的诗意孩子毫无所感,这样处理,实在是可惜了这些韵味无穷的句子。

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的理解,老师只是以学生的一句语言生动优美来作结,我觉得这样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一种怎样的具体生动?学生不见得有多少感触。如果老师再引导学生往前走一步,把黎明傍晚夜深了替换到相应的句子中,让孩子们读一读,把替换后的句子和课文的原句比一比,让文中的描写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画面;如果学生的体验还不到位,教师还可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渲染,如:窗外,明月皎洁,垂柳依依,晚风轻拂,如水的月光透过窗户洒进屋子,温柔地抚摸着劳累了一天后刚刚进入梦乡的孩子,梦中的他们嘴角挂着甜甜的微笑相信这样一来,就能够达到文意兼得的效果,学生就能够沉潜到语言文字的深处,对为什么这样写的认识又往前走了一步。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篇6

1.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2.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自己读懂课文内容,培养自读课文的能力。 2.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3. 教学用具

ppt课件

4. 标签

槐乡的孩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通过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体会到,无论是在草地上玩耍,还是去野外爬山,我们的心中都会充满快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走进课文,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

二、预习课文,初步感知(ppt2)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要先读自学提示用序号标出本课学习的两个任务。

2、我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用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找近义词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3、对照略读提示,轻声读课文,画出描写槐乡孩子可爱的语句。

三、检查预习

1、读准词语(ppt3) 一般花苞耷拉塞着缕缕炊烟磨刀

2、理解词义(ppt4) 耷拉:下垂。入药:用做药物。满载人归:课文中指装满了东西回来,形容收获极丰富。槐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结荚果圆筒形,花蕾可以制作黄色染料。花、果以及根上的皮都入中药。槐米:槐树的花蕾称“槐花”或“槐米”。

3、认识槐树、槐米(PPT5、6)

四、合作探究

1、分小组读课文,读完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原因。

3、那些句子写出了槐乡孩子的可爱?(ppt6、78910)

(1)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从这句话我体会到槐乡的.孩子懂事。

(2)男孩常常是爬到树上,用长长的钩刀一下又一下地削着槐米。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子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从这些语句中,我体会到槐乡的孩子们勤劳。

⑶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从这些语句中,我体会到槐乡的孩子们快乐。

五、诵读全文,加强积累

1、我要再读一遍课文,读出槐乡的美,槐乡孩子劳动时的快乐。

2、我课后要把喜欢的句子抄写到我的摘抄本上。

六、课后拓展(PPT11)

说说自己课余所从事过的劳动内容。可以是参加公益劳动的,也可以是帮助家长做家务的。先想一想准备说哪方面的内容,再说说自己劳动的经过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