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桥教学设计

2025/11/10教案

此篇文章桥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桥教学设计 篇1

一、准备

1、学习第三单元的课文《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激发学生对桥的兴趣,使其能自主提出有关桥的问题,产生较强烈的阅读需要。

2、网络资源的配置:网络课件、网络教室、作为网络课件运行主要平台的局域网主机服务器、可供访问Internet的互联网接入设备。

3、网络课件的制作:网页文件格式、上传至局域网服务器或Internet网站、包含BBS论坛(供学习共同体间交流或师生间指导答疑)。

二、活动内容。

世界各地都有颇具特色的桥,这些桥目前已成为一处处游览胜地。本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我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座桥,并想办法搜集一些相关的材料,为导游写一篇简短的解说词。

三、布置任务

面对这个任务,大家有哪些困难呢?对“说不尽的桥”,同学们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解说词的一般格式是怎样的?

你选择介绍的桥的具体地址在哪儿?它有多少年的历史了?最初是怎样考虑设计建成的?桥名的'由来是什么样的?它在构造及建筑材料上有什么特色?关于这座桥,人们创作了哪些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它有何故事与传说?你能用绘画、雕刻、图片等形式来表现你所介绍的桥吗?这些问题在网上都有答案。今天,我们就到网上去查找并解决这些问题。

四、指导使用网络课件

熟悉课件界面,提示本地资源的索引位置和搜索引擎的使用,指导利用BBS论坛共享信息资源

五、组织指导

1、学生按共同的阅读兴趣自愿组合,以二至四人为一小组,选择同一座桥,组成学习共同体。2、小组讨论,确定小组活动具体目标。(可参照课本提供的话题,也可以自己确定话题。)

3、小组组内分工、组织协作。

六、自主探究

1、各小组根据本组目标,展开自主探究性网络阅读

①根据本地资源索引,阅读校园网资源库中的资料。

②利用网络课件中提供的搜索引擎,访问国际互联网,查找所需资料。

③进入BBS论坛,将搜集的资料粘贴于BBS与他人共享,或阅读他人提供的资料。

④在BBS中进行组际交流或师生交流,质疑、交流想法、组织协作。

2、各小组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在充分分析评判的基础上筛选出有效信息。

3、各小组根据资料尝试撰写解说词。

七、总结评价

1、完成解说词的写作,将其修改后发表于作业展示区。对作业展示区的作品发表评论,对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表扬鼓励。

2、阅读和评价作业展示区中的作品。各小组对本次活动进行自我总结评价,并进行小组间的经验交流。对本次活动总结评价,组织学生将本次活动成果及有关材料、记录制作成网页上传至学校网站,进行网络展示。

3、帮助学生归纳利用网络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鼓励学生多尝试利用网络等现代媒体获取信息,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桥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描写细致、情景交融。

教学重难点

1、对本文所述“桥之美”的理解与感悟。

2、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从而更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一个长沙人,对于长沙本土的风俗人情,地理建筑等应当有所了解吧。那么,你们见到过长沙的哪些桥呢?(八一桥,湘江大桥,五一路立交桥,烈士公园风雨桥,……)

这些桥你觉得美吗?有些同学毫不犹豫地说“美”,也有同学颔首摇头“不够美,甚至不美”,是啊,在欣赏桥梁时因为时间,角度,心境的差异,即使同一座桥也会给予我们迥然不同的感受。那么要怎样才能品析出桥的美呢?

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吴冠中先生的视线,去发现,去领略“桥之美”。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整体感知

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

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快速浏览全文,并从中找出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最为关键的一句是“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学生朗读一遍。

2,为了展现桥的美,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 请大家按照文章的行文顺序将它们一一找出。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四、重点研读

过渡:我们很多同学在假期跟随父母亲戚饱览了祖国各地的风光,有同学见到过文中的这些桥梁?觉得它们美吗?(学生回答 )对它们美在何处,也许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那要怎样才能欣赏到这些桥的美呢?吴冠中先生在文章第四段中就详细地告诉了我们欣赏桥之美的方法。

1、听读第四段,并思考老师给出的这些桥美在何处。

2、文字是情感的载体,也是美的传递者,这一段的字里行间就蕴藏着各种桥的美,现在我们就来仔细的品读这一段文字,作者从哪些角度形象地说明了这一段中列举的'桥的美呢?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

首先请跟着老师一起赏析第1,2句。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苇丛人的情感,从“发闷”到“舒畅”写出了桥的出现不仅打破了苇丛背景的单调,也使原本狭窄拥挤的空间陡然变得疏朗开阔起来。桥本身强劲的大弧线或单纯的直线也因芦苇的映衬更加美丽。这就是乌镇小河两岸的石桥在苇丛的配合下所展现的美。

其他桥的美请大家仿照这两句来赏析。

(第3句)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的对比,鲜嫩的柳条与黯淡的石块,这里有色彩上的明亮与灰暗的对比,稳如磐石的桥身,伫立两岸的房屋与随风摇摆的柳枝,缓缓流动的河水又构成了动与静的对比,种种对比,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因桥与周围环境的完美配合而显得和谐统一。

(第4句)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修长的桥身与宽阔的水面交错纵横,这样不仅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桥也因水的奔流不息有了灵气和生命。

(第5、6句)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而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两者互相对照却又和谐统一,风雨桥的舒适与惬意尽在其中。

以上的四种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者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的景物配合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了入画的景致。

3、品析这些桥,我们不难发现,画家在欣赏他们时都注重于桥与周围环境的对照与配合,那么你能根据画面,用“ 桥之美,美在 ”的句式,概述文中所说到的桥的美吗?

乌镇小河两岸的桥之美,美在与密密的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

江南细柳下的桥之美,美在与纤弱的细柳配合的刚柔相济。

桥之美,美在长桥与娴静的水面配合的灵动和谐。

桥之美,美在风雨桥与险峻的山峰、湍急的流水配合给人的安闲、自在之感……

明确:根据学生的答案随机应变。

4、这些隽永的文字,展现出了或刚劲或柔美或娴静的各种桥梁的魅力,使人如沐春风,如品甘霖。

过渡:至于文章的第五段、第六段的阐述也是从不同侧面说明了桥在不同的环境中,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流水的和谐配合共同造出了更多动人的景致。

这是吴冠中先生以具体的阐释启迪我们认识桥梁之美,归结起来,我们在生活中从哪些艺术角度就可以欣赏到各种桥的美呢?

桥的形象是否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形体的搭配、色彩的调和、强弱的对比,动静的配合……)

让学生朗读一遍,加深印象。

五、拓展延伸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请大家结合刚才所学的审美方法,尝试欣赏身边的桥美在何处。

(出示桥梁图片)

——可以从桥的形象是否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形体的搭配、色彩的调和、强弱的对比,动静的配合……)等不同方面进行赏析。

总之,美的形式是多样的,但“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护”,桥自身无论多么美丽动人,周围环境与它的配合对于桥的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六、总结全文

今天,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我们领略到了自然界中异彩纷呈的桥之美,也感受了人类巧夺天工的神奇和伟大,这是外在的、有形的“桥之美”;桥梁的外在美的确可以光耀一时,而那种内在的、无形的“桥之美”更是我们心中永开不败的玫瑰!沟通、理解、信任、友爱等连接心与心的则必须用真情、青春、热血乃至生命才能架设,一如那百年不遇的洪水中,子弟兵用血肉之躯搭起的人桥,一如那《斑羚飞渡》中,老斑羚用生命架设的彩虹桥,展现的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崇高之美”,带给我们的永远是心灵深处的震撼。

七、课外延伸

1、请把这篇文章制作成电视节目,并给这个节目拟一个名称。

2、利用网络资源,搜索积累“美丽的桥”的图片,制作成课件,并借鉴课文内容配上解说词。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桥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导入,感知给予的快乐

(吃蛋糕比赛。)

(出示大屏幕),有三块蛋糕,第一块5寸大,第二块7寸大,第三块10寸大。

1、现在要和你的对手比赛谁吃的蛋糕多,我们假设你们吃的速度一样快,你先吃哪一块?

2、下面进行第二轮测试,还是这样三块蛋糕,你的对手也是一个孩子,已经几天没有吃饭了,很饿很饿。你和他比赛谁吃的蛋糕多,你先吃哪一块?

3、总结:

你们让我很感动,因为你们不仅聪明,还很善良很可爱,有一颗乐于付出,乐于给予的心。为此,我要送你们一句名言,是我从书中读到的──“给于是快乐的!”(学生齐读)希望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那么,假如需要你给予别人的不是蛋糕,而是你的鲜血,你的骨髓,你还能做到吗?如果不仅仅是鲜血和骨髓,还有生命,你还能做到吗?我们可以不立刻回答,但不能永远回避,我们要在学习中思考。

今天这节课,张老师想和大家共同学习一篇以“给于是快乐的”为主体的文章。看老师写课题,字要写得横平竖直,端端正正。

(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2、导语过渡: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和台湾花莲之间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字或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读音:

凋零 绽放 辗转 步履匆匆 突如其来

空旷 暂停 身躯 白血病 同胞

3、学生自由读课文:

⑴ 小组交流:

对学习小组内的学习伙伴读几遍你觉得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

⑵ 全班交流。

(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句子以及感动的原因。)

三、深入阅读文本,整合资源,深刻体会

1、导语:

故事发生在──1999年9月22日早晨

谁──小钱

什么事──患了白血病

2、重点句理解:

这个刚满18周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花朵,惟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⑴ 齐读;

⑵ 你读懂了什么?理解“白血病、凋零、绽放(反义词)。”

白血病就是血癌,只有骨髓移植才能治愈。

⑶ 18岁,如含苞欲放的花朵还没来得及开放,如初升的太阳还没来得及普照大地,小钱因为患了白血病而挣扎在死亡线上,年轻的生命危在旦夕,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刻不容缓啊。但是,不幸的小钱又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我们祖国的台湾找到了适合移植的骨髓。

3、全班交流?预设重点句:

⑴ 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

① 理解“同一时刻”“步履匆匆”;

② 为什么李博士会步履匆匆?

③ 有感情朗读。

⑵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① 齐读,你读懂了什么?

② 理解“沉着”。

③ 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为什么李博士仍沉着地站着,青年还静静地躺着?他们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危险?

④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⑤ 小结:

李博士和青年急小钱所急,想小钱所想,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他们的精神多么难能可贵啊!

4、升华情感,体会“生命桥“的含义,学习第七节:

⑴ 导语:

经过李博士不分昼夜的奋战,由于台湾青年那血浓于水的无私奉献,小钱得救了。

⑵ 齐读最后一节。你又读懂了什么?

⑶ 教师小结:

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四、总结诗朗诵

宝岛台湾同大陆被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读)。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将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在此,老师借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上课。钢琴曲伴奏,朗诵《乡愁》。

五、想象拓展,启迪心灵

根据国际上骨髓捐助的有关规定,骨髓捐助者和受捐人在一年内是不能见面也不能知道对方的身份和姓名的,但一年以后就可以了。我们来想象一下,一年以后的某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会是怎样的场景?小钱会对那位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呢?

六、板书设计

杭州 台湾

骨髓

小钱────年轻人

桥教学设计 篇4

桥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桥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桥教学设计 篇5

前言: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经常困绕着我们的老师:课文长,课时少,怎么处理?特别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有些课文篇幅较长,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而学生年龄又小,接受能力有限,教师教起这类文章来,往往感到难度较大。如果逐段讲来,费时费力,且效果不佳。如果不这样,又觉得好像没有讲深讲透,学生也会感到茫然而不知所云。怎样将长文教好,便于学生接受呢?我认为应该采用长文短教的方法,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出发,克服面面俱到的弊病,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突出重点,实现教学目标。

我们知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转换角色,优化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阅读教学的规律,努力构建有立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阅读教学这个对话过程实际就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师对教材进行面面俱到的、繁琐的分析,对学生来说,他所获得的信息是繁杂的,缺少秩序的,但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之间的对话,基本是围绕文本(教材)来进行的。教师利用教材来教育学生,学生凭借教材来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必须从学生的“学”着眼,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彻底改变以往那种把课文“嚼”得支离破碎,再“灌”给学生的做法,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从而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课程标准》指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可以说,长文短教是必然的选择。

为此,我以《飞夺泸定桥》一课为例,谈谈如何进行长文短教,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一、教材简析:

《飞夺泸定桥》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制第八册中的一篇传统课文。文章篇幅比较长,但条理清晰,思路工整,文题合一,依据事情的发展顺序,围绕“飞”和“夺”展开故事情节,真实地记录了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为夺取泸定桥与敌人英勇战斗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二、学情分析: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毛泽东在长征胜利之后写下的诗句,“飞夺泸定桥”就是发生在这漫漫长征途中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翻开课文,我们能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深切地感受到当时红军战士对生命极限的挑战,感受到他们在生与死的关头,那种义无反顾的抉择。读着,读着,我们的心灵会受到一种震撼与感动。教学本课,重在引导学生体验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但是,我们看到,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在爸爸妈妈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积累,与文本的情感内涵相距甚远。教学中,学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教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根据文本的特点,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通过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让学生经历一次战火的洗礼,从而发自内心地体会到和平的可贵,幸福的可贵,体味到“英雄”二字的凝重与内涵。

三、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下二点:其一,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激活学生的读书需求,让学生凭借文本在有限的.时空里与红军战士进行心灵的对话。其二,“飞”与“夺”是一个凝固的整体。第一课时,教师重点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第二课时,教师在学生动心动情的基础上,让他们用笔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读延伸到写,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谐地统一起来。

四、教学目标:

1、针对课文的特点,借助课外资料和多媒体课件,凭借语言文字,引导学生与文本真诚对话,让学生在读中感受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并体味“英雄”二字的凝重与内涵。

2、学习按一定顺序叙事的表达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重点:

从学生有限的生活积淀和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红军战士言行的重点语句,在读中一步步走进人物内心,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六、教学难点:

创设情境,拉近时空,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七、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八、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并搜集红军长征及泸定桥的相关资料。

九、教学流程

桥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要求

一、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二、和谐地演唱二声部旋律。

三、边唱歌编舞蹈。

教学准备

手风琴、磁带、录音机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2.与同学和谐地演唱二声部旋律。

二、难点

边唱歌编舞蹈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材分析

1.《在阿维翁大桥上》

歌曲为法国儿童游戏歌曲。旋律平稳,节奏欢快,情绪活泼。歌曲分为两段。第一段为上下句单声部旋律。第二段为二声部合唱。

2.《北京的桥》

这是1991年由阎肃作词,冯世全作曲的歌曲。歌曲运用民族调式,借鉴京剧唱腔的一些特点,通过对北京千姿百代态的桥的歌唱,歌颂了北京这座古老的文化都市几百年的文化积淀,和改革开放以来宏伟的气势和壮观的建筑。歌曲由前奏、主歌、副歌以及尾声组成。歌曲表达了对北京由衷的歌颂和赞美之情。

3.《桥》

这是一首抒情歌曲。歌曲为G宫调式,分为两段。第一段,在略显自由宽松的演唱中,一幅清新灵秀、错落有致的水乡图景呈现在眼前,淡雅的画面流露出思绪万千、意味深长的情绪。第二段描绘出水乡碧波荡漾的韵律感和人们安逸自在的生活。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教学目标

1.能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2.能与同学和谐地演唱二声部旋律。

3.能根据歌曲创编舞蹈动作。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围绕着“桥”展开话题,导入新课。

三、学唱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1)范唱歌曲,使学生对歌曲的内容、情绪、音调、节奏、速度有个大致的了解。

(2)引导学生分析乐谱。

(3)视唱歌谱。

(4)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演唱。

(5)学唱合唱部分。

教师演唱高声部曲谱,学生在高声部第二小节进入。

请部分学生演唱高声部曲谱,一部分学生演唱低声部曲谱,轻声合唱。高低声部分别演唱各自的歌词,轻声合唱。

(6)听音乐,创编舞蹈

歌曲唱会之后,听音乐引导学生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发表个人的意见,展示个人的设计。

四、小结。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桥》、《北京的桥》。

教学目标

欣赏歌曲《桥》、《北京的桥》。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三、初赏乐曲《桥》,感受音乐的情绪。

1、这首歌曲描绘了水乡小桥的特点,请同学们再听音乐回答,水乡小桥有什么特点?歌曲采用什么音乐形式来表现?

2、歌曲以说话的'口气,长多不一的节奏,舒展的音调,描绘了水乡小桥的特点。歌曲的第二段还是描写桥吗?如果不是,那么又是歌唱了什么?

3、作曲家在第二段里歌唱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曲调和节奏与第一段有什么不同?作曲家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4、歌曲的高潮安排在歌曲接近尾声处,请同学们跟着录音机学唱,体会体会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

5、再赏歌曲《桥》,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桥。

6、初赏歌曲《北京的桥》。

7、听歌曲《北京的桥》,与歌曲《桥》做比较,那首歌曲更像北方音乐,那首歌曲更像南方音乐。

8、再赏歌曲《北京的桥》。

(1)感受歌曲的情绪,说说歌曲的基本情绪。

(2)根据音乐的变化,说说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跟着录音哼唱,说说前奏、间奏、尾声在歌曲中表达了什么情绪和意思。

(4)跟着录音哼唱,说说歌曲的主歌和副歌音乐有什么不同。

四、小结。

五、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