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2025/11/10教案

此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忧国忧民思想

重点难点:

课型教法: 分析鉴赏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幻灯片号:

教学过程

1、 练习

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分析,正确的是:ABD

A、 本诗以七言为主,B、 句式多变,C、 节拍有缓急,D、 其目的是表达自由奔放的情感。

E、 本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F、 类似楚辞,G、 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H、 本诗反映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I、 积极面对人生与社会态度。

J、 本诗是借惜别的话题,K、 以游仙诗的形式,L、 表现自己的政治态度和生活理想。

2、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其与“李白”同为唐代第一流诗人,并称“李杜”,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因其生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3、 结构

(一)秋风破屋

动词妙处:“怒号”“卷”“三重”“飞”“洒”“挂”“飘”

(二)群童抱茅

动词妙处:“欺”“忍”“呼不得”“似叹息”;写出无可奈何心情。

(三)长夜沾湿

“长夜”一语双关,自己的处境,国家的处境(风雨飘摇之中)

“何由彻”意味深长,一作结,二铺垫。

(四)崇高思想

安得欢颜独破受冻

秋风破屋风白天室外事

板书:现实群童论茅自己(生活、精神、痛苦)

长夜沾湿雨黑夜室内人

水到渠成推已及人

理想广厦千万间(点睛之笔)他人(疾苦)

4、 小结

1、 主题:从推己及人中,2、 表达了关心民生疾苦,3、 忧国忧民的崇4、 高思想。

5、 层次分明清晰。

5、 升化主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归心似箭)

杜甫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忧国)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忧民)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别林斯基: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6、 诗歌鉴赏练习

1、下边是晚唐诗人聂夷中的《伤田家》,对它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1—186)

二月卖新丝,五月新谷。

医得眼前疮,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错误!未定义书签。,只照逃亡屋。

A“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写“田家”虽然贫困,但尚有“丝”、“谷”可卖。

B“眼前疮”和“心头肉”是比喻的写法,“眼前疮”喻眼前急难,“心头肉”喻“丝”、“谷”等农家命根。这两句入木三分地提示出血淋淋的社会现实。

C“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更增强了诗的艺术力量。

D全诗言简意足,充满诗人对田家的同情、对君王的讽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人创作背景,识记实词,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背诵默写该诗。

2、过程与方法:

多读自赏自解,感悟诗意诗人心。体会本诗叙事和抒情结合法。

(重难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来到了成都,在西郊浣花溪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栖身。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

二、杜甫:

唐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其代表作有“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三、原文译文:

1、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卷走我屋上多层茅草。茅草飞渡过江水洒落江边,飞得高的挂在高高的树梢,飞得低的飘转沉到池塘水中。

南村一群顽童欺负我人老无力,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公然抱着茅草跑入竹林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喝止不住,回来后倚着手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黑云墨色一般,秋季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已用)多年冰冷如铁板,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屋顶漏水,床上没有干的地方,雨淋茅屋好似麻线不断。自从战乱(多年)很少得到安眠,又湿又冷的长夜如何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宽敞的'大屋千万间,庇护天下贫寒的士人都喜欢!风雨中不动安稳如大山。唉!什么时候人间才能耸现这么多的房屋,(到那时)即使唯我屋破受冻而死也心甘!

注释:

⑴秋高:秋深。怒号(háo):大声吼叫。⑵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⑶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

⑷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

⑸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

⑹入竹去:进入竹林。⑺呼不得:喝止不住。⑻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⑼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⑽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衾,被子。

⑾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

⑿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⒀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⒁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⒂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

⒃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

⒄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俱:都。欢颜:喜笑颜开。

⒄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⒅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见(xiàn):通“现”,出现。

⒆庐:茅屋。亦:一作“意”。足:值得。

四、诗内容:

一段:秋风破屋,卷走茅草。 二段:群童抱茅,诗人叹息。

三段:屋漏床湿,彻夜难眠。 四段:推己及人,忧国忧民。

诗意:古诗明描述了茅屋遭受风卷雨淋的情景,实言战乱之堪苦。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怀和崇高理想。

诗色:

1、语言鲜明,用词生动、准确。

韵脚-号-茅-郊-梢-坳;动词-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2、描写、记叙、抒情有机结合。

描写:文句似描写又宛如叙述(1-3段),末端抒发感怀(4段)。

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五、知识拓展:

1、通假字:见此屋--见同现,出现。

2、古今义:

三重茅—三,古义:概述,表示多数。今义:数词,表示确数。

何由彻—彻,古义:到天亮。今义:彻底。

安得广厦—安,古义:如何。今义:安全。

向昏黑—向,古义:渐近。今义:方向。

3、一词多义:“安得广厦”与“安如山”—安,疑问代词,如何;形容词,安稳。

4、词类活用:

踏里裂—裂,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裂。

风雨不动—名词作动词,风吹雨打

教学过程:

1、重视朗读,可能条件下可在网上下载或直接使用朗读课件作为教学欣赏。

2、学习书注,读书必看注。

3、强调重点,考察教情学情的知识点。

4、看情况补拾拓展,因材施教,因实施教。

部署作业:

朗读并默写(重点名句),有能力的可以改编成一篇记叙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二、教学设想

1、杜甫的这首借景抒情的诗,从内容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在深入理解体味本诗和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方面,我打算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训练,因此本节课我考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使学生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从基础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2、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3、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杜甫的诗及资料

4、教学用具:多媒体

5、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课文,领悟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1)、查一查下面的加点字。(见多媒体)

(2)、听一听录音

(3)、教师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等

(4)、学生个人读,学生对朗读作简单评价

(5)、学生齐读

3、比一比(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2)、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3)、请各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当时的心情。

(4)、以作者此时的心情为感情基调朗读,并对朗读作评价

4、品一品(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写好批注,与同学作交流并作汇报)

5、赛一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实行分组背诵竞赛)

6、议一议(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全诗内容,谈一谈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像杜甫这样具有伟大情怀和理想的古仁人还有很多,请列举两个。

7、教师总结,学生再读全诗。

8、理一理(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已在这节课的收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篇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杜甫的生活经历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2、借助注释学习字词,引导学生感知诗意并领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能力目标:

1、回顾以往学生读过的杜诗,从而对杜甫的生活、思想有更全面的认识。

2、朗读与品味相结合,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同步提高。

情感目标:

感受杜甫的博爱情怀。

重点难点:

1、揣摩诗歌语言,进行朗读训练。

2、品味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生澜。

提问:诗圣杜甫笔下记载世上疮痍、民间疾苦的作品有哪些?

明确:《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春望》等,当然也包括我们今天要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作者简介

1、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出生“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诗史”。杜甫创造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且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2、解题: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

三、朗读诗歌。

1、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师纠正“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等几个词的'读音。

2、教师朗读指导,强调如何深入领会诗的意境,读出诗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来。指导前三节基本用降调,但降中有逐层递升,语速宜缓慢,诗中“怒”“三”“洒”“挂”“飘”“老”“忍”“抱”等字须重读,读出风之大、茅草翻飞的意境;“呼-不得-”“自-叹-息-”等字须拖长读音,读出杜甫面对群童抱茅无可奈何的情状来。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安得”“千万”“大庇”“寒士”“呜呼”“何时”“受冻”等字须重读,“死-亦足”中“死”字须拖长读音。这样处理,能读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来,较好地表达出诗歌的意境。

3、学生再次齐读,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4、指名朗读。师指导学生要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好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篇6

导入:

万里长风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而杜甫的茅屋却在凄冷秋风中破损。

1、“茅屋”——

为什么写“茅屋”?

围绕茅屋写了哪些事?

忍能、公然、欺我、老无力、呼不得、自叹息——

(可疑的是“倚”杖,为什么是“倚”?)

质疑:

那些气愤和无奈,应该怎样理解呢?

孩子只是顽皮,诗人为何要与一群孩子较劲?

(茅屋,是诗人赖以活命的居所;

是一个纵然残破,却可能给他最多温暖的家;

下文“床头屋漏无干处”的应证;

作为侧面,家境的破败人生的不幸可见一斑)

2、“所破”——

“所破”的,仅仅是一个茅屋吗?

1、茅屋破损

2、身体老迈

3、家境破败

4、国家残破

5、一个个家庭破碎

(注意“寒士”与“丧乱”的联系——

丧乱之后,多少寒士在饥寒交迫中生存)

“破”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怎样的一颗心;“忧”天下)

质疑:

为何不写天下,却写——

我的茅屋为秋风所破?

(我的遭遇就是千万人的遭遇)

小结:

正因为有着切身的体会:

我才会推己及人地——

大庇天下贫寒之士

冻死了也无怨无悔

只要他们能够——

“俱欢颜”、“安如山”。

3、“秋风”——

为什么是“秋风”?

课文中的.“秋风”,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

(风雨相联——阴冷黑暗的时代、衰颓败落的国势)

解读:

“风雨”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更是时代的风雨。

“安如山”的也不仅是房屋,更是和平安定的环境。

“风雨”是现实,“安如山”是诗人遥不可及的理想。

——即使“吾庐独破”、牺牲自我也换不来它的实现。

诗人心有深深的无奈和叹息;表现在怎样的字眼里?

(再读体会)——

“安得”,“呜呼”;“呼不得”,“自叹息”,“老无力”等等。

(“老无力”,岂止是身体上的老无力,还有无以拯救苍生的无力)

小结:

其中,藏了多少渴望、多少无奈,又藏了多少悲愁!

阴冷的风雨中,我们仿佛看见了一道永世不灭的光。

在历史的长河中,照亮了一颗一颗善良、仁爱的心。

教学后记:

《石壕吏》末段中的“独(独与老翁别)”,是独自前行、奔赴远方,是独自保全、分道扬镳,是“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尽管也有同情和悲悯,却终究相离相分、划清了彼此界限。而本篇课文中的“独”,则是置身于茫茫大众之中,作为其中的一员,而去承担、去背荷!感同身受。这竟让我想起了《老王》,想起了知识分子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