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教学设计

2025/11/10教案

此篇文章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教学设计 篇1

一、引言板书课题

1、师:今天动物园的动物要开展“比尾巴”的活动,你们愿意参加吗?

生:愿意。

2、看图,出示图,师:谁能叫出这些动物的名字?

师:我们想知道动物们怎样比尾巴就要认真读课文,板书课题《比尾巴》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识字,积累语言。

师提示:第一次读课文应注意什么。

1、借助拼音读课文。

2、用A找出课文中的三拼音节读读。用“一”找出课文中我们要认识的'字,找出后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字的、。

3、检查自学情况

1把自己记字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

2看看谁的火车开得快。“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3做找“朋友”游戏把找对的朋友卡片挂到黑板上同学齐读一遍。

4、指导书写“云、公、车”这三个字。

1、认识“ㄙ”笔画。

2、观察要写的三个字有什么相同处。

3、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4、积累词语,用生字组词。

三、再读课文

1、读通课文、,练习读问句。

2、理解句子意思。读懂课文。了解书中动物尾巴的特点。

3、知道“长”和“短”是一对反义词。积累反义词

4、了解比喻句…………练习用比喻词“像”说话。

四、赏读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角色读问答句。

3、自编动作读课文

4、根据动作背读课文。

5、虚心学习,互相学习别人比自己读的好的句子。再试读读。

6、自我表现,学生把自己认为读得好的句子读给伙伴听。

7、师生一问一答读。

指导读问句,学生体验哪儿重读,哪儿轻读。

指名学生读,读后再评一评,谁读得好。

再指一男生读问句,一女生读回答的句子。

教师边板书:

比尾巴

猴子、长

兔子、短

松鼠、好像、伞

公鸡、弯

鸭子、扁

孔雀、最好看

学生看板书说说这些动物的尾巴各是什么特点。你还知道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吗?

做动作读课文

五、开展想象

过渡:你们想当作家吗?我们也来编几句让老师来欣赏好吗?

提示:

谁的尾巴细?

谁的尾巴翘?

谁的尾巴像剪刀?

老鼠的尾巴细。

老虎的尾巴翘。

燕子的尾巴像剪刀。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你们了解到了什么?哦,同学们学得不错,从课文学到了不少知识,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做个细心人就能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

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书信是最常用的应用文之一,是本册教材应用文教学的重点。第一单元的留言条其实是一封简单的信,通过训练为写信的教学打下基础。

2.教材分析

教材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封信。这是一个实例,教学中应遵循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先看事例,再讲写信的有关知识。第二部分是讲写信的格式,包括称呼、正文、祝愿语、写信人姓名和日期等几个要点。第三部分讲信封怎么写,包括写信人、写信人的邮政编码、详细地址、姓名和贴邮票等几个要点。第四部分是这次习作的要求:(l)选择好写作对象;(2)信的内容;(3)把写好的信寄出去。体现了习作训练的实用性。

二、教学目标

1.懂得写信的实用意义和一般知识。

2.学会给同辈(亲友)写信,格式正确,叙事清楚。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信的格式、把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写得比较具体、清楚。

教学难点:信封的格式。

四、教学准备

投影仪。把课文上的信写在投影片上,除正文部分外制成可以翻合的复合投影片。准备数张画有书信格式的书写投影片、信封格式的投影片各一张,空白书写投影片若干张,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信封。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懂得信的实用意义和一般知识。

2.懂得信和信封的格式。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l)复习留言条的格式。

(2)出示课题。给同辈(亲友)写信(习作训练)

(3)什么是"同辈"?哪些人是你的同辈?(结合学习课文第1段)

2.初学范文。

(l)自由读给表哥的一封信。思考:乐乐在给表哥的信中讲了哪些事情?信的格式和留言条有什么异同?

(2)交流。

①主要内容:"我"和表哥在国庆节曾经见过面,盼望春节再见面;"我"在元旦庆祝会上被宣布为优秀少先队员,还表演了节目。

②信比留言条多了祝愿语。

(3)写信有什么作用?(交流学习,互相鼓劲,互相帮助等)

3.学习书信的.格式。

(l)投影仪出示课文上的这封信,学生对照实例自学课文关于信的格式的内容,划出重要的句子。

(2)交流。

把书信除正文部分外的投影片打开,使这些部分空着。学生每交流一部分,教师把这部分的投影片合上,依次出现各部分格式。

(如:学生说说"称呼"的写法--合上复合片,屏幕上书信开头出现称呼--再读这部分课文,强化记忆。)

(3)练一练。

①按"当天我给表弟写信"的内容在书写投影片上练习格式。

②在投影仪上评议、改正。(重点指导祝愿语的两种格式不要混淆。)

4.学习信封的格式

(l)投影片出示信封格式,观察后说说信封的格式。

(2)对照学习课文关于信封格式部分,分别弄懂收信人、寄信人的姓名、地址、邮政编码的书写位置,特别强调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地址不要写错。

(3)练习。提供内容,当堂练习,投影评议。

5.作业。

(l)在作业本上按书信格式给自己的同辈写信(正文不写)。

(2)写好信封。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接要求学会给同辈写信。格式正确,叙事清楚。

(二)教学过程

1.复习书信、信封的格式。

在投影仪上打出学生的作业(书信、信封),分别讲评(格式、同辈),及时纠正错误。

2.实例与课文对照学习。

(l)再学范文。

投影出示乐乐给表哥的信,自由读正文,想一想:书信的正文与留言条的正文和一般的作文有什么不同?

(2)交流归纳。

书信比留言条的内容更加具体,比一般的文章内容更广,可以写多件事,想告诉对方什么就写什么。

(3)学习关于正文部分的课文的强调:要紧的事情写在前面,不必围绕中心,叙述要清楚,句子要通顺,一件一件分段写。

3.学习写信。

(l)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明确要求。(对象:同辈;事情:一两件发生在家里或班级里的事。)

(2)自由准备:把哪些事告诉对方?(选一两件。)

(3)学生写信,教师巡视。

(4)选一篇完整的书信讲评:格式、内容(重点放在是否把事情叙述清楚)。

(5)学生修改书信。

4.作业:把信誊抄在信纸上并寄出去。

教学设计 篇3

(精)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叶公好龙》是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主要写了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欢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墙壁上也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户探进来,龙尾拖在厅堂里。叶公一见,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现在这也是一个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教学目标:

1、学习《叶公好龙》,读懂课文内容,并理解寓意。

2、展开想象,复述《叶公好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曾经一起学习过很多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还记得偷铃人的.愚蠢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吗?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全班交流。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的寓言故事《叶公好龙》。板书:叶公好龙。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连词划出生字。

2.小组交流自己认为比较难记的生字,并想办法记住。

3.集体检查:

(1)多音字:

好hǎo()发fā()还huan()

hào()fà()hai()

(2)辩字义:

牖:you窗户。窥:kui偷看。凿:zao凿子,(挖槽或穿孔用的)一种工具。写:古时候是“画”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感悟寓意。

1、师范读。从哪些句中看出叶公非常喜欢龙?板书:非常喜欢

指名读→为何这样读→指导读→师生共同读(总、分)

2、叶公真的喜欢龙吗?见到真龙时的叶公怎么样?板书:害怕极了

齐读→找词(表现他害怕的词)→说话练习(总起一分述)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明读,分角色读。

5、指导背诵。

6、揭示寓意:这则寓言是比喻像叶公这样的人,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但实际上并不真喜爱。用来讽刺那些言行不一致的人,告诉我们,做人要做表里如一的人。

四、总结。

1、学了寓言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你还知道那些寓言故事,课下可收录到你的摘录本中,

教学设计 篇5

教材依据:

设计思想:

《长城》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如何让语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想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想象。

3、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在联想中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在联想中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上网搜集长城相关图片资料,教师准备长城的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xx年,中国首次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从而我们认识了一位英雄,他是谁?你们知道吗?那你们知道杨利伟叔叔在太空中看到的唯一的人工工程是什么?对,是长城!今天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长城》。

二:整体感知,心生赞叹

请同学们看录象(播放长城配乐范读的录象),边听边看边想长城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三、朗读课文,体会特点。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长城的长?(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2、什么是蜿蜒盘旋?请同学们感情朗读第一句,看看你还能体会出什么?(长城的雄伟气势)

3、指导朗读

4、渗透写作方法: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分别运用了打比方和例数字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观的气势,这也是我们今后在习作中需要学习的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5、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远处)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长城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高大坚固)

2、长城的高大坚固体现在哪儿?(建筑材料、垛子、方砖)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朗读。

3、长城为什么要修筑得这样高大坚固呢?(意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长城是古时候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城墙)

4、既然是作为防御的城墙,长城除了建的'高大坚固,还有什么特点么?(设计有方,设施齐全,在长城上有了望口和射口,垛口,城台,城墙还很宽,便于奔跑)

5、在这段描写中,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6、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近处)

教师小结:作者按照由远及近,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长城,并详细说明了长城的特点和用途。

7、播放长城近景录象,指名当导游的同学介绍长城。

8、听了他的讲述,大家对长城有了更深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第三自然段?(指名读)

2、作者想到了什么?

3、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并且点名朗读)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此时此刻,作者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齐读最后一段。

2、为什么说长城是个伟大的奇迹,你理解了么?(学生发表见解)

四、品味长城,升华情感:

长城是那样气势雄伟;长城是那样高大坚固;长城是那样绵延千里:长城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力量。所以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现在我们共同唱起国歌来结束本文吧!

五、板书设计:

长城

远看:气势雄伟长龙一万三千多里

观察

近看:高大坚固垛口了望口射口城台

触景:长险多重难

联想

生情;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赞美:伟大的奇迹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文章,四年级的训练重点是读文章想画面,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略这方面的训练。而这节课欠缺的环节就是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同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画面。而把指导有感情朗读,和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设计“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应该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让学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脑中形成具体的表象。教师借用资料激情导入,让学生对长城有一定认识,在此基础上研讨课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课文内容生成解说词,这样在轻松的氛围中把握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同时又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材料的能力。对照插图读文,让学生对长城的外貌有一个整体印象,并通过抓住"蜿蜒盘旋","像一条长龙"等词语初步从读中悟情。同时也初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只要教师放权学生,并给予适当指导,学生完全有这个能力的。这部分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抓住细节认识事物的特点。同时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所观察到的具体内容的方法。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观察能力,而且将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小组合作、探究,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师再用语言激情去感染,带动学生,学生在文本中感悟激情。最后让学生齐唱国歌,这样学生在歌声中很自然的就感受到长城的伟大,同时也激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热爱的情感,情感得到升华。]

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难点】

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法】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作者和理解诗词的资料。

2、课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绘画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教学步骤】

(一)趣味导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嫦娥奔月、玉兔东升、月下老、吴刚砍桂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接下来老师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2、抽读、齐读,初步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全面,教师可提示注意“小序”中的“兼”字以及联系自己在课外所查询的资料。)

4、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后再齐读全首词。

(三)深入理解

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矛盾,还怕寒冷)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2、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3、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

4、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四)品味

1、通过学习这首词,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或几句?请说明理由。

2、配乐朗读,品味意境。

(五)拓展延伸,畅谈感受。

1、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2、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六)在合唱歌曲《真心英雄》中结束上课。

(七)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

2、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与同学合作)。

(八)板书设计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