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诵读品味,探寻诗歌之美.
1.知识目标:了解徐志摩及新月派的“三美”诗歌创作主张。
2.能力目标: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意象,欣赏诗歌意境,学习新诗的欣赏方法。
3.情感目标: 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深依恋和依依惜别之情,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诗情的领悟;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播放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创境导入
1928年夏天,伦敦,康桥。一个风度翩翩又带着倦容的年轻人,在夕阳的余辉中踽踽而行。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80年后,伦敦,康河。一块白色大理石碑上面,刻录下了这段诗句,也铭记下了这个年轻人的康桥情节。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徐志摩和他的的《再别康桥》。板书课题。
二、知人知世
1、徐志摩:学生简介志摩。
教师强调总结: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
2、康桥:学生读
通过课前背景资料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齐读)“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有人甚至说,在徐志摩身上萦绕着“康桥情结”。
三、美之初感受
1、检测读、评价读
下面就找一位同学来读《再别康桥》,学生进行评价。
学案上的字音,学生读
2、示范读、自由读、感知美
播放朗读的《再别康桥》,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再别康桥》作为崇尚美、爱、自由和主张诗歌“三美”的徐志摩的代表作,无疑是美的,你觉得美在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2,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3,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意象,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四、美之再探究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意象,诗人具有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深得“意象”三味,我们共同来探讨诗人是怎样借助这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序号 图画(标题) 意象 手法 情感
各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写的好的一小节进行赏析,探究本诗美及产生美的原因?
1小组交流
2交流反馈
3归律总结
五、巩固训练:背诵本诗。
六、课后作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这个对生活、对人生完全诗意的信仰的刚刚站立在壮年顶峰上的一个人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让我们最后再次诵读诗的首尾两节,聆听诗人内心的绝唱.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体会诗中健康美好的感情,鉴赏其意象所营造的空灵的意境和清新飘逸的风格。
教学重点:鉴赏其意境美、抒情美、音韵美。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背诵课文,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作者并析题
二.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
1.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料,先自行了解作者
2.学生回答:“我所知道的徐志摩及其创作”
3.补充知识
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徐志摩创作出版的作品有:
诗集4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4部《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集1部《轮盘》,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
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蔡元培挽联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康桥生活: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桥”实际上是在英国东南部的剑桥。1920年9月,24岁的徐志摩,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的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1921年,认识了狄更生,并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当特别生。1922年10月从英国返回中国。
康桥之美:古风古色,桥影藻密,
妩媚河身的两岸,
穆静腾辉的晚景,富丽的温柔;和缓的钟声
春阳晚照,泼翻一海纯金,
千百家屋顶烟突,白水青田,黄昏,远树凝寂, 象墨泼的山形,衬出轻柔螟色, 密稠稠,七分鹅黄,三分桔绿,
村里姑娘腮红颈白; 屏绣康河垂柳婆娑,
此地人天妙合,虽微如寸芥残垣, 亦不乏纯美精神,流贯其间。
康桥情结:
“康桥”在徐志摩,只有三十六分之二的时光,而这两年,却是那么魂牵梦萦的两年。
“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一个老村子“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我所知道的康桥》)
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你惠我珍品,数不胜数;
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常绕 汝左右,任地中海疾风东指, 我亦必纡道西回,瞻望颜色; 归家后我母若问海外交好, 我必首数康桥,
赖你和悦宁静 的环境,和圣洁欢乐的光阴, 我心我智,方始经爬梳洗涤, 灵苗随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辉, 听自然音乐,哺啜古今不朽
我此去虽归乡土, 而临行怫怫,转若离家赴远;
别时之情景: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
雨色凄清,小鸟无欢,怅别情深,涕泪交零,
别后愿望:来春花香时节,当复西航, 重来此地,再捡起诗针诗线, 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
三. 观赏动画课件,反复诵读课文,初步体会情感
四. 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诗风: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康桥之美:人天妙合,虽微如寸芥残垣, 亦不乏纯美精神,流贯其间。
康桥情结: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鉴赏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表达之美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诵读课文。
二. 研讨:
1。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
——轻轻地、悄悄地
2. 为什么要这样?
——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再会吧,康桥!),深怕惊醒了它。
3. 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
4. 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柳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
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星辉斑斓,夏虫鸣叫
5. 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6.“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7. 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屏绣康河。
8. 重回康桥,他观金柳,赏青荇清泉,还做了什么?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到星辉斑斓时。
9.此时情绪是兴奋欢快还是失意低落?何以见得?
——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0.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11. 中国有这么一句古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用在此处明显不妥,你认为结合此诗的情感和意境,应该改做什么?
——“别有深情挚爱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2. 中国一般人,喜欢某地,爱刻上“XXX,到此一游。”或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
13.诗中还有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感情的是什么?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14.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
——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15. 这让你想到了什么?
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她的帐房
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的笑脸
好像红太阳
她那活泼动人的眼睛
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抛弃了财产
跟她去牧羊
每天看着那粉红的笑脸
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
我愿做一只小羊
跟在她身旁
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
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这种爱不是占有,不是征服,不是掠夺,纯洁无瑕。
五. 朗读课文,体会它的艺术特色和语言表达之美?
艺术特色:(1)善于取景(2)精于抒情(3)音韵和谐,清新上口
语言表达:(1)用韵细密精巧,产生和谐回环之美。
A,双行用韵,双线交织或钩连,交叉押韵
B.节与节之间顾盼钩连
C.多次复沓,产生轻柔飘逸之美。
四.总结全诗——“美”:意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音韵美。
原因——眼到情到,情到意到,意到功到,功到自然成。
六.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
思想感情: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如多情郎之于恋人,含情脉脉,又默默示爱。
艺术特色:(1)善于取景(2)精于抒情(3)音韵和谐,清新上口
语言表达:(1)用韵细密精巧,产生和谐回环之美。
A,双行用韵,双线交织或钩连,交叉押韵
B.节与节之间顾盼钩连
C.多次复沓,产生轻柔飘逸之美。
五“美”:意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音韵美。
原因——眼到情到,情到意到,意到功到,功到自然成。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篇3
一、创设情境
教师播放歌曲动画《再别康桥》,导入本课。
二、朗读诗歌
1、提问:你觉得诗词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2、教师介绍背景: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徐志摩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徐志摩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3、教师朗诵全诗,配背景音乐和画面。要求学生注意节奏与重音。
4、学生分各种形式朗读,教师逐节指导。屏幕出示全诗及其节奏与重音提示。
点评:诗歌重在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领悟是学习诗歌的好方法。
三、自主学习
学生带着任务在学习网站的“自主学习”栏目自学。“自主学习”包括“学习任务”、“徐志摩”、“诗歌意象”、“诗歌形式”、“诗歌诵读”和“英国风光”等内容。
四、学习反馈
方法:屏幕出示问题,学生抢答。
1、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刚才你阅读了哪些古代的别离诗?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再别康桥》比较一下,它们送别的对象有什么不一样呢?
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云彩等)我们叫什么?诗歌选择的是哪些意象呢?
诗人告别康桥时,按理说,应该有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作者却避开了这些,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有什么好处呢?
2、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闻一多提出的诗歌形式上的“三美”主张是什么?你觉得《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吗?
音乐美:
A、 从押韵上看:本诗一节一韵,每节换韵。
B、 从节奏上看:诗歌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从首节和末节来看:回环复沓,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
A、 从字数上看:《再别康桥》共7节,每节两句,每句6~8字。
B、 从排列上看: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给人以流动的美感。
绘画美:
A、 选用“云彩,金柳”等词语,给读者色彩想象。
B、 诗人用了动作性很强的词语,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如“招手”、“荡漾”等。
C、 全诗共7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等。
重点赏析“绘画美”,赏析的同时出示画面,然后学生看着画面回忆相应的诗句,再看着画面背诵全诗。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屏幕显示。
点评:诗歌鉴赏的方法是重点,通过重点讲解便于学生网上拓展,同时也有利于对本课另外三篇现代诗的学习。
五、网上拓展
布置任务:点击“相关网站”,进入“徐志摩名作欣赏”网站,和因特网上的专家一起赏析徐志摩更多的诗歌名作。然后,把你的学习成果让我们大家来分享。
点评:让学生充分自由地去学习和创新。
六、成果展示
学生朗读并赏析“徐志摩名作欣赏”中的现代诗,重点赏析诗歌的意象美和形式美。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讲读篇目。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音韵柔美和谐,在诗意美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康桥大学美丽的风光影片,以轻柔的具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相伴,以使学生能够在诗意的氛围中充分感受意境。
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是作者为了躲避与陆小曼的感情纠缠,再次到英国寻找以前与林徽音的旧梦,聊作排遣,另一种是说此诗就是表达对康桥的留恋与热爱。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写景抒情的特点,采用第二种说法。
通过不同要求的朗读,逐步深入地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理解诗人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初读,只要求读准字音,要求很低,一步就可以到位,再读,也只要求读出节奏,对于高一的学生,这也不是难事;三读,要求读出情感,就提高了一大步,这时,再把诗人和康桥的关系介绍出来,为学生降低难度。那么,这一步也并非高不可攀。在这个基础之上,赏析诗歌的“三美”,也就水到渠成。诗歌的意象分析,是对诗歌进行深入理解的钥匙,没有意象,也就无所谓诗歌。
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三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来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诗歌融情入景的写法。
2、学习诗歌意象的选择和运用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熟悉诗歌,逐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诗人的深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的情感,生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要点
重点:朗读,体味诗歌的感情
难点:意象的运用和选择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学生对现代诗歌接触不多,着重通过朗诵手段,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把握诗歌情感,培养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采用的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预习内容设计:
1、走近诗人。
学生自行上网查询徐志摩生平资料,有条件可以先看央视诗歌散文大赛展播片段。查找些写离别的诗作。
2、创设情景。
播放电视剧片段和央视诗歌散文大赛《再别康桥》章,展示作者头像,让学生陈述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感知其代表作的风格。
四、教学过程
教学板块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教学板块二:诵读入境(初读原文,整体感知)。
教学板块三:想景悟情,分析意象(播放音乐,充分发挥学生联想与想象,理解与吟诵双向并进)。
教学板块四:赏文品美,感受“三美”(进一步通过诵读感受“新月派”诗歌的“三美”主张)。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一、教学板块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离别时是痛苦的。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离别的诗歌。看他对别离是一种怎样的描写,和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区别。这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预设学生活动
学生主要任务是认真倾听老师的导入内容,并通过自己提前了解的作者资料和老师的讲解内容进行有机的联系,在脑中形成初步印象。
设计意图
初步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慢慢走进课文。尤其是校园图片的直观展示和徐志摩的话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对康桥的那一份痴情、眷恋和不舍。
二、教学板块二:诵读入境(初读原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1、教师范读。播放背景音乐,教师饱含感情地朗诵,充分营造欣赏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入境。
2、学生自由朗诵。初步指导学生读出停顿、节奏、重音。
3、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预设学生活动
1、学生认真听老师朗诵,初步感受文本,并在课本上标注字音。
2、在听完老师朗读后,自己尝试朗读,注意节奏和重音,把握作者情感。
设计意图
听读和自己朗读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先听后读,并且要不断尝试,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住作者对康桥的那份深情。
三、想景悟情,分析意象(播放音乐,充分发挥学生联想与想象,理解与吟诵双向并进)。
教师活动
1、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在表情达意时,往往要选择典型的景物用以表达特定的情感,你能从文中找到相关依据吗?
2、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什么好处?
明确:透露了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哀而不伤抒情的基调。
3、“软泥上的
/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句中“油油的”“招摇”两个词有什么好处?
预设学生活动
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等自然景物。
指导学生进行炼字训练。可以对比练习,让学生换成其他词语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关于意象,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涉及过,所以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学生可以独立完成。
意在引导学生和高考考点进行对接,锤炼、推敲词语,鉴赏诗歌。四、赏文品美,感受“三美”(进一步通过诵读感受“新月派”诗歌的“三美”主张)。
教师活动
1、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2、通过以上的朗读、想景悟情,同学们认识到了作者独具的艺术匠心。请同学们欣赏诗歌之美。生讨论,师点评。
其一美在形式,即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其二美在语言,即音乐美: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其三美在意境,即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等。预设学生活动
1、学生展开诵读小赛,在诵读中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感情。
2、通过徐志摩进而了解新月诗派和改派的特点。设计意图
1、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和积极性,喜欢诗歌,从而尝试鉴赏诗歌。
2、意在让学生从内容到形式两者融合在一起,了解新月诗派。
《再别康桥》名师教学设计 篇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2、分析本诗意境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
3、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教学重点:
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三美”艺术主张和意境之美。
教学难点:
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到离别,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所以就有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凄婉缠绵,有了“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更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洒脱。那么现代人是如何阐释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徐志摩的,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出色离别诗”的《再别康桥》。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两年,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诗人在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他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主要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
提问:由诗题《再别康桥》,我们能读到哪些信息?(离别诗、告别的对象、第二次离别)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1921—1922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诗人曾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对于徐志摩是如此的重要,因此他写了多篇与康桥有关的作品:《康桥再会吧》《我所知道的康桥》《再别康桥》,有人甚至说,在徐志摩身上萦绕着“康桥情结”。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在回国的海上写下本诗,记下了诗人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
三、指导诵读
学生读——师生评议(款款深情、伤而不哀)——听范读——学生再读
四、指导鉴赏
1、听了刚才的朗诵,我想大家的感受应该是一致的,用一个字说就是——美,太美了。是不是?(学生一般都会说是)那么,是什么让我们感受到美呢?(大致有两个情况:
1、意象;2、“三美”)
金柳、艳影
青荇、柔波
潭水、浮藻
青草、星辉
教师赏析第二小节做示范,三、四小节给学生自行赏析,五、六教师赏析
(“新月派”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美学主张,就是“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富于画面感。
介绍之后,在上面板书“绘画美”,那么本诗的音乐美和建筑美是怎么体现出的?)
2、音乐美,是对音节而言的,韵律和谐,节奏鲜明,音节优美。
(开头、结尾两节要在此补充讲解)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往复。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首尾两节在节奏上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①递进(语意上都表达了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之情,但“轻轻”改为了“悄悄”,“作别西天的云彩”变成了“不带走一片云彩”,惜别之情比之首节更进了一层)②强化(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强化了不舍之情,“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是因为作者的豁达,而是源于对康桥的挚爱,源于对康桥的依恋。“不带走”是因为无须带走,康桥已经深深烙进作者的心底,何须带走一草一木哪怕是一片云彩?)
3、建筑美,指的是诗节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
全诗共七节,每节两行,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五、总结、拓展
徐志摩没有来得及为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1931年11月19日,他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徐志摩不幸遇难,坠落于泰山脚下,年仅35岁。正如他写的另一首诗《偶然》所言,人与人相遇的美好仅仅是偶然的美丽,这种美丽是短暂的,我们可以记得,也可以忘掉,那交互时互访的光亮与美好。下面请大家按我们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自行赏析这首《偶然》(音乐、投影)
“我是天空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基本格式和结构,了解新闻各部分的作用。
2、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
3、学习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本课主要学习从报刊、电视、网络这些渠道获取信息)。
【教学重点】
1、掌握新闻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2、学习航天精神,学习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
掌握新闻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学习写作新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家乡泉州,有一座让泉州人民引以为豪的建筑,它伫立在市区的.圆盘上,上面有许多的飞天。这就是咱们泉州的城雕。城雕上的飞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飞天,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飞上九重天的向往。那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中国历史上还有什么与飞上蓝天有关的人和事呢?
讨论:时间为5分钟左右。
总结归纳:最早的当属嫦娥奔月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西游记》、《封神榜》等文学作品;敦煌有“飞天壁画”、“唐明皇游月宫”。
二、主体
教师:我国从古至今对飞天的梦总是抱有很深很浓厚的憧憬,这个梦想终于在2003年10月17日得到了实现。这一天可以说是全国上下万众瞩目的一天,也是我们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升的一天。这一天,让我们用一些定语来给它下定义。
同学们看书,自己找词语,或者自己形容(时间为3分钟)。
教师归纳、概括、点评:中国第一位宇航员、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几百年的梦想……(这些词语可以 由同学们自己找、自己说,主要的目的是让他们对这一天的意义有所了解)。
教师:在课文的开始,开头的三段,给我们介绍了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叫作新闻的导语。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的精辟议论组成。
一篇新闻除了导语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部分。同学们,回忆一下,新闻还由什么部分组成?
明确: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语。
教师: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以本文为例来看这些部分的作用。标题,告诉我们新闻的内容;电头,告诉我们时间和发布新闻的报社等情况;导语,刚才说过了,是介绍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主体,围绕导语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结语,就是结束。
新闻中,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次要的信息放在后面,这种结构叫作倒金字塔结构。
教师:同学们,再从整体上看看课文,课文结构的安排很有特色。前面和后面都是记述“神五”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对中国航天史的回顾(这个回顾是简要的),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这是一种首尾四合型结构。
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归纳出来的文章的结构,看看文中交代的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关键的事件?
(提示:按照时间顺序。)
三、总结全文,共同完成课后练习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的意境及表现手法
3、学会朗读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及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步骤:
一、导入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同学们在初中都学过哪些有关送别的诗?(学生答)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看看诗人笔下的赠别对象与我们以前学习的有何不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二、介绍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见注释)
三、朗诵品味音乐美:老师朗读及学生自由读、齐读并识记字词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篙(gāo)蒿()草漫溯(sù)
载zǎi一年半载zài载歌载舞装载登载斑斓(澜、阑)
这首诗的音节读起来朗朗上口,首先表现在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其次是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再次是回环复沓。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四、观察欣赏建筑美诗歌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间有八字句),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体现了错落有致、曲折回旋的建筑美。
五、想象体会绘画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选出自己喜欢的一个画面进行扩写,要求一定要与诗歌提供的意境相吻合。
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六、再次感受音乐美,加深对诗的感悟。
七、拓展赏析简析下面这首诗的手法和感情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