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总结
此篇文章读书心得总结(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书心得总结 篇1
6月份“岚山读书”活动是读冯唐的《欢喜》这本书。这里,我谈谈《欢喜》的读后感。《欢喜》这本书是冯唐十七岁时的作品,一个关于青春寻找的故事。本书的主人公—秋水,酷爱读书,有着普通孩子对社会、人生的好奇,有着成长期少年的乖张、叛逆,以及青春期少年对异性同学的复杂情感。冯唐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既熟悉又有种怪怪味道的校园生活。书里那些青春的烦恼或者说畅想,我已经不记得自己十七岁的时候是否有同等感受。冯唐的文字较为随性,作为作者十七岁时的作品来说,能有如此水平,我们还能够多说什么呢?想想自己的十七岁,自己读到后面都不禁涌出一种莫名的伤感,套用一首歌名就是—“时间都去哪了”。
最近几年,很流行致青春。《欢喜》这本书中有这么一段话:“青春是一片奇妙的林子,又深又浅,不明不暗。可多少脸颊抹满了青春的人儿急匆匆地走过,嘻嘻哈哈地逐过,没睹见花雪月,没听见鸟唱猿啼,没留意一路上山山水水,他们太忙。匆忙得来不及观察,来不及体会,来不及哭泣,就这样匆忙地走过自己。” 那我们是否就这样离开了青春呢?
青春是什么?有人说,青春是一颗划破天宇的流星,虽然绚丽却很短暂;也有人说,青春是一棵常青树,永不凋零。郭沫若曾对青春有过这样一段论述:“人世间,比青春再可宝贵的东西实在没有,然而青春也最容易消逝。最可贵的东西却不甚为人所爱惜,最易消逝的东西却在促进它的消逝。谁能保持得永远的青春的,便是伟大的人。”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这么一段话:“生活赋予我们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和信心的青春。”
是的,青春就是不老的心态,是拓荒的豪气,是对生命的热忱,是对生活的好奇,是无尽的追求。青春不是年龄!虽然你年轻,但是你懈怠和颓废,也如老人一般;虽然你年龄大了,只要快乐达观、积极向上,生命中充满了浩然之气,也会感到青春仍在!青春孕育着蓬勃的生机,饱含着无限的迫求,凝聚着不竭的活力。
20也罢,40也罢,60也罢,只要你认为自己还行。美国诗人、作家卡尔〃桑德伯格在65岁的时候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小说,用了四年零十个月的时间,70多岁时仍然在旅行,89岁的时候这位即将告别人世的老人曾说,“如果上帝再让我活五年的话,我还是愿意做一位作家。”我国的语文教育家洪宗礼老师说过,“我的主要成果,是在60岁到70岁这10年中取得的。60岁以后,我又回到了零的起点,我给自己鼓气:意志不老,心态不老,思维不老,事业不老。”卡尔〃桑德伯格和洪宗礼这两位老人,虽然他们不在一个国度,但是他们都有一颗不老的心,在晚年仍然又焕发了第二个青春,他们的青春已经不能用年龄来衡量了。
所以,青春还未离我们而去。只要保持心态,放飞梦想,就会有让别人羡慕的青春焕发。
读书心得总结 篇2
为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读书兴趣,丰富孩子们课余生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我班举行了读书综合实践活动。现将本次活动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规定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
1.我班要求每位学生首先把家里的好书带到学校来,让他们去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并交流书中的精髓,让孩子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呼吸书中清新的空气,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能力。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必须保证学生有自由阅读的时间。启动“每日读书不少于半小时”工程,从以下几方面做起:⒈首先在阅读课听故事不少于十分钟。
⒉其次教师与学生同读10分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自己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向师性和可塑性促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强烈兴趣。⒊减少写的作业量,为学生节约时间进行阅读。
二、推荐学生需要阅读的书籍
目前学生家中有书的不多,父母为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买的多半是作文方面的书。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图书消费,号召学生节约零钱买书看。建议家长为孩子添置图书,要把买习题册的钱花在课外读物上(提倡一学期最少给孩子买两本书)。推荐书目:《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三字经》、《安徒生童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爱的.教育》、《打动学生情感的168个故事》等。
三、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首先,建立了读书兴趣小组。组织一部分平时在课外阅读中表现较突出,取得效果较好的学生,建立读书兴趣小组,通过兴趣小组的活动进一步提高了阅读水平和动用知识的能力,再让这部分学生带动其他同学,使班级的整体阅读水平有所提高。
其次,有检查才会落实,有测评才会有促进。如果放任自流,肯定不会有什么效果。为有效地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我采取了定期测评的方法。采用的方法有“讲”、“展”、“赛”的测评方式。“讲”即讲述,采用读书汇报会、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等形式;“展”即展评,就是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等;“赛”即竞赛,可采用、古诗擂台、美文诵读等形式。“讲”、“展”、“赛”的测评方式,既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又能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四、施加学生课外阅读的压力
课外阅读主要是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但也要求我们老师相应地施加一些力量。
1、要求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要求每位学生给自己制定一个阅读计划,主要规定自己每天的阅读时间,阅读内容,这个计划一定要循序渐进,根据自己的能力不断提高要求。
2、要求学生阅读的内容要与自己所学相结合。
3、对学生提出课外阅读的方法和要求。一般来说,阅读可分为“泛读”和“精读”,我们不要求学生每一篇文章都“精读”,但要选择一些重点的、自己喜欢的文章来逐字逐句地读。边读边理解文章的主要意思。在学生阅读时,一定要学生认真揣摩。要求学生每人都准备一本“珍藏本”,首先,提倡学生抄写或摘录,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积累灵感的过程;其次,让学生努力写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写心得、谈感受。这样,学生们的阅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许多大作家一谈起之所以“成名立家”,无不同声答道,那是得益于孩提时期多看了几本书。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他也这样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名人名家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怎能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涨的孩子们?岂能培养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跨世纪人才?
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为孩子们导航,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
读书心得总结 篇3
女儿已经上三年级了,她是个比较内向的小孩,内心很细腻。从小时候开始我就经学倍她看书,讲故事。她都会安静的坐在一旁听着,认真的看着书里的'图片。从《小红帽》、《狼来了》、《三只小猪》………到现在她很喜欢看书,我觉得这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平时工作很忙,但一周我还是会尽量安排一天和她一起看书,我觉得这样更能和孩子交流感情。看见聆听着我讲解书中故事她的样子我无比的心慰!
孩子学习阅读就像学习说话一样,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它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因为孩子在这个成长过程中采集的信息快、分辨率高、也许会经常的遗忘,但是从你的专声音中孩子将熟悉未来即将使用的语言、将尝试理解不同情绪、不同角色、不同观点……,更何况当她坐在你身旁聆听你娓娓道来美妙故事的时候,其本身就是一种值得去体验的幸福。
古人云“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培根说“读书使人明智”,林语堂语“开卷有益,掩卷有味”。看着女儿通过读书获得的点点滴滴进步,我由衷地感到高兴!人生有很多快乐的事情,和孩子一起读书,或看着孩子认真读书是我最快乐的事情之一。
希望女儿的一生有好书相伴!同时也勉励自己认真读书,做一个好母亲,成为女儿读书学习的榜样!
读书心得总结 篇4
老师:您好!
前天在您家待了一整天,劳动、聊天、吃饭,彷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与幸福,没有烦恼,没有挂念,没有恐惧与自卑,有的都是老师像父亲、像亲人一样,细心的教导与关怀,有的是当下临在的喜悦与温暖,谢谢您!不知道怎么来描述,才能表达出内心对您的感恩之情。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是您帮助我从自卑、痛苦、恐惧的阴霾中逐渐走出,使我感受到了身边的美好,使我能接受并放下困扰了我将近二十年的痛苦,等等,使我改变了很多很多。每周最期待的就是去听您讲课,参加读书会。还记得听您讲的第一节课,景观营造的专业课上,那节课,从头到尾,句句都震撼着我,也是大学里最让我难忘的一节课。下课时,我牢记了唯一能联系到您的博客名称:一粟读书会。回到宿舍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博主(因为觉得一个老师不太可能去亲自写、亲自管理这么一个普通又繁琐的博客,就用第三人称称呼了老师)留言了,没想到的是,刚留言不久,老师就通过学委转达,让我联系老师,接到学委电话时,我很惊讶,很怀疑,还跟赵虹说,我在薛老师的那个博客里留言了,薛老师竟然会亲自联系我。由于一直以来对周围老师形成的印象就是有一副高高在上的态度,所以,对您的行为感到十分惊讶,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学生,而且一个学校有好几万像我这样普通的学生,老师竟然会这般用心。可是,这就是您,一位能给予人亲切、平等、谦卑感觉,不辞辛苦、无私奉献的老师。
自从跟着老师学习,收获很多,也改变了很多。从小到大,自己都是在自卑、怨恨、消极、痛苦中长大的,心里充满了各种负面思想,感觉自己总是匮乏的、欠缺的,总是感觉得不到任何的赞赏、认可,抱怨身边的亲人、朋友对我不够好,觉得他们根本不拿我当回事;总羡慕别人的生活、别人的家庭;羡慕别人有一副美丽的面孔,等等。现在却变成一个懂得感恩,自信、乐观、的阳光女孩。一直都想把这些改变与收获写下来,可是,要写的、要联系的太多,自己表达能力实在太差,不知道从何入手。就先围绕我对父亲的不敬以及困扰我多年的“痛苦之身”做一个小的总结,同时,忏悔自己过去对爸爸那些不满、那些怨恨,那些脾气与冷脸,感恩爸爸为我所做的一切。
一直以来,我跟爸爸之间总是不和睦,几乎每次回家不是吵几句就会赌气,不想跟爸爸说话,爸爸脾气很大,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对着我们或者妈妈发脾气,但有时爸爸说的只是很平常的话题,话音还没落,我心里也会有种难受的感觉,堵在胸口,使我立刻反驳爸爸,不想让爸爸说下去,语气自然也很差,就总使爸爸感到气愤,两人就陷入僵持甚至争吵的气氛中,不满过后,任凭思想控制自己,情绪越来越重,随之而来的就是心里更严重的怨恨、气愤、痛苦、然后就是自己无休止的哭泣。由于这些,家里的整体氛围时常都是压抑的、不和谐的。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使得我每次回家我总想远离爸爸,只跟妈妈说话,甚至心里对“回家”这个概念感到抵触,不喜欢回家,每次放假我是宿舍最后一个离开,第一个回来的,或者是等哥哥回家之后我再回,这样可以跟哥哥说话聊天,避免那些不好的情绪的产生,每次学期中间回家,也是出于我心里所谓的“孝顺”,而在家时就算不跟爸爸发生正面怨恨,心里也经常因为爸爸而难受。
小时候,我比较任性,经常惹火爸爸,遭到严厉的打骂,我的童年里没有快乐,记忆力只有爸爸的打骂,以及我的哭喊、拼了命的挣扎、尖叫与恐惧,还差点丢掉了性命。五六岁的时候,还没有上小学,有一次因为妈妈让我去拿一样东西,我任性,还没等妈妈吩咐完我就说了一句:我就不。爸爸一怒之下就去抓住我,我意识到会遭到打骂了,就奋力挣扎,挣脱爸爸的手臂奋力的往外跑,可是,还是被爸爸揪了回来,几巴掌下去,疼的我只知道拼了命的哭喊,随后爸爸把我用绳子绑在家里院子里的柿子树上,顺手拿来一根细细的软树枝打了起来,我使劲挣扎,却无能为力,妈妈在一旁劝说试图让爸爸停止,可是丝毫没有什么作用,爸爸还是愤怒的挥着那根细细的树枝,每一下都让我绝望至极,我边挣扎边哭,心里充满了恐惧与怨恨,妈妈实在看不下去,就去挡住了我,这下爸爸才停了下来,妈妈把绳子解开,我使尽全身力气冲了出去,朝着河的方向跑去,钻到深深的芦苇里,天已经黑了,周边全是阴森的树林与高高的芦苇,我已经哭不出声来,抽泣到不能呼吸,绝望的望着周围,看着远处正好是雨季翻滚的河水,心里就想着,我再也不想回家,不想回家,我恨这些人,恨爸爸,我要跳下去,永远也不要回来了。于是就扒拉开芦苇往河边走,快走到河边的时候,听到妈妈的着急的喊叫声,我停了下来,但也没有去回应,眼泪边流边朝着妈妈声音的方向望去,试图确定妈妈所在的位置。之后,妈妈用手电筒的光发现了我,把我从河边拉过来,边说着:好好听话不就没事了,边看了看身上树条子留下的伤是不是严重,就把我拉回了家,本以为回家会得到爸爸的关心与疼爱,可是,进门听到的第一句就是爸爸的怒斥:别回来了,这个家散了。从那以后的很长时间,我几乎没怎么说话,出去放牛也是自己一个人,无精打采,生活一片黑暗。
还有一次,跟同伴一起去丘陵上玩,看到不远处有一个村子,就跟伙伴们商量步行去那个村子周边看看,谁知道半路遇见了刚下地干活的爷爷,心想:坏了,会不会告诉爸爸,害怕让爸爸知道,就商量伙伴们回去了,全家吃午饭时,爷爷过来了,当时我也害怕,但又想:我又没去成,半路回来了。可是,爷爷进门口的第一句话就是:真真(我的乳名)跟几个小孩还跑到唐棣戈庄(邻村名字)耍,还挺野。我听到这句话害怕的把目光投向爸爸,试图解释一下,可是,眼光还没落到爸爸那,一个耳光就已经落在了我的脸上,紧接着就是一顿怒吼、呵斥,半边脸没了知觉,嘴里的饭跟泪水混在一起,再也咽不下去,边哭边拼了命的往外跑,坐在门口的草堆里哭了一个下午。印象中,爷爷过去拉我回家,我奋力甩开了爷爷的手回了一句:还不都是因为你。爷爷当时也觉得事情过于严重了,说了一句:我也没想到会这样。哭对于我来说,成了再平常不过的平常事,妈妈也对我没了办法,只有偷偷的流泪。就连邻居家婶婶也不过来哄我了,因为一次又一次的类似这种家庭打骂,他们也只能索性离得远远的。
小学期间,那时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至今还是令我很困惑,但是想着都过去很久了,就把它当成是自己成长必经的一种苦难吧,就索性不去多想了。)心里总想些不好的事情,想了之后,脑袋里有个声音就会告诉我:你要回家说出来。随后,这个声音就反复出现,回到家,不说出来,心里就憋的很难受,心口压抑的厉害,说出来,心里顿时就会痛快很多,如释重负一样,可是,随后来的不是挨一顿打就是挨一顿骂,扇在脸上的耳光更是数不过来了,每次都感觉到爸爸的庞大手掌是那么的不留情面,抽的不是自己的女儿,是一只小猫小狗。类似事情接二连三,我好像自己控制不了自己,自己也开始讨厌自己,为什么自己会这样,妈妈也曾领我去看过村里的“神医”,可是都无济于事,直到上了初一开始住校,每周回家一次,这样慢慢的远离了那些声音对我的困扰,爸爸的打骂也随之少了些。
随着这类事情的不断增多,恐惧在加深,怨恨也在加深。从接下来十几年的生活里,心里有消极、自卑等一些小小的负面情绪或者是因为一件很平常的小事的时候总是把这些过去十几年让我痛苦的事情拿出来回忆一下,彷佛是一种上瘾症,每次回忆都会加深一次印象,加深一次痛苦跟怨恨,那些场景从来也没有忘掉,而且一次比一次的清晰。当有不快乐的情绪存在,或者回忆痛苦的时候,我不想停止,反而还想去寻找更多的类似让我更加痛苦的事件去回忆,并且很想跟周围朋友分享这些令我痛苦的事情,想让他们跟我一样来承担这些负面的、不良的情绪,更或者就是长时间的哭泣,那些阴影也扎实的长在了我的心里。从小开始害怕爸爸,更随着那些痛苦事情的累加,我远离爸爸,怨恨爸爸,以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爸爸造成的,童年爸爸对我的打骂给我造成的阴影使我痛苦了这么多年。自己实在是找不出任何想接近爸爸的理由,而远离爸爸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爸爸使我痛苦了这么多年”。从小到大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我开始放在心里,或者偶尔跟妈妈诉说一下。
通过跟您的学习,通过观心,每一次的发现都是一种吃惊,一种恍然大悟:那些缠着我十几年不放的所谓的痛苦的事情,竟然都是一堆虚幻不实的思想,自己却毫无警觉的去认同,然后就造就了一场又一场的痛苦的“演出”,折磨着那个“自己”的同时,更影响着他人。而且很多时候只是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就能让自己无休止的回忆“痛苦”,无休止的难受、哭泣。刚开始观心的时候,有几次再去回忆那些爸爸打骂我的那些痛苦的时侯,我试着细心去体会,发现脑袋深处有个声音在喊:“我怎么这么不幸,怎么可以这么对我,为什么非要以这种形式来对待我,而且还丝毫不心疼,难道我不是亲生的?我是一个女孩,更应该获得很多的`爱,却可以这么狠。”等等类似的抱怨、呼喊,随之而来的就是怨恨、痛苦的情绪,心里很难受。这些负面情绪又去制造更多的思想,这样的恶性循环,使自己对“我是痛苦的、不幸的”这个负面思想的认同更加坚定。这个过程在不由自主的反复进行着,正是《新世界》里说的:“每个思想都在喂养痛苦之身,而痛苦之身又回报以更多的思想。”没有自我觉察,就分辨不出事情跟对事情的反应(想法)是两个东西,任凭这些负面情绪在贪婪的喂养着痛苦,而这些负面情绪又是脑袋里那个无休止的声音——思想引起的。
后来,通过观心的时间长了,我开始警觉,当因为一件小事再引发我去回忆痛苦的时候,我会警觉脑袋里那个声音,它在喊着:“我是痛苦的、不幸的”的时候,我立刻保持临在状态,不受它的控制,从而,没有了难受的情绪,也就没有了痛苦的“演出”,把注意力放在了当下,身心也自然的变得异常的轻松愉快,正像《新世界》里说:“任何过去发生的事情,此刻都无法阻止你活在当下,而如果过去无法阻挡你此刻活在当下,那么它还有什么力量可言呢?”,那一刻是那样的自在与喜悦。随着时间的增长,对这种回忆痛苦的警觉多了,痛苦、怨恨的感觉在慢慢的减少,心里变得乐观积极起来,逐渐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也越来越多的感受到身边的爱,感受到大自然给予的积极的能量,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宽容与自在,不再无休止的索取别人的爱,而去努力的接受自己,爱自己。并且童年的很多美好的情境还时不时的出现在脑海里:跟伙伴们牧牛、玩耍、跟哥哥一起放风筝,夏季在河里捉鱼等等。痛苦减少了,美好却不用去刻意回忆就出现了,因为一直以来影响我的不是痛苦之身,而是我对它的认同。上次回家,邻居家婶婶还开玩笑的说:“真真小时候顽皮的很啊,经常挨打,转眼间都成大姑娘了。”听到这里,我立刻保持临在,那个痛苦不满的声音不但没有出现,心里反倒感觉很自在,并发自内心的对着婶婶笑了。
而另一方面,对于父母,听了老师的教导,我羞愧万分,虽然很多时候也明白爸爸是为了我,一年四季,日复一日的劳作那么辛苦的赚钱是供我上学,而我只是在形式上尽一下所谓的“孝心”,买点吃的回家,而从内心里,我从来没有去认真感受爸爸的爱,心里总是装着爸爸对我的打骂所带来的不满与怨恨,却忽视了爸爸对我的爱,我完全是个不孝的女儿。不管爸爸小时候对我多么的严厉,事实的本质是:他是我的爸爸,他是唯一的。他是爱我的,我是他的宝贝女儿,更何况,这些痛苦的怨恨都是“自己”喂养、认同出来的,跟爸爸早已经没有了任何关系。写到这里,想起去年跟爸爸赌气爸爸说的一句话:“人家的女儿都在爸爸面前蹦蹦跳跳的撒娇,我的怎么就这样”,眼泪夺出眼眶,心里充满了深深的愧疚与自责,真想跟爸爸说声:对不起。
明白那么多以后,今年寒假,哥哥不能回家过年,我想这个假期要多陪陪爸爸,多为我以前的不懂事的行为做些忏悔,同时通过观心来减少那些“痛苦之身”给的负面影响。我就试着主动跟爸爸交流,并在交流的时候保持警觉,开始时候,那个难受的、使我心里很不舒服的感觉还是会很快出现,但我会立刻去察觉这个感觉后面“不想跟你说话,不想听你说话”等类似的那个声音,发现它,没有任何评判的看着它,并保持临在,这样它就不能发挥任何作用,自然就没有了反驳、没有了情绪、没有了气愤,气氛也变得融洽。随着跟爸爸的交流多了,警觉也多了,时间一长,不管爸爸的语气好坏,脾气如何,我都能以一种感恩的心态来面对爸爸,体会爸爸的辛酸并陪爸爸说话、唠嗑。这个假期,虽然哥哥不在家,除了爸妈之间的矛盾、纠纷,其他时候的家庭氛围却变得异常的融洽。现在,我也时常给爸爸发个信息,主动给爸爸打个电话,聊聊家常里短的,父女两个的关系也从僵持变的温暖、轻松自然。还记得您说的那句:“荣耀自己的父母就是以父母的本来面貌去敬爱他们,并且接受他们。”谢谢老师,谢谢您,没有您的教导,现在的我以及将来的我根本不敢想象。
眼看毕业就在眼前,每每想起这个就有些伤感,不舍得离开老师,不舍得离开读书会。因为这个,我还总是跟晨光开玩笑,怨他不早点叫上我,害我到了大学的末尾才遇见老师、遇见大家。虽说有些遗憾,但我清楚的明白,我已经很幸运了,能遇到老师,这份功德不知道要积累多久,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珍惜最后跟老师在一起的时间,好好观心,好好修行,感恩老师!
读书心得总结 篇5
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多么朴实的一句话。正是这样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张思明对教育的理解,表明了他对教育工作的态度——用心去做。
一、领导重视,率先垂范。
首先建立教师读书活动领导小组,由徐建校长任组长,各年级组主任任副组长。确定具体负责的领导。成立有领导牵头的读书学习活动小组,每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认真学习、讨论、交流,并及时足量写出读书笔记。
二、建立健全制度,措施到位。
学校读书活动,建立了教师读书活动学习制度,提出了读书宣传口号,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读书活动中,把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为了更好的督促教师完成读书任务。领导小组负责人定期检查教师的自学笔记,对教师自学情况作以评定,并且作为常规检查的重要内容。
三、深入宣传,营造读书学习的良好氛围。
根据市教育局的工作安排,我校制定了详实可行的读书活动方案,按照活动方案,我校迅速地开展了读书活动的动员工作。召开了读书学习活动主题大会、主题黑板报、制作格言、名人名言壁画等,多渠道、深层次在全体教师中宣传读书、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强势宣传营造文化氛围,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为深入落实读书方案的各项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实现读书活动与校本培训的有机结合。
读书活动是校本培训的有机组成部分。我校以此次读书活动为契机,将读书活动与校本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读书与培训的双赢效应。主管校本培训的领导定期与不定期抽查教师的读书笔记、检查结果与集中学习记录填入校本培训记录中,实现集中学习及学习交流活动与校本培训时间科学统一。
读书心得总结 篇6
小说的一开头看起来十分简单:“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作者没有交待任何原因,格里高尔清早一起来就变成一只甲虫,很难想象还有比这更虚幻的怪事了,在现实生活中当然是不可能发生的。奇怪的是,并没学什么法术的格里高尔,对自己的变形似乎早有准备,几乎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惊异和惶恐。就象他只是患了头痛脑热一样。整个过程中,他只说了一句“我出了什么事啦?”尔后,他又象正常人似的想他的差事,想着他五点钟要去赶火车。当家里人因叫不开门在外面急得团团转的时候,当他的声音里“有另一种可怕的叽叽喳喳的尖叫声同时发出来”的时候,他似乎没事儿似的,认为“仅仅是重感冒的征兆,是”旅行推销员的职业病“。看到这里,我很好奇,究竟为什么格里高尔会变形?变形以后的他会有怎样的遭遇?这些都吸引着我迫不及待的看下去……
看完后,我不禁掩卷沉思,格里高尔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不惜委屈并彻底牺牲了自己,推销员的工作对格里高尔而言是一种毫无乐趣的负担。“我若不是为了我父母亲的缘故而克制自己的话,我早就辞职不干了。”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不仅忍辱负重地工作着,而且在变成了大甲虫的时候,所着急的第一件事也仍然是上班不要迟到。当父母亲及妹妹自己都把妹妹上音乐学院学习当成一种“不着边际的话”,当成“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美梦时”,“格里高尔却念念不忘这件事”,并“打算在圣诞前夜隆重宣布这件事”。直到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成为亲人的负担后,格里高尔还要自觉地以自己的死来使亲人获得解脱。但就是这样一种对亲人的彻底的自我牺牲,其结果又是怎样的呢?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格里高尔身体健康,每月能拿回工资供养全家的.时候,他是这个家庭里一名堂堂正正的而且受人尊敬的长子,但当他一旦患了不治之症,失去了公司里的职务,因而无法与家庭保持这种经济联系的时候,他在家庭里的一切尊严很快被剥夺得一干二净,甚至连维持生命的正常饮食都无人过问。至于那些邻人,比如那三家房客,更象躲瘟疫一样避开了他。这就等于,他从人的世界里被踢了出来,变成“非人”,他的处境无异于动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何至于冷漠如斯!当格里高尔在孤独中悄然死去,他的家里人却如释重负,因为这样就意味着他们可以开始“新的生活”。作者在此并没有发表议论,他只是用平稳的语调,象新闻报道一样冷静客观,不动声色地说明情况和记叙过程,并且用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周围环境,如:格里高尔变形后,环境却毫无变化,还是那个“安静地躺在四堵熟悉的墙壁当中”的房间;衣料样品照旧摊放在桌子上;他最近从画报上剪下来的那幅画象仍然挂在墙上。本来, 人异化成甲虫是很荒诞的一件事,但卡夫卡笔下的不变的环境,又使人觉得异化是必然的、普遍的、不足为奇的。作者几乎一直是用这样的笔调,用这样的态度来叙述格里高尔变形后发生的一切,使小说中梦幻的梦境,难以置信的幻象跟日常生活场面,街头即景等具有了相同的意义,也使我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通过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遭遇,人与人之间赤裸裸地利害关系也就暴露无遗,而作者正是想想借此来揭示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是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之所以亲亲热热,因为互相有共同的利害关系维系着,一旦割断这种关系,则那种亲热的外观马上就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的真相。在现代的经济社会,实际上我们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作为小人物,面对神秘的外在世界,不可否认,我们永远是渺小的、无助的、孤独的、无能为力的。想想,每一天,你不是在扭曲着自己以适应外在世界的现实规则吗?你不是常常讲着言不由衷的话以应付那必要的人际应酬吗?你不是常常在做着你并不愿意做的事以支撑那必要的生存吗?其实,你在无形之中已经一点一点地远离你本身,而这又是在不知不觉、在点点滴滴中所不可抗拒的。于是,一觉醒来,你发现你已不是你自己了,或许会变成一只大甲虫或者别的什么。虽然本书反映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遥远了,但是在今天看来,仍是有着深远的意义,这些也是作为现代都市人的深深的悲哀。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