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2025/11/12教案

此篇文章《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习背诵古诗词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五步品诗法”学习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去理解、背诵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五步品诗法”教学,不但让学生理解古诗而且能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五步品诗法”学习古诗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的课余时间是如何度过的?看来同学们的课余时间真是丰富多彩,但是这些古代儿童的课余师生活一定会让你们羡慕的,想不想看看这些宋朝的孩子是怎么度过同年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强调“宿sù”的读音,“店”的写法。(ppt出示课题、出示拼音加强记忆)

二、讲授新课

1、初读正音。(课件出示古诗词、红色字体强调读音)

①、指名读古诗,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篱(lí)落、径(jìng)、未(wèi)

②、全班齐读,读准生字词,读通读顺。

2、再读,划节奏。(在PPT中用粗体斜线强调节奏)

古诗的朗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应该注意节奏,要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③、学生自己读古诗,找节奏(注意:不能将词语拆开)。

④学生展示,教师指导后全班带着节奏再来读古诗。

⑤古诗的节奏不但能读出来,我们还可以用手拍出来,教师示范,学生试读。

⑥打节奏、齐读。

3、读古诗、想画面。(PPT出示范图、用箭头强调诗文中描写景物的词)

①、同学们,古诗不但有韵律美,它蕴含的画面也很美。人们常说:“古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你们能把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找出来吗?

②、学生展示,教师相机简笔画、贴图、板书。

前两句的景物:篱落、径、树头、----静态

后两句的景物:儿童、黄蝶、菜花----动态

③、写法:动静结合、白描手法

4、抓重点词,理解诗意。(PPT出示诗文,由黑色字体转变为红色字体,强调重点词)

①、深:创设情景理解深远和深坑的区别,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深是深远的.意思。

②、未成阴:出示组图让学生选择符合诗意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明确此诗描写的季节,引出“菜花”。

③、急走:快跑。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走”的意思。

拓展:(想像说话)

当孩子们在追黄蝶的时候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动作,嘴巴会不会闲着,心里又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④、诗中还有一个字写出了孩子们好胜、不服输的性格,你们能找出来吗?——“追”与前问照应,将儿童天真烂漫、不服输的性格跃然纸上,使人物形象惟妙惟肖。

5、检测:熟读成诵。(ppt出示范图,箭头指示提醒孩子背诵古诗)

①、看画面,读古诗。

②、看画面,背古诗。

三、总结本课学习古诗的方法——“五步品诗法”。(PPT逐条展示总结的背诵方法。)

1、初读正音。

2、再读,找节奏。

3、读古诗、想画面。

4、抓重点词,理解诗意。

5、看画面,背古诗。

同学们,你会用“五步品诗法”来学习古诗了吗?

四、拓展训练:(课件出示古诗)

用“五步品诗法”学习古诗《江雪》。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五、作业:(课件出示)

古诗词是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希望同学们运用“五步品诗法”学习背诵更多的诗词。

六、板书:(简笔画)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 一径树头——静

儿童 黄蝶 菜花——动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篇2

设计理念

学习古诗重在诵读感悟。但仅有感性的认识会使古诗感悟陷入臆想的泥沼。古诗教学中,让感性悟与理性学相结合,让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联系已学诗句,明析必要语言知识,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定能使古诗学习理趣并存,从而感受诗、画、话、语的魅力。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正确书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学习根据诗句说故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初夏荷塘》画面;课文放大插图;适合配古诗朗诵的相关乐曲。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解诗题

1.看图说话。出示《初夏荷塘》图。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景色。

2.看图背诵。图上的景色让你想起了哪一首诗?请你背诵给大家听。(学生背诵《小池》)还记得写这首诗的诗人是谁吗?(杨万里)

3.揭题。今天,我们要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4.认读“宿、徐”。(注意指导把“宿”的平舌音读正确)

5.解题。你在哪里见过这两个字?知道它们的意思吗?(预测学生在招牌上见过“宿”,引导理解“宿”就是住宿、投宿,这里的“店”就是住宿的客店,就是现在的旅馆、酒店。学生在同学等人的姓名中认识了“徐”,引导理解“徐公”指一位姓徐的老人。)请你说说这题目的意思。(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

6.读诗题。现在请你根据明白的意思把诗题读正确。(指导根据意思停顿,读好诗题)

【设计意图】古诗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是一种快乐的展示过程,从这样的兴趣点出发引入新诗的学习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而让学生把诗题生字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利于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培养能力,同时也降低了诗题理解难度。

二、看图初读知大意

1.故事入诗。那一天,杨万里吃过午饭,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后门外,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色。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小朋友们自己去读读课本中的诗句,把生字圈出来,把诗句读正确。(读后交流,把生字“篱、疏、未”读正确,把诗句读正确。指名读,齐读。)

2.了解景物。自由读,杨万里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看看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

交流。(预测学生能从诗句里发现写到的景物有“篱”“树”“花”“儿童”“蝴蝶”;从图中还能看到田边小路。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指导理解:“篱落” 指的就是篱笆;树头是指树枝上。小路就是诗中所写的“小径”,联系《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

3.再读诗句,读通顺。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为下一步的学生编故事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与情境营造,也为学生打开了学习古诗“欣赏风景”的小窗。从诗中找景,再与图对应,能使学生快速把握诗的主景,领略诗中风光,在潜意识中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难点理解明诗意

1.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呢,看看图,说一说。

( )的篱落

( )的小径

( )的儿童

( )的蝴蝶

( )的菜花

( )的树

2.读诗句,诗句分别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说一说。(交流:指导图文对照了解“疏疏、深;指导联系“花落知多少”理解“花落”;看图并根据语境强调“走”在古时指的`就是跑。)

“无处寻”用你自己的话该怎么说?在学过的哪句诗句里也有“无”指“没有”的意思?(回想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泉眼无声惜细流、乡音无改鬓毛衰。)

3.再读诗句,读好节奏。

【设计意图】诗句的感悟必须以正确的字词理解为基础,在理解过程中,摒弃教师的独白,让学生联系前几学期所学的诗句,并辅以画面帮助,在联系中发现古诗理解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梳理了知识,掌握了语言规律,使学习有规律可循。

四、吟吟诵诵入诗境

1.我们读着诗句,就仿佛跟随诗人杨万里欣赏到了田园风光,请你把欣赏到的景色说给大家听。(交流说诗句的大意,不求统一: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深长的小径,树上的花儿谢了叶子还没成阴。儿童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蝶儿飞进菜花丛中没法找寻。)

2.看着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情景,诗人杨万里会想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把最喜爱的最有感受的诗句读一读。(预测学生有个性化的理解:色彩明艳,景色美丽;儿童天真,蝴蝶活泼,生机盎然;径深人少,田园清幽。)

3.配乐读诗。(播放古筝曲)这是诗人的感受,更是大家的感受,请你随着音乐把诗诵读一番,读出自己的感受。

你能看着图吟诵给同学们听吗?(指导有感情背诵)

【设计意图】入诗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交流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因此安排了说诗意、入诗境、抒诗情环环相扣的步骤。

五、图文对照编故事

1.这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但在诗人眼里不仅仅是一个镜头。你仔细看,你能看到这个追蝶的孩子脸上的表情吗?黄蝶停停歇歇又是怎样的情景,那孩子会怎么想怎么做?展开想象,说给同学听听。

(附片断:这时,从小路的远处,跑来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他正在追赶一只黄色的蝴蝶。黄蝶儿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好像故意与他捉迷藏。追了一会儿,黄蝶儿大概也飞累了吧,它停了下来,歇在路旁的篱笆上,小男孩也停住了脚,眼睛紧盯着蝴蝶,一边用袖子去擦脸上的汗珠。诗人这时仔细地打量起眼前的小男孩:圆圆的脸上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透出他的天真和可爱。淡紫色的短褂,蓝色的长裤在暮春的田野里显得更加艳丽。说时迟,那时快,小孩双手一拢,猛地朝蝴蝶扑去。可是还没等他把手合拢,那蝴蝶已机灵地扇动翅膀,飞进油菜花丛里去,再也找不到了。看着那一片金黄的菜花。小男孩非常懊恼,满脸的不高兴。他瞅了诗人一眼,便蹦跳着跑开,去寻找新的快乐。)

2.课外作业:这一句诗,就是一幅画,就是一集故事,请你先把诗背给爸爸妈妈听,再把诗句编成故事说一说。

【设计意图】诗句的学习并不只是掌握一首诗,以诗为媒介开展听说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深化了诗的意境,使诗境丰满,境入人心。同时,课内的指导使得课外作业难度降低,利于学生真正落实。

六、学习生字做诗卡

1.指导书写“未、追、店、菜、宿”。

2.摘写“诗画卡”(诗一首,画一幅,制作成随身可携带的“诗画卡”)。

【设计意图】制作“诗画卡”是一种综合性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并与美术学科相整合,强化诗的美育功能。这一过程还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形成自主学习古诗的习惯。

【特别建议】

本设计强调古诗学习的理趣结合,在教学中要讲求“自然”。学习中的“自然”形态从何来?从教师尊重学习规律中来,尊重学生的个性中来。

1.读得“自然”。诵读的自然在于各个学习时段安排不同形式的读,读出质量。初读时要读,指名读,听读,齐读,把字音读正确,把诗句读正确;理解诗句时要读,默读,落重音读,把停顿读正确,把节奏读正确;吟诵时要读,配乐读,看图诵读,把诗意读出来,把情感读出来。

2.悟得“自然”。联系旧知讲求自然,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地想起学过的诗句,在自然而然中享受知识的魅力和学习的快乐;图文结合讲求自然,切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需要帮助时引导学生看看图,在部分学生关注时一起分享“成果”来看看图学一学;感受诗情讲求自然,诗人有诗人的情,读者有读者的情,时空不同,老少有异,只要个性的理解来自于对诗意的正确把握,来源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一切情皆可融入那明艳的“暮春扑蝶图”中。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篇3

一、绘一幅彩画

学习古诗,必须设法引导学生把诗句变成一幅风景画或生活画,展现在眼前,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宿新市徐公店》就是一幅村童扑蝶图。它用斜线、直线、曲线、弧线(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描绘出儿童扑蝶的背景。在这首诗中,色彩也非常鲜明。诗人描写色彩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点明(黄蝶),更为巧妙的是间接写,不写绿叶而绿叶自现,不写菜花颜色却见黄灿灿一片。

1.我们要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你觉得每行诗要画哪一些景物呢?

(篱落 一径 枝头 儿童 黄蝶 菜花)

2.在这些景物中,蝴蝶要画成黄色的,请你认真读诗,想想“枝头、菜花”要画成什 么颜色,为什 么?

(从“花落”“未成阴”看出诗人描写的是暮春时节,枝头缀满的应是嫩绿的树叶;从“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明白菜花是和蝴蝶同样的颜色,黄黄的。)

3.自由读诗,学生动手绘出一幅彩画。

二、演一出动画

学习古诗,要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这就要调动各人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又一定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丰富到画面中去,抓住诗人笔酣墨饱着力渲染的地方,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把学生深深地引入诗的意境。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全诗的中心画面,儿童急走追蝶,蝶又飞入菜花,它不是一瞥即逝的情景,而是持续进行的活动,生动地表 现了孩子们的天真活跃,充满了童趣。怎么样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其中的乐趣呢?

1.学生想象诗人看到的儿童追蝶之景。

配乐,教师启发:

这天,阳光灿烂,菜圃边围着稀稀疏疏的篱笆。一条小路长长的,伸向远方。树枝上的花已经落了,嫩绿的叶子缀满枝头,丽日当空,微风轻拂,地面上树影斑驳。黄黄的蝴蝶飞着……,儿童追赶着……,蝴蝶飞入了菜花……,菜花旁的儿童……

2.诗人看到的情景,你看到了吗?请你演一演诗中的儿童,追蝶时他可能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教师可预先准备教具:用纸剪一只黄蝶,取一段细线,一端固定在蝴蝶上,另一端固定在一根细长的木棒上。此刻老师手捏着小捧扮演蝴蝶。)

(1)黄蝶:飞——入菜花。

儿童:追(强调“急走”)——寻。

(2)谁愿意再来演一演,不过,表演得要不一样, 特别是寻不到蝴蝶后,儿童还会怎么样要表演出来。

黄蝶:飞——歇——入菜花

儿童:追——小心捉——寻

(3)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扑蝶法,你还能演出不同的特点吗?

(注意强调不同的'个性,如寻不到黄蝶,有的搔头,有的跺脚直嚷嚷,有的哭着回家……)

3.同学们想象的这幅立体的动画,诗人只用了哪几个重点词来写呢?

(急走 追 无处 寻)

4.诗人也被这幅动画深深地吸引住了,此刻,他会怎么想呢?有感 情地朗 读、背诵。

三、展一片天地

小学语文课本每册选入古诗不多,教师可以采用“以诗引诗”的办法,选择一些与课文相关或相类似的诗篇,为学生拓展一片阅读的天地。

1.总结并完成板书。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

诗 宿新市徐公店

情 爱

画┌画:篱落 一径 枝头 儿童 黄蝶 菜花

意│彩画:黄 (绿) (黄)

└动画:急走追 无处寻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挂图

生字卡片

小黑板

2、查找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字音

1、自己读读两首古诗。

2、指名读古诗,读后评议。

3、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多种形式读,掌握字音。

重点字音:

宿

4、再读古诗,读正确、流利。

三、朗读感悟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2、小组朗读

个别读和齐读结合,看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随机解决学生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小组赛读

注意鼓励有个性的朗读。

4、教师范读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5、学生美读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6、畅谈发现

你对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有什么新的发现?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发现,自由表达。

7、启发感悟

感悟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

8、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9、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四、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背诵两首古诗

二、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

(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字。

3、组词识字。

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

如,离——篱

味——未

三、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

本课9个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

荣;平舌音:菜

宿

。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仔细观察。

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沟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沟的拐弯处要圆润。

4、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篇5

【背景挖掘】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出色诗人,主抗金,正直敢言。诗与尤袤、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家。著有《诚斋集》。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初夏睡起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知

1.画出不理解的字、词进展讨论,初步理解诗句意思。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二、串联品析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讨论交流。

3.齐读诗句,体会诗境。

4.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5.指名读全诗,齐读。

(二)串联展示,读活诗词

1.春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

2.春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3.春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4.春水————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5.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6.春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7.春景————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8.春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9.春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0.春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三〕吟诵成韵,体味意境创设情境,播放优美的古典音乐,配乐朗读两首古诗,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板块赏读

1.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2.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3.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唐】愈

4.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四、学以致用

赞美春色的词语:春暖花开、春风送暖、春风拂面、春意盎然、百花盛开、回春万物复、万木争春、万象更新、万紫千红、阳春三月、乍暖还寒风和日丽、和风细雨、鸟语花香、气象万千、欣欣向荣、莺歌燕舞

五、填诗赋词

写一首描写春天儿童活动的.诗。

六、课外延伸,引导练笔

以“捕蝶〞为题,按这首诗三、四句的意思进展改写,描写捕蝶的场面,要注意动态描写,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进展想象发挥。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枯、荣”等七个生字,会写“未、追”等九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描绘的美丽春景。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1.让学生观察路边、田边、河边等处的野草。

2.生字卡片,课文插图,自制图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3.学生课前查阅有关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资料。

第一课时《草》

教学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建议与评价

谈话

导入1.指导学生回忆并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

2.出示小草实物,问:你在哪里看到过草,它的一年四季有什么特点?

3.揭示课题。

4.课前预习反馈。1.学生抢答背诵。

2.交流自己观察到小草长

的地方,所知道的小草特点。

3.齐读课题。

4.生生、师生共同交流查找有关诗人或古诗的资料。

初读

古诗提出要求:

1.借助课后拼音把古诗练读

三遍。

2.划出生字读一读,再放入

课文读正确。1.按要求自读。

2.同桌互读。

精读古诗,理解

诗意1.出示课文插图,师配乐范读。

2.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3.出示自制图片,帮助理解

“离离、枯荣”的意思。

一幅是荒原上野草繁茂图,

一幅是冬天野草枯萎图。

请把第一句和第二句放到相应的图片下。

4.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

5.出示图片,你能看着图把这首诗背下来吗?1.听师范读,跟读。

2.质疑:“离离、枯荣”的意思。

3.连图理解。

4.用自己的话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

5.小组交流对草的感想。

6.全班交流。

7.有感情地读古诗。

8.看图片试背。

学写

生字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

2.范写指导。(未、荣、烧)

3.巡视指导,适当纠正,

表扬好字。1.学生认读,并说说识字方法。

2.观察后说说书写要注意什么。

巩固

练习出示不完整的古诗:请你把这首古诗补充完整。补充古诗。拓展延伸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课后

“我知道”中的内容,把《草》这首诗的后四句背下来。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建议与评价

激趣

导入1.检查《草》的背诵情况。

2.出示课文插图:你看到了哪些东西?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幅图吗?1.小组比赛背诵。

2.观察图,说图意。

自主学习,体会感情1.帮助回忆学习《草》的方法:先读几遍,然后划出不理解的地方,用查字典或看图或问他人等方法理解,最后体会诗意。

2.请你用上节课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学习。

3.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相机引导。重点理解“疏疏、急走”的意思。

4.出示插图,配乐范读。

5.出示诗句条,请把每句诗贴到图相应的地方。1.回忆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

3.小组汇报。

4.听范读,跟读,小组比赛有感情朗读。

5.贴诗句条,根据画面理解古诗。

熟读成诵1.出示插图,你能根据插图背古诗吗?

2.你能有感情地背吗?1.看插图齐背。

2.个人展示背。

3.配乐有感情背。

指导写字1.出示生字卡片,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有哪些地方要注意?

2.你希望老师写什么字?师范写。(菜、追)

3.巡视指导。

4.展示个别作业。1.学生观察后说自己的认字方法,及注意点。

2.练习书写。

3.评价个别作业。

拓展延伸读了《宿新市徐公店》,看了插图,你能编个故事吗?回家编给爸爸妈妈或小伙伴听。

6、古诗两首:《草》《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汇报学生查找的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

二、朗读感悟

2.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教师随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教师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4.引导学会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情感,培养想象力。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5.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6.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三、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