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渔歌子》教学设计

2025/11/12教案

此篇文章《渔歌子》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1

主讲教师姓名:x

讲授内容:

四(年级)

语文(学科)

人教课标版(教材版本)

课目:

渔歌子

知识点

领悟诗词的情感 (课目/知识点/主题)

教学类型:

√知识讲授 □ 解题演算 □ 问题答疑□ 创意实验 □

学习活动:

拍摄模式√知识讲授型微课——教师在演播室以讲授为主,结合屏幕演示、板书等活动完成某个知识点的教学

□ 屏幕录制型微课——对于数理化等注重逻辑推理和过程演算分析的教学内容,只录制教师的讲解声音及屏幕内容演示过程,以便于学生的学习

课程简介:

(一段话,一般最多不超过150字,课程 简介以文字形式出现在微课主体内容之前) 《渔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意境优美的词。根据四年级学生悟情悟境方面的欠缺,本微课采用“以法导学、以读促情”的教学方法,通过抓关键词来品味、想象、领悟词中的意境,走入文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微教案

(另纸附)

讲授配套的PPT

(另行提供PPT文件)

微练习

(另纸附)

微反思

(一段话,一般不超过300字)本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环节中,我采用“读、想、悟”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调动学习的热情;同时抓住“白鹭、桃花、流水、鳜鱼、不须归”等词语作为悟情的切入点,读中想象画面,词画交融,从而顺利进入意境,体会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再结合诗人背景来深入领悟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理念]

本设计力图以赏画的形式,吟诵的方式,想象理解词的意境,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以求达到对《渔歌子》的理解更加饱满的。

[教材分析]

《渔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情分析]

在本册第一组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与词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学习过《忆江南》。所以对词虽然不熟悉,但也已经存在一个初步认识。加上古诗学习已经数不胜数,而词与诗的学习大相径庭,重在体会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之美,以及词人所表达的情趣。所以只要引导得法,难度不大。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热爱自然山水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会词的吟诵,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读出词的韵味,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了解作者,揭示课题

1.趣谈名字的来历。

2.了解张志和:刚才,几个同学介绍了自己的名字,今天我们一同去认识一个人,看老师写他的名字(板书:张志和)。你了解他吗?猜猜“张志和”这个名字是谁起的。介绍张志和。

(设计意图:师生趣谈自己名字的来历,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又与导入新课巧妙地结合,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词(板书:渔歌子)。指名读,齐读,着重评价“子”的读音。

4.谁知道词和诗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词的句子长短不一,而诗的句子比较工整)就和同学们有小名一样,人们根据词的句子长短不一这个特点,给词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小名——长短句。

二、诵读词文,初感词义

1.自由诵读,要求:读通顺读准确。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以联系课文注释、插图想一想。

2.指名诵读,齐读,相机正音、评价。

3.同学们已经读得很准确了。朱老师觉得呀,词要读出韵味来,还要注意节奏。你听。想试着读一读吗?个别读。齐读。

4.交流反馈:这首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或者,读完这首词,你有了什么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诗词教学,贵在一个“诵”字,意境、情趣全是诵出来的。交流反馈对词的整体感受,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词。为全词的学习奠定一个基调。)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一)读出词中的景物。

1.这首词虽然只有27个字,却藏着很多景物。请大家默读《渔歌子》,把你看到的景物圈出来。

2.学生交流、书写。

(1)你看到了哪些景物?有补充吗?好的,同学们都看看自己的课本,这些景物是不是都圈出来了?

(2)黑板上的方框就是一张画纸,请两位同学合作,把这些景物工工整整地写到黑板上,想想它应该写在什么位置,看上去才更像一幅画。

(3)其他同学也把这些景物写在自己的白纸上(教师提醒写字的姿势。小结写字情况:评价书写是否端正、规范;评价写的位置是否美观)同桌互相看看对方写得好在哪里,哪个景物写得很有创意,可以在边上打上一个五角星。

3.学生朗读。张志和真是了不起,短短27个字,写出了这么多景物,让我们把这些景物带到词中,去读一读吧。

(二)读出词中的声色。

1.张志和不仅是一个诗人,而且还是一个画家。唐代著名书法家、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这样夸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这首词就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画。下面就请同学们伴随着音乐一起走到这画里头去。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还想到了什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走到这画里头去。此时,你就是悠然自得的张志和,会有一个怎样美妙的世界展现在你的眼前呢?(播放音乐)老师范读《渔歌子》。

2.谁想说了?谁有感觉了?先说给同桌听听。(结合学生的发言,给板书方框里的字配上简笔画。)

3.青山依依,白鹭悠悠,桃红柳绿,流水潺潺,鳜鱼欢腾,多么动人的画面啊,你们能把这种画面读出来吗?自己先试一试——指名朗读。

(设计意图:溶词于故事、历史之中,不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更丰满了对词的认识。在配乐想像、反复吟诵、如画板书的合力作用下,一幅有声有色,情景交融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渗透进学生的身心。)

四、走近山水,贴近词人

1.这样的美景,你愿意回去吗?你们舍得回去吗?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啊!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流连于山水之间,所以,他才能无比深情的写下——(引读《渔歌子》)。

2.可是他的一个哥哥——张松龄怕他在外流连忘返,惹出麻烦,就针对张志和的《渔歌子》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出示: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

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教师范读。

3.师生劝答,再品词意,再识词人。

有没有同学知道哥哥张松龄写这首词的目的是什么?(劝弟弟回家)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还”)

是的,这是哥哥在劝弟弟回家啊,现在老师就是这位仁兄,来劝一劝:

师:贤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4.讨论:为何不归?(学生如果说不到张志和喜欢这样悠闲自得、快乐平和的生活,教师就接着引导: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明争暗斗,一心向往大自然无忧无虑的生活,据张志和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描述,张志和垂钓时的鱼钩是不放鱼饵的,这样是钓不着鱼的,他却认为自己钓着了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对于张志和来说钓不钓得着鱼,并不重要,他要的只是……那份悠闲自在的心情。

5.引诵《渔歌子》。

看来张志和是不会回去了,他的另一个哥哥张鹤龄在湖边为他盖了一间茅草屋,让他每天都可以安心地过着垂钓的生活。从此以后,张志和每天清晨,推开窗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引读词一二行);他打开房门见到也是——(引读词一二行);这样一来,他每天过的都是怎样的生活——(引读词三四行)。

(设计意图:词人“心志平和”的生活追求,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讲,理解是一大难点。引入两个哥哥的相关典故,引导学生反复的对答、引读、角色体验。一步一台阶,在无痕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到达预设的高度。)

五、对比拓展,升华情感

1.出示另一首《渔歌子》,学生自学感悟。

2.交流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这就是乐而忘寒,乐而忘归。他选择了斜风细雨不须归,他选择了醉宿渔舟不觉寒,张志和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只羡神仙不羡官。此时,他的内心一定充满了(快乐,悠闲自在)。让我们一起自由自在地读读或者背背这首词。可以把你的表情、动作带进去。

(设计意图:每篇课文只是一个凭借,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另一首《渔歌子》的介入,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使他们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

六、哼唱歌曲,布置作业

烟雨蒙蒙中,从远处传来了这首《渔歌子》。古时候词就是用来唱的。同学们想不想跟着唱一唱。伴随着这首美妙的音乐,我们就要结束今天这堂课。同学们可以继续去了解张志和,找找其他几首《渔歌子》读一读。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张志和

龟龄

松龄

鹤龄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

3、理解《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课时: 1

板书设计

渔歌子(词)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江南春》背诵情况。

二、学习《渔歌子》

1、简介作者。(可以播放视频)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能够背诵的就把两首词都背下来。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作业设计——探究活动

1.自学自解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江南春》和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选择描写春天的诗词来学习。

2.同学之间交流自学情况。

3.读一读、背一背。

《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中,我紧抓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词的意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现美景,体会诗中美景

词中所描绘的江上渔舟,两岸红桃,雨中青山,天空白鹭,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图片、录相充分地让学生进入到景美人爱的意境,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气氛

课堂是师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个领域,而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又取决于课堂的气氛,因此我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学生也在笑声中、沉思中、感动中一起领悟。

三、谈话交流,拓展加深体会

以往教学诗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这样显得呆板而枯燥,我先让学生读词圈出景物,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再通过想象画面对词入座落实了字形、词义,整体结合起来,又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再让学生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内容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而结尾的拓展,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抓住重点的字词进入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比也更加深对该词的理解。

四、悟写结合,拓宽想象空间

一篇教材要尽量大的发挥它在本位上的教学价值,而该词就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从单调的字面表达到色彩明丽的直观画面,从枯燥的文献资料到词中对话的深刻体会,这都是学生发挥想象,让思想深入其中的过程。为此,我在课上积极让学生图文结合,充分展开想象,使每幅生动的画面内化为语言,很好的巩固了内化语言的功效。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鳜、箬、蓑”。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资料、看注释的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词所展现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感受词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思,背诵《渔歌子》。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在平时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如:《春晓》、《咏柳》、《早春》、《晚春》等。大家有没有发现今天所学的这首古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是不一样的?这是一首——词。什么是词呢?【课件出示】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渔歌子》。(板书题目)

3、解题:渔歌子,词牌名,也是题目,其意思是渔夫捕鱼时哼唱的歌曲。

4、了解诗人及背景: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补充,最后【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一)、【课件出示古诗并范读】

(二)、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的读音)

2、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词中的读音。(塞:sai sai se )

(三)、检查指导朗诵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都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全班齐读。

(四)、读中想象,理解词意。

1、学生默读,思考: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物?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板书)

2、指名反馈学习情况。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聆听,闭目想象画面。交流:学生结合插图口述自己想象到得画面。

4、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1)、学生交流自己理解的诗句及不懂得地方。

(2)、教师相机指导,指名说说词意。

(3)、教师归纳,【课件出示】词意。

(五)、探究质疑,领悟情感。

1、这首词中的渔翁为什么在这样的雨天还不想回家呢?词中的渔翁到底指的是谁?(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小结)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引导,【课件出示】诗人的思想感情)

3、我们曾学过一首古诗《江雪》【课件出示古诗】,这首诗中的渔翁与这首词中的渔翁有什么异同?两位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样吗?(不愿;不舍)

三、读中感悟,升华情感。

1、诗是作者的心声,我们可以从诗的字里行间感悟诗人的内心情感。现在,请大家带着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江南春色的赞美之情,在美妙的音乐中,有感情地朗诵——《渔歌子》。

2、(配乐)学生朗诵,当堂背诵。

3、欣赏歌曲《渔歌子》。【课件出示】

4、师:同学们,让我们从美妙的音乐中回到现实。再美的诗、再美的音乐都无法与大自然中的春天相媲美,我们赶快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用我们的笔去描写春天吧!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3、体会诗中所表现的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感受词的音乐美,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的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意境,导入课题

1、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放松一下,请你看看画面,猜猜是哪首古诗,背一背。(课件出示:《江雪》《忆江南》《小儿垂钓》)

2、教师:同学们积累的.古诗真不少。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诗歌中其实有一首是不一样的?(词)那什么是词呢?(词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唱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

3、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渔歌子》。(课件出示古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诗词积累,巩固诗与词的区别,进一步了解词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创建学习古诗词的氛围,初步入情入境。】

4、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5、了解作者及背景: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再进行补充,最后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年轻时在朝廷过个官,后因仕途不顺而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与颜真卿等为好友。擅长歌词,能书画、击鼓、吹笛。作品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渔歌子》这首词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设计意图: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课上借助搜集的资料,有助于学生对诗人及写作背景的了解,为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一)、课件范读,营造气氛。

(二)、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蓑”的读音。

2、巩固字音,记忆字形,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词语的朗读教学是理解一首词的基础,每一首词都有自己的意境,这些意境正是由这一个个的事物组构而成的,读词语便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这些事物,为下一步对诗词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检查、指导: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读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男生齐读,女生齐读,最后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利用多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自读自悟,由浅入深地激发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诗词之美。其实,这也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读通,读出节奏和韵味,不仅是让学生在读中去体悟,更是通过朗读、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能达到背诵。

3.指导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会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语言的丰富意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了解词牌及词。

1.我们说,唐诗宋词,它们代表的是我国古代语言文字艺术的巅峰。我们在这学期曾经学过一篇词,还记得吗?“江南好,……”

2.多么美的江南春景啊,以至于白居易直到晚年都对这样的景色念念不忘。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新词。

板书:渔歌子。读一读。这是个词牌名,词的格式有一千多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一般,它与词的内容没什么关系。但《渔歌子》这首词却和《忆江南》一样,词牌刚好是词的内容的体现。再读读这个词牌。

3.从这个词牌,你读出了什么?(引导体会“歌”)“歌”的是什么?再读。

二、读会。

1.来,孩子们,咱们一起去看看,张志和为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一副画面。老师相信你们的自学能力,咱们先自己读一读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吧。读诗吟词得讲究字正腔圆。开始吧!

2.指读。点评。(板书:塞、鳜、蓑)

3.知道吗,词最初是用来配乐的,是用来唱的,咱们现在边打拍子边歌一曲。(上阙)点评,鼓励学生的创造力。

4.古人将脚打节拍称为“踏歌”。不是有“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诗句吗?来,今天,我们也来踏歌。读(下阙)。点评。

5.所谓“手舞足蹈”,这是情到深处、兴致高昂的一种表达。起立,手舞足蹈,读。

三、读懂。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张志和,唐肃宗时有名的才子,不仅是诗人,而且还是画家。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渔歌子》,你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这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板书:春天)

是啊,这一定是春天。读(春的喜悦)。还从哪里可以看出呢?

斜风细雨,这是春天特有的柔和的景色啊。读(柔和)。

草长莺飞,百鸟争鸣,这是春天了。读(两行)。

是啊,只有新鲜的竹叶和草,才是青绿的,才可能有“青箬笠,绿蓑衣”。读(两行)。

春天来了,青山、绿水、白鹭、红花、青箬笠,绿蓑衣,单看这颜色,张志和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热闹的春天美景。

3.渔翁想回去吗?哪里说了他不想回去?是啊,不须归。不须归就是不想归,不愿归!(板书: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呢?

4.美!说得好!(板书:美)现在,你就是渔夫,你来吟一吟这首词,看看,你觉得什么最美?

第一行:读。你看到了怎样的“白鹭”?(课件)从“白鹭”联想到了什么?不是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说法吗?试读,看看,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指读。指导读。(心胸开阔、意境高远)

青山为背景,映衬着高翔的白鹭,真美!难怪渔翁“不须归”!

第二行:读。

看、怎样的桃花?(追问)(艳若朝霞)闻、怎样的桃花?听,怎样的流水?(缓缓的,淙淙的,粼粼微波)(课件)是这样吗?桃花夹两岸,流水绕青山。这一静一动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再看看,水中有什么?怎样的鳜鱼?由“肥”你仅仅想到的仅仅是大吗?还想到了什么?(味道鲜美)汉字真巧妙,一个字,就使人增添了无穷的想象。水中还有什么?试读,指读,指导读。

这一行中的景物真多!想要读好,可真不容易,谁再来读读?

读。景美,物美,真是“不须归”!

后两行:读。

看看,“箬笠,蓑衣”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穿戴?箬笠是渔翁的箬笠,蓑衣是渔翁的'蓑衣,此时,渔翁已融于山水,融于画面,也成了画的一部分。读。

杜甫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微风徐来,细雨濛濛,真美!试读。再读。

能在这样的美景中垂钓,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啊!若你是渔翁,你会怎么想?读。

(课件)青山、绿水、白鹭、红花、斜风细雨,以及和景物已融为一体的渔翁,这样的美景,这样无拘无束的心境,真是“不须归”啊!

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他向往的不就是这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吗?你是张志和,你是张志和,我也是张志和,咱们都来当当张志和吧!指读,指导,范读(课件),试读,齐读。

四、内涵升华。

1.张志和所处的唐肃宗时期,唐朝已经在走向衰败,张志和看不惯当时官场的黑暗,于是辞官而去,隐于江湖。词中的渔翁其实就是——(……)

2.张志和有个哥哥,觉得弟弟才华横溢,不施展很可惜,于是也给弟弟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也是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课件)所谓“一唱一和”,这“和答”是对张志和《渔歌子》的回应。

读。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

你怎么知道的?一个字(还)。

我就是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也来催催你们,看你们能不能用词中的语句来回答。

师生对吟。

为何不归?(重复)

3.好一个留连忘返,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据他的好友书法家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没有鱼饵,能钓到鳜鱼吗?

但他却说自己钓到了很多。他钓到了什么?

志和志和,心志平和(板书)。隐于山水,才足以淡泊明志;隐于山水,才能够宁静致远。

4.同是垂钓,我们曾学过的柳宗元的诗《江雪》(课件)和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又有何不同呢?咱们一起来品味一下吧。自己读这首诗。

有什么不同?(体裁、季节、心境)读《江雪》感受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5.看来,张志和比柳宗元更豁达乐观啊!据记载,张志和,终身没再做官,他祭三江,泛五湖,移情山水。他的这首词还流传到日本,对日本的诗词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6.让我们再读《渔歌子》,(课件)体会一下春暖花开的江南美景,体会一下张志和超然化外,自由自在的心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