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劳动人民勤劳、质朴、忠厚、善良而又有所追求的优秀品质。
2.体会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选材剪裁的好处。
3.学习本文平实、质朴、充满深情厚谊的语言。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的能力。
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了解人物形象。
3.教学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学生体会故事的寓意: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美好愿望,体现了劳动人民不畏困难,永不放弃追求的精神。
《台阶》中的父亲在某种程度上与愚公的形象相似。
板书课题──台阶
本文是一篇小说,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小说的基础知识。
二、学生快速的阅读课文,注意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注意下列词语的形、音:
门槛、烦躁、晌午、瞬间、尴尬、烟瘾、黏性、涎水、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2)使用第三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
要区别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不同的写法。举例:
某某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的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集台阶,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三、明确小说的结构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本文是一篇结构完整的小说,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分析本文的结构:
开端: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
发展: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高潮:终于造起了有九集台阶的新屋。
结局:新屋落成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理解人物形象;
与《背影》比较分析
教学过程:
一、理解人物形象
问题探究
1.父亲为什么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从那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慕?表现出父亲怎样的性格?
2.父亲为了建造新屋以及台阶做了哪些准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3.作新屋和造台阶时父亲是怎样操劳的?划出这些句子,体会父亲的性格特征。
4.台阶造好以后父亲有哪些表现?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理?
5.为什么新台阶造好了,父亲反而感到处处不对劲?
小结主旨: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台阶》暗寓了中国一般农民人生的奋斗过程。
二、写作技巧探究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集青石台阶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2.为什么造新屋的主体工程写的简略,造台阶反而写的.详细?
3.文章较详细的写了父亲的脚板的泥沙以及洗脚一节,似乎与文章的中心无关,可以删除吗?
小结:本文选材精当,详略有致
凡是与台阶有关的内容不惜笔墨,尽情挥洒,而与台阶无关的则惜墨如金,有的点到为止。
三、比较分析
《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请分别说说这样写得好处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小结:这两篇文章所写的事情,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是作者却能挖掘深邃的内涵来。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体会意蕴,从中受到教益。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2
【文本研读】
细读《生物入侵者》,掘其文本特质以下:
一,词语如“移民”“生物入侵者”“天堂”若干,披引号于身,齐聚一文,构成“华丽阵容”。“服饰"标明,这些词语在句段中并非用其本义,表其本身,而是用其比喻义,身份是客(喻)体,是把别的事物比作了它们。这种带引号标识的打比方,除了兼有“生动形象”的说明效果外,更凸显表达的趣味性,简言之:有趣。
二,几个中心自然段,每每用核心句陈述说明要点后,立即举上例子给予支撑,一例二例三例,不一而足,让人信服十分半点无疑义。全文运用举例子十多处,其效果亦可简言之:有力。
三,本文虽为说明,但推出成语方阵,组成一道语言典雅的风景线。且看异国他乡安家落户为所欲为物竞天择……在语文课上赏玩美的语言风景是干自己的本分。语文课姓语,说明文概莫能外。
四,生物入侵系大话题,科学原理(知识)既有现实针对性,又有普及紧迫性。课文全举外国例,说外国情,不涉中国一言,不免有隔岸现火或远水不解近渴之疏离。有此缺口亦妙,我来补之,补之以本国我土入侵状貌 ,将课文内容简缩例子化,与鲜近新材料相并有机整合,由远而近,由人而我,激发虞思,培养科学精神,涵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设计】
一、导入——咄咄怪事(PPT展示)
老师现在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看到的一则新闻:一个老人到一家诊所就诊,讲了一件咄咄怪事,他在自家鱼塘捧水洗手,冷不防从鱼塘里跳起一条鱼咬到他的中指,并且死死咬住不放,他吓坏了,把鱼弄死,死鱼才松了口,就立马来诊所诊治。医生听了十分惊奇,一边给老人治伤一边问老人,这条鱼颜色鲜艳,非常好看,是不是?老人说是;你最近在鱼塘除了看到这种鱼,你养的其它鱼种很少看到了是不是,老人说是;这种鱼过去养在鱼缸里的,是老外鱼对不对,老人很惊奇说你怎么知道的,这是我儿子旅游时从国外带回来的,先是养在鱼缸里,我看它好看,想养在鱼塘里让它繁殖赚钱。医生说你鱼塘是死水还是活水,老头说是死水,与外界是隔离的,医生说还好,总算没酿成大灾祸。你的鱼塘保不住了,得赶紧上报渔业部门。老人问为什么?同学们也一定在心里问为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重要的知识,而后化解我们心中的疑问。
二、整体感知,体会成语之美,读懂课文(自然段)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1、回答导入中设置疑问:假如你是医生,你来回答老人所问“为什么?”
2、自然段标序读课文。
3、把课文中的成语找出来,说说在文中的意思,用其中两个或三个说一段话。
异国他乡 安家落户 为所欲为 与日俱减 在劫难逃
啸聚山林 五彩斑斓 束手无策 物竞天择 无动于衷
4、读懂课文(自然段)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读文填空:
第一部分(1):引出 ,并解说涵义。第二部分(2、3、4) :介绍生物入侵者之特征,重点说明生物入侵者_______ ____ _ 。第三部分(5):明确生物入侵者增多的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6、7)生物学家、生物学生态学界学者___ _ 。 第五部分 (8):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_________________ 。
读懂说明金钥匙:倒读课文一两遍,课后题目来考参。核心语句划划划,关键词语圈圈圈。(何谓核心句?指文章中的首括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结尾句、提问句和概念定义句等。)
根据上面理解明确说明顺序: 。
三体会重要说明方法的效果与作用。
1、对于作者的一些说法,比如第8段中“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措施”,你认可不认可?信不信?为什么?
明确:举例子的效果:具体有力 ,使人信服。
追问举例子的作用:运用的举例子说明方法,举 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 ,使人信服。
2,第3段和第8段放一起比较,加双引号的词语比较多。你更喜欢哪一段的说明的语言?为什么?
明确:加双引号的词语是打比方的新长相。其效果:生动形象,增加趣味。
追问打比方的作用: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 比着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增加说明的趣味。
3、同桌合作,寻找并体会课文中若干举例子、若干打比方,说明其作用。
四,回应导入,兴趣阅读:了解食人鲳及我国生物入侵的相关信息。
1、前面我们学习情绪高涨,效果显著。现在,我们继续关切并深入了解有关 《生物入侵者》的 信息。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这鱼到底是什么来头?在网络上,记者查到了和这条鱼一模一样的食人鱼的资料。这种食人鱼(英文名:Piranha)俗名水虎鱼、食人鲳,是南美洲食肉的淡水鱼。它们通常有15~25厘米长,最长的可达40厘米。食人鱼具有尖利的牙齿,据说能够轻易咬断钢造的鱼钩或是一个人的手指,非常凶猛。一旦发现猎物,往往群起而攻之。食人鱼群可以在10分钟内将一头活牛吃得只剩一排白骨。当地人用它们的牙齿来做工具和武器。亚马逊河、圭亚那河、巴拉圭河等河流是食人鱼经常出没的场所。
材料二: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外来物种通过邮包进入我国。有数据显示,今年1月~9月,我国各邮路口岸共截获禁止进境物品1.17万批次,其中检测出的有害生物达到1127批次……外来入侵物种的日益增多,使得我国外来物种入侵防控面临更大的压力。在日前于山东青岛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生物入侵大会”上,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生物入侵研究室主任万方浩研究员指出,目前我国确认的外来入侵物种已达544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由此造成的损失更是达上千亿元……目前入侵我国各类生态系统的外来有害物种已达544种,其中大面积发生、危害严重的达100多种。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中,入侵中国的就有50余种。
读了课文与上面阅读材料,你有怎样的触动与思考?生物入侵动物凶猛,作为中学生的你,你能身体力行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生物入侵者
说明内容 金钥匙
引出话题生物入侵者并解释 找自然段中心句
明晰例举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
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途径 找承上启下过渡句
专家对生物入侵者所持不同态度 找关键句与关键词
世界各国生物入侵者采取措施
说明方法
举例子 具体有力 使人信服
打比方 生动形象 增加趣味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3
一、设计说明
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承担着较重的文体知识的教学任务。讲文体知识是必要的,但不必系统、全面、集中地讲,在阅读过程中用到什么就讲什么,把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的知识,借助文体知识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特点,为后面的感悟、体验打好基础,从而帮助学生积累阅读新闻作品的经验。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一般特点和消息的相关知识。
2.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体会文章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4.体会消息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几句话:
(1)新闻,新闻,新闻姓新。
(2)今天的新闻是金子,昨天的新闻是银子,前天的新闻是垃圾。
(3)新闻要把真正好的说成好的,真正坏的说成坏的,有一分说一分,有两分说两分。
(4)失去了真实,新闻就失去了生命。
(5)新闻中即使有描写,也只是扣住一两个核心细节略加点染。
同学们想想,这几句话说明新闻有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概括总结。)新闻的主要特点是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洁(短、新、快)。今天我们要阅读的《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就是新闻的一种——消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这则消息是否符合新闻的特点。
2.整体把握
(1)从消息的结构特点切入
1851年,美联社的前身——港口新闻联合社第一次用电报传递消息,此后,为了抢发新闻,各报都用电报发稿。由于当时的电报技术还比较落后,经常出现故障,电讯常常中断,这就迫使记者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塞进报道的开头部分,久而久之,形成了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标题——准确揭示消息的主要内容,包括引题、正题和副题。
导语——概括消息中最重要的事实,一般包括五个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主体——具体叙述导语的内容。
这种结构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把次重要的内容放在稍后,依据材料的重要性依次排列,很像倒置的金字塔,所以被称为“倒金字塔”结构。
请同学按照消息的结构特点,分别找出本则消息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2)讨论标题的表达效果
有人说“读书看皮,读报看题”,本文的标题分为正题和副题,正题“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概括了消息的中心事件,“喜”字成为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副题“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突出了中国得票数量之多,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3)阅读分析导语
①快速阅读,抢答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②阅读思考:导语部分有没有五要素以外的内容
(4)把握主体的主要内容
主体叙述的就是导语的内容,为了避免重复,主体要注意变换角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概括一下主体的叙述角度。
①中国政府的态度。
②两轮投票的.情况。
③中国人民及国际体育界人士的反应。
(5)阅读分析:主体部分怎样表现“喜”?
(6)从情感表现切入
申奥成功的那一刻,举国沸腾,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这种喜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一找文章的哪些地方表现了申奥成功后国人的喜悦之情。
本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都表现了喜悦之情,但表现方式不同:标题——正题直接表达喜悦,副题侧面表达喜悦;导语——直抒胸臆,喜悦之情尽现;主体——借助细节点染喜悦。
3.重点、难点突破
(1)帮助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简洁明了、饱含情感的特点。
方法一:通过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特点请一位学生模仿播音员播报本则消息,其他同学体会他播报时重音和停顿的处理,并在课本空白处记下自己的体会。
朗读主要是借助重音和停顿来传递情感的,为了表达的需要,个别词句可以做一点技术处理,重音和停顿可适度夸张。在学生朗读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①第二轮就以过半数优势赢得了奥运会主办权。
②中国政府将信守在北京陈述报告中所作的所有承诺,并将尽一切努力帮助北京实现其承诺。
③北京应该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④该轮到北京办奥运会了!
方法二:设计替换练习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探究本文善用细节的写作技巧。
典型细节增添了本文的表现力,例如风度翩翩的何振梁“噙”住的泪水,“默默的”拥抱;刘淇要“永远保存下去”“刚才签字的钢笔”等。
四、拓展延伸课外学习活动:
搜集不同报纸报道同一事件的消息,比较其表达效果。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204-211页。本文内容包括五首词,都是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各首诗词的意境虽然有区别,但都是很有美感的,而且有的还包含着人生的哲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词名家及代表作。
2.诵读本文的五篇诗词。
3.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4.学习古诗词用语的考究和他的韵律美。
过程与方法
1.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2.通过展示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作品所描述的意境或者用笔把诗词中的画面画出来,看那位同学画得最接近于诗词的本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一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分析古诗词优美的意境,感悟其中的哲理,从中受到启迪,感受作者的豪迈奔放与婉约细腻,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词。
2.学习古诗词优美考究的语言。
3.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难点
1.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词中的一些深刻哲理和人生的真谛。
教学突破
1.制作,形象的展示一些作品的优美意境,让学生结合优美的画面感受诗词的境界。教师诵读古诗词,让学生感受作品的韵律美。
2.组织学生探讨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第一节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制作多媒体,收集有关作者的个人资以便向学生介绍。了解作品创作背景,使学生更容易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第二节课前,让学生复习上次课的内容,预习苏轼的《江城子》和李清照的《武陵春》。
3.第三节课前,让学生背诵前面学过的四首词,预习辛弃疾的《破阵子》。
学生准备
1.第一节课前,有感情的朗读本文中的诗词,标画出不理解地方,感受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用语的考究。
2.第二节课前,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背诵学过的两首词,预习下面的两首词。
3.第三节课前,背诵前面学过的四首词,预习辛弃疾的《破阵子》。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1.回顾诗词常识,转入新课。
2.介绍作者,交待写作背景。
3.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意蕴美、音韵美。
4.分析作者用词的精炼和考究。
学生活动
1.巩固旧知识,进入新课的学习。
2.了解诗词名家以及代表作品。
3.感受作品中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哲理。
4.学习诗词的用语,注意在习作中运用。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
二、分析诗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三、组织讨论,总结回顾(约 分钟)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1.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转入新课。
2.介绍作者,朗读作品。
3.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词。
4.回顾两节课的内容,总结归纳。
学生活动
1.检查知识掌握情况,进入新课的学习。
2.了解文学常识,学习朗读诗歌的方法。
3.感受作品的意境,分析其中的哲理。
4.总结两节课的收获。
一、朗读本文,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约 分钟)
二、组织学生分析诗词(约 分钟)
三、总结全诗,巩固提高(约 分钟)
教学步骤
(第3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1.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转入新课。
2.介绍作者,朗读作品。
3.引导学生,分析诗词。
4.回顾三节课的内容,总结归纳。
学生活动
1.检查知识掌握情况,进入新课的学习。
2.了解文学常识,学习朗读诗歌的方法。
3.感受作品的意境,分析其中的哲理。
4.总结三节课的收获。
一、朗读本文,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约 分钟)
二、组织学生分析诗词(约 分钟)
三、总结全诗,巩固提高(约 分钟)
本课总结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上的一朵奇葩。本文所选的几篇诗词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这些诗词不但有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而且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培养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
板书设计
诗词五首
望江南温庭筠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武陵春李清照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本文选的都是名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能比较高,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联想,仔细体会和揣摩每首诗的意蕴,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日后的诗词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拓展他们的探究能力。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请给下面词语注音。
脉脉( )舴艋( )
答案与提示: zé ěng
2.解释句中加粗的字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
会挽雕弓如满月。
也拟泛轻舟。
答案与提示:姑且,暂且;定将;打算。
3.体会《望江南》的写作特色。
答案与提示:温词多“密丽”之作,此词的风格却较为疏淡。作者没有一字写女主人公的容貌服饰,而专作心态、心绪描写,景物的构置也完全服从于映衬心态、烘托心绪的需要,因而与作者的其他词作有着不同的韵味。
4.《破阵子》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答案与提示: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个性练习设计
1.根据温庭筠的《望江南》,画一幅图画。
2.《武陵春》中“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答案与提示:“闻说”二句宕开一笔,“也拟”写自已有意泛舟双溪,观赏春光,精神似稍振起。但“只恐”二句复又折回,跌衬出更趋深重的愁情。“愁”本无形,难以触摸,而今船载不动,则其重可知、其形可想。这是其构思新颖处。此外,“闻说”、“也拟”、“吸恐”六字前后勾连,也是揭示作者内心活动的传神笔墨。
3.《破阵子》中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答案与提示: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却“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4.写一篇300字的,谈谈你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理解。
教学探讨与反思
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展开联想,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5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3)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教材分析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体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本诗内容理解难度不大,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不易为学生接受。因此,应在查找相关资料的帮助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寄寓的情感。
3.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语文知识的积累,浅层次的诗歌理解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诗句的赏析,作者情感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一直是一个难点。因此,要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在读中理解诗歌内涵,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目标
1.通过诵读,能够体会本诗的韵律;
2.通过批注赏析,能够品味诗句中生动传神的字、词、有意味的句子;
3.通过结合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能够理解本诗的思想情感。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把握语气、语调、语速,通过和不同诗歌的比较,体会不同诗体不同的韵律特点,以此检测学生的朗读能力。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品味其中的含义,理解诗歌大意。给学生一个例子,体会关键字词所传达的情感,随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赏析,感受诗歌用字的精炼传神。同时,在活动中检测学生品读、赏析诗句的能力。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根据课前自己查找的相关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探究本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此检测学生利用资源,探究诗歌主旨的能力。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
师生一起谈一谈与酒有关的诗句,由此引出陶渊明及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一诗。
环节二:初读诗歌,体会韵律。
活 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诗歌的韵律。
朗读指导
1.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2. 学生自读并展示,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本课七言律诗《雁门太守行》和词《渔家傲》中的句子,进行比较朗读,体会不同体裁诗歌的韵律特点;
3. 学生听读并展示,注意把握语气、语调、语速。
(评价学生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语气、语调、语速恰当的能力)
环节三:批注赏析,品味诗句。
活 动:请同学们选出自己觉得生动传神的字、词、有意味的句子,用批注的方法进行赏析。
赏析指导
1. 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批注赏析示例,使学生了解批注赏析的角度、内容和形式;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批注,小组共享、展示、点评;
3. 老师及时反馈点评,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优化批注。
(评价学生品读、赏析诗句的能力)
知人论世,探究主旨
活 动:请同学们交流课前自己查找的相关背景资料,探究本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探究指导
1. 学生小组交流、探讨,将自己查找的资料和组员分享;
2.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1)通过结合陶渊明的身世遭际和本诗的创作背景,了解到他生活贫困但“不为五斗米”折腰,保持高洁傲岸、淡泊名利的节操。归隐田园,追求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
(2)阅读诗歌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必须从诗歌的本身出发,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真意”。
3. 带着对主旨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评价学生利用资源,探究诗歌主旨的能力)
拓展延伸
活 动:同学们,今天,我们已经距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有千年之久,你对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请同学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运用本课所学诗句,联系自己的生活,写一段话,谈谈你的看法。
附:
所需条件:多媒体设备,教师自制PPT;打印《饮酒》(其一),人手一份。
作业设计(课后使用):阅读陶渊明《饮酒》(其一),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自学《饮酒》(其一),出一份手抄报,系统地整合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诗歌情感等。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6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