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钱》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钱》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乘法的意义,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具体情境中应用乘法,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口算。
教材分析:此部分教学是建立在乘法口诀的基础之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探究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计算方法。在组织讨论交流时,要倡导算法多样化,对于口算方法,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就行。
学生分析:东新一小学位于大庆市萨尔图区,师资力量雄厚,现代化教学设备正趋于完善,学生生源较好。所执教的三年一班共有学生40人,学生已使用北师大教材两年,他们喜欢上数学课,善于独立思考,同时乐于合作交流,该班学生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学生敢说敢想,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磁力板、图片、胶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星期天,淘气、笑笑还有他们的好朋友一起到海边玩,在海边的附近商店里,他们买了好多东西,想请大家帮助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你们愿意吗?(出示挂图)
(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进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究—合作—交流
1、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口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明确游泳圈每个12元,球每个15元)
(2)分析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之间交流。
(3)以小组形式反馈问题,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帮助解决。(引出问题“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意图: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引出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4) 探究“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之后和小组交流。
(5)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交流中教师鼓励算法不同的同学。
对于带有一般性的计算方法应引导学生予于关注。
(意图:通过这种互问答的学生交流形式,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互相促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2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乘法口算方法
(1)用已经找到的方法独立完成“试一试”进行巩固。
(2)学生探索进位口算方法,独立列出算式,尝试解决。
(3)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意图: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独立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实践应用, 拓展延伸
1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2.“爱新小学”的师生,下个月要来我们这里参观,我们给小伙伴们准备了一些礼物。磁力板显示图片:笔记本4元 、铅笔盒21元、书包56元 、字典42元 、故事书13元 。教师说明:每个同学只能选购一种东西,想一想你要送哪件礼物?要送多少个?需要多少钱?(小组活动)
(意图:注意数学与生活联系,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内容,使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能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情景模拟(练一练3题)
桌子上摆放两种胶卷,教师和一名同学买胶卷,师故意引发矛盾,在买的过程中出现争议,谁买的胶卷合算,谁买的胶卷拍的照片多的问题?学生小组内解决。(如果学生结合实际从不同角度出发,只要结论具有合理性,就要给予充分肯定)
(意图:此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在此也渗透了德育教育)
四.评价: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对自己、同学和老师做个评价:
(意图:通过评价,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同时改进教师的教学,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水平,更关注了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教学反思:教学《需要多少钱》一课,我结合教材创设了“买泳圈”的情境,鼓励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再尝试列式解决问题,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使学生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今后的教学中,课堂上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钱》教学设计 篇2
一、激趣导入,切中主题。
同学们在平日的生活中你们最喜欢什么?觉得什么最重要呢?如有学生回答喜欢钱,可以继续追问:为了金钱,你愿意舍弃什么?生命呢?今天我们一起去古代的永州认识一个人,让我们看看这个永州人是怎么做的。
二、自读自悟,理解主题。
1、简介作者柳宗元,让学生了解其生平既主要成就。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著有《柳河东集》。我们熟悉的《江雪》、《渔翁》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2、师范读课文,生注意听,注意朗读节奏。
3、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自主阅读。读准字音,读熟文本。
4、生再读文,并结合译文,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5、反馈自学情况:
①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指名读文,生评议。
③师带领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氓:古义与今义的区别。
咸:全、都。程度副词。
善:同擅,擅长。可以给学生简单的介绍通假字的.知识。
绝:横渡。
济:jì第四声。渡,到。组词:救济。多音字,jǐ第三声。组词:人才济济,指数量很大。
有顷益怠:有顷,一会;益,更;怠,疲乏。
6、进行有感情诵读训练。重点是如何处理两人的对话,该用语气、语调的变化,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溺水者:贪婪与固执同伴:关切与焦急
7、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问:
①落水人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②他两次摇头,分别代表什么?
③如果你是落水人,该如何去做?
对于以上问题的回答,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在充分表述自己观点的同时,要指引他们从本单元主题进行思考,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合作交流: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例?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这些事例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
2、这篇文章是节选,为了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使文章变得完整,出示结尾: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师指点学生理解这句话,进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病态的追求必将使自己一无所有,甚至是生命。
3、引学生将本文中的“金钱”与“生命”同“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联系起来,结合自己生活学习实际谈谈如何处理二者的冲突。学生可以讨论交流,只要做到言之有物,层次清晰即可。
四、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2、你认为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
3、教师总结:喜爱金钱,无可厚非;追求利益,理所应当,但当这些与其他因素发生矛盾的时候该怎样处理,这又是一个比较严峻的课题。让我们将眼光放得更远一些,毕竟世界上还有许多更为美好,更为重要的东西。
五、布置作业
开展小组辩论赛,话题是:金钱是不是万能的?
《钱》教学设计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长辈给孩子压岁钱是春节习俗之一。
2.从压岁钱中体验长辈工作赚钱的辛苦,从而关心、尊重长辈,珍惜压岁钱。
3.学会正确使用压岁钱。
活动准备
1.布置教室:过年时的场景。
2.小朋友使用压岁钱的图片、红包袋、纸币。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1)师:小朋友收过压岁钱吗?是谁给你的?
(2)大人什么时候要给你们压岁钱?为什么给你们压岁钱?
小结:了解长辈工作的辛苦,压岁钱来之不易,教育孩子关心、尊重长辈,珍惜压岁钱。
2.观察讨论。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使用压岁钱的。
(2)讨论谁的压岁钱使用的最好,为什么?
(3)幼儿与同伴相互说说自己的.压岁钱是怎么使用的。
(4)长辈给你压岁钱时,会对你说什么祝福的话?
小结:了解过年时长辈给小朋友压岁钱包含了美好的祝愿,祝愿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快乐成长。
3.游戏:发压岁钱。
(1)教师准备红包袋和纸币,把不同面值的纸放在红包袋中,发给每位幼儿。
(2)请幼儿数一数自己的红包内有多少钱,比较看看,谁的压岁钱最多?谁的最少?你会怎样使用这些压岁钱?
(3)教师做好小结工作,引导幼儿学会正确使用压岁钱。
活动拓展
了解春节的不同习俗。
《钱》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要求:
1、会读课后的4个生字,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2、细细品读课文,体会老大爷焦急的心情和“我”矛盾的心理。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真诚互爱的美好品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美好品德。
教学难点:体会老大爷焦急的心情和“我”矛盾的心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课前了解80年代初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家人或朋友、同学交谈金钱的话题,感知周围的人对金钱的观点。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读生字,理解词语,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开课之前与同学聊聊新版5元钱的图案。认识课件中的80年代的5元钱。以及5元钱在不同的年代能买到什么商品。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课前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钱有关的课文,这是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个真实的故事。(齐读课题)
1980年1月20日,在长春的大街上,一位农民老大爷的钱被呼呼的北风刮得四处飞扬,人们顶着寒风上演了感人的一幕。同学们想学习课文吗?我想同学们学完课文之后一定受益匪浅。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文预习好了吗?好!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
趔趄瞅着诧异喧腾霎时间爽朗突如其来喜出望外
那些同学会读?指名同学逐个认读。几个同学读准字音之后,再齐读一遍。
2、生字字音读准了,课文读熟了吗?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请六个同学朗读这六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听他们朗读中有没有错误,然后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读完之后反馈,回答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两名同学回答之后,教师小结并板书:行人抢钱——送还大爷
3、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了,那么,在预习中你有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词语理解方面的问题时,可以请同学帮助,或者当时指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换词等方法来学习。当学生提出涉及理解课文内容方面的问题时,就简短的写在黑板上。
学生提完问题之后,教师小结:古人说的好,学贵有思,意思是学习的时候,善于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去解决问题。我想,这些问题都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得到解答。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1、2、3自然段
1、从学生的问题入手。刚才有位同学提出为什么“我沉重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了”。我们发现,“沉重”和“轻松”这组词语的意思正好?是呀,我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首先我们来看看,是什么原因让我的心情如此沉重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答案。
2、指名回答。学生回答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A.当学生回答局限在“因为我把老大爷撞了个趔趄,老大爷手中的钱被北风刮跑了”时,教师及时肯定,北风呼啸,钱被刮跑,再要找回来非常不容易,因此我心情沉重是有道理的。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课文,看看,还有没有让我感到更严重的事情。
B.当学生回答出“我把老大爷撞了个趔趄,老大爷手中的钱被北风刮跑了,又被行人抢走了”时,教师及时肯定学生会读书。
3、请同学再看课文,(大屏幕出示)当老大爷的钱被北风吹的四处飞扬时,在场的人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
(1)指名回答。过路的行人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如果你就是当时的行人,你会怎样想?你觉得行人的话该怎样读呢?为什么?
(2)听了行人的话,丢钱的老大爷会怎么想?因此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风刮人又抢”的抢是什么意思呢?
谁能体会老大爷的心情,读读老大爷的话。当学生的朗读不到位时,教师点拨:你知道这125元人民币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吗?如果你就是那位老大爷,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就要没了,你是什么心情?
(3)作为闯祸的人,“我”是怎样做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我为什么会无话可说呢?最起码可以道歉吧?(道歉无济于事)可以说还钱?(可能是我4个月的工资,还给老大爷我吃什么呢?)所以当时的我内心十分的难受,无奈、焦急、沉重。板书:箭头
让我们体会“我”当时沉重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4、刚才,我们理解了钱被风刮跑以后不同人物的表现,现在,谁能用自己的朗读再现当时的场面。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人物不同的语气来。
(二)学习课文4、5、6自然段
1、正当我愁眉不展时,故事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同学们请看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2、是呀,行人把钱都还给了老大爷,这和老大爷说的抢相同吗?所以,这个抢不是真的.抢夺,因此,加上引号表示它的意思发生了变化。
3、按理说,老大爷的钱被人们捡回来了,故事应该圆满结束了。没想到精彩的事情在后面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5自然段,把你最受感动的句子画下来,和小组同学相互说说你的感受。(抓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聚集、一再关切、帮着数、抢着喊、诧异、不是多了,是少了、光顾着---竟忘了等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老大爷的钱被人们从风中抢回,一一还给了他。因此,我沉重的心情就变得轻松了——板书:箭头
5、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呀,虽然大家都不富裕,但谁也没有见利忘义。虽然大家都不认识,但彼此却像一家人一样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这种美好的品德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机动)让我们挑选自己感动的句子把它读好吧。一会儿,我们要比比谁是朗读小能手,谁是最佳小评委。
四、总结升华
同学们,课文虽然学完了,但是我想大家的心情肯定不平静,你有什么话想说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是呀,金钱的确很重要,它可以买到许多我们想要的东西,但是有许多东西金钱是买不到的,比如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关心。这种真诚的关爱比金钱更重要。如果我们都能像故事中的行人那样,相互帮助,相互关爱,这个世界将是多么美好呀!你们说对吗?那好,就让我们像爱自己的亲人一样去关心身边的人吧!
《钱》教学设计 篇5
⊙谈话引入
师:我们班有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的同学吗?
师:爸爸妈妈都出去打工了,平时谁来照顾你们呢?生活费从哪里来呢?
师:有一位亮亮同学,他的父母也到城市里去打工了,家里只有他和奶奶,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就跟亮亮的生活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的谈话,拉近了所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联系生活实际来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顺利掌握新知。
⊙探究新知
1、解决问题:亮亮和奶奶八月花了745元,八月节余了多少元?
(1)观察情境图,理解图意。
师(课件出示教材21页左边的情境图):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看图边阅读图上的文字信息,初步了解进城务工人员对城市建设的作用和贡献。
师(课件出示教材21页右边的情境图):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仔细观察后将图中的数学信息一一列举出来,并解读每条信息的含义。
(2)尝试解决问题。
师(课件出示问题):谁能把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完整地叙述一遍?
请学生将已知条件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师: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看看你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想好之后列出算式,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3)集体交流。
师:你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说说自己的想法吧。
生将列出的算式呈现出来,并将自己的想法向全班汇报。
预设
生:我是这样想的,要求八月节余了多少元,首先得求出八月收入了多少元,即800+185,再从总收入里面减去花掉的钱,列综合算式为800+185-745。
师:还有其他不同的解题方法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生:先用父母寄回的800元减去八月花去的钱,再加上奶奶的补助,即可求出这个月节余多少钱,列综合算式为800-745+185。
(4)明确运算顺序。
师:这两个综合算式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共同点呢?
预设
生:这两个算式都没有小括号,只有加减法,所以计算的时候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的。
师:在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中,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即可。
设计意图:在学生列出加减混合的算式之后,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水到渠成之功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2、解决问题:九月节余260元,十月节余的钱比九月少30元,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元?
(1)出示题目,独立思考。
课件出示问题,请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求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钱,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哪个信息已知?哪个信息未知?
(2)尝试理解,集体交流。
①引导学生通过图示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②课件出示教材上的示意图。请学生说说图意。
③全体学生照样子画一画,明确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
(3)独立列式解决问题。
请学生根据刚刚的分析和理解,尝试独立列式解决问题,强调列综合算式时要注意小括号的用法。
《钱》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三维融通表述):
1、通过同学们秋游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开展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独立计算,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恰当地选择计算方法(口算和笔算),体会到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根据计算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计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搜集和处理数学信息,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分钟)
师:今天见到同学们,和大家一起学习我特别高兴。一高兴我就想把自己开心的事和大家一起分享。知道吗,前几天我和我们班里的同学一起去秋游,在玩的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解决吗?意图: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处处不再。生:愿意。
师板书: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解决问题”
师:到了景区,看到了碧波荡漾的湖水,于是大家提议去划船,我们一起来到了租船处。出示幻灯片。
二、课堂授课
(一)例题
1、读题,批画,分析题意(3分钟)
师:请你按照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顺序找找,在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意图:教会学生观察的顺序,以及解决问题的前提。
生:共有30人,每条船最多做4人。(限乘4人)
师:在你们说的过程中,老师把这些重要的信息进行了圈画,这种方法叫批画,就是把重要的数学信息圈画出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题意。这种方法,同学们可以在在面的问题中尝试使用。我们接着理解题意。意图:交给孩子审题的要点师:什么叫“限乘”?生:最多只能做4人。
师:我们知道了这些数学信息,那你们猜老师遇到了什么难题?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条件,提出问题的能力。生:老师不知道租几条船?
师:你们真厉害,就是这个问题难住了老师,那谁能将这个问题用数学语言描述一下呢?
生: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我们找出了条件,也找出了问题,将条件和问题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实际问题。请你轻声地读题。生:读题
师:说说这道题什么意思?
生:有30条船,每条船坐4人,可以租几条船?
师:这道题让咱们求可以租几条船实际就是让我们求什么?生:说不出来
师:学具演示,老师这有30人,4人拿出来坐一条船,那就是再求什么?生:求30里面有几个4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师:求30里面有几个4用什么方法计算?生:除法
师:谁能列式?板书:30÷4
师:那你们能帮老师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生:自己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3分钟)
教师巡视,收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汇报结果
预设:(1)画图策略
(2)除法算式30÷4=7(条)2(人)租8只船
(3)除法算式30÷4=7(条)2(人)租7条船
(4)竖式计算
3、生汇报结果并比较(3分钟)
师:展示学生解题策略,说说自己解题的`方法
生:共有30人,每条船上坐4人,可以坐几条船?实际上就是求30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列式是30÷4=7(条)2(人)师针对学生方法,进行评价
如果有学生没有使用画图方法可以教给学生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说说途中每个动作都表示什么意思?
意图:培养学生解决策略的方法,图形结合理解题意。
10分钟情境创设:到了中午,我们都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食物准备野餐,这时爱学习的小红给我出了一道她买东西时遇到的数学问题。
出示图片(3分钟)
小红拿了20元钱去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几瓶?还剩几元?师:刚才我们学习的观察法和画批的方法,标出重要的信息。生:批画
师:说说你画批了那些重要的信息?教师出示,强调问题我们要用曲(qū)线画出来。
师:我们把这些条件和问题放在一起,又组成了一个新的实际问题,谁能完整的把这道题读一读。
师:想一想我们求最多可以买几瓶实际就是让我们求什么?生:实际就是求20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
师:下面请你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有同学没有思路可以按照咱们画图的方法,画一画,看看能不能得出答案。
生:列示计算(2分钟)
师:听了小红的提问,小强也给我出了道题?你们在帮老师解决一下。(3分钟)师:请你按照审题要求在图中批画出重要信息。生:批画,汇报
师:你们到找到了数学信息,要正确解答这个问题,需要提醒大家点什么?生:同学们所花的钱必须少于15或者等于15元。
师:那小强可能买了哪些食品呢?下面我们小组一起来写写这道题,看看那组写的方案最多。注意你写完一种方案后要答清楚你买了几个什么。生:创设自己的方案,5分钟展示方案(3分钟)
总结买的两点规律(1)钱有剩余(2)钱没剩余出示主题图
情景创设:我们吃饱了喝足了,接着往前走,走着走着看到了一个大花园,花园里有黄色的康乃馨,红色的玫瑰,和金色的郁金香,园丁阿姨正在扎花,我们就过去帮忙。可是阿姨说了,扎花是有要求的,赶快在你的练习纸上找一找圈一圈,扎花有哪些要求?课件演示什么叫一束。
师:我们知道了怎么把花扎成一束,再仔细看图,我们还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生:康乃馨22枝,玫瑰16枝,郁金香10枝。
师:下面小组合作看看这些花最多可以扎成这样的几束?生:合作交流
预设:生学生做不出来,老师演示生:在完成
生:汇报交流(教师指导)
三、总结收获
今天这节课上同学们和我一起重温了秋游的过程,我们也一起解决了一些问题,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