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绿》教学设计

2025/11/15教案

此篇文章《绿》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绿》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三、教学设想: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lǐ)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2、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①、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②、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③、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 释绿――思绿(线索)

(二)、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三)、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板书: 对生活的热爱

3、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要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因为渴望得到某物而想占有它,结果却不能如愿的事例的实例,进一步理解作者所阐明的人生哲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板书: 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四)、研读“释绿”部分。(第12-13节)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 呼唤自由和光明

(五)、研读“思绿”部分。(第14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第二课时

一、课文总结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 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② 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提问任务一

全班交流后明确: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恋绿(择绿、赏绿)――囚绿――释绿――思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3、阅读全文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好好品味一下。

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4、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蓬勃

绿 向阳

固执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学生小结: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学生回答: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5、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生命、希望

象征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6、小结: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7、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二、布置作业 :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绿》教学设计 篇2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课时教学,从学生的疑问入手,紧紧抓住课题,围绕“人们怎样迎接绿色”和“为什么这样迎接绿色”这两个问题展开“对话”学习的过程,通过品读“人们对喜爱与珍惜丝瓜的表现”,对比“楼房生活的封闭与压抑”,让学生感受到人们对这株丝瓜的珍惜与照顾之后,结合课文开头与最后一个自然段,升华课题,最后理解“迎接绿色”的深刻含义。

【教材分析】

本课以楼房为背景,以一株丝瓜为主线,讲述了平时不大来往的邻居,因为这株野生的丝瓜而加强了联系。表现了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表达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本语言生活化,结构特点清晰,重点描写人们精心照顾这株野生丝瓜,使它蓬勃生长,此前,以现代城市生活压抑、封闭为衬托,体现出人们对绿色的向往与珍惜,结尾“这道自然地风景,这道人间的风景,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使这里充满了生机”更是照应和升华了课题,体现出人们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向往。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学生或多或少都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对丝瓜及其生长过程也比较了解。但是对于丝瓜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乐趣与和谐的邻里关系不容易领会。

本班学生生活在城市,其生活环境的单调与压抑,学生有所体会与经历,易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但对于“一株野生的丝瓜”所引起的人们行为表现的变化,学生较难理解与感悟。因此,教学中要努力把孩子带进文章的情境中,深刻理解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前期教学状况及相应对策】

学生初读后已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也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初步了解人们迎接的绿色就是这株野生的丝瓜。然而,对于人们迎接绿色的深刻含义还不能深入领会,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抓住“罩”、“搭”、“伸”、“垂”等词语体会人们对丝瓜的关爱与珍惜,通过想象与对比,感受丝瓜给人们及生活带来的变化,并结合2——4自然段的学习,体会人们迎接绿色的原因,深刻体会迎接绿色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演示文稿

【教学目标】

1.从人们迎接绿色的表现,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这道自然的风景,这道人间的风景,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使这里充满了生机”的意思。

3.体会2——4自然段的衬托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要求背诵一段话。(第8自然段)

【教学重点】

从人们迎接绿色的表现,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这道自然的风景,这道人间的风景,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使这里充满了生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再现回顾,导入新课

1.再现词语:

租住 钢筋 有限 拆掉 瓜藤 晶莹 牵连 蓬蓬勃勃 间隙

【意图:学生开火车带读词语,并随机进行多音字组词、词语搭配、近义词区分、词语积累等练习,并导读第1 自然段,体会丝瓜很不起眼、很普通。】

2.再读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师:说说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预计学生可能最想知道:人们是怎样迎接绿色的?

人们为什么要迎接绿色?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

师相机巡视指导,针对学生需求提供帮助。

三、共议交流,深入体会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

思路预设:引导学生按照丝瓜的生长过程进行汇报交流,抓住人们的动作表现,细心揣摩,体会人们对丝瓜的喜爱与珍惜,并结合第8自然段,感受丝瓜的蓬勃生机与美丽,再次体会人们的喜爱之情。

(一)了解人们迎接绿色的表现

1.了解人们迎接绿色的表现,感受人们对丝瓜的关爱

预计学生可能谈到6、7、9自然段。提示学生按照丝瓜的生长顺序交流。

品读王叔的做法,感受王叔对丝瓜的关爱

预计学生能从“拆”、“罩”等词语初步体会到王叔对丝瓜的关爱;也易于从“买”“搭”“递”“拉”等处体会到当时搭架时的情景,从“唧唧喳喳”等处感受到热闹。但易忽视“省略号”的作用,与有感情地朗读结合,并相机点拨如下:

点拨1:

①用自己的话说说王叔的.做法,结合“旧鸟笼”、“拆”、“罩”等词语体会王叔的用意。 ②换词“扣”,读中想象王叔的小心翼翼,体会对丝瓜的喜爱与珍惜。

点拨2:

想象一下“大家一边说鸟笼与丝瓜的事,一边忙着递竹竿、拉铁丝??”,后面的省略号

可能省略了什么?(浇水、递、拉、绑等)感受当时欢乐热闹的场景,感受人们对丝瓜的喜爱与珍惜。

“我”爱人及老张对丝瓜的关爱

预计学生可能抓住“留路”、“伸”、“垂”等词语,感受到“我”爱人、老张对丝瓜的喜爱。 点拨:从撑衣竿、“钓鱼迷”与鱼线,你又读出了什么? 回归整体:

(1)师生配合朗读

我们看,人们为了迎接绿色做了这么多。丝瓜也在人们的照顾下蓬勃地生长着。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配合着读读人们关爱、照顾丝瓜的表现吗?(出示学生读的语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关爱丝瓜的表现

现在,谁能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说说,谁是怎样迎接绿色的?(出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

2.感受丝瓜的美,体会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 人们就是这样精心地关爱着,照顾着丝瓜,而丝瓜呢?也就在人们的关心与照顾下,长得蓬蓬勃勃。快读读第8自然段,说说这株丝瓜长得怎么样?

预计:学生可能抓住丝瓜的颜色、样子等感受到丝瓜的蓬勃生机与美丽。

(1)指名谈谈自己的感受。

(2)换词练习,感受丝瓜的生命力强,出乎人们的意料。

文中的“竟”字可以换成什么词?读读换词后的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3)换词对比语句,感受丝瓜色彩的美。

通过对比读句子,谈谈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结合“一路”了解花和叶从下到上的生长过程,感受丝瓜的蓬勃生机与美丽。

(4

)想象丝瓜的样子,感受它的美丽。

①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预计:学生可能通过“惊叹号般地垂着”、“晶莹的风铃”等感受到丝瓜形态的美。

②结合图片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小结:这株野生的丝瓜,在人们的关爱中蓬勃生长,它不仅颜色美、味儿美、样子美,而且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它的生长过程,这又是一种动态的美,多么惹人喜爱的丝瓜呀!谁能带着你对丝瓜的喜爱之情再读读第8自然段。

难怪,我爱人、老张是那样着急地想迎进自己家。相信整栋楼的人都有着和他们一样的想法,都急着、盼着丝瓜快快来到自己的家。(二)体会人们迎接绿色的原因

师:其实只是株丝瓜,野生的,为什么人们会如此地迎接它呢?补充出示学习提示2:人们为什么这样迎接绿色?

预计:学生可能谈到2——4自然段,以读代讲,体会在文中的衬托作用。也可能找到第10自然段,因为这株丝瓜给人们带来了生机与乐趣。相机进行如下环节:

1.结合图片换位思考:假如你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是怎样的感受?

小结:多么无奈,多么压抑的生活呀,此时极目远眺,如果能看到一片绿色那该多么惬意呀!课文2——4自然段没有写到一个绿字,却通过写人们压抑的生活更加衬托出了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2.想象:“这些平日里不大来往的邻居,就在这株丝瓜的牵连中,说着丝瓜以外的话题”,他们可能在说些什么?

读句子,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请把你的理解写在这儿!)

四、总结全文,升华课题

1.升华主题

导语:刚才我们读懂了人们是怎样迎接绿色的,我们也读懂了这株丝瓜所带来的变化。现在请大家再读课题——人们迎接绿色,只是迎接这株丝瓜吗?人们还在迎接什么?出示填空:迎接( )

2.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株丝瓜还是那样普通、那样不起眼吗?

师总结:这其实也是作者用这句话开头的用意,引起读者的注意与兴趣,让我们共同感受到,??写完!!

五、布置作业

1.必做:背诵并抄写课文第8自然段。

2.选做:读一读《绿,生命的颜色》这篇文章。

附板书设计:

拆、罩、买、搭、伸、垂

17.迎接绿色

生机与乐趣

《绿》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 能说说什么是“绿墙”,世界各地的“绿墙”各有什么特色。

2、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章的空白处写批注。

3、能为自己生活的城市设计“绿墙”。

教学重点、难点

1、 说出世界各地绿墙的特色。

2、 造成中外围墙不同的历史根源与文化根源。3、 批注

课前准备

师生准备有关绿墙的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块:

了解绿墙

第二块:

介绍绿墙

1、 情境导入语:

同学们,作为常州的一员小公民,你能说说今年我们常州的`城市建设方面的口号是什么吗?

答案——创建省级首批生态城市。

创建省级首批生态城市是许多围墙都透绿了,这说明常州能跟上世界的流行风,推行绿墙。

2、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就 “什么是‘绿墙’?世界各地的‘绿墙’各有什么特色?”这两个问题作批注。

组织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上台介绍自己带来的有关绿墙的图片

1、谈谈自己对常州当前的围墙透绿问题的了解。

2、 阅读课文,做批注

然后交流回答批注内容。

先在小组里介绍,然后推举代表上台介绍。

第三块:

建设绿墙

1、 组织学生根据课文比较中外围墙的不同,并分析造成其不同的原因。

2、播放常州城市建筑录像,要求学生为常州建设生态城市而设计有特色的绿墙。

《绿》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美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的重要性,产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难点:认识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的重要性,培养热爱人类家园的情感。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读问题,提出质疑

1、出示文题“沙漠中的绿洲”

2、引导学生说一说“沙漠”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教师相机出示PPT中的沙漠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沙漠的特殊情况。

并随机板书:环境恶劣不毛之地

师问:什么叫“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土地荒凉、贫瘠。这里毛的意思是:像毛的东西,指谷物或草)

3、引导学生说一说“绿洲”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出示PPT中的迪拜美景图。

随机板书:绿树成荫鲜花遍地

4、引导理解文题,质疑

教师:在这种不毛之地上要建造一个绿树成荫、鲜花遍地的绿洲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

学生生各抒己见

引导学生感受在沙漠中建造绿洲的难处……

二、走进文本,解答疑问

(一)精读第三自然段

引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是谁创造了奇迹,在不毛之地的沙漠中建造一个绿树成荫、鲜花遍地的绿洲?

生齐声回答:阿联酋人们。

2、师:阿联酋在种植花草之前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生可能找出:

“从飞机上往下看,阿联酋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这不是白雪,而是沙漠。”

“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上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像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

3、在这不毛之地的沙漠中,阿联酋人民是怎样种植花草树木的呢?

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阿联酋人民不怕困难建设绿洲的词语、句子。

(1)出示课文片段“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难倒阿联酋人民,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途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

作者用了三个“买来”,你觉得他们仅仅是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吗?他们还买来了什么?他们这么做是为了什么?(买来把沙漠变成绿洲的希望、买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买来良好的人类生存的环境)因为阿联酋人民深深知道: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让学生画出这段文字中的重点词语(“买来、挖去、填土、埋下、恶劣、适宜、纵横交错”),引导反复朗读体会阿联酋人民不怕困难、改造家园的决心。从而感受阿联酋人民不畏艰难,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的精神。

(2)师:难怪阿联酋的朋友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师:在我们城市培养一个孩子从小学到高中至少需要多少元?(学生自己说)想想一个中心公园至少要栽多少棵树,照这样算,一共要花多少钱?

引导生体会这句话,从金钱的角度解读迪拜人民付出的努力。

师:阿联酋人民决心改造这片不毛之地,因为他们深深知道:

出示:“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阿联酋人民对于绿树、鲜花和小草(即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

回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经过阿联酋人民不畏艰难的努力,现在的阿联酋是个什么样子的呢?你能用文中的一段文字来形容吗?

出示:“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引导学生体会阿联酋人民改造环境的无穷魅力。

(三)学习课文第4-7自然段

过渡:如今的阿联酋真的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美”。那么,是什么样的力量让阿联酋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的第4--7自然段来看一看。

整体感知

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对待这些花草树木的呢?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吗?

生:个别述说

师相机出示:“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师:想一想,在家中,父母亲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呢?----精心呵护生结合自己的情况以及自己所理解体会到的父母的关爱之情来畅所欲言。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并联系课文内容来体会阿联酋人民对这些花草树木的精心呵护。

2、具体感悟

师:是啊,阿联酋人民都把花草树木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爱护。让我们一起走进来课文的第4--6自然段,看看一位普通的园林工人是怎样呵护这些花草树木的呢?

生答:每天都要为这些花草树木洗脸

师:明明是给花草树木浇水,为什么要说是在给他们洗脸呢?

生答:在阿联酋人民的心中花草树木就是他们的孩子

师:哦!……哪一位父母亲不善待自己的孩子呢?想一想,假设你是这些“孩子”的父母,你还会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

(引导学生用拟人化的手法说出:剪枝----理发,施肥----喂饭,除虫----治病,除草----打扫房间等等。)

师:正是所有的阿联酋人民都像园林工人一样,精心的呵护着自己的孩子,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他们付出了金钱,流下了汗水,倾注了真情,因为他们知道----“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引导学生再一次体会、回味“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那位阿拉伯朋友的这句话。

三、回顾全文、总结升华

1、师小结:在那里,阿联酋人民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超乎常人的努力,终于创造了世界奇迹----在不毛之地的沙漠中建造了星罗棋布的绿洲,成功地改造了自己的家园。所以,后来,从20xx年开始,联合国人居中心在全球组织评比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这个奖项就叫“迪拜”奖,用来奖励在改善人居环境中做出杰出贡献的范例……

2、让我们再一次漫步在迪拜街头,欣赏一下迪拜美丽的风光吧!

多媒体展示迪拜街头风光的图片。

学到这,你想对阿联酋人民说些什么?回想起自己平时是如何对待花草的,你周围的人呢?

让学生联系阿联酋人民,对照自己以及周围人的所作所为,及时反省自我,加强对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教育。

四、作业

假若你是一棵小草、一朵小花或一棵小树,你会愿意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呢?写出你的理由。

附:

板书:

18、沙漠中的绿洲

改造前----环境恶劣不毛之地

↓(精心侍弄)

改造后----绿树成荫鲜花遍地

教学反思: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有关环境改造与保护问题的记叙文。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沙漠中为了改造生活环境,辛勤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终于建设绿洲,营造出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本课的教学中,凸显了以下两个特点:

一、一条主线为经,三个问题为维,经纬交织。

本节课紧紧围绕“一条主线”贯穿全文,即以“阿联酋人民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辛勤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终于建成绿洲,营造出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这一主线展开教学,同时设计了三个问题:“

一是阿联酋人民在种植花草树木之前是什么样子的?

二是阿联酋人民在种植花草树木之后是什么样子的?

三是阿联酋人民是怎样种植这些花草树木的?”

这三个问题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一条主线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阿联酋人民在栽种花草树木前后阿联酋的巨大变化来让学生理解改造环境对于生活的重要性;阿联酋的人民都在默默地保护着这样一片得来不易的绿洲的原因;来理解阿联酋人民之所以花这么大的代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的原因;只有通过阿联酋人民在栽种花草树木前后阿联酋的巨大改变,才能让学生真正懂得“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只有通过阿联酋人民在栽种花草树木前后阿联酋的巨大改变,才能让学生真正懂得那位阿拉伯朋友的话----“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只有通过阿联酋人民在栽种花草树木前后阿联酋的巨大改变,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才能真正意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才能可能让学生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热爱大自然。

二、遵循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实现两者的统一呢?《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凭借课文开展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就必然受到道德、思想、精神方面的影响,以致潜移默化。教学中我利用三个问题的导向作用,充分引导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我利用多媒体展示迪拜街头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再一次漫步在迪拜街头,欣赏一下迪拜美丽的风光。感受阿联酋人民的伟大----为改造生存环境,所体现的那种矢志不移的精神!然后我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并对照自己以及周围的人平时是如何对待花草的,然后想对阿联酋人民说些什么?使学生由文本走向生活。这一设计还延续着课文内在情感的发展过程,熏陶着每个学生,让学生联系阿联酋人民,对照自己以及周围人的所作所为,及时反省自我,加强对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教育的同时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发展,达到了双性统一的教学效果。

《绿》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以诗歌的形式,描写了儿童在田野间发现春天已经到来的种种景象,抒发了作者发现春天来了的喜悦之情,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散”。

2、引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并理解课题的含义。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读中感悟作者对春天的向往、热爱之情,并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意识,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并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

教学难点:

理解“冬天已经过去,我的梦已被染绿”。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谈话,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你听出这是什么歌了吗?

2、你从哪里发现春天已经来了?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春天的诗歌。(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文中的生字词。

2、分小节指名读诗歌,检测文中生字的认识情况。

3、指导学生学习多音字“散”,并口头扩词。

三、品读诗句,体会心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你从那些语句知道诗歌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

2、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读出“我”发现田野秘密的那种喜悦、自豪的语气。

3、读最后一句话,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四、激发想像,扩展延伸。

1、连爸爸、妈妈都不知道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我”为什么却能发现?

2、仿编诗歌,仿照诗歌的模式写一首诗歌。

五、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1、背诵儿歌。

2、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诗歌、短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诗歌,谈谈心得。

1、背诵儿歌。

2、学习了这首诗歌,你发现“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我们应该像他学习些什么?

二、交流资料,丰富知识。

1、交流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诗歌、短文。

2、谈体会。

三、读背古诗,延伸课堂。

出示古诗《村居》。

1、图文结合,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2、读一读,背一背。

四、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1、组合作自学生字。(提醒学生细心观察易错生字的笔顺、笔画。)

2、出示“残、融、嘱、散”,讨论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3、给生字扩词,造句。

4、摘抄诗中好词、好句。

五、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1、背诵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诗歌、短文。

2、抄写词语3遍。

《绿》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

2、通过理解课文,提高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理解作者及文章情感的能力。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人们是怎样爱护这株丝瓜的,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7课《迎接绿色》

2、绿色指的是什么?

3、这是一株怎样的丝瓜?

4、就是这样一株野生的丝瓜,一株普通的丝瓜,我们为什么要迎接它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2—4段:

1、打开书,轻声读2—4段,想一想:这是怎样的环境,人们要迎接这株丝瓜呢?

2、谁来淡淡你的感受?

3、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心情无比压抑。如果你长期生活在这里,你最渴望什么?

4、在我们渴望看到绿色时,这株丝瓜从楼角长出来了,我和邻居是怎样爱护这株丝瓜的?请你认真读读5—9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标注出自己的感受,再把感受深的语句读一读。

5、你还有那些补充?

6、王叔和孩子们这么爱这株丝瓜,他们还会来为它做些什么事?

7、还有哪些人来迎接绿色,爱护这株丝瓜的呢?请大家接着说说。

8、我家和老张对这株丝瓜那么的向往和渴望,谁来把你的感受用朗读来展现出来。

三、学习“自然风景”

1、在人们的精心呵护和热切期盼下居民楼间形成了一道美丽的自然风景线,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道美丽的自然风景吧?自读第8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哪儿感受的美了?

2、谁来说说?

3、这株丝瓜在这里展现着它独特的风采,谁能用读把它展现在我们眼前。

4、多么生动、多么形象、多么优美的语言啊!想把这段优美的语言记在心间吗?赶快记一记,能试一试吗?学生自己先试,再齐读。

四、学习第10自然段。

1、这是一道自然的风景线,它不但令居民们赏心悦目,还帮助居民们牵连出一道人间的风景线。

2、(投影出示)有时,我把头伸出阳台,竟会看到五六个伸出的脑袋!他们伸出头来干什么?还会干什么?

3、正是这株野生的丝瓜,在邻居照顾下蓬勃的.生长着,使平日里不大来往的邻居加强了联系,关系融洽了。生成了一道人间的风景。

4、(出示投影)这道自然的风景,这道人间的风景,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使这里充满了生机。这道自然的风景指什么?这道人间的风景指什么?它给生活增添了什么乐趣?

五、对比以前

1、多么美丽的自然风景,多么和谐的人间风景,可是作者还是用了2—4自然段写以前的景象,可以不写吗?为什么?

六、回顾课题

1、迎接的绿色,人们仅仅是指这株野生的丝瓜吗?其中包含了什么希望?

2、因为有了关爱、交流、沟通,自然风景就令人赏心悦目,人间风景就令人真情感动。

七、作业

1、背诵并抄写课文中形容丝瓜的优美语句。

2、学完课文,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板书:17、迎接绿色

自然风景人间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