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2025/11/16教案

此篇文章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天然动物园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多途径搜集资料的好习惯。

理解详略得当的好处。

教学重点:

感悟语言文字,感受天然动物园的乐趣。

教具准备:

录像、课前搜集资料

教学理念:

(1)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泼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因素,教师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就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2)学习不能仅仅限于课堂,今天学生周围的环境中信息量丰富,引导学生多途径搜集资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任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喜欢)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去米库米天然动物园,去看看那儿的动物与我们平常见到的动物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好不好?(好!)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二部分,找出自己喜欢的动物,自由发表看法,方法自选。

2、学生按要求读课文。

3、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1:我最喜欢长颈鹿,因为它有细长的脖子,长的亭亭玉立,一动不动宛如风景画。

学生2:我也喜欢长颈鹿,因为我了解一些有关它的其他知识。(读资料)

师:你的资料是怎样搜集的呢?

学生2:从图书馆找来的。(师:真不错)

朗读:喜欢长颈鹿的.同学一起读一读这段文字。

(2)学生1:我最喜欢基马猴,你看它蹦来蹦去,挤眉弄眼,奔前跑后,多么活泼可爱,调皮好动啊!

学生2:我也喜欢基马猴,我愿意为大家读读描写基马猴的文字。

学生3:我属猴,所以对猴感兴趣,就上网查基马猴的资料,却查不到它的资料,不过我知道了它有许多兄弟,如:金丝猴------

学生4:我觉得猴与长颈鹿放在一起写很有趣味,一静一动,富有情趣。

师: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学生1:我喜欢河马,我在电视上看到过河马,它是很可怕,是庞然大物。

学生2:我给大家学一学河马的叫声。(模仿)(其余学生听了哄堂大笑)

学生3:我能读好这一段。(朗读)

学生齐读

(4)学生1:我喜欢大象,它力大无穷,看它慢腾腾踱步,扇动着大耳朵,长鼻子能齐根打断小树。

学生2:如果我家有大象,夏天它的长鼻子能帮我洗澡,大耳朵帮我扇风。(大家大笑)

学生3:大象是一种聪明的动物,当它们即将死去的时候,它们会悄悄地躲到一个隐蔽的地方。这是我从书上看到的。我还想读一读这段文字。

学生齐读。

(5)狮群:(母)打哈欠伸懒腰

(雄)漂亮威武

(幼)打滚玩闹兴高采烈

4、体会详略

师:课文中除了讲这些动物,还讲了哪些动物和趣闻?

学生讨论

师:这么多的动物,作者一一详细写的呢?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学生讨论

师:当作者游览完天然动物园,发出了怎样的感叹?(乐趣无穷)

师:作者为什么会觉得这儿乐趣无穷?

学生讨论(动物的可爱、动物的自由------)

师:为动物的可爱、自由而高兴,觉得乐趣无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

师小结:作者抓住长颈鹿、基马猴、河马、大象、狮子等动物的特点,向我们进行了详细介绍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有美的享受,有紧张刺激的体验。游览天然动物园,有着与参观一般动物园迥然不同的乐趣。

5、指导朗读。

(1) 自己练读你最感兴趣的一个自然段

(2) 指名读, 师生评价。

(3) 自由练读, 注意结合老师、同学的评价指导。

三、复述课文

1. 谁愿意做小导游,介绍天然动物园的动物。可以任选自己喜欢的动物。

2. 指名介绍。

3. 师生评价。

四、总结

1. 师:同学们,今天大家表现可真棒,特别是部分同学能在课外搜集许多的资料,这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老师想给大家一个奖励,你们猜一猜是什么?(学生纷纷猜测)

老师请大家看录像,好不好?

2. 看动物录像

五、作业

介绍录像中的动物,注意有详有略,并抓住它们的特点。

附板书: 来到动物园(略)

长颈鹿:优雅娴静

基马猴:调皮好动

游天然动物园 河马:庞大笨重

(乐趣无穷) 游览见闻(详) 大象:力大无穷

狮子:满不在乎

漂亮威武

兴高采烈

结束野游(略)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2

设计思路:

小学高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对其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就相应有所提高。不仅能通顺流利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会分段,有中心。还应学会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使文章增色。结合本班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语言平淡,缺乏说服力的问题。设计本课,让学生学会怎样利用排比句准确而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怎样使自己的作文更添亮点。

教学步骤:

步骤一:

师:(小黑板展示一个排比句和一个根据此排比句修改过的陈述句,学生比较。并说一说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句子1:爱心——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人人都关心和爱护他人这个世界将会对美好。

生1:排比句更顺口,更流利。

生2:我读排比句似乎更能表达爱心的价值。而且用了排比句感情更强烈。

生3:后面用了一个省略号似乎还没有说完。而陈述句是平铺直叙,感情一般。

师:很好,你们能比较出排比句有这么多好处,那为什么不把它用在我们的作文中去呢?(出示课题)

片段2:

师:仿照下面这个句子,你还能说出更多的.句子吗?友谊像春风,徐徐吹来

友谊像……

友谊像……

友谊像……

生1:友谊像火炭,雪中送来;

生2:友谊像雨水,旱中下来。

生3:友谊像清泉,滋润心田。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赶快把这个排比句工工整整地写在你的作文本上,并向你的同桌读一读吧!

片段3:

出示多个课文中的排比句,让学生找出排比句的普遍特点。学生归纳出:

1、 几个句子句式相同;

2、 必须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句式的句子构成。

片段4:

师:请补充下列句子,并说说这个排比句还有什么独特之处?

句子:难道友谊不是你哭泣时一句轻声地安慰吗?

难道友谊?

难道友谊?

难道友谊?

生1:难道友谊不是你心灵的一张创可贴吗?

生2:难道友谊不是你劳累时的一杯清茶吗?

生3:难道友谊不是你摔倒时伸出的一只温暖的手吗?

生4:难道友谊不是雨天为你撑起的一把伞吗?

……

生:这个排比句他的每个句子都是一个反问句。

师:观察得真仔细啊!我们都知道,反问是一种修辞手法,那谁还能说一说,在排比句中除了能用上反问句之外还能用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比喻,拟人,设问等等。

师:那你能上面这个“排比句+反问句”的句子改成“排比句+设问句”的句子呢?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回答:

生:友谊是什么?友谊是你心灵的一张创可贴;是你劳累时的一杯清茶……

教学反思:

一、 作文可用的材料很多,但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为课堂所用,在选择材料时可以遵循以下原则:需要性原则、教育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优先性原则。这样,我们就可以灵活地在生活中选取语文课所需要的材料,而不仅仅停留在语文教科书上。一段音乐,一个故事,甚至一道数学题,一副画,都是课程资源。

二、 小学阶段不一定只遵循写整篇作文的模式。适当地给学生增加一定的片段练习。在形式上也不一定只拘泥于记叙文,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写诗歌,填宋词。形式多样化的同时,学生的兴趣也日渐浓厚。

三、 现代教育更充满人性美。重视了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中如果没有了“人”,就是毁灭的教育。本课中学生精彩而质朴的灵气是这堂课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中重点句细细品味,感受泰国人与大象和谐相处的境界。

2、认读课文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对大象的感想。

课前准备

泰国大象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初识泰象

1、谈话:泰国有“大象之邦”称誉,腿粗如柱,身似城墙的庞然大象,在泰国人民的心目中是吉祥的像征。有泰国人向游人炫耀说,泰国的大象,善解人意,勤劳能干,聪明灵性,既是廉价的劳动力,又是乖巧的旅游宠物。

2、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出示后,请学生读一读,读通顺说说:读了这一段,你对泰国的大象有什么印象?

3、出示课题:“与象共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泰象

1、自由读课文,把文中的生字新词读准确。

2、读了课文,说说你喜欢泰国的大象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比如:

泰国的大象勤劳、善良,有时调皮,有时乖巧,有时活泼。泰国大象已经成为泰国的一分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大象。

三、抓住重点,深入了解泰象

1、泰国人的生活已经和大象融为一体。何以见得呢?自由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自由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概括成这样几个方面:

(1)象是泰国的国宝;

(2)象与人之间没有距离;

(3)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爱与人开玩笑;

(4)看大象跳舞是一种享受

3、随机指导。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象是泰国的国宝。课文是怎么具体写的?你了解到泰国的大象还为当地人做哪些事?

①驮着武士冲锋陷阵;为泰国人做工服役;充当旅游大使;表演杂技,带去欢乐……

②你还知道大象能干哪些事?在泰国,没有大象行吗?为什么?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④读后说话训练:

在战场上,泰象与人是( )关系;在舞台上,泰象与人一样是( );在国际上,泰象充当的是( )角色;当遇到困难时,泰象则是( );在农场里,泰象就是( );在……可见在泰国,大象与人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2)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①哪些地方写出了大象的聪明的灵气?

②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的描写。

③如果你就躺在地上,让大象按摩,你敢吗?引导学生抓住“小心翼翼、轻轻地抚弄”等词:什么才叫“抚弄”?这个词写出了什么?

④出示大象逗女士的一段话:找出描写大象动物神态的词,读一读,这些词写出了什么?

⑤这一段是用哪几个句子把几层不同的事例连在一起的?

出示三句话:

◇据说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

◇最有意思的是大象为人做按摩。

◇有趣的是,它偶然也会跟人开开玩笑。

这三句话可以去掉吗?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四、总结课文,领会写法:

1、读了课文,你喜欢泰国的大象吗?你最喜欢它的什么?有感情地朗读相应的段落。

2、从泰国的大象中,你看出泰国人是怎样一种性格?泰国是怎么一个国度?

3、仿照课文总分结构写一道话介绍泰国的大象。可以自己写总起句,也可以选择:

泰国的大象十分热情。

泰国的大象是友谊的使者。

泰国的大象是劳动的能手……

4、课堂交流。

课 题 彩色的非洲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中优美的词句。

2、了解课文从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展示非洲的多姿多彩的写法,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非洲的多姿多彩。

课前准备 了解非洲的一般情况,搜集有关非洲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自由谈谈对非洲的印象。

2、出示课题:“彩色的非洲”。

二、整体感知,了解“非洲的彩色”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找出的中心句。

2、出示句子:“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

(1)理解“色彩斑斓”的意思。

(2)朗读句子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非洲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4、课堂交流,引导学生概括:

(1)非洲的蓝天、骄阳是彩色的:

(2)非洲的植物世界是彩色的;

(3)非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

(4)非洲的艺术是彩色的。

4、课文中用了哪些句子把这些内容连接起来?找出这些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三、深入阅读,体验“非洲的彩色”

1、色彩斑斓的非洲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再仔细地朗读课文,划一划:非洲的'哪一处地方最让你心动,读一读,品一品。

2、自由交流,随机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哪些词语写出了花之多,花之艳?

①出示句子:“芒果树开的是星星点点的白花,仙人树开的是金灿灿的黄花,玉兰树高擎着白色或白里透青的玉杯,火炬树绽开的花朵比绿叶还多,一棵似一团火,一排是一片霞。”

“高擎”和“绽开”两个词妙在哪里?“一棵似一团火,一排是一片霞”写出了什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②出示句子:“还有一种叫做花树的树,更是妙不可言,远远望去,树上像是开满五彩缤纷的花,非常壮观。走近一看,却是满树的彩叶,紫的、黄的、绿的、红的,好似含情脉脉的少女,向人们频频点头。”

花树的“妙不可言”妙在哪里?这样的树你看到过吗?你仿佛听到这位“含情脉脉的少女”在对你说些什么?此时,你会做什么?你想说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2)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最难理解的句子是哪一句?

①出示句子:“那些蝴蝶经过防腐处理,制成了精美的工艺品。其颜色不仅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而且在不断地变幻着,交织着,渗透着,辉映着,令你目不暇接。”

蝴蝶变成了工艺品,它们彼此的颜色怎么还会“交织着,渗透着,辉映着”呢?“目不暇接”是什么意思?我们在怎么样的情况下会“目不暇接”?

小结:当无数的色彩斑斓的蝴蝶一下子全部呈现在你眼前时,灯光、蝴蝶的色彩,交相辉映,纷纷映入你的眼帘,你一会儿看这朵,一会儿又看那只,眼花缭乱,所以种种色彩就“不断地变幻着,交织着,渗透着,辉映着”了。

②有感情朗读,把蝴蝶的多,色彩的美,你的眼花缭乱表现出来。

(3)自由读第七自然段,非洲的音乐、舞蹈和非洲人的性格怎么也会是彩色的呢?

①展示非洲的图片,请学生说说印象。

②强悍而热情的非洲人用他们的奔放的舞蹈在向人们说着什么?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

四、创设情境,介绍“非洲的色彩”

1、自主作业:

(1)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展示非洲的色彩斑斓;

(2)摘抄描写非洲的优美的文句。

(3)请你当一回导游,选择其中一个方面,来介绍非洲;

2、总结:非洲是一方热土,他古朴、自然、美丽;他吸引了世界人的目光,他更呼唤人们对和平的心态对待这片淳朴的土地;非洲人正渴望你伸出友谊之手,共同保护这片奇异的土地。

课 题 口语交际八 聊聊热门话题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事情的过程说清楚,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2、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敢于发现自己独特的看法。

课前准备 课前一周把听到的、看到的事情用一两句话记下来,作为话题本。

教学过程

一、展示自己一周的收获

说说自己一周中看到的、听到的新鲜事。

先同桌交流,再选择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自己感兴趣的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

二、围绕话题小组交流

1、讨论:这一周中,大家对什么最感兴趣呢?小组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来说说各自不同的看法。讨论的要求是:

(1)把这件事说清楚;

(2)你的看法是什么;

(3)认真听别人发言,对他有不同看法勇于提出来;

(4)人人都要发言。

2、展示:评选哪一组说得比较好。(由学生当评委)

制定评选方法:

(1)把事情和自己的观点说清楚;

(2)声音响亮,口齿清楚。

3、评委点评。

三、集体讨论

1、你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呢?

2、话题举例:最近,“超级女生”在电视、网络各类媒体中频频出现。许多青少年对此追捧不已,但也有许多人对此不屑一顾。你如何看待“超级女生”现象?

子话题:

(1)喜欢“超级女生”这一节目吗?为什么?(组织自由辩论)

(2)你喜欢“超级女生”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3)你会参加类似的活动吗?为什么?

(4)从“超级女生”这个节目中,你想到了什么?

3、进行自由讨论。

课 题 习作训练八 自由创作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或想象的内容记下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敢于想象的学习习惯。

课前准备 准备一周的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唤起记忆的小船:

1、同学们,一个学期转眼已过,开学时还是春赛料梢,如今已是满目夏花。一百多个日日夜夜中,我们曾经经历过多少平凡的小事呢!

2、老师声情并茂地回忆自己和学生经历的小事,以谈话的方式与学生互动。

3、看看自己的日记,回忆一学期来发生过的事情,也可以是点点滴滴的想法。

4、学生谈自己经历过的事情。

二、让风扬起船帆

1、这节课上,你觉得自己最值得一写的是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如何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清楚,写具体呢?

3、回忆第八单元中印象最深的一段话,说说它的写法。

4、片段训练: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瞬间用精彩的语言记录下来。

三、能量加油站:

学生出示自己的片断,展示:

读一读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地方;请大家提出他(她)写得好的地方;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1、小组互相评改。

2、独立修改。

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由创作:

把自己要写的内容全部写下来。

二、交流评议:

1、展示自己写得比较好的地方。

2、说说哪里比较难写,小组帮助,提出修改意见。

3、欣赏佳作。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4

活动内容:

综合学习六包括“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口语交际”、“我的小笔头”四项学习内容。

活动目标:

1、通过“我的采蜜集”,了解有关《三国演义》人物、故事的歇后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语言和词汇量。

2、在“读读背背”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3、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围绕主题搜集、选择、处理资料的能力,提高找准论据、阐明观点的能力。

4、学生在“我的小笔头”中学会自由表达,写出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感。

活动策略:

通过看一看、写一写、做一做、背一背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加强古诗词的诵读与积累,为学生积淀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通过交流自己的看法,为学生创设课堂口语交际的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习作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活动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我的采蜜集

1、走进三国:作品简介。出示相关课件

2、话说三国:谈人物故事。

3、我来读一读:品读歇后语。学生熟读这些歇后语。

4、试着写一写:补充歇后语。

5、学着用一用:让学生收集歇后语,分类整理,并尝试运用。

6、抄写在采蜜集上。

读读背背

1、出示相关课件读一读古诗。

2、看一看作者简介。

3、念一念写作背景。

4、自读自悟,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5、背一背,熟读成诵。

口语交际

1、出示相关课件口语交际内容:你怎么看待过春节“放鞭炮”这一习俗?

2、搜集资料,找一找有关春节燃放鞭炮的资料,如习俗的由来、鞭炮造成的浪费、危害事例等。

3、论证观点:燃放鞭炮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

(1)独立思考,确定自己支持的观点。

(2)结合具体事例论证。

4、讨论辩论,完善观点。

(1)根据所持观点的异同自由结组。

(2)进行讨论或辩论,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观点。

5、全班交流。要求:

(1)要注意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2)观点可以针锋相对,但要注意交流中的礼貌。

我的小笔头

1、出示相关课件明确习作要求: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写成一篇习作。

2、教师引导。

(1)回忆自己经历过的感触最深的人或事,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2)可将文章题目变换成《我好想……》《我希望……》。

(3)要深入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写出有真情实感、有深度的文章,切忌草草“描绘”,而没感触、没真情。

(4)写作时要有针对性,写成后希望把文章拿给谁看。切忌空发感想,无病呻吟。

3、同桌交流,互相评价。

4、自己修改。

5、全班交流。

6、交流评改的心得。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5

【热门】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 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6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唯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学会“供、唯、谣、噩、耗”5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同归于尽、代价”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抗美援朝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中国人民志愿军帮助朝鲜人民三年抗战,五年建设,1958年,他们要回国了,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纷纷前来送行,他们握着志愿军的手,激动的泪水不往地流:志愿军握着朝鲜人民的手,干言万语涌上心头,他们发出深情地呼喊:亲人,再见了!再见了,亲人!(板书: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魏巍写的。

问:“亲人,再见了”与“再见,亲人”有什么区别呢?等课上完了咱们再来讨论、解答。

二、自读课文,完成作业。

1.把这篇课文分为两大段,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

2.学会五个生字:供、唯、谣、噩、耗。

3.说说这几个词的意思:雪中送炭、唯—、同归于尽、代价。

三、检查讨论作业。

第1题:课文按主要叙事和主要抒情分为两段,第—大段三个自然段的结构形式差不多。分段的依据是自然段归并法。

第2题:提供多音字,读g6ng;谣(yáo)随口唱出的没有伴奏的歌:噩耗( è hào),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第3题:释文见“资料拾阙”部分。具体检查步骤为:在哪里出现(读一读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字、词典上是怎么说的,课文中的具体意思。(这4个词语为第一大段的重点词语,通过4个词语的检查讨论.使学生了解这3个自然段的内容。)。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指读、齐读、试背第二自然段,指导背诵的方法——按结构线索记忆:请求——回忆——安慰。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4。

2、看拼音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采用“举一反三”法学习第—大段,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学会3个生字“跺、莱、挎”;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课题是“再见了,亲人”,那么,“亲人”指谁呢?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板书:志愿军、大娘、小金花、大嫂)、

二、举“—”学第一自然段。

1. 指读(读出亲切、劝慰和感谢的语气)。

2.梳理,给这一自然段分为3个层次。并说说每个层次各对大娘说了什么。(第一层中“劝”,劝大娘停住送别的脚步,劝大娘别担心,“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妈妈;第二层是“忆”,回忆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事,具体说了两件事,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孙子:第三层是“颂”,赞颂大娘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3.理解。

(1)这一自然段有一个词语“雪中送炭”,词面我们都知道是下雪的时候送来了炭。那么在这一段中,“雪”“炭”“送”分别指什么?(雪:供应困难、空着肚子三天三夜;炭:打糕,更重要的鼓励、关怀与爱:送:带、顶、冒、穿、送)(板书送打糕昏倒路旁)

(2)这一自然段还有一个词语,“唯一”。为什么用“唯一”这个词?(儿子、儿媳和家里的其他人都战死了,只剩下这么一个亲人)。大娘为什么为救伤员而不顾自己唯一的'亲人?(板书:救伤员,失去孙子)

4、感受反问句的作用。

这位老大娘是志愿军的亲属吗?可是为了志愿军战士,她却付出了这样大的代价,在大娘的心中,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却一一胜似亲人。志愿军战士在心里深情地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是不会忘记的。课文是这样说的吗?(对比: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板书:比山高,比海深)

三、齐读第二自然段.

1.自读。比较与第—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何相同,在话别对象上有何不同,该用怎样的朗读语气(亲切、关怀、鼓励的语气)。

2.你能根据第一自然段的板书,补上这一自然段的板书吗?

3.根掘板书,说一说这一段的内容。

(提要:小金花为救侦察员老王,不顾生命危险,失去妈妈没有落泪,和志愿军分别的今天却落泪了,她把志愿军看作是比妈妈还亲的亲人,即不是亲人却一一胜似亲人。)

4.小结本段写法:劝忆颂。

四、放手自读第三自然段。

1.补充板书。

2.指导朗读:用关切、敬重的语气。

3.检查3个生字:跺、莱、挎。

五、依据板书,总结升华,知道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

附:板书

再见了,亲人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比山高

大娘

志愿军 救伤员 失去孙孙 比海深

金花 救老王 失去妈妈 刚强 流泪

大嫂 挖野菜 失去双脚 代价

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永垂不朽

六、作业。阅读第3自然段,做以下作业:

1.选择加点字正确的注音,打√。

深情厚谊(yl yì) 挎着篮子(kuā kuà)

血泊(p6 b6) 嫌(xián yán) 架着(jiá jià)

2.将第三自然段划分为3层。

3.按“起因、经过、结果”分别用6个字概括事例:

上山去挖野菜——( )——( )。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二段,进一步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能用“唯—”、“深情厚谊”造句:能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教学过程

一、如果说前面3个自然段主要是叙事的话,那么接下来的3个自然段是什么?抒情。如果说前面3个自然段是在车站与朝鲜亲人话别,那么后面这3个自然段的抒情又是在什么地方呢?———列车上。

二、借助配乐(火车启动,缓慢离站),教师引读: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抗美救国流血牺牲,在朝鲜的三千里江山,有多少优秀中华儿女鲜血洒落,黄继光、邱少云,其中也有包括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大儿子毛岸英烈士。因此,在志愿军眼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朝鲜人民眼里志愿军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列车徐徐出站,中朝入民依依惜别。隔着鸭绿江,从心底里高声呼唤——(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隆隆向前,战士们还在诉说着自己的;心愿——(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列车越驶越远,战士们从心底发出呼唤——(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三、讨论:为什么课题“再见了”放前?(突出特定的难以忘怀的场面)

四、分角色或轮读全文。

五、作业。

1.将文中有关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2.用“唯一”、“雪中送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