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2025/11/16教案

此篇文章《猴王出世》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篇1

一、激趣导入

1、你们看过《西游记》吗?在这部神话小说中有一位家喻户晓的神话英雄,他就是——孙悟空。

2、说说孙悟空还有哪些名号?知道孙悟空这个名字的来历吗?(当年石猴拜菩堤老祖为师时,说自己无父无母,没名没姓,菩堤老祖便给他取了悟空这个法号)。

3、这节课我们就来揭开猴王出世之谜。揭示课题。

二、初读,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1、速读课文,用课文的话说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

2、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3、说说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品读,领悟表达方法,进一步感受猴王形象。

1、课文哪些地方写石猴特别生动?(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的句子并引导仿写。如: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仿说三字语:“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拉 ,扯 ,攀 ,钻 。

“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这是一组对仗工整的句子,课文中还有许多,请找出来读一读。

仿写对句(师出上句,生对出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山花对——树果;虎豹对——狼虫;花果山对——水帘洞;朝游花果山——夜宿水帘洞;花果山仙石显灵——水帘洞石猴称王;花果山仙石育仙胞——水帘洞神猴显神通。

2、辨析下列含有“身”字的词语,体会语言文字的丰富多样和作者谴词造句的准确性。

蹲身、纵身、住身、欠身、抽身、安身。

3、品读石猴的语言特点。

(1)找出石猴的语言读一读,说说有什么发现。(短促、重复)

(2)比较句子,体会有什么不同。

“我进去!我进去!”

“我进去吧!我进去吧!”

4、从这些语言和动作描写中,你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

四、总结提升。

读了课文,我们不仅感受了活灵活现的猴王形象,而且品悟了作者语言文字的精妙。这样的语言珍珠在《西游记》这本经典中随处可见,希望大家多读经典。

五、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言语性。所谓言语性,“是指语文课程所独具的学习‘个人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的特殊性”(潘新和先生语)。因此,特级教师王淞舟认为“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集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

但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眼龙,睁大了注视内容的眼,却对语言表达形式视而不见。如何让学生睁大这只眼,单靠学生的自得自悟是远远不够的,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教师结合具体文本,具体语言、具体情境,找准教学突破口,在语言表达精妙处,在谋篇布局处,时时唤醒,常常提示,从怎么写的角度,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创造。诚如潘新和先生所言:“读多少书,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多少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永远是衡量一个语言教师智慧水准和教学效果的潜规则。”

《猴王出世》一课彰显了 “以语言表达”为价值取向的课程本体观,从教学时间的配置比例看,全课四分之一的时间是用来梳理故事情节和主要内容,四分之三的时间则用于品读、咀嚼、领悟、积累课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学生的语文意识,正是在教师的一次又一次的唤醒、提示、传递、激活、引领中,得到了切实的感悟 。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

3、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石猴从出世到称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读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动画片《西游记》第一集猴王出世的短片和原著《西游记》一本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引入新课。

1、师问:同学们,喜欢看《西游记》吗?其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喜欢他?

2、《西游记》中这个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是怎么出世的?又是如何成为猴王的?用自己的话描述一番。

3、生说完后,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猴王出世的短片。

4、导语:一直以来,我们是在看〈西游记〉,今天我们要来读〈西游记〉。看到的是别人对《西游记》的理解,读完之后,你一定会对《西游记》,对孙悟空有自己的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读原著《西游记》中猴王出世的片段。(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看《西游记》可谓无数次,读《西游记》倒是第一回,抓住这一点,引起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期待,为自主读文作了很好的心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大声读课文两遍,将课文读通读顺。(师指导读得吃力的学生)

2、师生交流课文中难读难懂的词语,主要有以下词语:

滚瓜涌溅、拖男挈女、瞑目蹲身、石碣、镌刻、天造地设、

力倦神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拱伏无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参考:课文主要讲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

(设计意图:虽然语言优美但是难懂的白话文更应该大声地读出来,这样更有助于将课文读通读顺。整体感知课文后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训练概括能力的方法之一,我认为每篇课文都应该有这一项训练。同时也检测学生是否大体读懂课文,为如何进行下一步教学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读懂课文。

1、导语:本文语言精炼,有韵律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并联系你的生活积累,大胆推想这些句子的意思。(教师指导个别吃力的学生读好句子,鼓励学生们大胆去推想句子的意思。)

2、组织交流,引导品悟语言。

(1)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a、自由读,指名读,读正确。

b、这个句子在写法上很有特色,你发现了吗?请再读一读。

(语言简练,工整,采用排比的手法)

c、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2)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儿,也都进去了。

a、读句子,圈出动词。结合理解“伸头缩颈、抓耳挠腮”。

b、采用对比的写法。

c、朗读句子。

d、模仿写话。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a、石猴跳是怎样跳进水帘洞?体会石猴进洞动作的轻巧。

b、朗读体会。

3、将自己喜欢的句子下课后抄到积累本上。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本文是白话文,不要求字字知其意,让学生联系生活积累大胆去推想能使学生快速读懂课文。再者,推想是新课标提出的第三学段所要达到的一项阅读目标,这一课,正好训练了这一能力。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品悟本文的语言美,培养阅读白话文的语感,积累优美的语言。)

二、分析石猴形象,交流原著和动画片的不一样。

1、我们了解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相信大家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用四字词语说说。

(活泼可爱、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伶俐,身手不凡……)

2、课文和我们看到的动画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如:石猴救小猴子这一情节课文中没有,群猴跳进水帘洞后占灶争床这一情节动画片中没有,石猴称王这一情节动画片和课文不一样……)

3、动画片是导演根据原著,带着自己的理解来拍摄的。那么,假如要你来拍猴王出世,你会怎么拍,侧重点在哪?(学生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拿出一个方案)

4、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有了大量的读作铺垫,体会猴王形象可谓是水到渠成。让学生用上四字词语概括,既检测了学生的词语积累,又尊重了学生的自主理解。原著和动画片进行比较,使学生得出每个人对作品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再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去拍猴王出世,进一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推荐读《西游记》原著,激发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出示《西游记》原著:同学们,这就是《西游记》原著,作者吴承恩,课余时间一定得好好读读这本书,读完之后,你对《西游记》,对孙悟空、唐僧等人都会有新的感受和理解的。读的过程中,别忘了把喜欢的词句积累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引领学生走进原著《西游记》,去阅读,去感悟,去理解,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所以这一环节必不可少。)

板书设计:

14、猴王出世

活泼可爱

勇敢无畏

仙石迸裂——

毛遂自荐

聪明伶俐

——寻源称王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避暑、造化、顽劣、喜不自胜”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石猴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细心等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感受经典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引入,了解作者,提示课题

1、播放《西游记》相关歌曲。

2、歌曲唱的是谁?你还知道其他和孙悟空有关的故事吗?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更多孙悟空的故事。

二、认读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1、认读8个要求会认的生字。

2、认读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并在关键处做出记号。

3、检查初读效果。

四、细读语言,深入感石猴性格特点,感受经典魅力

(一)细读描写“石猴出示、石猴入洞探险”的语句,感受石猴神奇、勇敢、细心的特点。

1、出示阅读提示(一):默读课文第一段,细读描写石猴出示的语句,感悟石猴的神奇。

2、出示:

①又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②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石猴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

3、小组交流讨论,学生齐读句子,联系上下文感悟石猴勇敢、细心、的特点。

4、指导学生朗读。

五、播放视频《猴王出世》中的一个片段,感受内容与语言结合的经典美

1、播放视频。

2、说说你感受到了一位怎样的猴王?

六、课外拓展,总结提升

1、你还知道《西游记》里哪些有意思的故事?

2、课外阅读《西游记》其他故事。

3、总结提升。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练习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德育渗透点

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受到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导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顽强勇敢、无私无畏的品质。

二难点

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三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介绍我国古典名著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靠自己弄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朗读,加深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七、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孙悟空)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四自由读课文,你喜欢那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五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这些段落。《猴王出世》最新教案设计

六课外阅读扩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地处农村,学生拥有的课外资料较少,对《西游记》原著,看过的人寥寥无几。但电视剧学生却看过好多遍,对里面的人物非常熟悉,这就拉进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无形中就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迸裂”“避暑”“顽劣”“抓耳挠腮”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知道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感受孙悟空最初的形象,体会石猴的特点,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弄懂词语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示课题

1、创设情境:你们看过《西游记》吗?说说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那个人物是谁?

2、你知道孙悟空打哪来?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

3、揭示课题《猴王出世》

二、合作交流,回报展示。

1.分小组汇报难懂的字词和句子。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石猴是怎么出世的?他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4.朗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旁边写下批注。

5.小组合作交流,代表汇报。

6.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美猴王的个性特点。

三、再读(快速浏览)课文,整体了解

1、再读课文,思考:猴王是怎样出世的?

2、反馈交流

四、三读(跳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猴王的印象。

2、反馈交流

例: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勇敢无畏,身手不凡?)

3、小结

五、四读(美读)课文,感受阅读乐趣

1、请同学自己选择其中最喜欢的句子与同桌交流。

2、学生自由读,师巡回指导。

3赏读,指名读。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古典名著的语言美。

六、课堂作业:

1、把下面两个片段多读几遍,画出描写动作的.词语,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然后写一个同学们劳动或活动的片段。

(1)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

(2)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儿,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2、阅读《西游记》故事,准备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

七、课外拓展,总结升华。

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书。

八、自我问答:

课文内容,学生容易理解,课文朗读却比较难。因此,本节课我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朗读课文,并对难度的句子进行指导,学生基本上都能把课文读通读懂。但很多同学在感情朗读上却差了很多,看来,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我还得做出许多努力。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本节课讲授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这一单元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精读课文是根据《史记》和《三国演义》改写的现代文,而两篇略读课文分别是根据《水浒传》选编的《景阳冈》和选自《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两篇略读课文都是古代白话文,《猴王出世》是最后一篇课文。作为略读课文的这篇古代白话文,在内容上,理解 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方法上,课上大胆放手,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因此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要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不多作要求。借用精读课文的迁移式设计和问题式设计,我在教学前进行了《草船借箭》、《景阳冈》的教学,为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能应用在本单元学到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前我安排了学生预习,为的是课上紧紧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导读中还指出: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读读原著中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由于我们用的`不是自己的学生,所以我在该结束之际,设计了引入原著中描写石猴称王以后的生活状况的语句,师生共读,目的是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的同时,激发学生对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2、学情分析: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下册的,现在用的是五年级上半年的学生,他们对古代白话文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3、教学重、难点的设定:这既是一篇古代白话文,又是神话小说,因此教学时还要体现出神话的特点。所以在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了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通过让学生朗读、想象来体会石猴的快乐逍遥,通过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更好的品味语言。在感知形象时,让学生通过勾画、批注等方法抓关键语句,感受形象,感受名著的魅力。本课内容很多,我只抓了两个问题来处理,不求全求深,精讲精华部分,试图以点带面,以读代讲,激发对古代白话文的热爱。难点是初步体会古代白话文的语言特点,在处理上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字词问题,师只有选择性的处理一些。通过多读、浏览、默读、自由读等方法让学生自由读书,课上大量给学生时间读书,进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4、生成问题: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由于时间有限,教师应更好的关注学生的情况,如问题研究价值不高,可以对问题进行二度开发。我们认真研究了学生,发现他们在研究第一个问题时,虽然知道了石猴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但究竟是什么环境下的石头里诞生的,他们不了解,于是我们将第一个问题改为:石猴的生长环境和最初的样子是怎样的。

二、教学反思:

1、谈到这儿,我不由得想起了最初备课的情景:比如这节课中提示语中的两个问题

(1)石猴是从哪来的?

(2)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当时向孩子们对《西游记》早就耳熟能详了,对他们来说这两个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内容就不需要研读了,只要品味语言就行了。“怎么写”不正是我们语文课上要研究的吗?但通过试讲发现,要解决“怎么写”很难,尤其是脱离情节研究写法更难。学生兴趣缺缺,课堂气氛沉闷,更别说激发对古典名著的兴趣了。所以我们发现,语文课上研究“写什么”是必不可少的,阅读课中不能脱离清洁一味强调“怎么写”,这种暴露式的教学方法,生命力是不强的,所以我们在这节课上设计了关于“写什么”的环节,并在教学中多次感悟“怎么写”。在第一部分猴子的形象的处理时,采取了“不读不议,议后再读”的教学方法,共设计了3个层次的读。前两次读一个是在学生大致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在默读中查找规律,并在全班交流讨论。一个是边读边想象画面,内化语言,从而感悟古典白话文的魅力。而最后一个读是理解之后的读,鼓励学生读出个人理解,读出感情。第二部分的设计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从研究语言入手,找出 “重复语言”,重点体会通过语言刻画人物,研究人物语言和性格的关系,进而掌握形象。基本流程是:交流—点拨—品读—交流…总体上是围绕研究石猴形象这一主题,从情节中找出关键语句进行品析。

2、不足之处:

课上学生的表现不够活跃,我思考可能有以下原因: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可能没有对这篇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或者说故事情节孩子们是有兴趣的,可古代白话文的形式让他们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对我而言,课前虽然也简单的处理了《草船借箭》、《景阳冈》,但也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古代白话文。这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如何让孩子们真正喜欢上阅读古典名著,乐于品味古典名著,应在教学这一单元之初就有意渗透古典名著的魅力所在,或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读名著,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此外,在本节课上,我认为读的还不够。当学生读的没有情绪时,当孩子们找不到问题的答案是,我应把等答案的时间给学生让他们静下心来读书。也许就能找到答案了,课上也许就不会不活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