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2025/11/16教案

此篇文章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复述、转述含义,在阅读材料和口语实践中掌握复述策略、明确转述基本要求。

2 .通过不同材料,情景创设与再现,由易到难,进行复述、转述练习,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筛选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二、教学重点

不同文体复述方法的总结以及转述实践练习。

三、教学难点

在对不同文体进行复述时,要关注文体特征基础上进行复述,转述时要注意转述内容要根据转述对象的变化而转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曾经发表过题名《讲故事的人》的演讲,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的事儿。

其中讲到一个细节,(大屏幕展示导入材料如下)“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母亲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地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

虽然莫言的名字意思是少说话,但是他从小就喜欢复述故事、转述情节,莫言的文学道路便是从讲故事开始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复述与转述的实践,一起来成为那个“会说故事的”人。

(-)转述

播放传话视频,学生悟出什么?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游戏导入转述: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转述老师给同学们的通知。

3:20教师将一个通知(周一下午校会时间,进行消防疏散演习,请班主任组织好本班同学听到警报声,同学迅速有序下楼,以跑操队形站在做操位置。)转述给各小组组长,请小组组长转述给组员,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组员再转述给全班,教师出示评价标准一一完整、准确。请同学们互相点评。

如果不准确,会导致什么后果?请同学们谈一谈。

明确:转述还要注意准确,不改变事实。

(三)通过分小组模拟不同情境,总结转述其他注意事项:

转述还要求根据转述对象转变自己的表述,即改变人称、时间、空间等。

创设情境进行转述练习

情境一:转述春游通知

请一个小组自主分配角色,分为教师、班长、其他为学生

教师对班长说:“如果明天不下雨,你们就去春游,请八点整在教学楼前集合。”,班长再把通知转述给学生。请学生分别扮演教师、班长、同学。

学生转述中有的没有转变“你们”为“我们”

陈老师在办公室看见小颖,对她说:“请你帮忙告诉二班和六班的语文课代表到我这里来一趟”小结:转述时要注意人称变化,否则表意不清。

情境二:小青托小强还书给小华

去还,请你好好谢谢他。”

第二天,小强把书还给小华时,该怎么说?

请学生分别扮演小青、小强、小华

明确:转述时要注意时间的变化,第二天转述时应该说昨天小青去的广州。

小结:转述要注意时间的变化,交代清楚还书背景。

情境三:替老师传话

请学生扮演陈老师、小颖、二班、六班课代表。

明确:转述时要注意地点的转变,要交代清楚是办公室。

总结:同学们模拟转述得都很棒,转述需要注意在完整、准确基础上,要符合真实性原则,转述中还应注意根据转述对象不同,内容有所转变。

(四)复述是什么?

为了使传话更准确,首先我们先来进行复述的练习。

师:在练习之前,老师想让同学们说说什么叫复述?我们平时学习时用到过复述吗?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复述的概念

复述概念:在口语交际领域,指把看到的书面材料或听到的口头材料讲给别人听。要注意,复述不是背诵,要对原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精简,确定重点,用自己的话讲出来。

师:从以上概念中,我们先来看看复述需要有哪儿个步骤呢?

明确:首先应该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其次要根据主要内容进行取舍,最后用自己的话,也就是将书面语转化成口语说出来。

(五)如何复述?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不同类型的文字材料、一起来进行复述练习。

通过不同素材,由易到难进行复述练习,明确复述注意要点

方法一:记叙文,提取六要素把握主要内容

大屏幕展示原文:

鲁迅先生在浙江绍兴县教书的时候,每天晚上总喜欢到一位朋友家去谈天,有时很晚才回家。

朋友家离学堂有好几里路,要经过一片坟地。

有一天,鲁迅先生和朋友谈得很晚才回家,这时已是半夜了。鲁迅正快步走,忽然发现不远处有一个白影子蹲在坟墓旁,忽高忽低,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真像人们传说的鬼。

鲁迅不相信鬼和神,他大步走上前去,用又硬乂重的皮鞋向白影子踢去,只听得白影子“哎哟”一声倒了下去。鲁迅弯下腰,细细一看,原来并不是什么鬼,而是一个盗墓的'。

复述:请同学试着复述上述材料,其他同学根据教师提供的评价标准进行点评。准确(人物、时间、地点)、完整(起因、经过、结果情节完整)、重点突出(删去次要的、删去描述性、解释性的文字)。

注意:区别复述要信息完整,和概括不同,复述要交代清楚六要素。

鲁迅(人物)在绍兴乡村教书时(时间、地点),有一天到朋友家谈话很晚才回家(起因)。他经过一个坟地时,看见一个白影子在晃动,就用皮鞋踢了i脚(经过),发现是个盗墓的。(结果)

总结复述方法一:抓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删解释性和描述性文字。

记叙文复述巩固练习:大屏幕展示《二桃杀三土》文字材料

春秋时代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川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骄,晏子为避免造成未来可能的祸害,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祸患。

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一一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公孙接与田开疆都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分别各拿了一个桃子。这时,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气得拔剑指责前二者;而公孙接与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劳之后,也自觉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并自尽。尽管如此,古冶子却对先前羞辱别人吹捧自己以及让别人为自己牺牲的丑态感到羞耻,因此也拔剑自刎[1]

一一就这样,只靠着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个威胁。

《二桃杀三士》语段的复述,明确:人物一一晏婴,时间一一战国时期,地点一一齐国,起因一一齐国有三名立过大功的勇士,但居功自傲,晏婴深以为虑。经过一一鲁国使臣进献的桃子赏赐之后还有两个,晏婴建议,三名勇士都说说自己功劳,谁功劳大,就赏给谁吃,三名勇士各自表功。结果一一三名勇士弃桃自杀。

明确:在理解基础上进行复述,其中寻找事件起因容易出错。要注意是整体事件,为何要诛除三士,而不是还剩两个桃子无法分。

(六)复述与转述区别

师:学习完复述,请大家谈谈,和刚才我们练习的转述有什么区别吗?明确:复述与转述都要求完整、准确,复述与转述区别,侧重点不同,复述为保值,转述是保真。

总结板书:复述:保值六要素完整转述:保真真实准确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把握母子两人的形象。

3.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把握母子两人的形象,领会文章的表达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播放图片);朗诵法(配乐朗诵、自由朗读);讨论法;教师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秋季风景图,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一幅幅秋季美景大家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概括总结:是呀,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美丽的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秋天的怀念》。(板书:秋天的怀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预习方式介绍文章写作背景,指导学生朗读,突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注意:朗读过程中借助工具书解决有疑问的生字)。

2.教师播放音频,学生跟随音乐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课文题目为秋天的怀念,怀念的是谁?文中都写了那几件事情,用原文中的话概括回答。

明确:怀念的是母亲,写了四件事,分别是:我双腿瘫痪,母亲安慰我;母亲重病缠身,瞒着我;为看菊花,央求我;临终嘱托,牵挂我。(板书:母亲)

(三)合作交流,深入研读

1.再次朗读课文并思考:21岁,正是活蹦乱跳的年龄,可以去做许多有意义的事情,没有了双腿的史铁生心里非常痛苦,请同学们找找课文中叙述作者心里痛苦的句子,谈谈你感受到什么?

明确: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地墙壁。

②“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从这两句话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绝望,因此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作者此刻的内心是非常的痛苦。)(板书:儿子、易怒、轻生)

2.面对如此痛苦的儿子,母亲又是怎么劝他的呢?大家找找课文中的句子,从中可以看出一位怎样母亲形象?

明确: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扑过来”,劝慰我“好好儿活”,通过动作、语言等描写,刻画了一位坚强而感人的母亲形象,母亲此时忍住的不仅是儿子轻生的痛苦,同时也是自己身患重病的痛苦。)

3.小组合作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小心翼翼的照顾与关爱?

明确:(1)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母亲不忍心看下去了,就悄悄地躲出去,但又不放心,所以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来到我身边,眼圈红红地,是因为看到儿子这般模样,心疼而哭了。依然看着我,目光始终陪伴着我,让内心孤独的我并不孤独。)

(2)那天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一个“挡”字将母亲唯恐我会因看到窗外落叶而触景伤情的心理刻画地真切感人。央求我去看菊花,这是母亲第二次提到去看花,第一次被我拒绝,说明母亲不放弃任何一次机会,想让我去看看外面美好的'世界,并好好地活下去。从“憔悴”,又看出了,母亲已经病入膏肓,但她还是没有放弃让我好好活下去念头。)(板书:照顾、关心)

4.默读课文并思考,在母亲病重时,仍然忍住病痛照顾自己残疾的儿子,在母亲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想到的依旧是自己的儿女,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而多年过去了,当作者再次回忆母亲时内心又是怎样的心情呢?整篇文章在创作上有什么特色?指定学生回答。

明确:这是一个无私宽容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同时随着作者年纪的增长,当作者再次回忆起母亲时,内心除了怀念就是深深的愧疚。作家用凝重的笔触通过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板书:伟大、无私,怀念、愧疚)

5.朗读课文并思考:文中多次母亲提起要去看菊花,在最后一段也着意写北海的菊花,用意是什么?

明确:一方面是母亲带我看菊花,这是对生命的热爱,菊花既写出了秋天的美,也写了母爱的美,写出了母亲希望“我”不再自卑,能像菊花那样坚强!另一方面菊花的淡雅高洁,正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也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又是对母亲的缅怀。最后段话中的一连串排比句表面上是在描写北海菊花的美丽,实际上是用象征的手法,赋予菊花深刻的含意。作者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菊花,恰恰是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觉悟解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菊花象征作者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揭示了主旨。“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出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自我,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感受到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了吗?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讲一讲“母亲和我”的故事。学生自主回答,教师总结:母爱是无私的,在感受到伟大母爱的同时,请多给母亲一点爱与关怀,哪怕是酷暑中的一把扇子,寒冬中的一件毛衣,让母亲时刻感受到儿女的关心。愿天下所有的母亲健康快乐,愿天下所有的家庭幸福美满。

(五)小结作业

小结:这篇文章作者通过抓取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对母亲动作、语言、心理的刻画,展现了一位伟大、无私、宽容的母亲给作者重燃生命的勇气与信心,感动了一位又一位读者。

作业:下课后请同学们学习作者这种写作方式,选择一位你生活中对你重要的一位亲人来描写,字数不限,下节课一起交流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所以在本课中设计了多次阅读,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读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旨在把学生引向作者丰富的精神世界,引向对母爱内涵的深层诠释,引向对活着意义的深层追寻。凭借语言文字,披文入情,受到母爱的熏染,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基于此本节课实现了三维目标,重点和难点得以突破。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3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从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情况下依然沿袭着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是语文课堂的主人,学生只是语文课堂的配角,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尊重,教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权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缺乏上语文课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状况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更好开展是极其不利的。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落后,没有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素质教育的意识相对薄弱。面对这样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探寻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落脚点,下大力气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更好地开展。

二、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策略

1.创新相对落后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理念,更多的是关注考试,课堂教学的开展也以考试作为教学的指挥棒,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施缺乏对学生素质提升的关注,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引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机械的填鸭式教学,课堂气氛压抑,课堂效率低下,面对这一现实,必须改变原有的语文课堂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创新性教学理念指引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

2.创设教学情境,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开展中,教师要注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每一节语文课的开课中,教师都要精心设计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学新课之前,就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投入到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新语文教学方法,创设充满吸引力的教学情境,要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阻碍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因此,提出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行之有效的创新教学策略,希望以此能更好地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4

为增强本节课的兴趣性、直观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更容易品味诗的形象和意境,借助多媒体网络辅助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投影西湖春景图,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气氛,从而引入课题。

2、引出白居易,简介作者。

3、出示学习目的

二、初读诗,知诗意

1、给生字注音:啄没堤

2、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按照古诗的要求学生集体读课文,四人学习小组互读课文。

4、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5、学生说出标题提示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地点:钱塘湖、季节:春、事情:出游)

6、明确诗的体裁(七言律诗)

7、学生读后讨论提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水面初平云脚低暖树乱花缺乏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师范读,学生考虑:

A、划出压韵的字;

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

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三、熟读理清游踪:

1、谁能划出标题写了几方面内容,并说明理由;

2、读一读诗,想一想诗人凭什么说是钱塘湖,而非其他;

3、诗人说行,你能找出根据吗?

四、精读寻觅春踪:

师:请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生:早春

师: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归纳: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详细分析时,结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师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五、品读诗中妙笔:

师: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活力,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生:看书,自由讨论,自由发言。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体会不同类别的事件在文中的作用,并可将此种处理事件的方法用于写作实践。

2、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明确事件的内在联系,从而明确主题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材料的写法,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设想:

重点:学习本文运用典型事例塑造人物的方法。

难点:明暗两条线索的结合使用。

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设计。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展开横向思维,读懂事件与主题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欣赏名家作品的同时,使学生受到前人高尚情操的熏陶,达到既学读书又学做人的目的。

课前准备:

1、课外查字典,自学生难字词

2、细读全文列出文中所写事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春有春花,夏有夏花,人的心里也会开花。一些不能忘记的事不能忘记的人,就是心中常开不败的花朵。当有一天,细细检点细细品味,就是鲁迅先生所谓朝花夕拾,今天,我们就跟随鲁迅先生的脚步,细细评点那多开在心头的藤野之花。

二、明确目标

齐读目标。

三、学习新课

(一)朝花夕拾之一,经典回放:

过渡: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直接写人的并不多,有《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再一个就是日本的藤野先生。一个日本人,为何让鲁迅先生对他如此难忘?

1、速读感知:

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浏览:

(1)用原文回答,鲁迅先生为何时时记起藤野先生?

(2)文中着重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

出示:教你一招:

第一步,寻找相关段落。

第二步,提取关键词语。

齐读37自然段。

2、品读镜头:6----23段,任选其中的一个段落,深情朗读,并用“鲁迅致藤野先生”对话的方式,品出藤野先生的品质。

再教一招:如何品镜头:先生,您的行为,让我看到您的品质。

3、悟读探究:

出示:1—5段是写见藤野先生之前的所见所闻所感,24——31自然段是写看电影、匿名信事件,这些是不是多余之笔?谈谈你的理解。

引导:让我们分组深入讨论,这些和写藤野先生有关吗?

学生分组讨论,一半讨论1——5段,一半讨论24——31段。

(二)朝花夕拾之二:经典续读——师生重逢

假使20年后,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再度重逢,一定会有许多话要对藤野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段话,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学生写话练习。

配乐朗读。

先生,您——

四、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拾起的,是藤野之花,还有一朵鲁迅之花,一直开在我们的心头。

出示:运用抓细节品人物的方法,结合课文,查找资料,探讨鲁迅问什么弃医从文,从而了解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透过情感触摸文字,理解文章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歌德“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二、理解作者,明白情感。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母亲逝世7年。你觉得作者写文章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你从哪里读出来的?不猜测,从文字中推测出来。

预设:痛苦、愧疚、思念、后悔、伤心、感激……

分析原因,找出句子,边读边分析:

痛苦,身体上的,1段;

后悔,没有和母亲一起去看花;

愧疚,对母爱的不理解,不接受,前三段;

思念,写文章纪念……

伤心,母亲离世;

感激,感激母亲的教导,关心;

2、理解:当时的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两条腿瘫痪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突然似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三、品读母亲,明确写法。

这之间的变化,有着一个人的功劳,母亲。她用什么办法让我走出生命的阴霾?

1、分角色朗读第一段母子对话,赏析“躲”“抓”背后的情感,儿子需要宣泄,母亲的理解及希望;(我语气的绝望、肯定)

2、分角色朗读第三段母子对话,赏析“挡”“笑”背后的`情感,母亲的呵护及快乐。(我语气的无谓,母亲的喜出望外。)

3、我和妹妹主动去看花。(生命的美好)

4、母亲为什么选择看花?“花”是生命怒放、美好事物的象征。

菊花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宋·梅尧臣《残菊》

秋: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作者却从在秋天感受到了力量,感受到希望,生命的美好。

小结:看花是本文叙事线索,作者写母亲时候用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