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长征》教学设计

2025/11/16教案

此篇文章《长征》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长征》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在诗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工农红军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二、三句话的意思并感悟红军的大无畏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案

学案

一、学习提纲

1、小组交流《长征》资料,了解长征中的动人故事。

2、自学生字、新词,注意正确书写难字:丸、崖、岷。

3、初读全诗,诗眼是__。“远征难”的意思是__,“只等闲”的意思是__,一、二行诗句意思是__。

4、“逶迤”的意思是__,“腾细浪”的`意思是__,磅礴的意思是__,“走泥丸”的意思是__,三、四行诗句意思是__。

5、五、六行诗句中,“云崖暖”的意思是__,“暖”的含义是__;“铁索寒”的意思是__,“寒”的含义是__,诗句意思是__。

6、七、八行诗中“尽开颜”的意思是__,诗句意思是__。

7、联系“五岭、乌蒙、金沙、铁索、岷山及全诗诗眼“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想一想,表达了作者__。

二、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全诗。

2、把全诗改写成400字以上的记叙文。

一、简介背景,初读全诗

找出诗眼,初步感受红军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二、以自学提纲2、3、4、5、6为纲,导读导悟诗句意思

五岭腾细浪

乌蒙走泥丸

远征难金沙云崖暖(喜悦)

只等闲大渡桥铁索寒(惊险悲壮)

岷山千里雪

三、紧扣诗眼,联系全诗

体会作者毛泽东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长征》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1、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与本诗歌相关的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长征》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通读文章,明确线索,理清主要事件。

2.鉴赏并掌握文章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感悟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3.了解历史背景,结合文本,体会长征精神的内核。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学习细节描写和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2.学习不畏艰苦、自强不息的长征精神,传承革命文化。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文章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齐背: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坚强意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就近长征胜利的激情岁月--《长征胜利万岁》。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巍巍(wēi wēi) 熙熙攘攘(xī xī rǎng rǎng)运筹帷幄(wéi wò)寒噤(jìn)长途跋涉(bá shè)

2.解释词语。

万水千山: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久别重逢: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

互诉衷肠:形容相互之间诉说对对方心底里的感情,通过诉说,大家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恨之入骨:意思是恨到骨头里去。形容痛恨到极点。

拍手称快:拍着手说痛快。多用来形容正义伸张、公愤消除时大家高兴满意的样子。

一言为定: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运筹帷幄:在帷幕之中指挥、谋划。后泛指策划机要。

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

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

(二)初读课文。

思考1:快速浏览课文,标画重点信息,找到逻辑线索。

明确: 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时间顺序。按时间顺序由先到后,使文章脉络清晰。

思考2:理清思路,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写了哪些事件。

第一部分(1-8)我们终于抵达了陕北吴起镇。

第二部分(9-22)毛泽东指挥长征最后一仗——回击二马骑兵的吴起镇战斗。

第三部分(23-46)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主席宣布长征胜利。 明确: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吴起镇战斗、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泽东同志宣布长征胜利。

三、分析形象和写作手法

思考3:本文是回忆录,属记叙类文体,文中的一些人物形象非常鲜明,找一找。并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特点的?

明确:邓小平。红军战士

① 文中的邓小平是一个爱护战士、平易近人的首长。

文章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从邓小平同志与“我”的交谈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对战士们的关心和爱护。“小鬼”这一亲昵的称呼,更拉近了邓小平同志与战士们之间的关系,显得他尤为平易近人。“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则是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邓小平同志丝毫没有首长架子。

②这篇文章展示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形象特点?

明确 文章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歼灭敌人的追剿骑兵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形象;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消灭反动集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为人民服务、热爱人民的形象;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时感到亲切,刻画了红军战士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形象;通过对长征过程的描述,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形象。

总结:

(一)正面描写

1.场面描写:如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描写了欢乐热烈的场面。

2.动作描写:如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冲”“跑”的动作描写;“我们互相祝贺,互诉衷肠”。

3.心理描写:如“我们都很高兴”,“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直接写出了战士们的情感和心情。

4.细节描写:如“毛主席说到这里略略停顿了一下”,“他扳着手指说……”等,写出了在这一重大历史时刻,每一个细节都不想错过的高度集中。

5.语言描写:如与邓小平同志的对话,以及毛主席的宣讲。

(二)侧面描写

如“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灿烂的阳光”侧面烘托出指战员喜悦的心情。

思考4: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情感,辨别、标画典型的句子,体会这种写法。

明确:本文是回忆录,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记叙了红军到达吴起镇、吴起镇战斗、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总结长征的意义宣布长征的.胜利等事件。

在记叙过程中,运用场面、运用、心理描写及侧面描写来表现红军指战员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记叙中融入抒情、议论,更好地表达了长征胜利后作者的喜悦之情及对革命烈士的追思及对革命美好未来的向往。

全文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使全文中心突出,情感充沛。

四、探究长征精神的内核

思考5:从文中找出,长征的功绩和历史意义的句子。并分析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 文中对长征的功绩和历史意义的表述是借毛主席的讲话表明的。集中在第42段。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毛主席对长征作了高度而准确的评价,从四个方面论述阐释长征的功绩和意义 。照应上文写红军指战员的兴奋激动的感性描写,并上升到理论意义方面,使文章内容深入推进,使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毛主席对长征的功绩和历史意义的高度评价,是对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高度赞扬,也使红军指战员更加坚定革命信念,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

思考6:文本中体现的长征精神是什么?长征精神在今天还需不需要?

明确:英勇不屈、不畏艰难、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等精神。

《长征》教学设计 篇4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教学的难点:理解五、六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是《新课程背景下多元化的语文情境教学》。对“情境教学”,我们是这样界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认知特点和文本特点,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图体现课题研究的思路,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按照学习的启动——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这几个基本阶段,来进行多元化情境的展开研究,主要采取了下列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征,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

(2)初读全诗,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3)细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不仅仅就字就词孤立地分析讲解。

(4)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句,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

(5)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我向大家展示的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复习巩固、背诵诗句,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举行了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诵会。

我觉得在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有几个情境的设计,是有可取之处的:

1、创设情境,精心导学。

一个好的导入,便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一节课能否抓住学生的心,导入是否精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学生相对较为陌生的认知领域,如果能通过情境设计,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推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红军长征是何等样的壮举,然而对当前小学生来说有些遥远了,单靠老师的一本书,一支粉笔,是无法让未经风雨的学生体会出长征的艰辛的。因此,我在课前播放了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出示了红军长征的线路图,并进行了必要的介绍,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强烈震撼,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2、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

在情境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与教材建立起美妙的情感,十分重要。李吉林老师曾总结出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融入情境的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我能认真学习、借鉴李老师的这些做法。

比如,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播放了一段沉稳昂扬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比较一下:录音的诵读和你们的朗读有什么样的区别?我们应该怀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首诗?通过讨论,使学生初步理解了诗歌的情感,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又如,在学生把握了诗句的基本意思后,我播放了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让学生细细地聆听,尽情地遐想,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在这里,我用激昂的音乐渲染了情境,从总体上又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为激发学生情感升华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我也能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词析句。其中,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我化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及时地出示了“巧渡金沙江”的资料,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本来有一小段“飞夺泸定桥”的录象,可是在五楼演播厅无法播放,于是,我就让学生回忆电影《我的长征》中的画面来体会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当然,效果就打了折扣。

3、设计富有趣味的训练和作业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情有趣的情境,并不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生动,而是要使学生在趣味中进行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在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画面,请你拿出纸和笔,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写写你的理解和感受。在这里,写话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巩固。让学生根据画面来写话,显然要比根据诗句写话,更能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练习,在学生能力的提高上势必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4、拓宽情境。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语文的外延就应该有多大。在整节课结束前,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毛泽东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引导学生将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阅读联系起来,养成课外学习、研究的好习惯。这样就可以拓宽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学习语文。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小小朗诵会举行得比较成功,大多数学生很投入,进一步感受了长征的精神,感受了伟人毛泽东的诗词成就。

我对自己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经过了反复的考虑,但在课堂教学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我一再地提醒自己要注重朗读,在读中感受,也采用了多种读的方式,可由于自己的朗读水平有限,指导得不到位,所以,整个班级的朗读氛围还是没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对演播厅课件操作,我还缺乏经验,总是找不到鼠标,课件的播放几次问题,影响了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反反复复,始终拿不出一个满意的板书。在其它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很多缺陷,恳请大家指正。

《长征》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初步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简单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律诗的特点,能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前四句诗句内容,体会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坚韧顽强的的意志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同学们,长征是什么意思?(漫长的征途)

长征还有一个特殊的意思,你们知道吗?→出示资料图片(板书长征)→请学生读PPT

是啊,正是因为这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洗礼,红军才浴火重生,走向辉煌。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红军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经受无数次险阻考验,当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xx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走进长征,感受长征精神。

二、朗读全诗,感知诗意。

1、投影全诗,请学生自由读,要求读的通顺,掌握生字词读音。

2、诗歌要读的感人,就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现在我们请同学来读读看。

3、学生开火车读,教师相机指导停顿(出示标明停顿的全诗)→再请学生读(小组读、男xx读等)要求能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4、读的时候为什么会朗朗上口?

→回忆《泊船瓜洲》、《秋思》→押韵(简介什么是七律,七律押韵的讲究)

七律: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5、本课文押的什么韵?

“an”韵。【韵脚】“难”、“闲”、“丸”、“暖”、“寒”、“颜”

6、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

三、品味诗句,感知诗情

1、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啊,其中的艰难困苦多的难以想象,让我们来看看革命先辈们的长征路线吧。

《长征》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采访稿,采访的对象是贺龙元帅的女儿女将军贺捷生。文中贺捷生回忆了长征过程中,自己从出生到“走”完长征路的四件事,反映了长征途中艰难困苦以及老一辈革命家坚定的革命信念。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实际,我想本文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最好的典范。对于文章最后一句“这段经历成为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的理解,可能难度较大,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中的四个事例,让学生感受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过程中艰难困苦,学习红军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宁死不屈的革命主义精神。然后再来了解这段经历在她成长的路上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用学过的方法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并理解词义。

2、读准课文,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3、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4、了解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最后一节,理解“这段经历成为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的意思。

教学准备:收集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5年11月,红军为了保存实力,为了北上抗日,开始了耳万五千里长征。一个不满一岁的婴儿竟然也“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最后到达了陕北,这真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交流课题中的婴儿指谁?“走”为何加引号?从哪里看出来?

2、正确的读通课文

三、深入学习课文

1、齐读最后一节,并质疑。(为什么这段经历会成为贺捷生奶奶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贺捷生奶奶在长征过程中遇到了多少困难?发生了什么事?带着问题自由读2——6节。遇到的困难用曲线划出。

2、交流:2——3节

遇到的困难:“把刚刚出生18天的'我放进箩筐,背在身上,随部队出发。”、“天上有敌机侦察轰炸,地上有敌军围追堵截,又值寒冬季节,风雪交加。”

事件:1935年11月19日,刚刚出生18天的贺捷生被母亲背在身上,随部队开始长征。

练习说话:天上有敌机侦察轰炸,地上有敌军围追堵截。遇到的困难无法想象……(设计说明:说话练习,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第4节:遇到的困难:“妈妈怕我的哭声会暴露部队,便用衣服紧紧捂住我的头。”、“我的脸都憋紫了,险些丢了小命。”

事件:有一次过封锁线,为了不暴露目标,妈妈用衣服紧捂贺捷生的头,她险些丢了命。

第5节:遇到的困难:“父亲把我裹在怀里,骑在马上,一路冲杀。”、“老乡捡到了被颠落在路边的我”。

事件:一次突围后,父亲发现怀中的贺捷生丢了,幸亏老乡捡到,她才又回到父母怀中。

第6节:遇到的困难:“我已经病饿交加,奄奄一息,连哭的力气也没有了,眼看就要断气”、“我根本没有自己的衣服。”、“不知从哪里找来了一块白布”、“红军长途跋涉,也都衣衫褴褛”。

事件:过草地时,贺捷生奄奄一息,大人为她准备了棺材——一块白布,但她的生命力奇强,终于走出了草地。

3、小结:贺捷生的父母为了革命的胜利,经历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凭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了陕北,而他们未满周岁的女儿竟然是这样被她的父母抱着,走完长征路的。你能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吗?交流。

四、拓展练习:

从网上或到图书馆寻找有关长征的书籍,讲一个有关长征途中的故事。(设计说明:增长学生阅读量,扩大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