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初中语文说课稿

2025/11/17教案

此篇文章初中语文说课稿(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1

初中语文说课稿【优】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桥之美》,下面我将从以下方面来陈述我的教学设想。

一、 说教材

1、 教材地位分析

《桥之美》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它是一篇具有随感式的说明文,以优美的语言,亲切的语气,向我们展示了桥的魅力。文章通过描写生活中各类桥,品味各类桥传递出的情味,启发我们只要用心欣赏,就一定能体会到桥的魅力多彩。学习本文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在写作上,作者描写桥从常见的俗语写起,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文章结构新颖别致,作者不像惯常行文那样从外形到内部结构,而是别出心裁的与你拉家长,从而把我们带进了神气美妙的桥的世界。在语言技巧上,文章语言优美形象、富有诗意,打破了传统说明文语言乏味的现象,从而激活了读者的情感体验。

2、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学年的学习,对于理清课文脉络,感知课文主旨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但是对于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方面却有一些欠缺,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3、 教学目标的设计

《新课标》对阅读能力培养的重点是:1、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的意义和作用2、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3、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应当说新课标更突出了对学生心灵的品味和个性解读。综合以上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积累一些雅词妙局,了解课文脉络,品味文中优美活泼、形象诗意的语言。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生活,学会审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4、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品味文中优美活泼、形象诗意的语言。体验生活,学会审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二、 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了促进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本课的教学方法可采用:

1、 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优美形象富有诗意,很适合十几岁的学生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兴趣,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美,为全方位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2、 点拨引导法。在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要求下,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只是点拨引导。这样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思维活动的灵活性,使他们由接受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由从书本中学习向生活中学习。

3、 美点寻综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进入文章情境中去欣赏文中的美点,和作者产生共鸣,并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其独特的美。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适应这一原则,本课的学法可采用朗读、跳读、研读、精读等读书法,以及欣赏法、交流法等。

三、 说教学程序

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在教学程序的`设置上,要特别注意课堂教学的民主性,教师是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要注重课堂自然动态生成,因势利导,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设计如下:

〈一〉激情引趣

我准备这样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各类名桥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谈感受。这样设计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起他们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听读课文,感受体验。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用心倾听,感受课文的美。并出示阅读目标:文中描写了哪些桥?展示了哪几幅画面?谈谈听后的感受。这样设计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从而感知文意。

2、 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哪里。

3、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悟。对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

〈四〉研读课文,美点寻综

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 学生采用跳读、研读等方式研读课文,并说说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品评文章的美。

〈1〉 语言美。教师提问:文章哪些语言美,美在哪里?

〈2〉 结构美。文章结尾生发拓展,点出桥的内涵美。

〈3〉 意蕴美。文章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强调了桥之美在构图。

3、 在以上基础上,教师归纳文章在写作的不凡之处,并形成板书。

——以美写桥

——以情写桥

——以形写桥

——以桥写桥

〈五〉、用心欣赏,用心感受。

1、多媒体展示各类桥,让学生用心欣赏,并把感受形成文字写下来。这一设计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自己的感受体验化。

2、交流。先小组交流,再由小组代表向全班交流。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

〈六〉拓展延伸

把本文与〈〈中国石拱桥〉〉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设计这一环节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欣赏事物。

〈七〉课外学习自助餐

1、课外观察自己身边的桥,把对桥的感悟写成文字。

2、从古诗词或文学作品中搜集描写桥的佳句做一个专题积累。

设计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巩固课堂所学内容,使学生的感受体验化。

附板书: 桥之美

——以美写桥

——以情写桥

——以形写桥

——以桥写桥

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本文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据此,我以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内涵为切入口,激发初中生兴趣,迅速深入文章内容。

2、设计意图: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力求突出“老师为主导,初中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初中生。

2、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初中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初中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引导初中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初中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初中生的形象思维。

3、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初中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第1、2条作为能力训练目标,第3条作为德育训练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设计意图和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理清本文的主要形象及其精神内涵,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2、理清本文的象征意义。

3、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初中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的确定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老师范读和初中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提问法。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初中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我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初中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

第一快:导入新课。运用诗歌和散文的有关知识,出示海燕的有关图片,进入《海燕》散文诗的学习氛围。

第二块:诵读。⒈老师范读。让初中生在听读的过程中理出形象,并抓住特征,理解作者赋予这些形象的感情。2、初中生自由朗读,进一步把握文意。

第三块:理解象征意义。在第二块诵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人对不同形象赋予的不同感情,结合时代背景,归纳出本文形象的象征意义。

第四块:拓展延伸。让初中生抛开时代背景,赋予“海燕”新时期新的象征意义。学习“海燕”精神的内涵,以说话的形式来表现。

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传达了刘禹锡在经历了二十三年的贬谪后,仍然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通过此课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当遇到逆境时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些也于第五单元单元主题相契合。

《新课标》要求在古诗教学中,初中阶段要达到让学生“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本课教学从语言着手,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美的内容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让学生触摸古诗中的情感基调。古诗语言精美生动,教学时要有效利用诵读、想象等手段,抓住“情感”这一主线,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借助想象、入境悟情,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二、说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2、品析诗歌,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品格。

三、说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

2、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人格。

四、说教法

在古诗教学中,应该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这节课我运用的教学方法是:诵读法、想象入境法、联系扩充法。

五、说学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活动过程。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直观的事物感知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法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取让学生自己感受、大胆想象、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第一环节:导入,简介诗歌背景。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此来认识一下这位不服输不言败,执着而又乐观的一代诗豪。”接着向学生展示诗歌的写作背景资料,进入本课的学习。

(在这一环节中,导入语的设计应该简洁直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的目的,引发学生的共鸣。这个导入语还暗示了诗歌的主旨,对下一环节读懂诗歌起到一定的作用。简介写作背景,是本课教学中必要的一个环节,否则诗人的情感和精神品质就不易被理解。这一环节,为下一步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

第二环节: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读这首诗,然后指名读。

(这一环节以诵读贯穿始终。诵读是理解感悟的基础,能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美,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同时增强古文言语感,提高品悟能力。采用不同形式诵读,让学生对全诗内容有整体的了解,利于把握全诗的情感,同时指导学生,读好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

第三环节:结合诵读,体会诗人感情。

1、请从前四句诗中各找出一个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

2、再读前四句诗,读出诗人心中的感情。(突出“凄凉”“弃置”“空”“翻”)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一字一词间蕴含着幽微意蕴,跳荡着节奏张力。这两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以语言解篇章,以语言绘形象,以语言激情感,以语言开智慧。然后再次回归诵读,读出诗人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美,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品析能力。)

3、指导学生诵读后四句诗,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通过诵读表现出来。

4、深入体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感受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

(诗歌的后四句在情感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环节的诵读,是为了让学生来感受这种变化,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然后抓住重点诗句,让学生去理解想象,进入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实现教学重点的突破。同时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说,发展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引导学生对古诗名句的多元解读,我向学生出示刘禹锡答和白居易的另一首诗,抽出其中的名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让学生解读,进一步感受诗人的豁达乐观胸怀;之后,再向学生出示一份今人对这两句是的解读文字,引导学生对古诗名句的多元解读,实现名句教学的重点突破,引导学生认识到其中包含的哲理。)

5、引入刘禹锡的另两首诗,进一步体会刘禹锡的顽强豁达精神。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教学环节引入诗人的另两首诗,同时简介创作背景,使学生对诗人顽强豁达精神有进一步的认识,进一步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作品走向生活,从情感走向精神,创建大语文的学习情景。)

6、带有感情的再读后四句诗。

7、再读完整的诗。引导学生注意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前四句要读的沉郁艰涩,后四句要读的昂扬乐观。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再次回归诵读,始终抓住古诗文教学的根本,通过诵读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节奏美、韵律美,发展阅读能力,提高学习素养,培养学习兴趣。)

第四环节:总结归纳,试背整首诗。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语文一科更是如此,只有背诵下来,才可能被消化吸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抓住背诵,就是抓住了学习的根本。为促进知识的转化,这中间插入一个补写诗句的小练习,用优美的语言补写出自己对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紧扣诵读、咬文嚼字,辅以拓展延伸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度解读文本、感知情感、感受精神,轻松愉悦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使学生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陶冶了情操,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是继前两个单元的叙事、写人的记叙文之后的一个写景散文单元。

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正如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了《春》的优美开篇,才有接下来《济南的冬天》的温情叙述,竹乡的美丽富饶、树林和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此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还有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下面是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详细说明。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目标就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据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A、掌握课文写景方法:①抓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B、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C、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同学们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引导同学们掌握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重点、难点:

根据初一同学们的学情分析,他们虽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同学们懂得写景散文的写法要求。所以知识目标1、2设为重点,引导同学们自主合作来探究文章的语言特色是文章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难点,一是要指导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同学们领会。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同学们听,那么同学们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同学们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同学们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三、说教学程序

总的用一句概括: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探究合作,构建新课堂。

(一)导语设计,激发美。(1分钟)

先播放一组春光图,在优美旋律的中,教师激情导入: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春景,会让你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本堂课我们继续走入朱自清的春,细细赏读作者的生花妙笔奇在何处。

[说明]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导语通过音乐、图画、诗般的语言把同学们引入春天的佳境,引入激发对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学习兴趣。将同学们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同时也交代了学习要点。

(二)跳读课文、理清思路、归纳课文提纲。(2分钟)

[说明]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思路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此环节要引导同学们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在教学处理上要简明扼要。这2个环节是3分钟。

(三)同学们自读,体会景物特点,体会春色美。(10分钟)

在初一阶段,同学们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

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同学们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同学们都有表达的机会。视同学们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设一些质疑,等到同学们讨论地差不多的时候用幻灯片出示,作为对同学们思考不足的补充。

○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同学们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同学们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同学们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1。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美。(10分钟)

理清思路之后,就要抓住重点品味、理解、赏析作品了,要注重对语言的品味。《春》的语言非常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这一个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我设计的问题是作者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来描写不同的景物?你最喜欢哪些?

在同学们回答差不多时,教师可依据回答情况挑选下面的问题给以点拨、提示。

1、提问法提示

(1)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4)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呢?

(5)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2、用同义替换法指导同学们品味、咀嚼课文的语言。

①调换词语。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钻出来。

②增删词语。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为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③改变语序。如野花遍地是句忙改为遍地的各种各样的有名字没名字的野花,散在草丛百像眼睛,像星星。

④改用平实说法。如不错的句改为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

[说明]此环节的设计落实了知识目标B和能力目标。设计的依据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阅读是同学们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们的阅读实践,珍视同学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同学们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体性,给同学们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同学们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五)细处研读,感悟写法美。(10分钟)

引导同学们讨论:你认为草、花、风、雨这四段哪段最难写?(风景难写)

此环节可引导同学们重点分析春风一段:

如,①特有的性格;②特有的气味;③特有的音响;④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此环节采用读、赏、析、说相结合的方式,有利激起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有利全体同学们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同学们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六)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总结美、寻找美,创造美。(10分钟)

引导同学们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年的同学们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习。

读完《春》,同学们会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请同学们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并且试着运用它去说一段描述春天的话。

目的是将同学们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教师可用多媒体投出有关诗词名句。

(七)分层作业,美的训练,美的迁移。(2分钟)

1、写一段描写家乡秋景的文字。

2、通过本文的文字把它变成一幅幅春景画。

3、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教师可引导同学们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可采用诗文朗诵(如《春之声》诗文朗诵会)等形式引导同学们搞活动,激发同学们兴趣,培养同学们的审美情趣。

[说明]设计第一道主要是学习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的同学们写作水平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学时间是在秋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写春季的内容迁移到写秋景上。第二、三道是选做题,第二题同学们完成之后贴于作业栏上,这样布置是根据同学们的多样性,有利调动一切同学们可调动的因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板书设计:

昐春 宏观勾勒: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教师示范完成

绘春(微观描绘)

特点 层次

春草图 钻 鲜嫩

春花图 繁茂 艳丽 树上-花下-遍地

春风图 和煦 轻盈 触觉-嗅觉-听觉

春雨图 细密 平和 植物-人

迎春图 赶趟儿

赞春 新、美、力

此示意图在教学时由同学们完成。

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单元提示中已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观潮》是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这篇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结合,白描与细描相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较好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丽,又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之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

(2)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三、说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 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四、说教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为此,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趣导入法: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这是他们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堂课里,我利用小学四年级的一篇同名课文,通过现代文方便理解的特点,让学生对文章描写的情景有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古人与今人对观潮的热情和看法导入课题。

2、小组竞赛法:据研究表明,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了难易结合的朗读、译读、赏析和表演竞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通过竞赛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竞赛中主动的获取了知识。

3、实践巩固法: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活动。”在这节课里,我安排了一个“学做主持人”的环节,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来介绍钱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观众的反映。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多媒体辅助法: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就越容易理解和巩固。钱塘江大潮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借助多媒体可以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壮观的画境,它能带给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极大的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五、说学法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这篇课文,我要求学生使用以下学习方法逐步地掌握课文内容:

1、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很难一目了然,中学生养成阅读注释、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不仅能够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反复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自然而然就能积累语言材料,提高朗读能力,形成一定的语感。

3、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阅读课文。即不动笔墨不读书。好的阅读方法,能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自行阅读、自己注解、自我圈点、自我评注,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画上思索的轨迹,打上认知的烙印。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提高写作水平。

六、说教学程序

(一)开讲激趣、导语引入。首先我在屏幕上展示小学课文《观潮》,让学生欣赏。这篇现代文会将学生与文言文的.《观潮》拉近距离,同时,也会引发他们的好奇心:相隔几个世纪的钱塘江大潮有多大变化呢?古人和今人观潮的热情是不是一样呢?然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回顾了小学课文《观潮》,现在我们要学习南宋文学家周密的一篇散文,题目也是《观潮》。这两篇文章作者不同,写作的时间更不同,但他们所描绘的都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让我们来看看古人和今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有何异同。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过渡到对新课的学习。

(二)朗读课文,了解大意。朗读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学生试读,这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一个检测;其次是教师范读,这是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最后是学生仿读,这也是一个学习与改进的过程。通过反复地朗读,学生可以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对课文内容也会有一个大概印象。紧接着我给出一道思考题:这篇课文描绘了哪几幅画面?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中的四个自然段,刚好描绘了四幅画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归纳成: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这样,学生对于文章内容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三)小组合作,分析课文。 我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一个组分配一个自然段,即一幅画面。要求四小组以竞赛的方式完成两项任务:

1、找出本段的重点字词,能够用自己的话翻译句子。

2、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试做简要的赏析。

这两项任务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依据他们答题的情况、小组参与面与课堂上的表现计团体得分。这个环节是这堂课的主体部分,教学的重难点都在这里得到解决。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团体荣誉感和好胜心的驱动下,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和翻译句子是一项非常简单的任务,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就能较好完成,而赏析文中优美的语句则是一项略有难度的任务,可以提示学生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加以品析,这样就可以降低这道题的难度系数。文中可圈可点的地方比较多,比如海潮图中对潮水的描写,运用了不少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像“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将潮水形、色、声、势几方面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再比如观潮图中,描写观潮人群的密集,实际上是从侧面衬托江潮之势和水上表演之精彩,这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都值得学生去揣摩和品析。为了收到良好效果,我安排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要求他们并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为答题作好准备。只要学生说得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到认可。 这种竞赛活动不光可以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也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作为教师的我,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我觉得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四)能力延伸,拓展训练。当两轮紧张激烈的竞赛结束,同学们极有可能意犹未尽,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给出一道创新题:七百多年过去了,人事已非,而钱塘海潮盛景依旧。如果你是观潮盛景的直播现场主持,请根据学完本课后印象,用自己的语言向观众介绍最打动你、最吸引你的一幅画。(这道题其实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但并不是单纯的翻译课文,而是要求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同是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的训练。)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我在屏幕上展示钱塘潮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优美动听的旋律、直观形象的画面,加上学生精彩的解说,一定会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这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最后对以上的比赛作小结,计算出总成绩,评出优胜组给予鼓励,也要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加以表扬。但我想,这个时候胜败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只要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全心地投入、收获了知识,那么他们都是胜利者。到这里,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已经达到了。

(五)复习巩固、布置作业。我再次和学生一起回顾课堂内容,梳理知识要点。之后布置作业:比较两篇《观潮》在内容上和语言上有何异同?我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学习其写作技巧。由于时间的关系,这道题可以在课后完成。

七、板书设计:

潮来之状

观潮 演兵之形 正面描写

弄潮之势

观潮之盛——侧面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