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25/11/17教案

此篇文章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民间故事情节曲折的特点,学会从人物语言、心理描写抓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2.从分角色朗读和课本剧表演中领会文中人物性格,增强民间故事语言的赏析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和关于《东郭先生和狼》的阅读材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相传古时候,在古阿拉伯的海岛上,有一个萨桑王国,国王名叫山努亚。有一天,山努亚和他的弟弟萨曼来到一片紧邻大海的草原,当他们正在一棵树下休息时,突然海中间冒起一个黑色的`水柱,一个女郎来到了他们身边,并告诉他们天下所有的妇女都是不可信赖、不可信任的。

国王山努亚和弟弟萨曼回到萨桑王国后,他们杀死王后和宫女、奴仆。从此,山努亚深深地厌恶妇女,存心报复,他开始每天娶一个女子来过一夜,次日便杀掉再娶,完全变成了一个暴君。这样年复一年,持续了三个年头,整整杀掉了一千多个女子。

宰相的大女儿桑鲁卓,对父亲说她要嫁给国王,她要试图拯救千千万万的女子。”进宫后桑鲁卓每天晚上都给国王讲一个故事。这样,桑鲁卓每天讲一个故事,她的故事无穷无尽,一个比一个精彩,一直讲到第一千零一夜,终于感动了国王。山努亚说:“凭安拉的名义起誓,我决心不杀你了,你的故事让我感动。我将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永远保存。”于是,便有了《一千零一夜》这本书,也叫《天方夜谭》。你们有没有读过这本书呢?《一千零一夜》是古代阿拉伯的民间故事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渔夫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二、学生充分自学,读准,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⑴利用生字卡片,多种形式地读生字。

⑵通读全文。

⑶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小组合作学习,理清脉络

1.小组交流:

故事较长,但过程很清晰,主要分三个部分:

无意中救魔鬼、魔鬼要杀渔夫、渔夫战胜魔鬼

2.快速浏览全文,找出相应段落。

四、投影提示阅读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1.默读课文,说说魔鬼和渔夫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找出有关语句划下来。

2.小组交流:

魔鬼:凶恶,狡猾,愚蠢

渔夫:从容,镇定,聪明

3.练习读一读划出来的句子。

五、全班交流

1.渔夫救了魔鬼,魔鬼为什么以要杀了他呢?

你们相信魔鬼的话吗联系前后文,找出有关内容说一说。

2.读一读魔鬼的话,感受魔鬼的凶残本性。(投影字幕)

3.渔夫又是怎样战胜魔鬼的呢?

指名说说渔夫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再读一读,从中感悟渔无偿援助机智,聪明。(投影字幕)

六、读一读

出示挂图投影,学生多种形式练习读书,培养语感。

1.分角色读。

2.表演读。

七、讲一讲

指导学生讲故事,重点讲好魔鬼为什么要杀渔夫和渔夫战胜魔鬼部分。可以展开想象,有所创造。

八、总结全文

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九、课外拓展

课后阅读《一千零一夜》中的其它故事。和《东郭先生和狼》。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2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选)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学习摘录笔记,针对景物思路严整地提问方法。

2、能力目标: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学会查资料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指导学生在具体环境中使用语言;指导学生修改习作,“有声有色”是较高的标准。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2、学习摘录笔记,针对景物思路严整地提问方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语文天地》第一题、第二题、畅所欲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语文天地》。

二、讲授新课:

学习摘录笔记,进行组词练习

1、出示投影片:

2、学生自己读生词。想一想:体会动词的作用是什么?

3、学生进行小组内交流。老师进行巡视了解情况。

4、指学生回答。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完整。

5、这些生字形状差不多,那么我们怎么来区分他们呢?

6、引导学生理解生词的意思。

7、进行生字的组词练习。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鼓励进行说话练习。

三、学习古诗

1、你对这首古诗句有哪些了解?(指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资料)

(有关诗人、年代、古诗词的意思)

2、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3、老师可以简单的讲解古诗的意思。

4、学生再进行语句的朗读,一边读一边结合自己理解谈话。

5、练习说话

四、课堂小结:

课堂中我们进行了生字、词语和句子的练习,课下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把阅读熟练读熟练。

作业设计:

1、诵古诗词,说说古诗词的意思。

2、搜集礼貌用语、以小组为单位,贴到教师的留言板上,学习运用。设计,语文,教学反思,北师大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1、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2、指名读。正音

3、再读,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师: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用心去思考,你从哪看出来的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多诵读,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的赞美之情。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把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有一个地方却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多个角度,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也就是俗语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四、背诵

五、课外拓展:《登飞来峰》

六、总结。

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5

习作5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写好钢笔字和口语交际。

学生学习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通过谈话让学生明确练字的目的。

2、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录”“举”“碌”三个字。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

(3)示范写“录”。

3、练习。

4、反馈。

二、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结合口语交际的话题作启发谈话。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回忆自己了解的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的'全过程。

(2)了解节目内容。

(3)分组交流,组员之间相互评议。

(4)每组推荐代表到讲台上说,师生评议。

3、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说话进行评点。

三、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出示学生优秀的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学生谈感受。

3、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部首:宝盖头、雨字头。

4、指导。

5、练习。

6、反馈。

作业设计:

认真书写钢笔字。

板书设计:

学做节目主持人

课后反思: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6

◆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战国初期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第一次竞赛,是同等级的马比,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所以三场竞赛下来,田忌都输了。后来孙膑为田忌出主意,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结果赢了齐王。说明要办好事情,应对主客观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合理使用力量。这个故事反映了孙膑的聪明才智,语言文字生动、简洁。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词语,理解其含义。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表情朗读、扮演等形式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培养对语言的 感悟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基本方法。

2. 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他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正确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懂得做事要开动脑筋,寻找最佳方法。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两次赛马 时双方三匹马出场顺序的不同,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懂得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

◆ 课前准备

学生: 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背景资料。

教师: 搜集相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1. 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叫齐国,当时齐国的贵 族很喜欢赛马。有一名大将叫田忌(板:田忌)读准“忌”,他特别喜欢赛马。(板 :赛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历史故事。

2. 齐读课题。

3. 了解故事背景。(课件出示)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读书,检查阅读情况,师生共同正音。

3.检查生字读音,出示生字词。

4. 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5. 相互交流分享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6. 提醒书写要点,板写“序”,请生临写。

7. 小结评议学生书写。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轻声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讲了几次赛马?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3. 讨论交流:课文写了田忌和齐威王两次赛马,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 田忌和齐威王第一次赛马,三场都输了。

第二部分(3-12) 孙膑看了这次赛马,认为田忌可以取胜, 田忌决定和齐威王再赛一次。

第三部分(13-17)田忌照孙膑的话去做,第二次赛马,果然赢了齐威王。

第四部分(18) 总结了第二次赛马田忌取胜的原因。

四、讲读第一次赛马。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段。

2.第一次赛马是怎样比赛的?请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 谁能上台用齐威王和田忌的三组不同等级的“马”分别演示比赛情况 ?

4. 请生展示,相机指点。

5.田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出示“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指导读,注意“每个等级”“都比”。

6.联系上下文理解“扫兴”“垂头丧气”的意思。

7. 指导朗读。

8.小结: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所以,田忌失败了,比赛输了,田忌很扫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赛马场。就在这时,他发现了他的好朋友孙膑,孙膑给他想了个取胜的计策。我们下节课再学。

五、课堂小结:

1. 学会了本课生字词语。

2. 学习了第一次赛马。

六、布置作业:

1. 抄写本课的生字 词。

2. 熟读 课文,思考课后习题。

3. 搜集有关孙膑的小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请生轮读课文。

2. 课文写了田忌和谁赛马?赛了几次?结果如何?

3. 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第一次赛马?从哪儿到哪儿写的是第二次赛马?

二、小组合作学习“赛马”经过。

1.生自由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思考:说说田忌赛马第一次失败,第二次胜利的原因。

2. 请生汇报,相互补充。

3. 小组讨论:说一说两次赛马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4.全班交流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二人的马没换;

(2)比赛规则没变;

(3)齐威王的马出场顺序没变-先上等,再中等,后下等。

不同点:

(1)田忌的马出场顺序不同,先下等,再上等,后中等;

(2)比赛结果不同;

(3)齐威王前后神态不一样。第一次齐威王胜得意洋洋,第二次齐威王败目瞪口呆。

三、品读课文,领悟总结。

1. 为什么“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的顺序,就转败为胜了”?

2. 生交流汇报。

3.你认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善于观察,足智多谋……)

4.说说文中三个人物你更喜欢谁,说明理由,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

5. 这么好的主意,为什么田忌想不出来,齐威王也没想到,孙膑却能想出来呢?是不是只有孙膑最聪明, 作为一国之君的齐威王和齐国的大将都很愚笨?

6. 读后交流:他们不是不聪明,而是一时的沮丧,一时的骄傲影响了正常的思维,所以无论何时都应该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时沉着冷静,机智应对,反而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朗读品味,明白道理。

1. 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 发挥你的想象,想想第二次比赛结束后, 齐威王和田忌分别会 说些什么?写一写。

3.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 从中受到 什么启发?

(遇事沉着冷静,多观察,善思考,能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解决问题……)

五、布置作业:

1. 续写《田忌赛马》。

2. 搜集有关机智取胜的小故事。

板书设计:

15、田忌赛马

孙膑献技

初赛失败-------→再赛胜利

调换顺序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 教学反思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