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渔歌子》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了解词的基本特点,理解《渔歌子》的意思
3、有感情朗读背诵《渔歌子》,体会乡村生活悠然自得乐的一面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该词、理解词意,明白不须归的原因,体会诗人乡村生活的悠然自乐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读词、观图想象等方法理解词意,明白白不须归的原因,体会诗人乡村生活的悠然自乐的愉悦心情,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
《渔歌子》课件;学生用巜写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1、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你发现大屏幕上这些景物在春天的变化了吗?试着填一填。(学生填空,教师点拨评价)
2、教师小结:如果把大家所形容的用画笔描绘出来,那将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是这个意思。
3、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23课《古诗词三首》,去寻找乡村生活的乐趣。(师板书课题)
4、学生背诵回顾前两首诗
二、初读《渔歌子》
1、今天我们要读第三首,先默读,边读边观察它在形式上与前两首有何不同?
2、引导学生结合《忆江南》,回顾词的特点(长短句,过去配乐唱,现曲己失传,只读,词牌名与内容大多无关,只限制格式和字数)
3、了解词牌名《渔歌子》的意思,本首词内容与词牌名有没有关系呢?我们来读一读。(师出示要求:自由读;第一遍读准字音,特别注意这几个词的读音;第二遍,边读边注意恰当停顿并划出来)
4、检查自读效果
a 检查词语,强调个“塞”的读音
b 检查停顿
c 这首词的内容与词牌名有关吗?主要讲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干什么?
5、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注释、和自己的经验,了解词中出现的三个词语“西塞山、箬笠、蓑衣”。
a 西塞山在哪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b 箬笠、蓑衣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作用?怎么使用?组合起来类似于现在的`什么东西?
6、指导学习生字
a 怎样快速准确记住“塞、箬笠、蓑”?(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记忆)
b 学生描红:塞、箬、笠,边描边想怎样写美观
c 独立写一写
d 师生评价
三、再读《渔歌子》
1、引导学生质疑:刮风了,下雨了,一般情况下,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而刮风下雨时,
词人的反应却是什么?(随机指导学生了解“不须归”的字面意思)看到这儿,人们会产生什么疑惑?你理解词人的心意吗?请反复读词,想一想,和同学说一说。
2、学生交流不须归的原因,教师指导并适时板书
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
a 景美(山青水秀、鸟白花红)
b 鱼肥(色美味美)
c 有备而来(箬笠,蓑衣)
d 斜风细雨
3、想象练习,加深对“不须归”的理解
看来,你们都懂词人“不须归”的心思,假如你就是词人,此时此刻:
a 如果有位牧童唤你:老爷爷,快回家吧!你怎样回答?
b 如果有位老农问你:老先生,下雨了,怎么还不回家?你会怎样回答?
c 如果你的老伴叫你:老头子,下雨了,快回家吧!你会怎样回答?
4、激情朗读:
a 在古诗《乡村四月》中乡亲们同是“斜风细雨不须归”,你觉得两首诗词中不须归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
b 请用这首词,告诉古往今来的世人,张志和不须归的原因!(个人读、集体读)
5、师介绍小结:张志和曾经是朝廷官员,深得皇帝喜爱,后因事被贬官,最后辞去官职,隐居西塞山,他的哥哥见他沉醉乡村生活,不愿返回朝廷,大为不解,于是,也写一首词劝他“且须还”。可他丝毫未改“不须归”的心意。据说,他的鱼钩是直的,也从来不放鱼饵,他能钓着鱼吗?看来他““不须归”的目的,不在钓着鱼,而在享受这样的风景这样的生活。
四、总结拓展
1、这样如画的美景,这样悠闲的生活,千百年来,引的无数人向往,很多名人把其中的诗句引用到自己的诗词文章之中。今天,喜爱它的人们又给它谱上了曲子,你们听!
2、像这样的田园诗还有很多很多,请课下搜集,准备办一场“田园诗会”。
五、板书设计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风景优美,生活悠闲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2
《渔歌子》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渔歌子》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准备诗词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回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咏柳》《忆江南》
二、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渔歌子》
2.指名读,读准、读通、读顺。
3.联系你的预习收获,试着有节奏的读。 ?
三、熟读,理解词意
1.交流预习收获。解决了哪些词?还有那些不能解决?小组交流,还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3.老师请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词,仔细品味一下,哪一句给你的感受最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提示: “西塞山前白鹭飞”, 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
“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出现出来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4、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整体感知)
交流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美丽春景。 (自然景物 人 颜色 动静)
5、有感情朗读(背诵)诗句。
四、精读,品词味
1.师;短短27个字,为什么能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隽永清新、丰富秀丽的水乡风景图。古人的语言的究竟有着怎样的凝炼与绝妙呢?老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词时,你能发现其中看似简单普通,却是作者别具匠心、反复斟酌推敲的词语吗?
2.品析“青、绿”
“青、绿”是同一种意思吗?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词(一个字的),“翠”——遥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种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绿);“碧”——碧玉妆成一树高(富有光泽的绿);“苍”——日暮苍山远(深沉的绿);“葱”——(浓厚鲜活的绿)
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词,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绿”呢?能不能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绿”的位置换一下?你自己试着替换读读看,再与诗的原句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品读,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a, 词义不符;(举例说明)
b, 音律不和谐。(举例说明)
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却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的结果,那简单就是惟一的'。瞧,我们学着诗人,用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总会有深妙的体悟和发现。
五、了解诗人,品味诗情
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
学生自主探究。
(1)有可能是渔人:a、趁着春水涨、鳜鱼肥,多打鱼,好养家,连斜风细雨都不顾。
b.从诗题《渔歌子》,这首好像应是渔歌,所以那人应是打鱼的渔人。
是一个勤劳的渔人,读这两句诗。
(2)有可能是诗人。诗人为这美丽的山水所陶醉,他觉得这斜风细雨也是一种美,所以留恋不归。
(3)(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应肯定)
2.了解作者:
(出示灯片: 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唐肃宗时弃官归隐,没有回故乡浙江金华,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称“烟波钓徒”。他归隐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纷乱之中。在这种情势下,他因为无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乡,以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看了这段介绍,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此诗,作者明写渔父,暗写他本人,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正反映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
3.再诵古诗,读出韵味
师引:
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劳动人民以自己的勤劳,获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人们能远离战乱,永远过着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读
(层层递进)
六.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1.师:张志和的《渔歌子》表现了潇潇春雨洒江天之时,渔人既在劳作,又观美景的无限情趣,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谐生活的美好意愿。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不仅历代传唱,而且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其中就有宋朝诗词大家苏轼。他甚至把张志和的诗句直接嵌入其中:
浣溪沙
宋 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学生读通诗句。
师:此诗与张志和的词,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比张词多了几句)
既然模仿张的诗,有的甚至是直接引入,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我们来看苏轼这诗题下的自注:
题注:“玄真子《渔父》云云,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
生读,说说你是怎么是理解这段话的?
(师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简单解释,尤其“恨莫能歌者”—— 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叟”才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话语,他人难能仿此,“恨莫能歌者”表现东坡对张词的推重心意。)
3.学生自读苏轼的《浣溪沙》
简单理解诗意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苏轼推重张志和的词,仅仅是因为张词的语言“妙绝”吗?
( 张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怀,正是苏轼想要释放的心情,简介苏轼——他一生仕途坎坷,为官期间,他关心人民疾苦,当时,国家动荡不安,他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贬职……所以,他也怀有和张志和同样的心愿。张俨然成了苏轼的知音。张和苏隔朝隔代,几百年的时空((1037~1101)——(730~约810))竟然因一首《渔歌子》而联通,孤傲与清高的心灵相通了,智慧与才情相融了。我们何其有幸通过这些美妙和文字来体悟春雨中的另一番情趣意致。)
(再出现《渔歌子》)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渔歌子》。
七.总结,升华。
有一位诗人说:再美的诗,也美不过春天的一棵树。所以,再好的文字营造的风景,也比不上身边这触手可及和活生生的大好春光。同学们,让我们回到现实,回到我们身边的春天,在校园里寻找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们的心我们的笔表达春天吧。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能达到背诵。
3.指导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会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语言的丰富意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了解词牌及词。
1.我们说,唐诗宋词,它们代表的是我国古代语言文字艺术的巅峰。我们在这学期曾经学过一篇词,还记得吗?“江南好,……”
2.多么美的江南春景啊,以至于白居易直到晚年都对这样的景色念念不忘。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新词。
板书:渔歌子。读一读。这是个词牌名,词的格式有一千多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一般,它与词的内容没什么关系。但《渔歌子》这首词却和《忆江南》一样,词牌刚好是词的内容的体现。再读读这个词牌。
3.从这个词牌,你读出了什么?(引导体会“歌”)“歌”的是什么?再读。
二、读会。
1.来,孩子们,咱们一起去看看,张志和为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一副画面。老师相信你们的自学能力,咱们先自己读一读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吧。读诗吟词得讲究字正腔圆。开始吧!
2.指读。点评。(板书:塞、鳜、蓑)
3.知道吗,词最初是用来配乐的,是用来唱的,咱们现在边打拍子边歌一曲。(上阙)点评,鼓励学生的创造力。
4.古人将脚打节拍称为“踏歌”。不是有“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诗句吗?来,今天,我们也来踏歌。读(下阙)。点评。
5.所谓“手舞足蹈”,这是情到深处、兴致高昂的一种表达。起立,手舞足蹈,读。
三、读懂。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张志和,唐肃宗时有名的才子,不仅是诗人,而且还是画家。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渔歌子》,你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这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板书:春天)
是啊,这一定是春天。读(春的喜悦)。还从哪里可以看出呢?
斜风细雨,这是春天特有的柔和的景色啊。读(柔和)。
草长莺飞,百鸟争鸣,这是春天了。读(两行)。
是啊,只有新鲜的'竹叶和草,才是青绿的,才可能有“青箬笠,绿蓑衣”。读(两行)。
春天来了,青山、绿水、白鹭、红花、青箬笠,绿蓑衣,单看这颜色,张志和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热闹的春天美景。
3.渔翁想回去吗?哪里说了他不想回去?是啊,不须归。不须归就是不想归,不愿归!(板书: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呢?
4.美!说得好!(板书:美)现在,你就是渔夫,你来吟一吟这首词,看看,你觉得什么最美?
第一行:读。你看到了怎样的“白鹭”?(课件)从“白鹭”联想到了什么?不是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说法吗?试读,看看,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指读。指导读。(心胸开阔、意境高远)
青山为背景,映衬着高翔的白鹭,真美!难怪渔翁“不须归”!
第二行:读。
看、怎样的桃花?(追问)(艳若朝霞)闻、怎样的桃花?听,怎样的流水?(缓缓的,淙淙的,粼粼微波)(课件)是这样吗?桃花夹两岸,流水绕青山。这一静一动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再看看,水中有什么?怎样的鳜鱼?由“肥”你仅仅想到的仅仅是大吗?还想到了什么?(味道鲜美)汉字真巧妙,一个字,就使人增添了无穷的想象。水中还有什么?试读,指读,指导读。
这一行中的景物真多!想要读好,可真不容易,谁再来读读?
读。景美,物美,真是“不须归”!
后两行:读。
看看,“箬笠,蓑衣”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穿戴?箬笠是渔翁的箬笠,蓑衣是渔翁的蓑衣,此时,渔翁已融于山水,融于画面,也成了画的一部分。读。
杜甫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微风徐来,细雨濛濛,真美!试读。再读。
能在这样的美景中垂钓,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啊!若你是渔翁,你会怎么想?读。
(课件)青山、绿水、白鹭、红花、斜风细雨,以及和景物已融为一体的渔翁,这样的美景,这样无拘无束的心境,真是“不须归”啊!
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他向往的不就是这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吗?你是张志和,你是张志和,我也是张志和,咱们都来当当张志和吧!指读,指导,范读(课件),试读,齐读。
四、内涵升华。
1.张志和所处的唐肃宗时期,唐朝已经在走向衰败,张志和看不惯当时官场的黑暗,于是辞官而去,隐于江湖。词中的渔翁其实就是——(……)
2.张志和有个哥哥,觉得弟弟才华横溢,不施展很可惜,于是也给弟弟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也是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课件)所谓“一唱一和”,这“和答”是对张志和《渔歌子》的回应。
读。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
你怎么知道的?一个字(还)。
我就是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也来催催你们,看你们能不能用词中的语句来回答。
师生对吟。
为何不归?(重复)
3.好一个留连忘返,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据他的好友书法家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没有鱼饵,能钓到鳜鱼吗?
但他却说自己钓到了很多。他钓到了什么?
志和志和,心志平和(板书)。隐于山水,才足以淡泊明志;隐于山水,才能够宁静致远。
4.同是垂钓,我们曾学过的柳宗元的诗《江雪》(课件)和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又有何不同呢?咱们一起来品味一下吧。自己读这首诗。
有什么不同?(体裁、季节、心境)读《江雪》感受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5.看来,张志和比柳宗元更豁达乐观啊!据记载,张志和,终身没再做官,他祭三江,泛五湖,移情山水。他的这首词还流传到日本,对日本的诗词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6.让我们再读《渔歌子》,(课件)体会一下春暖花开的江南美景,体会一下张志和超然化外,自由自在的心境吧!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塞、鳜、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4、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可唱。结合课文拼音、注释,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课前谈话:复习学生学过的词——《忆江南》。了解学生对词的掌握情况,因学定教。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
二、初读古词,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让学生先把整首词读通读顺,划出不理解或难理解的词句。
2、检查六个词的读音。第一步读准字音(西塞山、白鹭飞、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不须归)
3、让学生对词语进行质疑,理解词义——“箬笠、蓑衣、不须归”等。再读词语,第二步读出词语的含义来。
1、教学本课生字,着重指导“塞”字书写。
2、学生字正腔圆地读读整首词。师范读,学生试着再把词读得有板有眼。
3、让学生畅所欲言,读了这首词有什么感觉。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1、伴随着音乐,想象画面: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嗅到什么还想到了什么。
2、同桌交流感受到的美妙画面。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画。适时引入有关春天的.其他诗词,丰富画面,感受意境;并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让学生把整个画面连起来具体生动地说一说。
2、配乐感情朗读全词。
四、揣摩语言,指导背诵。
1、第一次背诵,看着板画,试着背诵整首词。
2、第二次背诵,闭眼,边想象边背诵。
3、第三次背诵,边背边想:这首词美在哪?
4、交流这首词的美:色彩丰富、动静结合。
五、对比拓展,升华情感。
1、学生交流为什么张志和要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a、这里如诗如画,令人如痴如醉,女生读前两句词。
b、作者怡然自得,怎不流连忘返,男生读后两句词。
2、引入张志和的生平,进一步理解他的“不须归”的原因。
3、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渔歌子》,学生自学感悟。
4、交流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5、全班身临其境地朗读《渔歌子》。
六、吟唱歌曲,布置作业。
1、教师哼唱歌曲——《渔歌子》。
2、学生伴着乐曲,轻声吟唱。
3、布置作业:继续去了解张志和,找找其他几首《渔歌子》读读。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3、体会诗中所表现的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感受词的音乐美,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的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意境,导入课题
1、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放松一下,请你看看画面,猜猜是哪首古诗,背一背。(课件出示:《江雪》《忆江南》《小儿垂钓》)
2、教师:同学们积累的古诗真不少。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诗歌中其实有一首是不一样的?(词)那什么是词呢?(词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唱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
3、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渔歌子》。(课件出示古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诗词积累,巩固诗与词的区别,进一步了解词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创建学习古诗词的氛围,初步入情入境。】
4、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5、了解作者及背景: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再进行补充,最后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年轻时在朝廷过个官,后因仕途不顺而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与颜真卿等为好友。擅长歌词,能书画、击鼓、吹笛。作品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渔歌子》这首词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设计意图: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课上借助搜集的资料,有助于学生对诗人及写作背景的了解,为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一)、课件范读,营造气氛。
(二)、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蓑”的读音。
2、巩固字音,记忆字形,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词语的朗读教学是理解一首词的基础,每一首词都有自己的意境,这些意境正是由这一个个的事物组构而成的,读词语便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这些事物,为下一步对诗词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检查、指导: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读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男生齐读,女生齐读,最后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利用多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自读自悟,由浅入深地激发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诗词之美。其实,这也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读通,读出节奏和韵味,不仅是让学生在读中去体悟,更是通过朗读、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