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篇1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玩耍时,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在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答的情况下,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由来。
本文脉络清晰,先介绍了李四光是著名的地质学家,接着讲了李四光玩耍时对怪石产生了疑问,然后讲向师长请教和去英国留学,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原因;最后讲回家乡进一步考察,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表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在写法上,本文通过对话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发现他善于思考、提问的能力。
【学情分析】
课文中难理解的词语比较多,像“突兀、秦岭、陨石、第四纪冰川”,第四纪冰川活动的地质知识和李四光学生也很陌生,可以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字,会写14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等20个词语。读准翘舌音“震”和前后鼻音“坑、秦”。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
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
【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我采用“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方法,经过适当点拨联系上下文,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阅读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搜集有关李四光及一些地质学知识,如:陨石、冰川等相关的资料。2.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
2.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3.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著名、藏在后面、孤零零、悄悄、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
卧进、突兀(wù)、旅行、考察、秦(qín)岭、流域(yù)、遗(yí)迹、
研究、震(zhèn)惊
(1)指名读、开火车读。读准翘舌音“震”和前后鼻音“坑、秦”。
(2)去掉拼音读。小老师领读。
4.分节指名读课文。
5.解决一些术语
a.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b.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c.突兀:高耸。
d.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e.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f.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李四光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教师相机板书学生对李四光的印象。如:爱思考,爱提问,好问好学,等等。
2.能用书上的话来充分说明你的观点吗?
四、再读课文,合作研读
1.再读课文,划出说明自己观点的理由。
2.小组合作,互相说说自己的观点和句子。
3.全班交流。
五、指导写字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字17画,第六笔为“┖”。
“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
3.教师范写“藏、卧”。
4.学生在生字卡上描红,书写。
六、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词默写。
2.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品质
(一)感受巨石之“怪”。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这块奇怪的大石头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
(1)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课文,思考: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在书上划出重点词句。
(2)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讨论:
一怪,它是独立的──“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二怪,这块石头体积庞大──“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
三怪,时间久──“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四怪,没有人说得清它的由来──“爸爸也说不清楚”。
(3)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巨石之怪和李四光的疑问。
(二)体会李四光是怎么提问题的。
按课文内容填空:这么重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它应该()。可它()?
(三)感受人物品质
1.大石头可真怪!李四光有了和大家一样的感受,他产生了疑问,他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呢?
2.全班交流:
老师随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研读有关句子。
如:
(1)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发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为什么李四光会对这块石头感兴趣呢,这块石头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吗?
可用因为……所以……让学生说说原因。让学生感知巨石形象及李四光的好奇之心。
(2)李四光跑去问老师……
a.想象情境,进行说话练习。
b.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同桌演一演对话。
c.指名演一演。
(3)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
a.老师的回答令李四光满意吗?
b.说话练习:
这么重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 ),应该会把草地( ),可它没有卧进土里,所以一定( )。
从而让学生感受李四光好问好质疑的品质。
(4)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
a.师生演演这次对话。
b.李四光在请教多人失败后,你觉得他会怎么想?
(5)这个问题李四光一直想了很多年,直到……才……
用直到……才……说话。感受李四光的执着,认真的态度。
(6)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
感受李四光的执着探索的可贵品质。
(7)一块大石头,引发了一个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这个成果震惊了全世界!读到这里的时候,你心里有什么要跟李四光爷爷说的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李四光爷爷,我想对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五、课外积累
找一找课外资料,搜集名人小时候敢于质疑,勤学好问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
7 奇怪的大石头
好问
李四光
执着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搜集有关李四光其人的资料。
2、准备生字卡片。
3、准备冰山推动巨石的科普录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汇报预习效果:
⑴ 《奇怪的石头》讲的是谁的故事?(李四光)
⑵ 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并介绍李四光其人。
2、切入本课主题:
刚才同学们的介绍非常精彩。李四光是怎么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大家想不想知道?现在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咱们也去取取经。
二、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出示生字,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3、按序逐段来反馈: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4、呼应导语解疑惑:
现在你认为李四光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大家的原因了吗?请学生依照自己的理解说说。
三、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
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1、复习切入,精读课文:
上节课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发现了我们李四光先生成才的小秘密,那就是勤于思考,好学不倦。
2、请同学们画出李四光幼年时围绕这块奇怪的大石头提出的问题:
⑴ 出示所有问题,指导朗读,你认为该用什么语气来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⑵ “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来的呢?”
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石头)说说你从哪看出来的?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相机理解“孤零零”“严严实实”。
⑶ 分角色朗读(第一到第八自然段)
3、观看录像,明白原理:
⑴ 有关巨石如何毫无痕迹来到故乡的.这个疑惑一直困扰着李四光,二十年后他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妙,你想知道吗?
⑵ 观看科普录象,演示冰川推动巨石的情景。
⑶ 情景再现:假如你是李四光,你来我们学校做有关“冰川移石”的科普讲座,你准备怎么把这个知识讲清楚,现在请你整理好你的演讲稿。
4、齐读课文。
二、交流感想
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用“李四光爷爷,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
三、分组交流
四、课外拓展
1、有多少在工作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他们从小就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最后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回去找找这方面的材料。
2、我的奋斗计划:拟订一份奋斗计划,看自己需要怎么做,才能向这些伟大的人靠近。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平整、推动、旅行、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等词语。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有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的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具体内容写具体。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李四光,导入课题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大朋友──课件出示李四光头像,简介他的生平。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的故事,看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三、交流材料,质疑解难
针对课文内容,学生质疑。
1、字词:
理解陨石、地质学家、第四纪、冰川、秦岭等词的意思。
2、内容:
交流收集的李四光生平材料,图片或童年故事。
3、自由读文,谈谈你对小李四光有什么印象?
四、指导写字
1、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2、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藏、卧、旅、考”。
第二课时
一、认读词语
二、全班交流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研读有关句子。
如:
1、时间长了,他对这块石头发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为什么李四光会对这块石头感兴趣呢?这块石头有奇怪的地方吗?
可用因为______所以______让学生说说原因。让学生感受巨石的'形象及李四光的好奇心。
2、李四光跑去问老师______想像情景,进行说话练习。李四光会跑去怎样问老师?
同桌演一演对话。
指名演一演。
3、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______。
老师的回答令李四光满意吗?
说话练习:
这么重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______,应该会把草地______,可它没有卧进土里,所以一定______。从而让学生感受李四光好问好质疑的品质。4、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师生演演这次对话。李四光在请教多人失败后,你觉得他会怎么想?
5、这个问题李四光一直想了很多年,直到______才______,可用直到______才______说话,感受李四光的执着,认真的态度。
6、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______。
三、感受李四光的执着探索的可贵品质
1、总结升华:
⑴李四光从一块巨石质疑,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出的成果震惊了全世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有什么感想?
学生畅所欲言。
⑵你想对李四光爷爷说什么话?
2、课外积累:找一找课外资料,搜集名人小时候敢于质疑,勤学好问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做好准备。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篇4
一.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二.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课前准备
1.发动学习收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
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查字典找资料。
3.生字、新词卡片。
五.教学方针
讨论,探究学习.
第一课时
一.投放多媒体,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
2.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著名、藏在后面、孤零零、悄悄、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
卧进、突兀(wù)、旅行、考察、秦(qín)岭、流域(yù)、遗(yí)迹、
研究、震(zhèn)惊
三.解决一些术语词
1.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2.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3.突兀:高耸。
4.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5.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6.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四.默读课文,勾出不理解的地方.
五.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字17画,第六笔为“┖”。
“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
3.各自抄写。
第二课时
一.四人小组讨论解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把仍不能弄懂的记录下来.
二.全班反馈,归纳整理提出的问题.
三.老师引导解决读懂文章必须弄懂的问题.
(一).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1.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教师板画石头(或实物投影仪显示课文插图,或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讨论:
a)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
b)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如果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的话,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描述。
3.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
(二).分角色读3-----8自然段.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
(三).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讨论。
a.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a)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二十多年;
b)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c)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b.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四.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五.作业设计:
小练笔:我的小发现
板书: 7 奇怪的大石头
解 之谜
李四光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平整、推动、旅行、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 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相关的冰川活动资料;搜集有关李四光的材料。
2、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1、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2、简介李四光,课件出示李四光头像,简介他的生平。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的故事,看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3、扫除词语障碍
陨石 地质学 突兀 第四纪 冰川 秦岭 长江流域
4、齐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
5、你对小李四光有什么印象?
教师相机板书学生对李四光的印象。如:爱思考,爱提问,好问好学,等等,能用书上的话来充分说明你的观点吗?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本文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叙述了几个与此相关的事件,表现了李四光积极思考、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
(课文的叙述顺序:李四光与同学玩捉迷藏对巨石由来产生疑问;向师长请教和去英国留学,才逐渐明白了其中原因;回到家乡考察,取得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2、划分段落
第一段(1):写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第二段(2):写李四光与同学玩捉迷藏对巨石由来产生疑问
第三段(3—9):写向师长请教和去英国留学,才逐渐明白了其中原因。
第四段(10):写回到家乡考察,取得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四、写字指导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如,“考、秦”为“上大下小”的上下结构,“著、藏、究、震”为“上小下大” 的上下结构,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此外,在写“纪”时,要注意右边是“己”不是“已”;“旅”要和“旋”易混,“藏”和“卧”笔顺易错,要注意区分,不要写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词语。
2、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1)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讨论交流:
①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
②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描述。
③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
2、感受好问精神
(1)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①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②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老师的回答令李四光满意吗?从哪儿看出来?说话练习:
这么重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 ),应该会把草地( ),可它没有卧进土里,所以一定( )。
从而让学生感受李四光好问好质疑的品质。
(2)李四光没有解开巨石之谜,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
师:李四光在请教多人失败后,你觉得他会怎么想?
3、感受执着探索的`可贵品质
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第九、十自然段,读后讨论:
①这个问题李四光一直想了很多年,直到……才……
用“直到……才……”说话。感受李四光的执着,认真的态度。
②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①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许多年;②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③回到家乡,经过考察,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4、小结:
(1)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探讨。如,“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孤零零”说明了其中一怪,它是独立的;“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说明这块巨石体积庞大;老师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说明时间之久;老师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但李四光又不明白“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并且连父亲也不清楚,说明它的由来连大人都弄不清楚,综合上述几个方面,说明了此石“真怪”。)
(2)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
三、总结升华
1、小李四光从一块巨石质疑,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初的成果震惊了全世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有什么感想?
中心:这篇课文通过讲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表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2、你想对李四光爷爷说什么话?
3、总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巨大价值。愿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四、课外积累
找一找课外资料,搜集名人小时候敢于质疑,勤学好问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做好准备。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篇6
一、回顾课文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引导学生感受巨石之“怪”。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去探究: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这块奇怪的大石头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
(1)让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思考: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在书上划出重点词句。
(2)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讨论:一怪,它是独立的──“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二怪,这块石头体积庞大──“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三怪,时间久──“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四怪,没有人说得清它的由来──“爸爸也说不清楚”。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巨石之怪和李四光的`疑问。
2.引导学生体会李四光是怎么提问题的。小黑板出示:按课文内容填空:这么重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它应该( )。可它( )?3.指导学生表演读,感受人物品质。我们可以这样激趣:大石头可真怪!李四光有了和大家一样的感受,他产生了疑问,他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呢?
(1)让学生自读课文,找、画关键重点词句。
(2)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抓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几个关键词语,理解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体会课文是怎样把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探索写具体的。
(3)指导学生分角色演读对话。a.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b.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c.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4)引导学生说话练习我们可以这样引导:一块大石头,引发了一个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这个成果震惊了全世界!读到这里的时候,你心里有什么要跟李四光爷爷说的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如果时间不足,可以进行说话练习。)李四光爷爷,我想对你说:xxxxxxxxxx。
三、拓展延伸,加强感悟
引导学生阅读李四光的其他故事。可以这样引导:你还搜集到李四光爷爷哪些故事?特别是他的童年故事?读过故事,你又有什么感受?四、总结全文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的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四、阅读选读课文
《做风车的故事》(可以利用阅读课进行)
1.谈话,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可以这样引导:李四光爷爷小时侯看到了一块巨大的石头,引发他的思考和探索,后来出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两百多年前,有一个孩子看到苹果往下掉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苹果既不往旁边飞,也不往天上飞,偏偏要往地下落呢?究竟是什么东西在吸引它呢?”经过他反复推测、不断研究,终于发现了宇宙间的规律──“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你们知道他是谁吗?现在,我们来读一读他做风车的故事吧!
2.老师揭示课题。
3.让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布置思考题:(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2)文章里写到了小牛顿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你最欣赏小牛顿哪一点?4.让学生自主阅读。5.引导学生交流,指导朗读。六、作业超市1、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4、继续搜集、阅读其他名人故事。七、板书设计7、奇怪的大石头孤零零勤于思考怪严严实实善于动脑说不清楚不懈追求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