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爱莲说》教学设计

2025/11/19教案

此篇文章《爱莲说》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通过对莲形象的品读,归纳莲的品质。

3.通过对主旨的探究,学习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课前布置预习:朗读课文背诵“予独爱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对照注释理解文章的意思。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情景导入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在古人心中是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常用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她清丽可赏,清香可闻。而最喜爱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的《爱莲说》,仅119个字就概括了荷花神韵,成为千古传诵名篇。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齐读学习目标(幻灯片)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从题目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哪个字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哪个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

指名读(幻灯片)知识卡片:“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可以叙事、可以议论,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

指名读(幻灯片)周敦颐,宋代道州(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宋明理学派的创始人。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初读课文,读出韵味。课文(幻灯片)

了解了文体知识和作者,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哪位同学来把课文读一遍。

(随文识字:敦蕃淤泥濯清涟蔓亵玩焉噫鲜)

指导:(幻灯片)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有的句子要读得舒缓些,注意句间停顿、重音。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同学们读一下这三句话,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注意高低变化。

3.读好句式、读出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陈述句。叹古人,像陶渊明那样爱菊花的人不多,语气平稳;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疑问句。叹自身,有知音难觅的感伤;朗读时应读升调,读出感伤的语气。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感叹句。把牡丹比作贪慕荣华,追名逐利的“富贵者”,对这种人流露出“鄙视”之情。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适当拖长读出讽刺意味。

这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不同的情感。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句意,翻译课文,时间为五分钟。(前3分钟自己翻译,后2分钟小组内解决个人不会翻译的句子。)

提问:甚蔓枝予谓

(课本103页五题的2、3)之字的用法:水陆草木之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下面自己把课文第一段读一下,请大家找出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幻灯片)

五、研读课文,探究文意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幻灯片)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我们可以感受到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语句赋予的品格

明确:生长环境(出……不妖)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正直、芳香

风度(亭……亵玩焉)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那高洁的品德、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要赞美莲花的高洁品质吗?(不是)从哪里看出?读第二段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文章的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作者把莲花,比作花中的君子。(幻灯片)

探究:什么是君子,莲与君子有什么相似之处?

明确:莲出淤泥而不染——君子洁身自爱;

莲濯清涟而不妖——君子不媚世俗;

莲中通外直———君子通达正直;

莲不蔓不枝——君子不攀不附

莲香远益清,——君子美德远播;亭亭净植——君子品格高洁

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不可亵渎。

点拨: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高尚品格的人,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知识卡片:(幻灯片)指名读

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让学生记在书上)

托物言志的特点,是将“物”的外在特点的描绘与人的精神品质的揭示关联起来,以“物”来喻人,托“物”以言志。

周敦颐文章中这样写,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做的。他为官廉洁正直,不媚权贵,深受百姓的爱戴。

(幻灯片)指名读指名答: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刚正不阿、正直。

(三)学习本文衬托的写法。

1.本文主要是赞美莲花,真正要写的只有一种那就是莲,但为什么还要写菊花和牡丹?(幻灯片)

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进行衬托——陶渊明独爱菊花从正面映衬,(板书:陶渊明独爱菊正衬)世人甚爱牡丹从反面衬托,用来衬托的两种事物通常由主次之分。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则写人,以“隐逸者”“富贵者”分别映衬君子,(板书:隐逸者富贵者君子者)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不但能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用自己的品德影响他人。在这里作者也是以莲自比。含蓄地强调了文章主旨和自己思想感情的表达。

(四)归纳总结(幻灯片)

本文托物言志,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六、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结束语

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回头,那些世人追逐的富贵和名利早已烟消云散,只有美德流芳百世而且“香远益清”。

同学们,愿你我都能把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铭记在心里,做一个洁身自好、通达正直的君子。

八、布置作业(幻灯片)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梅花,因为它迎寒开放,恰如顽强、信念坚定的勇者。

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我爱竹子,因为它挺拔坚韧,恰如高风亮节、铿锵有力的战士。

因为它凌风直立,恰如宁折不弯、百折不回的君子。

我爱小草,因为它甘于陪衬红花,恰如不追名逐利的奉献者。

造句:我爱,因为它。

2.搜集赞美莲花的诗句。

3.查找资料,了解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同花的文化内涵。

板书设计爱莲说

莲(托物言志)君子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衬托菊隐逸者

牡丹富贵者

《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 理解、学习莲花“亭亭净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做莲花一样正直的人!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她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

2、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比如:《咏莲》

池塘一夜风雨, 开起万朵红玉;

怜君自来高格, 爱莲谁若敦颐。

炎夏雨后月, 春归花寂寞;

满塘素红碧, 风起玉珠落。

3、学生朗读以上有关“莲花”的古诗文句 。

师:同学们平时看的书很多,朗读得也不错,这些诗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莲花,赞美了莲花,令人陶醉,令人难忘。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哲学家的名作----《爱莲说》(投影课题:爱莲说)

二、解题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著名的诗人。他很爱菊花,常在诗里写到,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三、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多媒体.播放图文并茂诗朗诵,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四、翻译课文

(一)查阅注释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1)。晋陶渊明独爱菊(2)。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濯清涟而不妖(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6),香远益清(7),亭亭(8)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9)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10)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11);莲,花之君子(12者也。

噫(13)!菊之爱(14),陶后鲜有闻(1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16)众矣!

(二)、指导翻译

(1)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淤泥, 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3)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4)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5)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

(6)亭亭:耸立的样子。

(7)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8)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9)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10)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11)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12)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13)宜乎:宜,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三)、[译文]

水上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单单爱菊花。从李氏的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很爱牡丹。我却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它的茎中间空,外部直,不生藤蔓,也不生旁枝,它的气味越远越清香,它又端庄又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远远地欣赏它,却不能轻慢地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君子。唉!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不大听到了;爱莲花的人,象我一样的还有谁呢?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的了!

五、分析课文,品味语言,领悟课文

1、师: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2、我们把课文读好了,也翻译了课文,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3、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4、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

5、这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 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6、教师小结: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六、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 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七、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 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八、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附: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生长环境

濯清莲而不妖——质朴

不慕名利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体态香气 洁身自好

香远益清——芳香

风 度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亮

托物——喻人

莲花 花之君子

二00九年 四月

《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3

[设计说明]:

本文的教学设计本着以下几个原则:

1、废止串讲,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

2、不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而务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感受。

3、突出对课文中的“三美”(精粹活泼的语言美、超凡脱俗的形象美、含蓄深刻的意蕴美)进行教学。

鉴于以上几点原则,本设计以“三美”带动全篇,整体感知、领悟全文。整个课堂教学呈总分总结构:整体感知——分步品味——总结收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推进,螺旋上升,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思想的教育熏陶。整个过程读中品析,品读结合,特别是让学生在音乐美、图画美的氛围中来读,力求做到“美文美读”。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背读课文。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等可贵品质。

[教学时间]:

45分钟

[课前准备]:

1、课前下发积累卡,指导预习,解决积累卡A面的内容。

2、学生自读积累卡B面的内容。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磁带投影仪及投影片

[课型]:

赏析、背读课

[主导教法]:

诵读、品析

[教学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整体感知(10分钟)

一、导语设计:(投影:出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

同学们,谁能说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由哪种花构成的?(生答:莲花)澳门人民之所以选择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是因为澳门不但莲多、莲美,还因为莲花能象征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的纯洁、高尚的心。无独有偶,宋代哲学家周敦颐也特别喜爱莲花,写下了千古传颂的颂莲言志的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为什么周敦颐独爱莲花?他是怎样借描写莲花来抒发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放录音),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莲花的美。

2、指名对译本文大意,教师订正。

3、学生伴随音乐(古筝独奏曲《高山流水》)朗读课文。

4、教师简单介绍:这是一篇美文,言简意丰,历来传诵不衰。

5、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6、教师归纳小结(板书): 精粹活泼的语言

三美超凡脱俗的形象

含蓄深刻的意蕴

教学板块之二:分步品味(30分钟)

一、品析文章的语言美:

1、小组讨论:课文的语言美表现在哪里?举例说明。

2、小组代表发言。

3、教师点拔小结:

文章的语言美:一表现在语音美。或叠音(亭亭净植),或重韵(蕃、丹、染),音调和谐,节奏明快。二表现在句式美。凡当略者,寥寥数字;当详者,精心勾画,散句、骈句,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句式变化多姿,叹古人,用陈述句,平实、稳妥,有“俱往矣”的韵味;叹自身,用反问句,有知音难觅的感伤;叹世人,则用感叹句,把鄙夷不屑之情,透过“宜”字宣泄无遗。三表现在表达方式美。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有爱莲史的概述,有莲花形象的描绘,有对诸花品质的品评,有自身感慨的抒发,而这一切无不为了突出“爱莲”这一主旨。虽惜墨如金,却已充分表达了丰富情感。

4、伴随音乐或读、或背课文,感受语言美。(播放古筝独奏曲《流水行云》)

二、欣赏文中的形象美

1、请学生读出作者描绘莲花形象的语句。

2、结合莲花图,学生将描写莲花的七个短语填入,并悟出各写了莲花哪一方面的美?

3、小组讨论,代表总结发言。(投影:出示正确答案)

4、教师点拨小结:

七个短语的描绘,可见作者从七个角度写出了莲花的高洁美、质朴美、正直美、清高美等高尚品质,将莲花的外部特征与内在气质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形”与“神”的高度统一,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言志,作者借莲花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花喻人,花美人更美,自然贴切。

5、学生看着莲花图,听着音乐,带着情感试背课文第一段,感受莲花形象美。

(投影:出示完整的莲花图;放录音:古筝曲《流水行云》)

三、理解文章的意蕴美

1、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不单纯写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

2、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3、教师点拨小结:

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的衬托,菊花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衬托,使得“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卓然超群。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以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弦外有音,这就是“意蕴美”。

4、带着对莲的赞美之情或读、或背课文第二段。(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教学板块之三:总结收束(5分钟)

一、学生背诵课文,要求动情、动容,在音乐声中吟诵。(放二胡曲《高天上流云》)

二、教师总结收束

周敦颐的《爱莲说》,堪称古代散文精品,精在精粹活泼的语言风格、精在形神统一的“借花喻人”、精在“力排众好”的高雅主题,莲是作者生活理想的象征,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中,不愿隐逸、不慕富贵,保持高洁的情操,这在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超凡脱俗的,我希望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同学们都能够志存高远,做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莲花式的人。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精粹活泼的语言

三美超凡脱俗的形象

含蓄深刻的意蕴

《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顺畅、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说”的特点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3、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重点字句翻译。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寓在莲上的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花语:玫瑰花——热情、爱情

康乃馨——亲情、思念(以花语导入,了解莲的品质)

百合花——高雅、祝福

莲花——坚贞、纯洁

2、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宋代哲学家。这篇文章是他在南康郡(现在江西省星子县)任职时写的。在此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挖一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

二、感知课文

1、简析题目:

①什么是“说”?

②《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

2、解决生词,注意读音

颐(yí)蕃(fán)淤(yū)濯(Zhuó)涟(lián)

亵(xiè)蔓(màn)鲜有闻(xiǎn)噫(yī)

3、指导朗读

①听录音范读

②全班齐读

③自由朗读

三、研读课文

1、学生翻译课文,师稍作补充

2、朗读课文

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莲花的特征的?

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形体姿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味——“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3、思考: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明确: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②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品格。

4、思考:作者写莲,为什么还要提到菊和牡丹?

明确:借助菊和牡丹来衬托莲的形象。

四、小结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的形象和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抒发了对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之情。

五、练习巩固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宋)

写法:托物言志

莲花君子之志(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5

【课题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了解“说”的特点;

⑵继续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全文;

⑶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2、情感态度方面:

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3、能力方面: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目标:

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难点目标:以花喻人的含义。

2、教学过程分为:

“诵读环节──悟读环节──拓展环节”三大板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为重点,衬托的写法为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3、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1、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2、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媒体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2、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2003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反馈检测

1、填空:

⑴本文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而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是__________。

⑵本文中作者拿____和____与莲对比,前者是_____,后者是______,作用是突出_______。

2、说话练习:

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⑴莲,⑵菊,⑶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七、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八、布置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 喻人

【教后心得】

《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背诵全篇,积累文言字词。

2.品读课文,感受莲花的形象美领会作者品质和情操。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背诵全文。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品质,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授课类型:赏读课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我国古代文人喜欢借物来抒情言志,如,借梅花表现自己坚定的品格高雅的志趣,借竹来写自己坚守节操,借莲表现自己洁身自好的品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周敦颐的《爱莲说》,感受莲的高尚品格,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初步感知

1、介绍作者,体裁

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理学奠基人。他历任地方官吏,胸襟淡泊。平生酷爱莲花,在南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提笔写下传世名篇《爱莲说》。

说:古代一种文体,是一种议论文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观点和主张。

2、自读课文,疏通字词。

蕃 fán 淤泥 yū 濯 zhuó 清涟 lián

隐逸 yì 噫 yī 鲜有闻 xiǎn

1、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语言美、意境美。

2、指导朗读。

①古文朗读可采用吟诵法,语言舒缓,抑扬顿挫,有韵味。

②在读“而”、“也”、“噫”、“矣”等词时,语气适当延长些。

③骈散结合的句子,诵读时,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

3、学生自由朗读,个别展示,师生评点。

4、齐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 甚蕃.晋陶渊明/ 独爱菊;自/ 李唐来,世人/ 甚爱牡丹;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 之隐逸者也;牡丹,花/ 之富贵者也;莲,花/ 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结合主疏通文意

三、读文见义,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探究:组内分工,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2、探究成果展示交流

四、熟读精思,感受文章主旨

1.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受莲花的美好形象。

A、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洁身自好)

B、体态芳香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香远益清。”(芳香)

C、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

2.作者写莲的目的是什么?“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该怎样理解,“君子”是指怎样的人?

参考:君子即指那些拥有正直、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不趋炎附势等美好品质的人。作者把莲比作君子,可见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莲花赞具有莲一样高尚品德的人。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3.作者以花喻人,试找出相关语句,谈一谈她们都象征了哪些人?作者对这两种人又有怎样的看法?

参考:

菊——隐逸者(逃避现实)——不完全赞美隐逸生活,只赞同陶渊明不苟于世人的.品格,流露出“惋惜”之情。

牡丹——富贵者(贪慕荣华,追名逐利的人)——流露出“鄙视”之情。

莲——洁身自好,不慕荣利 、清白正直——赞美之情。

4.本文题目是《爱莲说》,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为什么?

参考:由学生讨论交流,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菊———正面衬托

衬托莲花 洁身自好,不慕荣利 、清白正直的品质

牡丹——反面衬托

5.自由朗读,并尝试背诵全文。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对《爱莲说》的朗读、学习,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美,又从莲的形象美和意蕴美,把握课文主旨。深刻体会了托物言志手法的应用和作者借莲花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的匠心独运。课后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请同学们仿写一篇作文

六、回顾内容,拓展提高

大自然中的美无处不在,你喜欢什么样的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用“我爱 ,因为她 ”的句式说一句话。

(示例:我爱梅花,因为她不畏风霜,高洁傲岸。)

七、作业布置:

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事物,运用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八、板书设计:

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洁身自好)

爱 莲的形象 体态芳香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香远益清。”(芳香)

莲 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清高)

说 花的寓意 菊——隐逸者 正面衬托

莲——君子 以花喻人 托物言志

牡丹——富贵者 反面衬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