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小班科学领域教案

2025/11/19教案

此篇文章小班科学领域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小班科学领域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内容的诙谐,并能理解故事内容。

2.能通过倾听故事、看图、游戏等形式匹配动物嘴型与牙印。

3.尝试模仿故事中的对话。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对三角形、圆形、方形有一定的了解,知道牙印是什么。

课件准备:《谁咬了我的大饼》故事音频及图片;《谁咬了我的大饼》故事视频;“连一连”图片。

纸面教具:《动物们的牙印》。

活动过程

播放音频/图片让幼儿感知嘴型与牙印的关系

1.播放故事音频及图片《谁咬了我的大饼》第一、二段,引导幼儿观察小鸟嘴型与大饼上的牙印。

2.播放故事音频及图片《谁咬了我的大饼》第三、四段。

3.播放故事音频及图片《谁咬了我的'大饼》第五、六段。

4.播放故事音频及图片《谁咬了我的大饼》第七段,引导幼儿知道是小猪自己咬了大饼。

播放视频引导幼儿熟悉故事内容模仿故事对话

——你喜欢哪只小动物?

——你能模仿它的对话吗?请你试一试吧。

出示情景图片引导幼儿配对牙印和动物嘴型

1.请幼儿观察不同饼干的缺口形状。

2.引导幼儿将不同缺口形状的饼干与对应的动物头像相连接。

小班科学领域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巩固幼儿对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认识。

2、注意观察水的颜色变化,产生探索的欲望。

3、体验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能区分辨认三颜色。

难点:知道三原色混合会变出其他的颜色。

活动准备

透明矿泉水瓶若干,红黄蓝可溶性颜料抹布色卡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导入活动

1、出示神秘盒子,引起幼儿的兴趣。

T:今天苏苏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个魔法宝盒,请小朋友们猜一猜里面会有什么呢?现在请你们摸一摸,再猜猜看里面是什么?

T:现在让我们一起数123把宝贝请出来吧1—2—3

T:是什么呀?瓶子里有什么?水宝宝有没有颜色?

2、小结:水宝宝现在是没有颜色的,是透明的。二进行魔术表演,初步感知水宝宝变颜色的秘密

1、教师进行魔术表演。

T:苏苏老师要进行变魔术了,你们想不想看?那可要看仔细喽!看看我们的水宝宝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第一遍边摇晃水瓶边念咒语水宝宝变变变,第二遍邀请幼儿一起念咒语,老师摇晃瓶身。)

2、出示魔术变出的一瓶红色的水,观察水的变化。

T:水宝宝的颜色有变化吗?现在是什么颜色?

3、出示剩下的水瓶,请2个幼儿上来变魔术,其他幼儿帮助念咒语。

T::他们的水宝宝变颜色了吗?他们的颜色一样吗?都变出了什么颜色?

4、分发水瓶,给班里每个幼儿尝试的机会。

5、教师打开瓶盖,让幼儿观察到瓶盖上剩余的颜料。

小结:其实老师把一个秘密放在瓶盖里,请小朋友仔细看看盖子里有什么?这个魔法的秘密就是盖子里有红色颜料,水宝宝就可以变出红色;盖子里有蓝色,水宝宝就可以变出蓝色;盖子里有黄色,水宝宝就可以变出黄色。

三出示色卡,帮助幼儿明确辨认颜色。四交换瓶盖再次探索

T:老师手里的水宝宝现在是什么颜色?现在老师邀请小朋友手里的水宝宝来和我的水宝宝做好朋友,你们谁愿意啊?你们觉得这两个好朋友手牵手了会怎么样呢?现在请小朋友为你手里的水宝宝也找个好朋友吧。

四幼儿操作

1、请幼儿和老师一起回忆变魔术的过程,说出水宝宝发生的变化。

2、幼儿表演魔术给自己喜欢的客人老师并介绍水宝宝的颜色。

五成果展示

请小朋友按颜色将益智区的插塑玩具送回家。六延伸活动

《找颜色》

活动总结

1.这次活动的安排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幼儿观察老师变魔术的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师变魔术过程中第一遍自己念咒语摇晃瓶身,幼儿注意力集中都很安静很认真地看着变化过程。第二遍教师邀请小朋友一起念咒语,小朋友参与其中,营造出很愉快的学习氛围,又再次调动小朋友的'学习兴趣。教师邀请2个小朋友上来表演分别变出黄色和蓝色的水宝宝,感知认识了黄色和蓝色,其他小朋友帮忙念咒语,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2.分发水瓶,给班里每个幼儿的尝试的机会,为幼儿提供感性经验,让幼儿在直观的感受中,能清晰的知道变魔术的过程。

3.教师运用明确的色卡帮助幼儿分辨颜色,巩固幼儿对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认识。

4.邀请幼儿去给客人老师表演,增强幼儿的成就感。

5.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学以致用。

小班科学领域教案 篇3

活动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糖和盐的名称、特点及用途。能比较出糖和盐的简单相同点和不同点。

活动准备:糖、盐、杯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通过尝的方法让幼儿了解里面装的是什么水)

1、出示两杯水问:你们知道这两个杯子里放的.是什么?

2、请幼儿来尝一尝,并说一说杯子里的是什么水?

二、引导幼儿观察糖和盐。(通过操作培养幼儿善于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请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说说糖和盐是什么样子的。

2、请幼儿打开纸包,看看纸包里是什么?想想用什么办法知道?那一包是糖,那一包是盐,糖是什么样子的,盐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想方法自己去试一试用自己的方法来知道。

请幼儿将糖和盐倒在水里,用筷子轻轻搅拌,待糖和盐溶化后。问:糖和盐到那里去了?

三、了解糖和盐的用途。(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你们知道糖和盐有什么用吗?(家家户户烧菜离不开它们。工厂很多地方也要用到盐。)

四、比较糖和盐。(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糖和盐什么地方是一样的?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小结:糖和盐都是白颜色的,一颗一颗亮晶晶的它们都能溶化到水里,它们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糖和盐的味道是不同的因此它们的用途也是不一样的。

小班科学领域教案 篇4

一、设计意图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排序”是一项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需要他们运用有限的数、量、形方面的知识,进行一番系统、连贯的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我们称之为“规律”的东西。在这之前,班上的孩子已经学过简单的大小排序。我也曾在数学区准备了红花片和绿花片,请幼儿给它们排队。在活动中我发现,有的幼儿已会按一定规律排序,但大部分幼儿还不知道按一定规律排序。我所参与的科学领域组小班段,以同课异构的研讨类别开展“按物体的颜色排序”活动。在我开展活动之前,已有三位老师开展了相应的活动。我作为最后一研,选择了梁向红老师的《热气球旅行记》,再根据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小组成员的意见和建议与前三位老师活动中的优点,进行修改,尝试在简单、轻松的活动中,让幼儿自主地探索,学习。

二、活动目标

1.能发现物体按一定规律排成的序列,感受物体的规律美。

2.尝试学习按颜色有规律排序。

3.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活动准备

1.绘本《热气球旅行记》课件、照像机。

2.红、蓝两色花片及操作卡幼儿人手一份、各色彩旗若干。

四、活动过程

(一)结合课件,引导幼儿观察、感受物体的排列规律。

1.出示故事人物查理,引导幼儿观察查理裤子上的条纹颜色。

师:“有这么一个外国人,他叫查理。他喜欢穿一条特别的裤子。你们看看,这条裤子是什么样的?”

幼:“他的裤子是一条一条的。”

师:“对了,我们用一个好听的词来形容,叫做条纹。查理穿着一条条纹的裤子。小朋友再看看,这条裤子是什么颜色的?”

幼1:“有红色,有黄色。”

幼2:“黄、红、黄、红的。”

师:“沛霖说得真棒,我们一起来说说。”

(评析: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幼儿通过感受查理条纹裤子上的颜色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从而对颜色的排序产生兴趣,为下面的活动作铺垫。)

2.引导幼儿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

(1)引导幼儿观察热气球的条纹颜色。

师:查理有个顶呱呱的热气球,它和查理的裤子一样,都是条纹的。这个热气球上有哪些颜色?它们是怎么排列的?

幼:有红色和黄色的。

师:“这些颜色是怎么排的呢?”

幼1:“黄、红、黄、红。”

幼2:“红、黄、红、黄。”

师:“让我们一起来说说红色与黄色的排列吧。红、黄、红、黄……”

(评析:这个环节是让幼儿通过比较,知道热气球与查理的裤子都是条纹的,并能说出热气球的颜色排序。在活动中,孩子们都能很快地说出热气球上颜色的排列顺序。)

(2)启发幼儿观察、发现房子与兔子的排序规律。

师:“查理的邻居他的邻居米莉和茉莉都想乘坐热气球去看看山的另一边是什么。查理答应了,并帮她俩爬进热气球:‘那就上来吧,坐好喽。’热气球飞上天了,他们发出了‘太神奇’的赞叹声,他们看到了什么??”(看课件)“他们首先看到了什么?”

幼1:“看到了红色和绿色。”

幼2:“看到了红色、绿色、红色、绿色。”

幼3:“看到了房子。”

师:“对了,这些是房子的屋顶。小朋友的眼睛真亮,还看出了屋顶有红色和绿色,那么它们是怎么排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红色、绿色、红色、绿色”

师:“他们沿着小河,越过树梢,飞呀飞呀,飞向大山的山顶。这时他们看到树林里蹦出了一群兔子。看,这些兔子是什么颜色的呢?”

幼1:“有白色的,有黑色的。”

师:“这是黑色的吗?这个是灰色的。兔子们排起了整齐的队伍,看看他们是怎么排的?”

幼:“白、灰、白、灰、白、灰……”

师:“兔子们发现了有个伙伴不见了,他应该排在白兔的前面,你们猜猜他是什么颜色的兔子呢?”

幼1:“灰色”。

幼2:“白色。”

师:“让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兔子?”

(评析: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让幼儿通过课件,感受各种物体按颜色的顺序排列,并说出是怎么排列的。孩子们的观察力都不错,基本上都能说出排列的顺序。可能幼儿的生活经验不够,课件中屋顶不够形象,幼儿基本看不出来,只有一个孩子说出了“房子”。)

3.出示花图样,引导幼儿发现、猜想花的排列规律,进行操作,并验证操作结果。

(1)出示花图样的前半段,让幼儿猜想接下来是怎么排的?

师:“热气球飞过了山顶,又看到了什么?”

幼:“看到了花。”

师:“什么颜色的'花呢?它们和兔子一样也排起了队伍,你能说说它的排列顺序吗?”

幼:“红色、蓝色、红色、蓝色”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瞧,它们旁边还有四朵没有颜色的花,如果根据红色、蓝色的排列顺序,这四朵花分别应该填是什么颜色?”

幼1:“红色、蓝色、红色、蓝色。”

幼2:“蓝色、蓝色、红色、蓝色。”

幼3:“红色、蓝色、蓝色、红色。”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幼儿观察花的排列顺序,猜想接下来应该摆什么颜色的花,孩子的猜想各不一样,通过猜想从而看出他们的能力差别。)

(2)幼儿操作: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为花片进行排序。

师:“你们的意见都不一样。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红色和蓝色的花片,当成图上的花,你们根据图片上红花、蓝花的顺序进行排列,看看谁最棒。”

(评析:这一环节老师告诉孩子只提供了两种颜色的花片,要求他们认真看图,再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基本都能准确地排列出来,但有小部分幼儿还不能正确地排列。)

(3)验证:教师在电脑上展示个别幼儿的操作,集体验证。

师:“大家都摆好了,老师把几个小朋友的操作结果照了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排的?”

师:“那么,到底谁的排列是正确的呢?让我们来看看电脑。”

(评析:这个环节里,原本是想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四个孩子不同的操作结果,但没想到照片过大,再设置幻灯片,时间拖得太长。因此,只让幼儿观看两个孩子的操作结果,然后再进行验证,这一过程太快,起不到很大的作用。)

4.出示不规则排列的彩旗,以查理请求帮助,引导幼儿根据彩旗的颜色进行一定规律的排列。

师:“查理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聪明,他想请你们在圣诞节前帮他挂一些彩旗。瞧,这是他自己挂的彩旗,他觉得不好看,如果能用你们给小花按颜色排序的方法来挂,一定很好看。你们也来帮帮他吧。”

幼:“好!”

师:“查理给大家准备了两种颜色的彩旗小卡,还有一张操作卡,呆会儿你们想一想,你要用什么顺序给彩旗排序?在排列前,老师提几个要求,彩旗是这样的,你们要将尖尖角插入操作卡的小袋里,不要叠在一起。

幼儿操作。

师:“大家都将彩旗排好了,请你来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来排彩旗的?”

幼1:“我是按红、黄、红、黄的顺序来排的。”

幼2:“我是按黄、红、黄、红的顺序来排。”

师:“请小朋友们看看,妍妍的彩旗排得怎么样?”

幼:“她的不好看。”

师:“那你认为要怎样排才好看呢?”

请两位幼儿上来改错。

(评析: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按颜色为彩旗排序。在操作前教师提出的要求不清楚,以致部分幼儿的彩旗摆放不正确。大部分幼儿都能按颜色给彩旗排序。)

(二)以问题“查理的热气球在天上飘啊飘,发生了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引导幼儿继续观看绘本,结束活动。

师:“查理谢谢小朋友们帮助他!查理的热气球还在天上飞,又飞到哪儿了?让我们去看看。

(评析:这一环节本是想让幼儿将绘本完整欣赏,但怕时间过长,因此快速结束活动。)

小班科学领域教案 篇5

目标:

1、学习根据自己和客观为中心,辨认左右,并感知左右的相对性。

2、尝试用语言来表达左右以及它们的相对性。

准备:幼儿用书《数学》p6,每人五颗五角星。

重点:以自己为中心区分左右。

难点: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感知左右的相对性。

过程:

一、以自己为中心区分左右。

1、找一找自己的右手、右脚、右耳、右腿……

(1)交代五角星的用处。取下一个贴在自己的右手手背上。

(2)教师检验每一位幼儿贴星情况。

(3)提问:右手可以做哪些事?左手可以做哪些事?他们是一对好朋友,我们自己身上还有这样一对对好朋友吗?

2、听指令做动作。

教师随意说一个伸出右手,孩子们快速做出相应的动作。

3、找好朋友。

(1)教师隔一个摸孩子的头,摸到头的孩子坐到自己右边的小朋友身边,面对面坐好。

(2)教师一一验证。

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1、找右手。

师:请幼儿举起自己的右手,看一看你和好朋友的右手在同一边吗?为什么?

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右手在同一边?

2、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我们的右腿、右眼……

3、游戏《用你的x手摸摸好朋友的xxx》

(1)第一次先请一边的.孩子听指令做动作,另一边的孩子验证对不对,对的奖励一颗五角星。

(2)第二次交换。

(3)两位好朋友一起听指令做动作。

(4)最后五角星最多的小朋友为胜利者。

三、幼儿操作。

1、幼儿翻到幼儿用书——数学p6《区分左右》。

2、幼儿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练习,进一步巩固左右的方位。

小班科学领域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水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幼儿对水的游戏非常喜爱、通过嬉戏、玩耍,孩子可以在不经意中发现许多关于水的科学知识。本活动试图通过简易实验,帮助孩子了解简单的科学探究途径、方法,学习开展科学探究必要的记录手段,思考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活动目标:

1、让学生在猜测、实验、记录中感知沉与浮。

2、在活动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活动准备:

1、在整理箱中提前装好水。

2、石头、磁铁、乒乓球、积木等若干。

3、记录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1)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材料的特征。

(2)设计游泳比赛的情景,请幼儿猜想、预测材料“跳人”水中的现象。“这么多的东西,要进行一个游泳比赛,它们跳到水里会怎样呢?”

2、简单操作,并记录。引导幼儿初步建立猜测、假设的概念。

(1)教师记录自己的假设,并详细说明怎样使用记录表。

(2)引导幼儿自己猜想、假设并记录。提示幼儿:“这些东西跳到水里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猜一猜。不要讲出来,先用笔把我们猜到的画下来。”(老师指导幼儿记录的方法。)

3、实验操作。

(1)通过实践操作,引导幼儿体验“浮”与“沉”的概念。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验证一下是否和我们的猜测一样。

例如:把一个积木和石头分别投到水里,请幼儿观察积木在水里是怎样的。“我们用一个词来说一一“浮”,表示积木在水的上面。”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石头是“沉”的,表示石头在水底下。

(2)鼓励幼儿用图示表示自己看到的实验结果。

提示:将结果画下来,必须根据自己看到的情况来画。

(3)幼儿自由操作,并记录结果。

先记好的幼儿将记录的结果与自己的预测进行比较,教师帮助幼儿整理对物体沉浮现象的认识。

4、交流实验记录结果(鼓励幼儿将自己的观察记录结果与他人分享与交流)。

请幼儿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记录。每一个符号表示什么。假设与实验是否一样。

5、教师小结。

(1)引导幼儿将猜测、假设与实验结果对照,强调记录的真实性。

(2)与幼儿回忆活动中自己的操作与记录。

6、激发幼儿继续探究的兴趣,提出延伸问题。

请幼儿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幼儿把家里的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还是浮的?试试看,并尝试自己做记录,带来与老师、小朋友们分享。

设计评析:

由于小班幼儿的思维仍然处于直觉行动阶段,所以他们常常停留于游戏的表面,而忽略了实验内在的教育价值。本设计创设的情境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的引导给了幼儿积极、大胆参与和猜想、假设的空间。

小班幼儿记录的意识还未建立,记录能力相对较弱。设计中提供的记录表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支架。

鼓励学生尊重与倾听他人的观点,帮助他们学会互相学习。

编辑评析:

科学活动让幼儿直接参与是很重要的,让幼儿在直接参与中体会是目前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比较缺乏的'。这个活动注意了这一问题。同时在科学活动中,注意幼儿的表征,注意让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见到的现象也是一个重要的地方。从两方面来看,这一个活动是好的科学教育活动。

但是这个活动有一些方面还值得进一步考虑:

这样的活动一定要小组进行,让幼儿单独自己实验、单独填记录表不是太合适。尤其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在小组里的表达、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先集中表征他们的发现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这一科学活动虽然强调了幼儿用语言与别人交流,但在具体活动中对语言的强调并没有放在首位,而对于小班孩子来说,语言交流发现是最重要的。即使是孩子们在实验前的猜想,也最好是先用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