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比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比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那达慕之歌》展现的是蒙古族盛会——那达慕大会的热烈场面。歌曲除结束句外,分为四个乐句。前两个乐句在节奏上比较紧凑,表现了赛场上欢快、紧张的竞技场面;后两个乐句在节奏上比较舒展,表现了赛场内外一片热闹、欢腾的宏大场面。整首歌曲充满着热烈、欢快的气氛。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歌曲演唱能力,但本节课除了要求学生能够吐字清楚、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外,重点是要对学生进行相关文化的渗透以及情感的启发。
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节日那达慕。
2、初步接触歌曲,吐字清楚、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能唱出气势。
3、能为结束句设计不同的力度变化,并付诸实践
教学重、难点:
1、相关文化的.渗透以及情感的启发。
2、能理解和掌握力度的变化,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我带领大家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想不想去?(播放《那达慕之歌》伴奏,蒙古族风景片)
师:说说这个地方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是什么?
生:答
2、师:在每年,美丽的蒙古大草原上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盛大聚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他们在聚会上都做些什么?
(播放《那达慕之歌》伴奏,那达慕大会场面)生:答
3、师:刚才我们所看到是蒙古族每年的7、8月份举行的最盛大的节日群众聚会——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是蒙古语,汉语的意思是游戏、娱乐。在那达慕大会上,有三项最激烈的比赛项目就是:摔跤、射箭、赛马。可以说是集祭祀、竞技、娱乐和祝福于一体的民族体育盛会,那场面非常热闹而激烈。
4、师:今天,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那达慕之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5、师:那达慕可以说是这个马背上的民族里男人的节日,充分体现了蒙古草原的阳刚之美,让我们一起再来听听这首歌曲,感受一下歌曲的情绪、力度、速度是怎样的?(播放《那达慕之歌》范唱)
6、师: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再来听听歌曲中都唱了些什么?
(播放《那达慕之歌》范唱)
7、师:打开书19页,让我们一起看着歌词再来听一遍
(播放《那达慕之歌》范唱)
比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填写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2、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填写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理解复式统计表,知道使用复式统计表的意义。会对复式统计表进行分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上的五门课出示:(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谁来说说你最喜欢上哪门功课?指名学生回答)大家想不想知道最喜欢上哪门功课各有多少人呢?(想)那要怎么做呢?(统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统计(板书:统计)
二、探究
1、制作单式统计表
2、师:我们先来统计男生的情况,(出示男生统计表)请一名女生记,一名女生数人数。男生选一门最喜欢的.科目并举手。男生已统计好了。根据这张统计表,谁有问题要问的?(生问,生答),现在我们来统计女生的情况。
(出示女生统计表)还是跟刚才一样,请2个男生来收集数据。
3、探究复式统计表
师:刚才我们一起制作了两张统计表。这张单单统计到男生喜欢科目的情况,,第二张表单单到女生喜欢科目的情况。我们把它叫做单式统计表.(板书:单式统计表)老师非常想在一个表里就可以知道男生和女生的情况,那么把这两张表组合一下,制成一张新表:出示(复式统计表)师:谁能将这两张表的内容填到这张新的表格中吗?指名学生尝试填表。表里既统计男生的情况又统计女生的情况,我们把它叫着复式统计表(板书:复式统计表)
4、比较两种表:复式统计表不仅能够得到单式统计表中能得到的信息,而且还能得到单式统计表得不到的。
5、,观察表格,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或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把你想到的问题提在本子上,让同桌来回答问题。通过分析,你会提一些什么建议吗?老师给你们的建议是:学好各门功课,全面发展。
三、练习
请看大屏,这是一张复式统计表,调查3个同学五天用纸情况,你能把这张表填完整吗?你能回答这三个问题吗保护树木,节约用纸,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四、扩展延伸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我们班准备开迎六一联欢会,老师请班长去买水果,可是班长不知道同学们喜欢吃什么,不知
道怎么买,怎么办呢?你能帮帮他吗?(出示复式统计表)现场调查最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数,并填好统计表。有了这张表,班长买东西就心中有数了。互提问题,互相解答。并提出好的建议。
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什么?
比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需2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者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特点,特别是拟人体童话在主人公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安排及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学情分析】
通过本组前两篇童话的'学习,孩子对童话已不陌生,尽可能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领悟道理,在读中积累语言。
【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要注意对话环境平等化、对话方式多样化、对话主题深刻化、对话结果个性化。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与教师价值观的导向要有机统一。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
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
2、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
学会把课文读薄、读厚的方法。
3、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拟人体童话在主人公的刻画、故事情节安排及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板书:
树
提问:树是什么样的?
2、再板书:
去年的树
提问:看到课题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个体质疑→组内探讨→集体释疑。
3、抽读、评议、正音。
4、交流初读心得:
你有什么想说的了?你的收获,你的疑问,你的感受等等,都可以说。
三、对话朗读,培养语感
1、这篇童话中有哪些有趣的角色啊?
(鸟儿、树、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他们还会说话呢!
2、找出角色对话。用“﹏﹏﹏”画出小鸟说的话,用””画出、树、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说的话。
3、模仿朗读(学生自主尝试)选读喜欢的角色对话。
4、出示对话,通过个别读、对读、组内演读、师生互读互议等方法来感悟角色,体验心情。
第二课时
一、演读课文,倾心对话
1、出示小鸟问的三句话,任选一句自由练,指名读:
⑴“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⑵“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⑶“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①教师采访“小鸟”。(可怜的小鸟,找不到朋友大树,你心里怎么想?你在心里呼唤大树是吗?怎么呼唤的?)任选一句自由练,指名读。
②总结:
小鸟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是那样焦急、担心、急切,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二、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1、采访:
亲爱的小鸟,你现在终于看到朋友了想说什么?
2、总结:
这对朝夕相处的伙伴分别时是那样的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小鸟力尽千辛、百折不挠地寻找大树,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如今,面对已化为灯火的大树,他还是遵守诺言深情地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三、拓展延伸、多向对话
课文学到这儿,其实已经学完了,但是,作为这篇美丽的文章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想对谁说?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四、相关作业
1、想一想,说一说:
伐木人来砍大树的时候,树对伐木人说:“”
2、你想对鸟儿说些什么呢?请想一想,再写下来。
【板书】
去年的树
信守诺言珍惜友情
比教学设计 篇4
一、设计理念:
1.把读的训练放在首位,在读书中教给学习的方法。
读书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采取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正确阅读,深入理解,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朗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主体潜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自主读书、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有机地把各种方式恰当地安排、组合,使学生始终有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
3.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文没有直接、明显地写出老爷爷爬天都峰的思想变化及攀登天都峰的具体过程,但可以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去塑造老爷爷奋力登山的生动形象,从而对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爬上天都峰的过程。
3、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天都峰高、陡的特点及“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的艰难。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说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三、教学资料准备:
1、教学挂图。
2、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勾画心中的天都峰。
1、上课时我们学习了第3课的生字新词,接下去我们来深入理解课文,一起随着课文中的小姑娘去爬一爬天都峰,看看我们能有什么收获。
现在,我们来到了天都峰脚下,站在天都峰脚下,我看到——(引读第二自然段)
老师教给你们一些读书方法,一边读一边想,把你想像的天都峰用最简洁的线条画出来。看谁画得最快,最好。
2、学生勾画心中的天都峰,点评交流:
你们觉得这位同学画出了天都峰的什么特点?
预设学生回答:天都峰很高,云彩在它的腰间飘来飘去。
天都峰很陡,石级和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师:用你的动作表示一下石级和石级边上的铁链从天上挂下来。
师:一个挂字,让你感觉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石级笔陡笔陡,好象直上直下。
(通过勾画心中的天都峰,让学生把课文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更直观形象地认识到天都峰的“高”、“陡”和“险”的特点。)
3、课件出示天都峰,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险,那我们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学生试读,指名读,教师评价学生的朗读:
看见了,多么高的天都峰啊,在云彩上面哩!
看见了,石级和石级边上的铁链,好象天梯,通往蓝天,真叫人发颤!
过渡:天都峰比云彩高,而且笔陡笔陡,爬天都峰难呀,难于上青天,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想些什么?
是呀,很多游客都和这个小姑娘一样,抬头望着天都峰,害怕了,犹豫了(板书:犹豫)
能爬上天都峰的,都是勇士呀!这个小姑娘有没有爬上天都峰呢?她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是什么力量让她勇敢地爬上了天都峰顶?我们来看课文。
(二)、深入读议,理解“我”和老爷爷爬上峰顶的过程。
1、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第三节到最后,用笔把小姑娘是怎么爬上天都峰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学生自学)
2、交流: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我奋力地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朗读点评:
读到“奋力”、“攀着”、“手脚并用”,你为何特用力?
你才花这么点力气爬天都峰,我真替你担心啊!
小心摔下去!抓紧铁链哟!
看到了,你使出了浑身力气!
看到了,你的双手紧紧地拉着铁链奋力地向上爬。
爬呀爬,小姑娘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老师看到有的孩子读的时候笑眯眯的,就像自己也爬上了峰顶一样。请大家再读一读,好多小脸儿都笑起来了,多可爱啊!(板书:奋力攀登)
3、想象说话:那么老爷爷又是怎样爬天都峰的呢?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大家觉得老师读的和课文中有什么不一样的吗?那句子中有了“终于”这个词,让你感觉到什么呢?请你们自己试着读一读,同桌交流一下体会。(学生自由读,谈体会)
5、理解得很好,那你能把你的体会通过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说明: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多种形式读,指名读,评读,同桌读,齐读,体会“我”爬天都峰的艰难和“我”不怕困难,奋力向峰顶攀登的勇气。启发学生紧紧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从抽象的“奋力”,到具体的“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再到“终于”包含的艰辛与喜悦,有词句意思的理解与指导,有读的训练,有情境、形象的想象,有情感体验的表达。教学环节紧紧相扣,内容理解步步深入,以期达到语言训练落实到位,情感体验贴切、细致,问题解答巧妙、自然。)
(三)、启发想象,回顾前文,理解“我”和老爷爷是互相鼓舞,爬上峰顶的。
1、站在天都峰顶,我、老爷爷、爸爸说了些什么?(指名分角色朗读)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
2、学生质疑:
(1)、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2)、爸爸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3、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4、汇报交流:
(1)、让我们再回到前面,小姑娘来到山脚下时,看见那么高陡的天都峰,心里是什么感觉?是什么力量使她有勇气要爬上去?
生:因为她看到老爷爷也来爬山了。
这是一位怎样的老爷爷?(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
当时,小姑娘心里会怎么想?(学生想象“我”当时的心里活动,教师相机板书:不再犹豫)
那老爷爷呢,看到“我”这样一位小姑娘也来爬天都峰,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当时他们的对话。
(2)、出示对话: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
指导朗读,强调突出“也”字。
朗读点评:是啊,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我年纪这么小,老爷爷年纪那么大,却都来爬。他们是在互相惊叹,互相钦佩。这一老一少真是不怕困难,勇于攀登啊!
(3)、在爬山途中,当他们觉得累得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想象一下,他们又会怎么互相鼓励呢?
预设学生回答:我想老爷爷爬不上去的时候,小妹妹会说:老爷爷,你——你要有勇气爬上天都峰,爬上天都峰就可以看到黄山的云海了。当小妹妹没有信心的时候,老爷爷又会说:小妹妹,无限风光在险峰,你只要爬上了天都峰,你就一定能看到美丽的风景。
师:对,他们始终在相互鼓舞。(板书:互相鼓励)所以他们要互相道谢,让我们再来读读他们互相道谢的话。(分角色读对话)
看这一老一少谢得多真诚,所以爸爸要说“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板书:汲取力量)
现在,你明白爸爸说的话的意思了吗?爸爸笑着说的话是对这一老一小的赞扬。让我们学着爸爸,也笑着来赞扬这一老一小吧!
(生齐读爸爸的话)
(四)、总结明理,拓展延伸。
1、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2、教师引导:“我们”沿着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游人。有的人望着险峻的天都峰退缩了,有的人在曲折的山路上犹豫不前,有的人看到曲折的道路不知该如何前进……想一想,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绍给大家,让每个游客坚定爬天都峰的决心。(学生谈感受)
五、板书设计
比教学设计 篇5
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贴切的过渡,展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颐和园》作为本组文的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万寿山、昆明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学习作者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朗读、提问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了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初读课文后,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游览顺序是:(先游览长廊,然后来到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我们还领略了长廊的长而美(板书)
走完长廊后,就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好雄伟啊,到底看到什么呢?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第18课——《颐和园》,我们赶快翻开书第88页,自由读读第3自然段吧。
二、领略“佛香阁”壮观美
1、抬头一看,我们看到了什么?(板书:佛香阁、排云殿)
2、佛香阁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能找出有关句子跟我们读一读?
3、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指读——再指读——谁再来读一读(你读得真流利)
5、你能向我们介绍一下佛香阁的特点吗?
佛香阁:
八角宝塔形 三层建筑 很高的宝塔(耸立) 闪闪发光
6、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带括号的词显示不同颜色)
从“耸立”一词,我们感受到了佛香阁的壮观,整个佛香阁是多么壮美呀!(板书:耸立)
7、那排云殿是怎么样的?
幻灯片出示: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8、这排云殿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请自己再读读。
一排排,金碧辉煌。(板书:金碧辉煌) “一排排”,可见排云殿的占地面积之大。“金碧辉煌”可见排云殿是那么的华丽,那么的光彩夺目。请带着你的感受,再把这句读一读。
9、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它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是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
同学们请看,这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书上那样写有什么好处?(让人产生悬念,很想知道是什么,感兴趣。也突出了佛香阁、排云殿的美。)
10、想象我们此刻正在万寿山脚下,让我们把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美读出来吧。(师生合作读)
三、对话文本,细品语言
佛香阁、排云殿可真美呀,那登上万寿山,又将会有什么样的美景呈现在眼前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一起感受一下吧。
1、师配乐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
2、你看到了什么景色?把你看到的景色用“——”画出来。
(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昆明湖、游船、画舫、城楼和白塔。)
3、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望,看到了这么多的美景,你最喜欢哪一处的景色?重点品读第2、3、4句。
4、幻灯片出示:(1)、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1)、还有谁喜欢这句,请你读一读。
(2)、你觉得这句话美在哪里?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带括号的词显示不同颜色)
(葱郁:说明树木茂盛,很绿。有黄色、绿色的屋顶,朱红的宫墙,五彩缤纷,色彩斑斓,很美。)
(3)、请带着你的感受,再把这句话读一读。
幻灯片出示:
师小结:要把句子读出美感来,我们应该在朗读时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注意“美”的词语。语速和语调还要有快慢、高低之分。
(4)、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把这句话读一读吧。
5、还有喜欢的景色吗?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6、幻灯片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1)、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从这个比喻句中,你感受到昆明湖的什么特点?(静、绿、)(字体显示不同颜色)
(2)、还有哪一句话也体现了昆明湖静的特点?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你找得真准确)
(3)、静是怎么样的?你能想象读一读吗?
(4)、谁能感受到昆明湖静静的美?请你读一读。
(5)、谁还能带我们再次欣赏这静静的美?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来到了静静的昆明湖。书上的黄色泡泡提示我们,“滑”字用得好,能把它改为“划”吗?(同桌讨论)
(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速度非常慢,使湖面保持平静。突出了昆明湖的静。划:用力挥浆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6)、指读课文。(配乐)
谁能带领我们欣赏这样的美景,伴着音乐,把第4自然段读一读?
7、从万寿山下来,我们就来到了昆明湖,在湖上,我们看到了一座特别的石桥,这石桥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同桌合作读第5自然段,把有关句子用“——”画出来。
(1)、幻灯片出示: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指读——再指读
(2)、这座桥有什么特点?
柱子多——上百根 狮子的形态多——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幻灯片出示: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带括号的字体显示不同颜色)
(3)、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感受?(这座桥很美,古代劳动人民非常伟大,充满着智慧和才干)
(4)、请带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把这两句话再读一读吧。
(5)、现在,让我们欣赏一下各种姿态不一的狮子图片吧。
你能够想象出这些石狮子各种不同的姿态吗?
有的( ),有的( ),有的( )……
11、同学们,在颐和园里,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外,还有许多的景色,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三、拓展延伸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游赏一下颐和园其他美丽的景色吧。(图片欣赏)
1、看完颐和园这么美的风景,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颐和园真是太美了,作为中国人,我感到骄傲、自豪……)
2、小导游展示。
这么美的风景,我们要一起分享,谁愿意做个小导游,带领大家欣赏美丽的景色并作介绍呢?你可以选书上的几个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或者是你自己在课后搜集到的颐和园的景点。(请2位同学展示,一个讲课内景点,一个讲课外景点。)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来到北京颐和园游览。今天由我 为大家做导游,希望大家玩得开心。
……
四、总结:
今天,我们在颐和园里作了一次免费旅游。颐和园那绚丽多姿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小导游们精彩美妙的解说更让我们领略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祖国有这样秀丽的景色、瑰丽无比的历史文化,真让我们感到骄傲自豪。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真正去颐和园游赏一番。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五:附: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图 图 图
长廊 万寿山 佛香阁 图 昆明湖
长 美 排云殿 图 静、绿
比教学设计 篇6
人教版比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比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