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教学设计 篇1
设计理念:
运用“批注”式的阅读教学方式,学生自读感悟。关注课堂生成信息资源,师生、生生对话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14课(学生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
师:是啊,这匹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的大黑骡子一路上又驮粮食又驮器材,深得彭德怀的喜爱。
板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爱!杀?
师:可是,他却亲自下命令要把大黑骡子杀掉,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板书:?)下面就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课文并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相关的语句。(板书见上)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学生品读课文
1、学生按要求阅读课文。
2、老师巡视。
三、交流
(一)通过以下句子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喜爱。
1、彭德怀深情地抚摩着大黑骡子……一直看着它吃完。
2、彭德怀背过脸去。
3、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
4、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我吃不下,端开。
训练方法:
与学生一道找出以上几句话,并能诱发其谈谈读完后的感受并相机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延伸训练:
1、相机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句中“悄悄地”一词的涵义。
2、对于第四句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补充一些令人感动的细节(场面)。
师:彭德怀这位铁骨铮铮的军人,对待大黑骡子却是如此得深情,下面请同学们把这些话连起来读一读,再来体会体会。
(二)学生自由练读这几句话。
(三)体会彭德怀的情感,他是更爱战士。
师:彭德怀是那么喜爱他的`大黑骡子,可最后还是把它杀掉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板书: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战士
爱!杀?更爱!
从而可以看出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但是更爱他的战士。
师:这种深沉的爱,多么感人啊!同学们,你们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然后再进行分角色朗读。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略)。
五、引读课文最后一节(略)。
六、。总结全文(略)。
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操纵自如、交叉、耸立、桥梁、小艇、威尼斯、静寂”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四个自然段。
3.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4.领会抓住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艇的特点和它在威尼斯水城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操纵自如、交叉、耸立、桥梁、小艇、威尼斯、静寂”等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3.学习课文第二段。
教学过程 :
一、启发谈话,导入 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篇课文,题目叫做《》。(板书:13 )学生齐读课题。
2.简介威尼斯。(出示部分彩色幻灯片)。威尼斯在意大利的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这座城市由118个小岛组成,连接这118个小岛的是117条水道。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横跨在117条水道上。威尼斯的.市内没有马路,没有汽车和自行车,船是市内惟一的交通工具。
3.针对课题,提出问题。
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小艇)。
作者抓住了小艇的哪些特点呢?小艇在威尼斯水城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布置预习
1.自学生字新词。
2.想想威尼斯小艇的样子,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艇和威尼斯人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字词。出示写有6个生字新词的幻灯片。让学生自己说说哪些生字容易写错。
2.指名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要求:边听边想,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指名回答: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
使学生知道,“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小艇是什么样儿的”,“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小艇和威尼斯城市的关系密切。”
4.根据以上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
第二段(第二、三自然段),讲是什么样儿的。
第三段(第四自然段),讲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第四段(第五、六自然段),讲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的方法。
2.学习本文作者的观察方法,按时间顺序写一种果实的成熟过程。
3.体会文中优美语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石榴吗?吃过石榴吗?对石榴有哪些了解,谁来说一说?
二、自学指导:
要求:
1.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学生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三、自学检查。
1.重音要读准:
枣庄郁郁葱葱喇叭子儿玛瑙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说了什么,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春天叶
夏天花
秋天果
四、指导精读: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齐读第一自然段:
⑵教师教师枣庄
⑶“驰名中外”是什么意思?令家乡声名远扬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⑷教师小结:家乡的`石榴声名远扬,这是作者爱家乡的原因。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①这一段写了那两个季节?石榴有说什么特点?
②作者用哪些词来写叶子,花的?
体会"郁郁葱葱"的意思。
"彷佛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说明了什么?这样打比方合适吗?
⑵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的词语。
2.仿写句子。
例:石榴花彷佛是一个个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吹。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
二、继续精读课文
1.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练习: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春、夏、秋)季石榴(叶子、花、果实)的生长情况。
2.默读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写石榴的果实的?有什么变化?画出表现石榴果实特点的词语。
3.讨论: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石榴的果实的?哪些词语表现了这些变化?
4.指导朗读:请同学们带着高兴的心情来读这一段。
5.学习第4自然段。
⑴过渡:长得这么可爱的石榴,味道怎么样?我们一起来看。
⑵轻声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从那些方面写石榴子儿的?
讨论有:颜色:红白相间晶莹透亮
味道:酸溜溜甜津津
体会“晶莹”的意思。
6.齐读这一自然段。
7.教师小结:作者按时间顺序,写石榴果实的生长变化,还特别注意认真观察了石榴果实的颜色变化与外形特点。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要学习这种方法。
三、作业:
1.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品尝一种水果,并模仿第4自然段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石榴
颜色:红白相间晶莹透亮
样子:有的……有的……
味道:酸溜溜甜津津
教学设计 篇4
教学总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到、很、想、名、本、领、知、识,永”等9个 生字,重点读准“本领”一词的音;认识部首“言字旁”,能在老师指导下,正 确描摹“识、本、领”3个字。
2. 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 重点朗读好文中人物的语言,初步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
3.能根据提示说清课文的大致内容。
4.了解蝉最终没有学到本领的原因,知道学本领不能怕苦、怕难、怕累的道理,并能用一句话说清自己的读文感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到、很、想、名、本、领、知、识,永”等9个 生字,重点读准“本领”一词的音。
2.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基本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
3.能根据提示说清课文的大致内容。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媒体课件、田字格卡纸、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拼音引入,揭示课题
1.板书音节:chán,指名拼读。
2.板书:蝉,结合字形简单介绍“蝉”。
师:蝉是一种昆虫,所以左边是个虫字旁(板书:虫)。右边是个“单” (板书),合起来就是蝉。这是一个形声字,虫字旁表义,单表音。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说明】
结合揭示课题,复习拼音,读准翘舌音。通过板书,结合字形简单介绍蝉这种昆虫,同时滚动复习 ,加深对“形声字”的认识。
二、巩固分节,初读课文
1. 巩固标小节号。
(回忆方法——自己标小节号——集体核对)
2. 自读课文,要求:字字过目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以拼拼音节。
【说明】
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标小节号是初读课文的常规步骤。对于标小节号这种新技能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初学阶段,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标小节号的方法及注意点并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逐步使学生对这项技能日趋熟练。另外,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读课文的时间,逐步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主正音的意识,帮助他们熟悉和掌握自主阅读的最基本的步骤。
三、小组学习,读课文划词语
1.小组内分节朗读课文。
出示要求:(1)借助汉语拼音字字过目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准生字的字音。
(2)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游戏巩固,核对词语。
(1) 游戏:拼音节,请词语。
(媒体出示课文内容:词语都用拼音代替,读对后出示词语)
重点关注:
? 很 (前鼻音, “很”就是“非常”的意思。)
? 本领 (分清前后鼻音。)
? 知识 (整体认读音节)
(2)媒体示范、全班比对检查。
3.指导读好词语“不以为然、一摇头、不耐烦”
【说明】
把课文读正确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分
的时间读文,鼓励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尽力做到不加字、不漏字,对于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逐步养成不急不躁的读文好习惯。
“圈生字、划词语”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有助于他们渐渐形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游戏的引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各有侧重地对容易读错的字音进行一次集中的正音。
四、指导读句,扫除朗读障碍
1.出示句子,同桌练读。
媒体出示:(1)蝉一天到晚趴在树枝上叫,它的叫声很不好听。
(2)蝉不以为然地说:“知了,知了!”
(3)蝉很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
2.指名交流读句,随机理解“一天到晚”。
【说明】
本教学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理解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句子的意思,将句子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为学生读懂文章打基础。
五、读课文,根据提示说清课文的大致内容
1.指名分节读课文,巩固读书习惯。
2.齐读课文。
3.根据提示说清故事大概内容。
(1) 师带读提示。
出示:因为蝉的叫声___________,所以几位有名的歌唱家想__________。 (怎么样) (干什么) 可是,蝉不愿意学。结果,它___________。
(怎么样)
(2)同桌交流。
(3)逐句交流,随机学习生字“名、本、领”。
第一句:
师:谁来交流第一句?
师:可不是一般的歌唱家,而是-----,有名就是名气很响的意思。谁能
读好这个词?(有名) 你有好办法记住“名”吗? 指名说 (关注规范表达)
师:那有名的歌唱家想干什么呢?(出示:本领)
师:你怎么记住“本”这个字?(指导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领”这
个字怎么记呢?(关注规范表达) 边说边在桌上写一写。
师:再来读好这个词语。
第二句:
师:可是蝉不愿意学,那结果怎样呢?
(4)齐读。
【说明】
分节读课文是对学生先前预习课文时标小节、读准字音的再一次反馈。同时借助填空整体进入,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继续加强生字的识记,结合语境理解词义,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六、课堂小结,指导书写
1.小结。
2.指导写字,练习书写“本、领”。
【说明】
通过老师示范,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将字形结构、关键笔画作为切入点,对生字的书写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起写好字的`信心,并给予充分的时间加以实践。
七、布置作业
1.正确朗读课文。
2.根据提示说说课文的大致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认读“到、很、想、名、本、领、知、识,永”等9个
生字;认识部首“言字旁”,能在老师指导下,正确描摹“识”。
2. 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 重点朗读好文中人物的语言,初步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
3. 了解蝉最终没有学到本领的原因,知道学本领不能怕苦、怕难、怕累的道理,并能用一句话说清自己的读文感受。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媒体课件、田字格卡纸、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内容,导入新课
1.引读填空,回顾故事内容。
2.导入新课。
二、重点学习第二节,读通句子,了解内容,在朗读中体会人物心情
(一)分清句子,读通句子。
1.指导数句。
2.自读课文,分清句子,尽量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3.分句开火车交流,正音。
4.齐读第2节。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6句话。边读边记,有哪几位歌唱家(板书:歌唱家)想教(板书:想教)蝉学本领(板书:本领)?
(二)读第二小节,了解哪几位有名的歌唱家想教蝉学本领。
1.思考: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位有名的歌唱家?
2.交流并板书:黄莺、画眉、云雀
3.听鸟叫声,加深了解。
(三) 朗读描写三位“歌唱家”的句子,了解它们想教蝉学习的本领。
1.指名3人交流句子。(生交流一句,媒体出示一句)
2.师生配合读句,随机指导识记、书写“识”。
A.发音
B.识谱(出示词卡)
引导发现2个字的共同处(都是左右结构,都是言字旁)。
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众数”是新课程增加的内容,它既是一个教学难点又是一个教学盲点。众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和“平均数”“中位数”的基础上,而安排的第三种统计量的学习。众数在以前的教材中没有出现过,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新知识。它在统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通过班级选拔人数参加集体舞比赛,发现参赛选手身高是多少厘米比较合适,从而抽象出众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的情景中体会众数的实际意义,知道众数是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或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它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一组数据的基本情况。
学情分析:
众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和“平均数”“中位数”的基础上,而安排的第三种统计量的学习。众数在以前的教材中没有出现过,对
我们教师来说都是新知识。它在统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道众数的含义,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和区别,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3、经历数据的分析和对事物进行简单预测并做出决策的过程,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据分析能力和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教学过程:
情境一:
小范应聘记
师生共同观看小范应聘过程。
师:你能帮小范算算该公司的平均工资是多少吗?赵经理是不是忽悠了小范呢?
学生计算后汇报(平均工资没错是2500)
师:那问题出在那里呢?(小组讨论)
预设:
生1:这个公司只有总工程师和工程师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高,所以用平均数来代表他们公司的工资水平不合适。
生2:用中位数来代表他们公司的工资水平比较合适。
生3:用1200来代表工资整体水平比较合适,因为拿1200的人最多。
分析:合理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新知的学习,一方面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初步感受众数产生的必要性。
情境二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32,1.33,1.44,1.45,1.46,1.46,1.47,
1.47,1.48,1.48,1.49,1.50,1.51,1.52,
1.52,1.52,1.52,1.52,1.52,1.52,
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从审美角度以及队伍整齐观点来看应以众数1.52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分析:本环节通过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思考,探究,讨论。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实际问题中体会三个
统记量的区别和他们各自的适用限度,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感受和体会数学中美的因素。
师: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说说你是怎样考虑的?
生1:我算出平均数是1.475,身高接近1.475米的比较合适。所以,我认为应该选择他们身高的平均数。根据这个平均数去挑选比较合适。
生2:我觉得还可以根据哪个数来选择队员?
师:嗯,那你们觉得还可以根据哪个数来选择队员?
生2:中位数。
师:哦,是吗?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几?
生3:中位数是(1.48+1.49)÷2=1.485米,只要身高接近1.485米的比较合适。
师:根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1.485米,应该选择哪10名队员呢?他们之间最高的与最矮的队员身高差是多少?
生4:应该选择1.46米到1.52米。他们身高差是:0.06米。
生5:我觉得这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都不是很好。我发现有七名同学的身高是一样的。都是1.52米。如果根据身高接近是1.52米的来选择队员的,那
么,应该选择1.49米到1.52米之间。这样最高的队员与最矮队员的身高差就是:0.03米。这样选出来的队员身高就更均匀些。做操时会更整齐、好看
些。
师:你们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生齐:有道理。
师:老师也觉得他分析的很对。事实上,仔细观察这组数据,我会发现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把这个数给它起个名字叫这组数据的众数。
分析:本环节教学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组织学生交流,使他们在思考,探究,讨论。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实际问题中体会三个统
计量的区别和他们各自的适用范围,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感受和体会数学中美的因素不断探索,使学生感受众数的意义。使学生真正
感受到众数所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循序渐进,尊重学生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大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情境三:
1、五(1)班全体同学左眼视力情况如下:
5.0 4.9 5.3 5.2 4.7 5.2 4.8 5.1 5.3 5.2
4.8 5.0 4.5 5.1 4.9 5.1 4.7 5.0 4.8 5.1
5.0 4.8 4.9 5.1 4.5 5.1 4.6 5.1 4.7 5.1
5.0 5.1 5.1 4.9 5.0 5.1 5.2 5.1 4.6 5.0
(1) 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2)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各是多少?
(3) 你认为用那一个数据代表全班同学视力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4) 视力在4.9及以下为近视,五(1)班同学左眼的视力如何?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2、国家队要从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参加2012年奥运会,在选拔赛上,两人各打十发子弹,成绩如下:
甲:9.5 10 9.3 9.5 9.6 9.5 9.4 9.5 9.2 9.5
乙:10 9 10 8.3 9.8 9.5 10 9.8 8.7 9.9
(1) 甲乙成绩的平均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2) 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
3、西安2011年4月1日—10日空气污染指数如下表:
教学设计 篇6
课前谈话
同学们好,我们已经认识了,对吗?这节课,郭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你们欢迎吗?(欢迎)那用什么方式表示欢迎?(鼓掌)谢谢,我不会忘记这热烈的掌声.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29课《掌声》齐读
师:同学们,掌声是好东西啊!它给人力量,传递关爱,让人自信。有一位叫英子的同学在信中这样写道:
出示: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3、齐读
二、感悟掌声
1、那掌声真有这么大的力量吗?那会是怎样的掌声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划出描写响起掌声的句子。
2、交流:
师:响起了几次掌声?
A: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B: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3、自由读,品味。
师:这两次掌声都是怎么样?(热烈、送给英子)
那么这两次掌声有什么不同呢?(时间不同: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故事讲完了)
学习A句:
师:英子才刚刚站定,还没开始讲,为什么会响起掌声?
(给她勇气,鼓励她……追问:为什么给她勇气,为什么鼓励她?)
4、认识英子:
1、英子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女孩呢?让我们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读一读第1自然段)(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
2、英子是腿脚残疾的女孩,生活对她来说是缺少快乐的。她和文静(读)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放学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到:当同学们开心玩耍做游戏的时候,英子怎么样?
当同学们有说有笑一起回家的时候,她又只能
同学们,此时英子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孤独,可怜,自卑、忧郁)。板书(老师给个更准确的词叫忧郁、自卑)
忧郁、自卑的英子害怕和别人交流,不愿意让同学们看见一摇一晃走路的姿势。可是,新来的老师却让她上讲台讲故事,英子怎么办?(指名说)
出示:(随机)根据学生回答情况
A、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追问:英子低着头在想什么?(她犹豫了)
B、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英子犹豫什么?(上去还是不上去)这就是什么?(犹豫的意思)。
英子想上去吗?(不想)我们读读句子(A、B句)为什么不想上去?
同学们,她能不上去吗?(不能)为什么?
小英的心情怎么样?(痛苦、无奈)。
齐读。
(3)师: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引读)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小英一摇一晃地向讲台走去,走去,每一步都像他的心情一般的沉重,同学们,如果英子就是你的同学,现在她就在我们的前面,你想对她说什么?(自由说)
感谢同学们的鼓励,让我们把千言万语化成一个最有力量的动作(鼓掌)
(齐读):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学习B句:
师:故事讲完了,教室里为什么又想起掌声?
师:是掌声给了她勇气,给了她力量。第一次上台的她发挥的非常好。
齐读(出示):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如果这一次英子没能把故事讲好,他的普通话说得不好,声音也不好听,你会给她掌声吗?为什么?
师:英子听到了同学们的鼓励、表扬,特别激动,特别感谢同学们。所以她读: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中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师:同样的姿势,同样的一摇一晃,这一次心情是怎样的?
我们可不可以用忧郁、自卑的反义词来形容?板书(自信、勇敢)
原来英子并不比别人差呀,虽然她的腿不好,但她有自己的优点。特别是当她找回了那一份自信,那一份勇气。她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我们再来想象:
现在,小伙伴们开心玩耍做游戏的时候,她会怎么样呢?
当同学们有说有笑一起回家的时候,她会
齐读:从那以后……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师:是呀,现在的英子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她的生活有了阳光,有了欢乐,而改变她的就是那掌声。
她自信,勇敢,因为她有了
她活泼、开朗,因为她有了
她微笑着面对生活,因为她拥有了
所以直到上了中学,英子还这样对我着: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三、小结延伸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觉得这掌声还仅仅是普通的鼓掌声吗?从这掌声里传递着什么?(鼓励、关心、帮助、期待、支持的掌声)
师:对,这掌声就是鼓励,支持,帮助,更是那真诚的关爱.如果说掌声是钥匙,那它就能打开勇气的大门,如果掌声是春雨,那它就能滋润人们的心田!同学们,在你的心里又是怎样看待这掌声的?你觉得掌声是什么?什么时候需要给别人掌声?写下你的想法。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掌声是……人人都需要掌声,让我们学会鼓掌,为自己,为别人,请不要吝啬你们的掌声。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