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科学活动教案

2025/11/20教案

此篇文章科学活动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知道稻草在生活中的广泛用处。

2、学会初步的搓绳的技能,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3、培养幼儿互相合作的意识和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PPT

2.一把水稻、幼儿操作用的稻草。

3.稻草制品,如:绳子、草鞋、稻草人、稻草玩具、稻草树等。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起幼儿的兴趣。

“小时身穿绿衣裳,长大换上黄衣裳,秋风吹来收割忙,农民伯伯喜洋洋。”(水稻)

2.认识水稻。

“看看这是什么?”分别说说水稻各部分的名称和用处。

3.小结:稻谷进行加工变成大米,大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粮食;稻草可以做燃料,可以煮饭、烧菜,烧成灰可以做肥料;草根留在田里也可以做肥料。

4.观看PPT,使幼儿知道随意焚烧稻草的.害处。

5.进一步探讨稻草在生活中的用处。

“虽然稻草烧成灰后留在田野里也能当肥料,但稻草被白白烧掉,太可惜了,太浪费了。其实,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稻草的用处还真不少呢!”

继续看PPT。

1)抗洪救灾时,解放军叔叔用什么装泥土、黄沙去堵洪水的?

2)玻璃在运输过程中为什么要用稻草包一包?

3) 养鸡场、养鸭场为小鸡、小鸭搭草房子。

4)冬天用稻草盖青菜、萝卜,青菜、萝卜就不会被冻坏。

5)在活动室寻找稻草做成的工艺品。(草绳、稻草人、稻草树、草鞋、稻草鸟窝、草龙等)

6.尝试学习搓草绳。

7.展示幼儿作品,让幼儿说一说,玩一玩,师给以表扬和鼓励,使幼儿体验成功感。

8.总结:水稻全身都是宝,你们还学会了搓草绳,真能干,拿着你的草绳去外面玩一玩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目标:

1、能仔细观察蝌蚪,初步了解蝌蚪的基本形态及生长过程。

2、乐于探索,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准备:

青蛙生长过程资料,蝌蚪若干。

过程:

1、激发兴趣,引出主题。

(1)今天杨老师带来了一种春天里的动物朋友,你猜一猜它会是谁呀?(幼儿自由讲述)

(2)我们来请它出来好吗?(出示多媒体课件“小蝌蚪”)

(2)你在哪儿也见到过小蝌蚪呢?它长得什么样?

2、观察、认识蝌蚪。

(1)你们喜欢小蝌蚪吗?愿意和它做好朋友呀?老师在每组上都放了一盆小蝌蚪,一会儿请你可以轻轻的走过去,先仔细观察一下小蝌蚪的样子,看看小蝌蚪在水里是怎么动的'?(鼓励幼儿专注地观察,学一学小蝌蚪不同的动态。)

(2)组织幼儿充分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可配合身体动作表演一下。

(3)小结:小蝌蚪长着圆圆的、黑黑的大脑袋,后面拖着一条细细、长长的尾巴,在水里一扭一扭的,游到东来游到西,真快活呀!

3、设置疑问,了解生长过程。

(1)你们知道小蝌蚪长大了变成什么吗?(有的变成了青蛙,有的变成了蛤蟆)

(2)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这里让幼儿大胆设想,创造性地表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3)播放青蛙生长过程资料。看完后让幼儿再来说说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提问:小蝌蚪在变成青蛙前,它的腿是怎么变的?尾巴又有什么变化呢?

(4)小结: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尾巴慢慢变短消失,最后就变成了一只青蛙。(边小结变播放多媒体课件)

4、游戏:小蝌蚪变青蛙。

(1)放背景音乐,教师说:“春天来了,青蛙妈妈在池塘里产下了一个又一个蛙卵。”

(2)师说:“天气缓和了,蛙卵动起来了,变成了小蝌蚪。小蝌蚪游地好开心啊!”(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双手环胸学小蝌蚪游泳的样子)。

(3)师说:“小蝌蚪长出了后腿。(教师和幼儿两腿向后踢)长出后腿的小蝌蚪游地更开心了。”(教师带领幼儿学长出后腿的小蝌蚪游)

(4)师说:“小蝌蚪长出了前腿。”(教师和幼儿伸双臂)四个腿都长齐了的小蝌蚪常常到陆地上去找食物吃。”(学小青蛙抓虫子吃)

(5)师说:“尾巴慢慢变短了(用手假装尾巴越来越短)终于变成了一只小青蛙,呱呱呱,呱呱呱。”(教师带领幼儿学蛙跳)

5、提升经验,保护青蛙

(1)小青蛙有一个很大的本领,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捉田里的害虫)

(2)小青蛙能把田里的害虫都捉掉,保护庄稼,那如果我们小朋友看到有人在捉青蛙,你会怎么做呢?怎样来保护青蛙呢?

(3)小朋友说了这么多的办法,真了不起,请你回去后把你的好办法告诉更多的朋友,好吗?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一、活动题目

懒惰的积木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探索活动,感知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培养幼儿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玩具积木(各种大小若干)、学生用尺(长10厘米)、塑料杯(杯高5厘米,杯口直径4厘米为宜)、卡纸(长约10厘米,宽约8厘米)。

五、活动过程

探究活动一

探究的问题:用一块长方形的硬卡纸盖住塑料杯口,再把一块积木放在硬卡纸中央,用一只手夹住卡纸的一边快速地把卡纸从杯口拉走,想一想卡纸上的积木会怎样?

幼儿讨论。

(1)积木会飞出去。

(2)积木会跟着卡纸一起飞出去。

(3)积木掉到杯子里。

试一试。

说一说我的发现。

把卡纸从杯口拉走(或用手迅速弹开卡纸),卡纸会立刻离开杯口,而卡纸上的小积木会掉入杯里。

探究活动二

探究的问题:把积木整齐地叠在一起,用塑料尺对准最下面的一块积木,猛地一击,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幼儿讨论。

(1)所有积木都飞出去了。

(2)只有被抽打的积木飞出去,而其余的.积木则不动。

(3)所有积木都不动。

试一试,将几块大小相同的积木叠在一起,用木棒以水平方向对准最底下的一块用力一击。

说一说我的发现。

最底下的一块积木被打出,其余的积木仍旧保持原来的位置。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活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掌握科学活动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和观察。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科学活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科学活动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科学方法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

1.科学活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科学活动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科学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活动的定义和特点。

2.讲授(20分钟)

讲解科学活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介绍科学活动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方法的应用。

3.实验(30分钟)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项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和观察。

4.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科学活动的重要性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

2.听取学生对科学活动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对科学活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科学方法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一题目

大班科学活动:自制小茶壶

二、活动目标

通过自制小茶壶,发现茶壶的壶嘴高度要比壶身略高一些,但不能过高;通过操作,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和科技小制作的兴趣;教师引导幼儿独立完成制作活动,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塑料瓶、吸管、橡皮泥、透明胶带、锥子、蚊香、牙签、剪刀等。

五、活动过程

解决的问题:怎样做个小茶壶?

幼儿讨论:用盒子做茶壶的身体,用吸管做茶壶的壶嘴。

做一做:小茶壶。

戳洞:可提供蚊香、剪刀,引导幼儿用蚊香烫洞,用剪刀调节洞的大小。也可以用牙签、锥子等工具戳洞;安装壶嘴(用吸管作壶嘴);用橡皮泥(或透明胶带)封住洞口。

试一试。

(1)壶嘴口的高度没有壶身高。

(2)吸管在纸杯的上部,壶嘴口太高。

(3)吸管在纸杯的下部,壶嘴口和纸杯口一样高。

说一说:我的实验结果。

(1)还没装满水时水就从壶嘴里出来了。

(2)水没有从壶嘴里流出来,壶嘴口太高了。

(3)倒水时,水正好从壶嘴里流出来。

六、注意事项

1.引导小朋友给塑料瓶戳洞时,要注意安全,可以让孩子用蚊香烫。

2.中班幼儿操作该活动,教师可事先在塑料瓶上戳好洞。

七、拓展思路

科学文艺:茶壶―一音乐律动(大班幼儿)

情节介绍:

几个小朋友看见一只大茶壶觉得很好玩,一不小心打烂了。大家一起来做小茶壶,小茶壶做好了,倒上水试一试。呀!糟糕!茶壶漏水了,快来想办法。经过大伙儿反复试验,茶壶终于做得既好看又适用,大家唱着歌为客人倒水喝……

动作说明:

前奏时,六个小朋友手拉手小跑步上场,发现大茶壶,大家惊奇地指一指茶壶。

第一遍音乐,大家围成圈抱起茶壶,你争我夺,一个小朋友摔倒在地,茶壶摔烂了。

第二遍音乐,大家扶起摔倒的小朋友,对他摇两次手,劝他别哭了,指一指小茶壶,拍一拍胸脯。

第三遍音乐,大家站成一排扮作小茶壶,前两小节左手叉腰两次,作壶把。右手自然下垂,手指微向上翘,身体随之左右微微摇摆两次。后两小节左手叉腰,右手屈伸两次,摆成小茶壶形状(壶嘴低一些)。

第四遍音乐,一个小朋友为茶壶加水,前4小节扮作茶壶的小朋友把手中的银纸屑随音乐节奏撒出,作壶嘴漏水状。后4小节大家慌忙调整壶嘴,右手屈伸抬高,身体随之夸张地摇摆两次(把壶嘴调得过高)。

第五遍音乐,小茶壶向两边倾斜,作倒水状。前4小节小朋友把银纸屑从肩膀处摔出两次,作壶口漏水状。后5小节大家再次慌忙调整壶嘴,右手屈伸降低些,身体随之夸张地摇摆两次(把壶嘴位置调得正好)。

第六遍音乐,前5小节大家边唱歌互相欣赏自己扮作的小茶壶。后5小节,随着音乐,向舞台四个方向随音乐作倒水请喝茶状下场。

附:音乐见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大班艺术)p22l

八、背景资料

连通器原理:将两根两端开口的玻璃管的下端用橡皮管连通,物理学中把这种上端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静止在连通器内的同一种液体,各部分直接与大气接触的液面总是相平的,这就是连通器原理。

活动点评

小茶壶方案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利用简单易得的.材料巧妙地设计了小茶壶的活动。从内容的选择上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操作简单易行,取材方便,目标确定恰当,活动过程以幼儿探究壶嘴位置为线索,不断改进茶壶的制作程序,最后完成成品的制作。整个活动注重了幼儿主体作用,开发了幼儿的原创力。

在制作的基础上,教师在拓展方案中引导幼儿用舞蹈语言表现制作小茶壶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形式新颖,是以艺术的形式体现科技产品功能的一种尝试和创新。

下面就活动程序提出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1.活动总目标要围绕培养幼儿的设计思路、制作能力为主体目标。

2.活动过程:

(1)引入:幼儿和教师共同搜集小茶壶实物、图片,并讨论小茶壶的特点。

(2)要制作的物品――小茶壶。

(3)幼儿设计小茶壶的方案。

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小茶壶功能目标:①壶嘴位置;②外观符合小茶壶的特点,组织幼儿讨论、设计,确定自己的方案。

(4)幼儿制作。教师提前准备做茶壶的各种材料,包括工具,由幼儿自由选择并制作。

(5)记录、制作过程(可用图示或记号表示自己的制作过程)。

(6)表述: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由幼儿讲述自己的记录,说明其制作过程。

(7)参观:小茶壶展览会。

幼儿将自己制作的成品摆放出来作为“产品”让大家参观。参加制作的小朋友可讲述自己制作的小茶壶的功能及制作方法,让幼儿体验从成品→“产品”→商品的过程。

3.拓展:茶壶――音乐律动。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排序的兴趣

1、教师创设情境:小猫盖了一座新房子,准备铺四条小路,我们大家来帮帮小猫。请小朋友说说想帮小猫铺一条什么样的小路。

2、请幼儿利用手中的雪花片试着给小猫铺一条有规律的小路。

3、将幼儿分成四组,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讨论,试着走走对方的小路,感受不同的`规律,并说一说同伴铺设小路的规律。

二、请幼儿按照两种规律铺小路

1、分给幼儿不同颜色的圆点,请幼儿根据颜色、大小的不同按规律铺一条美丽的小路。

2、鼓励幼儿请小组内的其他幼儿互相走走小路检验一下。

3、让幼儿尝试用两种以上规律铺小路,并互相验证

三、学习按两种以上规律进行排序的方法

1、老师示范按两种以上的规律进行排序的方法

2、请幼儿自创两种以上的规律进行排序

3、四组小朋友比赛,给小猫各铺一条规律不同的小路,时间最短者获胜。

四、活动延伸:

1、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有规律排序的事物

2、鼓励幼儿用两种规律进行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