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

2025/11/20教案

此篇文章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 篇1

我们现在的教学倡导向“40分钟”要质量,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在教材固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使自己的教学有广度有深度,其中练习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下面是我执教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时的一些心得和感受。

一、准备要充分

学生哪个环节比较薄弱或是哪里容易出错,相对而言,老教师会有经验得多。作为年轻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做到精讲精练,确实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事先把学生做过的练习题先做一遍,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和充实课堂练习,争取在40分钟新课里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课堂实效。但是,只教教材,是远远不够的。除了教材上的练习题,平时还有练习册和试卷,老师都要提前准备,也让学生做到“有备而练”,这样,学生做起作业来就不会产生畏难等消极情绪,反而会增强自信心,激发练习兴趣。

二、灵活抓时机

例如在《圆锥体积》一课的新授环节,通过一系列实验,学生不难发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反过来说,“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有经验的老师会在这时候进行追问:“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柱的体积比圆锥体积多多少?反过来问,圆锥体积比圆柱体积少多少?”从而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我已通过实践证明,这一问一拓展确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做练习册的相关练习时,既轻松又灵活很多。

通过这件事的点拨,我觉得老师要够“灵活”。一方面要深啃教材,全面了解;另一方面也要开放自己的思维,敢于创新。只要是——既让学生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和认识,又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这样的练习就是有效的练习,就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写到这里,我深深地觉得自己今后还需要多学习,多思考,不断反思,不断努力。

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 篇2

学习完《圆柱与圆锥》之后,我发现很多学生容易把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混淆;计算圆锥体积时忘乘三分之一;不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这些问题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计算能力差、对计算公式运用不熟练等。针对此情况,我设计了《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复习》一课。课前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收集、整理已学过的知识。课堂上,我力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回忆、联想、整理、拓展等实践活动,通过表格、框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把学过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交流、讨论、合作、练习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的能力。

反思本节课,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1、平时注意对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没有简单的基础知识的支撑,学生就很难在脑海里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就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工具解决问题。

2、在上复习课时,可以将知识点的复习贯穿在习题的训练中,在习题训练中再次提炼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这样可以将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不会出现知识点和解决问题脱节的情况。

3、练习设计是非常重要,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练习的内容和要求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

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 篇3

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 篇4

在学习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之后,很多学生容易把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混淆、计算圆锥的体积时老忘乘三分之一、计算生活实际中的物体表面积和体积时,又不能正确判断该计算什么或者如何计算,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全体师生,这些问题也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计算能力差、对计算公式运用不熟练等。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一节《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复习》课,本节课共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整理本单元学过的知识点。包括两部分:1、同桌互说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相关的计算公式;2、全班交流圆柱和圆锥的异同点,整理各种计算公式。第二环节:课堂练习。本环节共设计了10道练习题,都是利用公式进行计算的题目,目的是强化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虽然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上完这节课,才发现课堂效果并不理想。静下心来反思,似乎自己有点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对学情的把握也不够好。本计划用7-8分钟的时间完成第一环节,然后就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上课时才发现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的掌握还基本可以,对于计算公式只会死记硬背,很多学生并不理解字母公式表达的意思,因此在汇报交流环节用了较长的时间给学生讲各个字母公式的意思,帮助学生记忆最基础的'计算公式。比如,有的同学还没记住圆的面积公式,更不要说新公式了,完全是一塌糊涂。鉴于这种情况,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1、平时注意对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没有简单的基础知识的支撑,学生就很难在脑海里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就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工具解决问题。

2、在上复习课时,可以将知识点的复习贯穿在习题的训练中,在习题训练中再次提炼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这样可以将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不会出现知识点和解决问题脱节的情况。

3、复习时不要贪多,一节课只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复习,习题设计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 篇5

一、这张试卷计算量很大,很多同学两节课做不完试卷,在考试过程中我发现他们都是按题的顺序去做题,比如第五大题计算量是最大的,但是平均到每空却不足1分,后面的应用题最少都是5分一题,计算量不大也不难算,可是因为没有时间,空着,让人非常可惜,所以我在讲评试卷的时候给他们一个建议,先把整张试卷看一遍,在决定怎样做题。

二、计算出错很高,因为要用到3.14,所以很多是小数,有些又是平方,很多同学算错,填空题基本都要计算,算错了就2分没有了,很考验计算的准确率及计算的速度,平时作业如果是笔算的,在这次考试过程中不容易出错,而且快,因为有些他们都背出来了,比如4*3.14=12.565*3.14=15.79*3.14=28.26,16*3.14=50.24,碰到这些根本不用列竖式,而平时不愿意笔算的同学,在这次考试中栽跟头了。

三、不能正确使用公式

求圆柱表面积时忘记用底面积乘2;求圆锥体积时忘记乘三分之一;求表面积或体积时丢掉3。14或忘记乘高

四、公式混淆

如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与体积公式混淆: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2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有的.学生用3.14×10×20,错用了侧面积公式,有的时候计算体积却运用了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五、公式的变换不到位,比如一个圆锥的体积是9.6立方厘米,高6厘米,求它的底面积。

生:9.6/6=1.6(平方厘米)错用了圆柱的体积公式,应该是9.6*3/6=4.8(平方厘米)。

总之,多数错误是因为学生审题习惯不佳,题目理解不到位造成的,以后还得继续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同时在练习的过程当中,还要进一步的加强变式方面的练习,提高计算的准确度和技巧,使得单元知识的掌握更加的牢固。

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 篇6

“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我是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作为重点来练习;将用进一法取近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在练习中理解和掌握。

我认为这节课只要解决了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就会水到渠成,于是我首先安排了侧面积的计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后,就安排了表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题。生活中圆柱体比较多见,应用广泛,如圆柱形油桶、花坛、通风管等,解决问题时,就要联系生活实际,是求哪些部分的面积。在保留小数时,要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所要用的`原料都要比实际计算的结果稍微多一些,要考虑到接口等实际问题,所以要采取进一法。

从课后作业中,我得到反馈,学生出现了典型的错误,我认真反思,觉得有些方面做的不够。

1、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计算公式也肯定不同。但计算之前没有进行适当的复习,导致在计算侧面积时用了底面积乘高,而在计算底面积时又用了周长公式,个别学生搞混淆了。

2、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大多数学生列了综合算式,其中有一步计算错误导致全题错误。刚学时最好要求学生列分步式计算,不但理清思路,更能减少失误。我会坚持课后进行反思,发扬优点,找出不足,做得不够的方面在下次想办法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