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马说》教学设计

2025/11/20教案

此篇文章《马说》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马说》教学设计 篇1

一、导入

1、导语:世人常常感叹机遇不至,自己纵有经天纬地之才,却难遇上一个欣赏自己的伯乐!于是,古之文人常抒发出不平之鸣,从屈原的《离骚》到李商隐“不问苍生问鬼神”,直到韩俞的“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于是,历史上演了一幕幕时常相似的画片: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不能不令后人为之扼腕长叹!

在唐风的天空里,值得后人称赞的还不只是韩愈的“伯乐”“千里马”给人带来的震撼,更在于他这种“以文为诗”,诗文结合的写作特点,在他的倡导下,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体文风,而代以先秦两汉散文的特色,为中国文学发展带来了震撼千年的影响,于是,一代大儒就在“古文运动”中诞生了;于是,在唐风宋韵中,又站立起了八个顶天立地的散文大豪!而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马说。

2、文体知识:a,关于韩愈字、作品。B,关于说,马说,什么意思?是马要说话吗?(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学过的还有《爱莲说》,以后还会学《师说》、《捕蛇者说》

二、朗读:

1、范读。

2、又到了单独吹竽的机会了,谁愿意吹奏一段。

3、其他同学点评他吹的.怎样?优欠、有无问题。(调吹的准不,轻重缓急、情吹出来了吗?)

三、疏通文意:

1、下面请同学这样啊:对照注释及资料,口头翻译,可以同学间交流,也可以和老师交流。2、(--分钟后):请同学们提出质疑不解处、困难处。例:策之、食之、鸣之(鸣叫它,对吗)

3、老师也提几个小问题来考考你:答案均板书在北侧

(1)找出文中字形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语,可以两个人一块儿找,比如“食”。明确:食(食不饱,力不足,吃;一食,吃一顿;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能(虽有千里之能,本领才能;不能通其意,能够)策(执策而临之,鞭子;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2)找出有几个通假字:食通饲,见通现,邪通耶,祗通只,材通才。

(3)说说这三个之字的用法:策之、食之、鸣之(鸣叫它,对吗)

(4)说说两个其字的用法: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其1表反问语气,其2表感叹语气。几位同学试读。建议“其真不知马也。”中的句号该为感叹号,哪一个好?给编辑部去一封信)

4、请一位同学通译全文。

四、文中哪一句话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

1、明确:其真不知马也。因为缺少了伯乐的眼光,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将会——怎样?被埋没。

五、找出被埋没的遭遇表现?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

六、不认识千里马的人对千里马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明确:曰,天下无马!……更荒唐可悲的是,还拿着鞭子站在千里良驹面前说,天下无马。作者发出了增样的感慨呢?呜呼……

七、作者仅仅是在写千里马的故事吗?

强调:人的故事:《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板书: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

伯乐—比喻—识得人才的人

食马者—比喻—埋没、扼杀人才的人

托“其真不知马也!”的故事—托物言志(或)—言“埋没人才”的道理

总结: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和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揭露和控诉。

八、拓展延伸

那么,假如你将来也遭遇到怀才的情况,那么你会认同以下哪一种情况呢?也可以谈谈这几种情况以外的认识。

1、毛遂自荐,锥在囊中,脱颖而出

2、苏秦,悬梁刺股,发奋再学

3、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4、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5、诸葛亮,三顾茅庐方出山

6、姜子牙,垂钓等待,80岁遇文王

九、作业:背诵课文

结语: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生不逢时、知遇之难,今天,我们有幸生长于新时代,不愁没有伯乐,只怕没有真才。我希望你们就是一匹匹真正的未来的千里马。能做到吗?(能!大声点,能!再来一遍,能!)

《马说》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方法。

3、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4、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文学家韩愈,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才华出众,却仕途坎坷,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三次上书请求重用,都有志不得通。于是他写下了本文——《马说》

二、介绍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柳三苏王曾阳”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听范读,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明确读音。

3、自由朗读。

4、分组齐读。

四、理顺文章大意

1、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独立翻译全文。

2、小组组内交流,清除翻译难点。

3、全班合作互助,翻译全文。

参考: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

五、深入分析

(一)文章为我们刻画了几个形象?

三个:千里马,伯乐,食马者

(二)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分析第一段

1、哪一段集中写了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关系?从文中的哪一句感知的?

明确:第一段,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为什么说伯乐对千里马命运有决定作用?

明确:伯乐能识别,重用千里马,发挥千里马的才能。

3、没有遇到伯乐的千里马又会如何呢?

明确: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不被重用,才能埋没——命运悲惨。

4、第一段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被埋没的千里马同情和惋惜。

六、作业

背诵及默写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背诵导入。

二、分析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找出千里马的特点。

明确:食量大

2、自主讨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体现出食马者怎样的特点?

明确:无知

4、从作者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他对食马者秉持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对食马者的嘲讽。

三、分析第三段

1、第三段体现出了食马者哪些特点?

明确:浅薄,愚妄

2、食马者浅薄、愚妄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归纳食马者这一形象的特点

明确:无知、浅薄、愚妄

四、理解三个形象的比喻意

明确:

1、千里马——人才

2、伯乐——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统治者。

3、食马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无知、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五、理解作者情感

1、作者借千里马提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明确: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社会现实。

2、纵观全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1)对被埋没人才的同情和惋惜。

(2)对埋没人才现象的愤慨和批判。

(3)自身的怀才遇之情。

六、分析写法

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统治者。

以食马者喻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来表现自己的观点,这种写法就是托物寓意。

七、作业

1、背诵及默写课文第二和第三段。

2、完成练习题。

《马说》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导入:学生说出含有“马”字的四字成语或诗词名句。

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是宝贵的民族文化。让我们带着对祖先的感激,走近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首先,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有关的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诗人、文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倡先秦两汉的文章,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誉。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解释标题】——马说。

“马说”即“说马”,说是古代一种文学体裁。相当于现在的杂文。跟我们学过的“爱莲说”的说,是一个意思。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相近。“马说”即说马、论马.常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爱莲说》,就是——说莲可爱。爱莲,即爱君子之德。又如,柳宗元有一篇文章叫《捕蛇者说》,就是——说说捕蛇者的事,柳宗元借说捕蛇者的不幸经历,揭露赋税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老百姓不堪其苦。那么,韩愈借说马的事来说什么呢?

本节课的学习分四个板块:诵读·积累·领悟·拓展(大屏幕显示)。请三名同学来读课文,每人读一段,检查预习情况。

第一个板块——诵读。

【生读课文】

诵读的第一要求是:读准。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做到不添字、不落字。订正字音。“食马者”的“食”读做sì。“才美不外见”是通假字,通“现”应读成xiàn,除了读准,还要读出感情。《马说》表现的是深沉的感叹。在作者笔下,马的遭遇是不幸的,要将对千里马的同情读出来。如何读出那种感情呢?抓住两个字“语气”。首先,通过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语气。大家听录音,拿起笔把文中停顿稍长的地方做个记号。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中间要停顿。“呜呼”前停顿较长。

【学生齐读】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达不到(都不可能)。特别是第三段,“呜呼”前要停一下,因为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嘴脸和作者的愤慨不能连读。停顿分为句中停顿、句与句之间停顿和段与段之间停顿。注意语速,不能快,要缓慢。

【教师范读】【学生模仿朗读】

第二点,是通过句中的关键的词语来表达语气。《马说》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不,学生数11个。朗读《马说》就要把这11个“不”字读好,它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作者的不平,表现了作者的愤慨和嘲讽。生自由朗读,一定要慢一点,要旁若无人地读。生朗读展示,其余评论。注意语调要深沉。

这篇文章是作者带着悲愤的情绪写的。要把它读得轻松、欢愉就不合适了。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通过句末的叹词——三个“也”字来体会文章的语气。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要读出惋惜的语气。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要读出作者的不平之气。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要读出作者的愤慨。

【学生听录音并跟读】

几个方面综合起来:注意停顿、注意句中关键词、注意句末叹词的语气。女生读,男生读,全班齐读,声音要大,注意节奏,注意速度。

第二个板块——积累。

第一步:听记积累。几个难懂的地方要记下来:

【奴隶人】指下等人、仆人、仆役、最底层的劳动者。

【其真无马也】其:难道,表示反问。

【其真不知马也】其:恐怕、大概,表示推测。

【马之千里者】之:这个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非常灵活,我们学过“之”的很多种用法,在这里,“之”是定语前置的标志,有强调意味。

【不以千里称也】以:注释里没讲清楚,在这里作“因为”讲。不因为它可以跑千里而著称。

【故虽有名马】虽:即使

【是马也】是:这,这个。“是”在文言文中做代词,翻译成这、这样、这个的时候多。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相同、一样。

【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疑问代词。

第二步:辨析积累。文言文中有很多词一词多义。以前曾经积累过。大家仔细看课文,找一找。

【学生在课文中寻找,回报自己找到的词语】

每人只限说一组。要读出句子,并说明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两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其、之。“其”字我们以前还学过它的什么用法?特别是《狼》那篇文章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那“之”字呢,我们还学过他的哪些用法?

“之”字在文言文中有三种词性——助词、代词、动词。做助词的时候,它又有多种用法:结构助词“的”、凑足音节、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还有一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代词时,可代人、代事、代物。还有就是做动词。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送孟浩然到广陵。“吾欲之南海”,就是我要去南海。【课件展示】整理在学习笔记上。

第三步:翻译积累。

用替换法和添字组词法,把课文的内容变成白话文说出来。自己试着说一遍。

【学生说,教师观察、巡视,答疑】

第三板块——领悟

《马说》表面上是写马,可是读着读着,就感觉作者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似乎言在此而意在彼。那作者的言外之意到底是什么?

首先,要弄清楚文中三个形象的比喻义。【课件】

作者用“千里马”喻人才;用“伯乐”喻善于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用“食马者”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也就是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人。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我们来做个练习:把下文中的本体换成喻体来译读一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然而),(食马者)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屏幕显示文本】教师以前两句做示范:世上先有赏识人才的人,然后才有人才。人才经常有,可是赏识人才的人却不常有。生接着往下说。

作者是借说马,来说“人才”之事。

这种借物来说理的手法,就叫——托物寓意。作者托“马”这个物,寓什么意呢?这还得从韩愈的.人才观说起。

【课件】

——在韩愈看来: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应该: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之充分施展才干。可现实又是什么样的?

他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名噪京城。

803年,韩愈任监察御史不过二个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痛陈百姓苦难,请求朝廷缓征赋税。

他曾不顾个人安危,上书《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他协助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乱。

他曾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不费一兵一卒,平息镇州之乱。

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时,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村学校;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

韩愈为京兆尹时,京兆之地社会安定,盗贼止,米价不敢涨。

他曾经广收门徒。

他倡导古文革新运动,成为古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然而,对于像韩愈这样,有治世之才,忧民之心的人才,又处于怎样的境遇呢?

【结合课件说明】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zhuó)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了解了韩愈,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就能明白韩愈在《马说》中所“寓”之“意”了。

内容领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写千里马遭遇终身不幸的是哪一句?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揭露“食马者”愚妄的是哪一句?

5、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比喻什么?

【结合课件说明】

第一段,作者就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换句话说,“世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就预示着千里马悲惨命运的必然性。表现了作者愤世嫉俗之意。“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具体描绘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寄予无限同情。

第二段,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段末用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

第三段,第三段先用排比句揭示食马者愚妄无知。又通过传神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活画出食马者愚妄无知的丑态,最后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愤慨和辛辣嘲讽。

全篇作者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揭露了统治者不善于识别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第四板块——拓展

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选自《战国策·燕策》)

译文:有个卖骏马的人,在集市上待了三天,却没有人知道他卖的马是骏马。他拜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骏马想要卖掉它,连着三天站在市上,没有人来问过。希望您能围着我的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来看它一眼,请让我奉送给您一天做买卖所得的钱。"伯乐就走过去围着那匹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一会儿这匹马的价钱涨了十倍。

注释

1、比:副词,接连不断,接连,连续。2、莫:没有谁。

3、知:了解。4、见:拜访,谒见。

5、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

6、旦:天。7、立:站立。8、于:在,到,向,从

9、言:交谈。10、愿:希望。

11、去:离开。12、顾:回头看。

13、一朝之贾:一天的费用;贾:通“价”,这里指报酬;朝:早晨,也指一天;之:的。14、乃:就,于是。

寓意: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和举荐。骏马待伯乐至而增价,说明权威的重要,但又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别人,更要提防有的庸才借助或冒用权威之名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从而达到目的。作为权威人士而言,说话做事都要凭良心,实事求是,要爱惜自己的名誉,不能被贪欲蒙蔽,随便收别人好处而办事。

伯乐相马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身边寻“马”

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结束语:在学习生活中,不能马马虎虎,心猿意马,走马观花,更不能指鹿为马,溜须拍马,成为害群之马。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以说话就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有了缺点错误,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从现在起,只要我们发扬龙马精神,勤奋学习,马不停蹄,快马加鞭,相信大家今后都能成为千里马,前途一马平川,事事马到成功!

祝同学们个个成为千里马!

祝暂时落后的同学成为黑马!

《马说》教学设计 篇4

一、自读作业

1、给加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 奴隶人

A、做奴隶的人 B、农奴、家奴

C、 隶人(职位低微的吏役) D、仆役(既含B又含C)

答(D)

⑵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A、等候 B、等同、一样 C、等于 D、等级

答(B)

⑶ 策之不以其道

A、道理 B、规律 C、方法 D、道德

答(C)

⑷ 执策而临之

A、面对 B、驾驭 C、到达 D、光临

答(A)

2、选出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一组)。

⑴ 一食或尽粟一石

A、或得日或否 B、而或长烟一空

C、或异二者之为 D、或曰,此东海也

答(B)

⑵ ①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③骈死于槽枥之间 ④策之不以其道 ⑤山之僧智仙也 ⑥越长城之限 ⑦愿陛下亲之信之 ⑧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⑨杜少府之任蜀州 ⑩甚矣。汝

A、②③⑤⑥ B、①⑧⑨⑩ C、④⑦⑧⑩ D、①②③⑤

答(A)

⑶ 其真不知马也

A、环滁皆山也 B、故自号 醉翁也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D、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答(A)

3、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 才美不外见

A、(千里马)的本领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

B、(千里马)的才能与外貌就显露不出来。

C、他的本领和优秀的品质就表露不出来。

答(A)

⑵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饲养人使千里马嘶叫,却不能够领会它嘶叫的意图。

B、饲养人吆喝千里马,却不能使它领会吆喝的意思。

C、千里马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嘶鸣,可是饲养人并不懂得它嘶鸣的意思。

D、饲养人听千里马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

答(C)

4、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

答(BC)

5、本文的主要写作方法是: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托物寓意 D、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答(C)

二、课文分析

1、关于《马说》的主旨:

有人根据作品开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便认为本文主要论证人才的重要性。这样分析不准确,开头两句确有总领全篇的作用,它是文章议论的出发点和理论根据,但不是结论,也不是作者写本文的主旨。

文章结尾一句话值得注意: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真不知马是论证的中心。是谁不认识千里马呢?是他们(其)。他们又是谁,是当时的唐代统治者,是他们埋没人才、迫害人才。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为。第一个其字也可解释为被借用的岂,作难道讲。

韩愈所以能写出如此尖锐的杂文,是和他的亲身遭遇分不开的。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本文的主旨局限于此,而要从他个人推广到整个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里,压抑人才、埋没人才是普遍现象。

本文是对不能知人善任的封建统治者的有力嘲讽与鞭挞。

2、关于《马说》的结构:

第1段,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写世有伯乐的重要性。)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第2段,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写世无伯乐的危害)。

第3段,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对当世无人识马的慨叹)。结论──其真不知马也。

由此可见,本文采用的是递进式结构,逻辑性极强。

三、疑难问题解答

1、关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理解

究竟是谁鸣之?谁不能通其意?

一说是食马者,即养马的人。一说鸣之的主语是千里马,不能通其意的主语是食马者,代词之指代千里马。我们采用后说,故自读作业3、⑵选择 C答案。因为这一说,较符合作者的原意。这一点可以和关于本文的主旨结合起来理解。至于D答案,因为较笼统,含义没有说清楚,不能算对。

2、关于奴隶人

奴隶人是奴和隶人两个词。奴,指受压迫受剥削受人奴役的丧失自由的人,如农奴、家奴。隶人,指职位低下的吏役。应读成:奴棗隶人。《教参》译文中把它译成仆役,虽然也对,但较笼统,含义没有说清楚。

3、关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副词,犹,尚且。等,等同,一样。可译成:尚且跟普通马一样(的地位)还得不到,(又)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四、背诵和默写全文

五、教学参考资料

1、《马说》是韩愈《杂说》中的第四篇,所以有的本子又题作《杂说四》。不过,现在人们大多叫它《马说》,也有叫《说马》的。(摘自《唐宋八大家散文》)

2、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摘自《辞海》韩愈条)

【《马说》指导课内自读简案】

一、教师提示自读要点和自读方法

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

2、本文采用了托肠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主,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学习本文要深入领会作者的主旨。

3、学习本文以自学为主,对照注释,弄懂大意,然后完成自读作业,最后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讨论有关问题。要加强朗读训练,熟读深思于自知文到妙来无过熟,这说明了熟读的重要性。

二、自读作业(同前)

三、讨论重要内容

1、关于《马说》的主旨。

2、关于《马说》的结构。

3、关于《马说》的写作特点。

4、关于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

详细内容均见前自读教案。

四、作业

以《我怎样成为千里马》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结合课文《马说》,结合自己的实际。

【《马说》难句解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zhǐ)同衹、只、止、但、单、独,

作为范围副词来看是一组同源词。拙著《文言难句例解》(卷一)说奴跟隶并列地修饰人,很不足取。不敢护前,谨此改正。奴是一个词,《说文》说是罪人,《玉篇》:《周礼》曰: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引申为被役使者。隶人是一个词,就是古代因罪入官为奴,从事劳役的人。《仪礼、既夕礼》:隶人涅厕。郑玄注:隶人,罪人,今之徒役作者也。或说隶人是职位低贱的吏役。

译文:只是被奴仆或者隶人的手侮辱着。

2、食之不能尽其材

转折复句的紧缩形式。紧缩句体现了急迫的语言心理。

食之可以有两种解释:一、食同饲,喂;二、食增加使动用法,食之等于使之食。尽其材,《课本》注: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同才。材不应当解释为才能。《说文》:材,木梃也。木棒子,引申义是材料,《左传·隐公五年》:其材足以备器用。杜预注:谓皮骨齿牙骨角毛羽也。本句的材指饲料。尽是不及物动词增加使动用法。

译文:喂它却又不能让它把那些饲料吃完。尽其材前面隐含使之,因是口语语体而省略。

《马说》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设想】

文言文教学学生普遍不喜欢,觉得翻译枯燥无味,我在设计的时候,就设想,如何既把文章讲透,又让学生有兴趣学呢?于是,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就是对千里马之死的探究,窃以为这一探究深入浅出,既让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出了许多,又可以很好的将字词句的翻译落实渗透在里面,让文言知识一定程度上得到巩固。进而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事实,结合作者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写法,并让同学们联系实际,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以下就是我基于梅林中学的学生学情,设计的《马说》教学设计,部分环节是我上完之后,改进的。整体上下来,比较流畅。只是,由于课堂容量比较大,在上课之前,必须给足学生15分钟,自己熟读并尝试梳通课文。如此,课堂就更活跃了,学生对文言词句也巩固得比较好,对课文内容也解读得比较到位。

【教学目标】

1、 了解“说”的文体和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2、 熟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而、虽、祇、于、骈死、以、食、或、是、虽、外见、且、欲、等、得、安、策、之、道、材、通、临、其等。(重点)

3、 能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重点)

4、感知食马者的形象(难点),明确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寓意。(重点)

【教学过程】

(一)题解导入

齐读文题“马说”,两次。(一方面让全体同学立即因简单的课堂活动进入课堂,集中课堂注意力,一方面也为接下来的题解做铺垫)

预习过的同学告诉我,这是关于千里马的说,还是关于普通马的说?——千里马。

之前,我们也学过一篇“说”,还记得吗?——《爱莲说》。

《爱莲说》即“说说喜爱莲花”,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议论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又怎么解?说说千里马(论千里马)。“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可见,《马说》是什么文体?——议论性的杂文。

千里马有什么好议论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读顺《马说》

自由读《千里马》一次(读准字音,边读边在书本上标注出生字新词的注音)

再自由读两次,读顺,读畅。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 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三)再次齐读,了解千里马

边读,边找出揭示千里马最终命运的句子: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翻译: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在仆役的手中忍受耻辱,和普通马一起死在马厩里面。(注意:祇的字形;故、虽、于、骈死翻译)

简单的说,千里马最终的命运就一个字——死。

结合文章猜一猜,千里马可能有哪几种死法?

1、饿死——依据: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翻译: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注意:食的翻译)

请问:如果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应该怎样喂?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要吃完一石粮食。(注意:之、食、或、尽的用法和翻译)

可结果,喂马的人怎么喂的?有没有一石粮食?食(shí)不饱,力不足(注意:食的翻译)

翻译:吃不饱,力气不够。

(此处上课时,学生可能找依据,直接就找的是“食不饱,力不足”,当然是正确的,如此,即可也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那千里马应该怎么喂?“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如此,同样可以将相关语句翻译分析,掺杂其中,全面准确。)

2、 打死——依据:策之不以其道。

翻译:鞭打它却不用正确的方法。(注意:策、之、以、道的翻译)3、累死——依据: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没有吃饱的)

翻译:才能和美好的品质没有显现,想要和普通马等同尚且不能够,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注意:才、外见、且、欲、等、得、安的翻译)

(在没有吃饱,力气不够的情况下,还要要求它日行千里)

以上同学们说的千里马都是因为身体上遭受摧残而死的',它还可能是怎么死的?

4、抑郁而死——依据: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译:听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注意:而、通的翻译)

明明是千里马,却“不以千里/称也”,明明是千里马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翻译:不以千里马称呼它。 想要和普通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巩固翻译)

其抑郁,简单地说是因为——怀才不遇。对,因为怀才不遇而愤懑。

(四)探究课文,理解千里马

1、不管千里马是饿死的,累死的,打死的,还是抑郁而死的,总之,它最终的结局是死。

有人画了一张千里马临死之前的漫画,你说,画面合理吗?为什么?(自由说)

明确:合理。千里马瘦骨嶙峋,饿的;垂头丧气,抑郁的;抬脚吃力,累的。

死了自然而然就被埋没了,那千里马被埋没是谁造成的?食马者。

哦?依据是——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翻译: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 (注意:食、而的翻译)

2、可见,食马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无知。

3、具体怎么个“无知”呢?文中具体描写食马者无知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翻译:鞭打它却不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才能充分发挥,听它鸣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啊!”

(注意:策、以、道、食、尽、材、而、通、策、临、之的翻译)

请同学们也在自己脑海里构想一幅漫画,这幅漫画要求勾勒出食马者形象,想想:这幅漫画中有哪些人,哪些道具,他们的动作、神情都是怎样的?你会找哪些词来形容漫画着的食马者?(自由言说)

学生发言摘记:千里马,高高瘦瘦的,旁边站着一个渺小矮墩的食马者,手执马鞭,又无奈,又暴躁,大声咆哮的样子。

用几个词语来形容就是:有眼无珠,愚蠢,无知,浅薄……

食马者的确愚妄浅薄,可是,作者难道真的只是为了写愚妄浅薄的食马者和被食马者埋没的郁郁而终的千里马吗?——不是。那作者其实是为了写谁?

(五)结合背景,参透千里马

课件展现: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他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岁中进士后,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三次参加吏选,又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后,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遭权臣谗害,贬官阳山令. 晚年,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千里马指的是——像韩愈一样的怀才不遇的人才

食马者指的是——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六)融情朗读,读懂韩愈

自由读,找出最能读出作者情感的语句,反复读,反复揣摩。(明确后朗读指导,读出味道,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明确: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怎样才会不愤懑?遇到伯乐。

那伯乐指——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以及希望统治者能赏识任用人才的愿望。

(七)动情朗读,读出自我

每个人都是一批千里马,假如现在你正被埋没,你会怎么做?(自由言说)示例: 毛遂自荐。

(八)完成作业,回味千里马

1、背诵课文

2、熟记 :而、虽、祇、于、骈死、以、食、或、是、虽、外见、且、欲、等、得、安、策、之、道、材、通、临、其等文言词的意思。

3、熟记以下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 cáo)枥(lì)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6)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九)板书设计:课文理解以课件形式展现,黑板上板书重点字词翻译。

马 说——韩愈

而:表示转折,然而; 是:这; 或:有时; 且:况且;

安:怎么; 等:等同 道:正确的方法; 临:面对。

《马说》教学设计 篇6

一、说教材

《马说》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选拔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无一字谈到人才。作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

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与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和中考复习的需要,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练背诵,准确默写课文;积累文学常识及重点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主旨及写作手法;反复练习,提升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在当今社会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三、说重点

掌握重点的字词以及文章内容。

四、说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主旨及写作手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背默

1、 出示要求:

准确流畅地背诵全文

准确无误地按要求默写

2、自由背诵—→同桌检测—→指名背诵—→齐诵

3、默写全文并按要求画出下列句子:

①文中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②极写“食马者”愚昧无知(“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排比句是________

③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根本原因(文章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

④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

(三)、积 累

1、出示要求:

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积累本课重要的文言词句

2、 学生自行梳理总结

3、检测

4、师补充文学常识

①关于“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②关于韩愈

韩 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称其“文起八代之衰”,

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马说》选自韩愈的《杂说》。

5、检测对文言词句的理解:

⑴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⑵一词多义(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安求其能千里也 虽有千里之能

⑶理解重要文言词语

一食或尽粟一石 执策而临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故虽有名马 安求其能千里也

(四)、理解

1、自行梳理课文主要知识点。

提示:可分别从课文内容、文章结构、表现主题、写作手法等角度说说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检测:

生口头展示梳理的知识点

师小结

⑴写法与主题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⑵结构特点

正面提出问题并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强烈的谴责,辛辣的嘲讽。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千里马“才美不外见”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

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五)、练 习

1. 本文作者是我国唐代文学家_________。

2、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_____比作千里马,把_____________比作食马者,反映了古代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的愤懑之情。

3、千里马是客观存在的,可文中为什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根据文意,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及人才?

5、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