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

2025/11/20教案

此篇文章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4、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重点、难点

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课件播放录音。学生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词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整体认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访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自读时板书全诗)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无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用钓竿钓线部分,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看多媒体录像,作者简介。)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出示投影图,指图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投影出示插图帮助理解“莓苦”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出示投影边听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一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待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播放媒体课文朗读)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九、随堂练习

自读下面一首古诗,试着解释,并讲给同学们听。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十、作业

1、背诵《小儿垂钓》。

2、预习《我和企鹅》一课,试读全文,不懂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农绩麻,勤劳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淳朴

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天真可爱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认真专心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

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

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出示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

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飞来飞去?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诗想象、看课本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从而产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当堂小结,鼓励背诵

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背诵并能当堂默写。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

2、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1)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的想象)。

(3)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四、当堂小结,生谈感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三课时

一、导语引入,揭示课题

1、继续学习宋朝诗人曾几写的一首古诗,一起感受曾几笔下的`春天。

2、强调曾是多音字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三衢的道上)

二、初读古诗,补充学法

1、师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2、学生根据古诗学习的方法自学古诗

3、齐读1、2句。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

强调“泛”“尽”的意思?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很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学习古文的方法。】

4、“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很好,游兴愈浓。指导学生读出1、2句的,体会诗人的心情。

5、诗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有些失望的时候,却听到树上的黄鹂,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3、4句。

6、此时诗人的心情一定是一惊喜的,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7、齐读整首诗,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配乐朗读)

8、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全诗的意思。

三、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欣赏美丽的春色。(播放视频)

2、用学过诗文描绘春色。

板书设计:

绝句

唐杜甫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衢道中

宋曾几

心情变化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 篇3

一、学习目标:

1.学习古诗《池上》,会认诗中的生字,会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受诗中儿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二、重难点:

能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课前准备:

1.制作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师)

2.自学字词,熟读课文。(学生)

一、回顾引入。

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古诗,指名背诵。

2.揭题,释题。思考:“池上”是什么意思?

3.出示课文插图课件,引导学生借助图画说出图画大意。

(1)学生展示平时积累的古诗。

(2)自由发言,互相补充。预设:“池上”就是荷花池里。

(3)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表达,说清楚谁在干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质疑。

1.出示学习要求。

自学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

二读:画出生字,记住字形。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

2.指导学习生字。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让学生认读。

(2)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让学生认读。

1.按照学习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画生字,识记字形,轻声读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生字。

(1)自己练读、开火车读。

(2)同桌对读,检查。

三、再读感悟,解决疑问。

1.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过渡:《池上》这首诗,写的就是图上的事情。让我们看看图,请大家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3.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4.组织小组合作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5.组织全班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6.指导朗读:全诗语速平缓,语气轻松活泼。要读出小娃天真机灵、调皮可爱的形象。

7.指导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教师边范写边强调书写要点。

3.组织学生描红、临写。

4.组织全班展示。

(1)认真观察要求会写的生字,交流书写要注意的问题。

(2)仔细观察教师范写。

(3)描红、临写。

(4)全班展示。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 篇4

教学预设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1、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预设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诗背给

大家听。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 篇5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同上

教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法

朗读理解法、质疑、讨论、探究、自学法、配乐朗读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认“霜、寺、”会写“遍、渐、霜、愁、眠、苏、寺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师根据挂图相机纠正、指导。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

今译:月亮慢慢落下去,乌鸦啼声阵阵,秋霜仿佛铺天盖地。伴着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灯,漂泊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夜半冷清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三、美读课文,深入领会

1、自由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用笔勾画出来。

2、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在这些词语下面作上记号。

3、这时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

4、理解“愁”,诗人究竟“愁”什么?为什么而“愁”?(让学生根据自身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补充)(教学步骤同上)

六、学生交流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七、学生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八、(1)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

(4)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

九、(5)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并注意他们的读音。

十、整体感知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

十一、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学生自己读古诗,边读边画。

第二课时

教学反思:

本文以生动的语言反映了钱塘江大潮的真实情境,在教学时借助图片以及音响引导学生直观的感受潮的声与形,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 篇6

一、学习目标:

1、学习古诗《池上》,会认诗中的生字,会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受诗中儿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二、重难点:

能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课前准备:

1、制作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师)

2、自学字词,熟读课文。(学生)

一、回顾引入。

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古诗,指名背诵。

2、揭题,释题。思考:“池上”是什么意思?

3、出示课文插图课件,引导学生借助图画说出图画大意。

(1)学生展示平时积累的古诗。

(2)自由发言,互相补充。预设:“池上”就是荷花池里。

(3)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表达,说清楚谁在干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质疑。

1、出示学习要求。

自学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

二读:画出生字,记住字形。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

2、指导学习生字。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让学生认读。

(2)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让学生认读。

1、按照学习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画生字,识记字形,轻声读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生字。

(1)自己练读、开火车读。

(2)同桌对读,检查。

三、再读感悟,解决疑问。

1、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过渡:《池上》这首诗,写的就是图上的事情。让我们看看图,请大家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3、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4、组织小组合作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5、组织全班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6、指导朗读:全诗语速平缓,语气轻松活泼。要读出小娃天真机灵、调皮可爱的形象。

7、指导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教师边范写边强调书写要点。

3、组织学生描红、临写。

4、组织全班展示。

(1)认真观察要求会写的生字,交流书写要注意的问题。

(2)仔细观察教师范写。

(3)描红、临写。

(4)全班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