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教案
此篇文章鹬蚌相争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鹬蚌相争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舒适”“心旷神怡”“踱步”“钳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4、领悟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不过,这是几个画谜。认真地看,从每一张图中都能猜出一个成语来呢!
(课件出示图画:滴水穿石、藕断丝连、狐假虎威、守株待兔。)
呀,都猜对了!瞧,电脑博士奖励我们一本书作为奖品。(课件出示一本书。)认真看,你发现了什么?
(“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聪明的孩子们,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指名说或齐答。那你知道学习寓言要先学什么?再学什么?
(先学故事,再学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相争”写在下面。)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读得正确吗?
3?读词记形:
鹬:“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鸟,瞧,(出示图),所以它是鸟字旁。左边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是“矛”字,下面不是“同”,可要仔细观察了,是同字框里加“八”“口”。认识了,也记住了。能在作业本上端端正正地写一个吗?别着急,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的这个字。相信你会比老师写得更好!
蚌:从这个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图,这有一个蚌,你见过吗?啄: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啄一下。
钳:什么意思?做一做这个动作。能用这四个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别着急,先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下。(鹬啄蚌,蚌钳鹬。)
(板书:啄 钳)过渡: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鹬和蚌会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样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表达的?
(二)读故事。
1、过渡:故事的发生都有时间、地点。
(1)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2段。
(2)指名汇报。
(3)指导朗读:这么美的地方,我们应该怎样朗读?(引导学生带着一种欣赏陶醉的情感,用优美舒缓的语气来朗读,边读边想象这幅迷人的画面,想象水鸟和河蚌们的自由自在。)
(4)指名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
2、了解故事是怎样发生的。俗话说有果必有因,那么它们相争的原因是什么呢?
(1)默读课文第3~5段,然后与周围同学交流在朗读中的发现。
(2)全班交流,了解:和暖的阳光、柔柔的微风,是河蚌张开蚌壳,在舒适惬意中进入梦乡的原因。正因为河蚌张开了蚌壳,又睡着了,所以才没发现身边的危险,使得鹬鸟有机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用一种享受的语气,读出河蚌的舒适惬意、心旷神怡,读出鹬鸟看到鲜嫩的河蚌肉时迫不及待的心情。
3、了解鹬蚌相争的过程:讲读第6~12段。
(1)过渡:由此发生了鹬蚌相争的故事。此时,它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是怎样的呢?哪几段进行了描写?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读描写河蚌的语句,一组读描写鹬鸟的语句。读后评议,是否读出了河蚌的生气和鹬鸟的后悔。
(2)它们相争的`时间有多久呢?用“——”勾画句子(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时间慢慢地溜走了,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学生读句子,结合课文插图,想象鹬蚌相持的画面,感受相持时间之久。
(3)此时,在你们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吗?指名说: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小组合作找原因,再全班交流。
(4)指名读9~12段,男女生对读,师生分角色读,或两人一组,边读边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再指派代表上台表演。课件(小黑板):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河蚌反唇相讥:“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让学生反复对读,感受它们的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引导学生从鹬蚌的心理和语言描写中了解相持的直接原因:它们都只想伤害对方,打败对方。
(5)猜一猜: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
4、是这样吗?齐读第13、14段,学生谈收获。教师相机板书:渔夫得利5?快速默读课文,梳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表达的,怎么判断的?
(三)明道理。
1、发散思维,同桌说一说。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渔夫提走了鹬和蚌,心想:。这时的鹬和蚌垂头丧气,鹬心想:,蚌心想:。
2、这则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合作讨论、交流,再全班分享。
3、小结:课文在优美的景物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准确的行为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哲理: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三、拓展延伸
1、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燕策二》,这是原文,读一读吧!(课件或小黑板出示原文。)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四、总结
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会懂得更多。
五、作业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鹬蚌相争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懂得互不相让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习作能力及动笔习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创编一个新故事。
教学材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言导入,激发兴趣。
介绍有关鹬和蚌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自读课文,思考: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
理解内容,了解寓意。
提问:1.鹬和蚌在争斗时都说了些什么?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学习课文3、4句
培养质疑能力。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像能力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2.指名读鹬蚌相争时的语言。
3.引导学生质疑。
4.引导学生解疑,适时抓住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朗读、理解、体会一些词句的含义。
重点抓:“生气”、“豪不示弱”及“浩浩”等词语。
方法:
1.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并适当展开想像。
2.播放鹬蚌相争时的激烈场面,创设读的情境。
1.找出鹬蚌相争时的语言,读一读。
2.针对这两句话提出不懂的问题。
通过读、说、讨论解疑,深入理解词句的意思。
1.观看动画片段,感受相争时激烈场面。
2.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
(二)读全文
回归整体,揭示寓意。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
1.播放鹬蚌相争的动画片。
2.提问:鹬和蚌为什么会一起被渔夫捉去了?[
通过学习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
1.观看,体会当时的情景。
2.自读全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创编故事
读写结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动笔习惯。
1.提问:当渔夫悄悄地向它们走来时,它们怎样做就不会被渔夫捉去了。
2.学生习作。
3.请学生读创编的故事。
1.创编故事。
2.读故事。
四、作业
板书:
鹬蚌相争
鹬啄生气
互不相让
渔夫得利
蚌夹豪不示弱
鹬蚌相争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学习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抓住两处重点语段进行朗读、想象、评说,明白“双方相争、互不相让,结果可能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的道理。
课前游戏
1、看图片猜故事题目,复习寓言的特点
2、历史故事揭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故事,认识“鹬”“蚌”
1、揭题,认识鹬和蚌,了解其特点。
2、引导读文:鹬蚌相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赶紧打开书,好好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学习生字新词,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毫不示弱(音、形、义、读好词语)
2、夹住(选择字义,确定多音字的读音)
3、词语串教学,读准、读好,并加以记忆。
4、回忆词语并选择词语填入句子。
5、引导学生发现填空的三句话和课文之间的联系,从而感知故事情节,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学习起因
1、我们先来看看故事的起因,鹬是怎么啄,蚌又是怎么夹的?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看到当时的情景吗?请你读一读,练一练。
2、指名读,评价指导,齐读。
3、小结板书:这一啄一夹,鹬和蚌之间的争斗就开始了!
四、聚焦“相争”
1、鹬和蚌是怎么争的呢?请大家认真读读第2、3自然段,分别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
2、聚焦“威胁”
1)“威胁”:怎么理解?(吓唬、恐吓)
2)看看鹬是抓住什么来威胁蚌的?
3)把自己当做那只鹬,赶紧威胁一下蚌吧!自己练练,指名读,加以评点。
4)结合语境,想象鹬的心情,再次朗读。
3、聚焦“毫不示弱”
1)像刚才那样把自己当做蚌,毫不示弱地跟鹬争一争。练习朗读。
2)朗读评点(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3)分角色朗读。
4、抓住“相持”一词,引导学生想象鹬和蚌还会怎么争呢?
1)同桌合作练说
2)创设情境,指名交流
3)小结:再这样争下去,鹬就会——蚌就会——,用个成语来形容就叫——
五、学习相争的结果,感悟寓意
1、正当双方相持不下、筋疲力尽时,渔夫来了!结果如何呢?请女生一起读。
2、瞧这渔夫,他为什么这么开心呢?
3、小结板书:渔翁得利
4、齐读体会
5、写话练习:同学们,假如你看到了这一幕,你想对鹬和蚌说什么呢?请你想一想,写一写,组织交流,加以小结。
6、回扣开头:这就是苏代讲给赵王听的故事。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就取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现在你知道这是为什么了吗?
7、小结:一个小故事还化解了一场纷争,真是——小故事,大道理;小故事,大作用!
六、布置作业:
选择阅读练习中的寓言故事,会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寓言)
啄夹
威胁毫不示弱
渔翁得利
鹬蚌相争教案 篇4
一、复习、激趣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寓言故事。(板书:鹬蚌相争)
2、图片中哪个是鹬?哪个是蚌?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谁能用课题中的一个字来说明?
3、他们为什么发生争执?是怎么争的?结果又是这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故事。
4、开始学习之前,老师想看看昨天大家的预习情况。
出示词组:
伸出啄肉用尽力气威胁
合上夹住毫不示弱
没费力气一齐捉住喜笑颜开
(1)、指名读词,相机正音。
(2)、齐读词语,边读边思考:为什么三排字的颜色不一样?
(3)、那么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你还能读好吗?(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1、刚读了课文,谁能告诉老师他们为什么而争?
(1)我们来看看第一自然段。这段文字抓住了鹬、蚌的什么来写?(板书:动作)
(2)这么多动词把刚才鹬、蚌相争的原因描写得很生动,谁来演一演?
(3)齐读感悟。
2、我们知道他们在用动作相争,那么接下来他们又是怎么样争的呢?请同学们默读2-3自然段,告诉老师这两段内容抓住了什么来写的'?(板书:语言)
(1)指名读句子。
(2)分角色朗读,体会“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内在含义。
(3)争出结果了吗?他们还会怎么样争执呢?谁来说一说?
(4)相机板书:两败俱伤。
(5)鹬跟蚌就这么相持着,你不让我,我也不让你。夜幕降临,他俩还在僵持着,虽然累得筋疲力尽,但没有人愿意先放手。最后让渔翁捡了一个大便宜,所以这个成语的后半部分就出来了——渔翁得利。
3、小故事蕴含着大道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大家想不想听?
4、课件出示故事,相机询问:“什么故事能化解一场战争?”(生自由说,能够复述课文内容即可)
三、拓展延伸
1、多年以后,鹬和蚌的子孙在一次在河边相遇。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儿呢?请同学们课后完成续写,期待你们的精彩故事。
四、布置作业
1、续写《鹬蚌相争》。
2、把这个故事回家讲给家人听。
鹬蚌相争教案 篇5
一、教材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1在读文中理解“涟漪”“心旷神怡”“无计可施”“饥肠辘辘”“反唇相讥”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鹬蚌相争的经过和结果,领会其中蕴涵的哲理。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复述课文。
二 、理念
对于本课,我的设计理念是这样的:语文教学要摒弃繁琐的分析和故作深奥的解读,追求简约和可接受性。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有教学价值的因素,设计简便有效的教学活动,借助恰当的教学媒体,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尤其是朗读、概括、复述等基本能力,真正做到“有效教学,朴素课堂。”
三 、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地采用恰当的教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于本课,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引导法,媒体铺垫法。引导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面对疑难豁然开朗。本文的“鹬”“蚌”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老师引导学生借助直观的图片,加上自己的介绍,这样学生很快就一目了然。“涟漪”一词学生较陌生,老师引导学生借助“涟”“漪”两字的偏旁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学生会印象很深刻。“心旷神怡”“暗自得意”得词语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这两个词语中的“怡”和“暗”是重点词,学生在不查字典的情况下,一下子明白其意并不容易,所以老师可以让学生说了词语的意思后再引导理解,这样就化难为易了。本文讲述的故事生动具体、活泼有趣,适合表演,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老师以巧送礼物为由,激发了学生表演的欲望,为学生较好地表演《鹬蚌相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 、学法
本课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应该在课堂上让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会复述,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言文的意思。在朗读和复述课文的时候,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以鼓励为主,不把老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讲故事背景:
同学们,战国时候,我国分为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王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2 默读故事,制造悬念。(出示)
鹬(ù)蚌( bànɡ )相争
蚌方出曝(pù),而鹬啄其肉。蚌合而(qián)其喙(huì)。鹬曰(uē):“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qín)之。
3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让人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说实话,老师不讲,能读懂故事的请举手。读不懂的很正常,因为这是一篇古文,能读懂的.确不易;读懂的超常,希望你在这节课上有超常的发挥。
4 这个故事的题目是《鹬蚌相争》,这节课咱们就学习鹬蚌相争的故事。(让生仔细看中鹬蚌两字后生说笔顺,老师板书课题)你了解鹬和蚌吗?(出示鹬蚌图片让生描述,师相机补充鹬蚌的生活习性和经常以什么为食。)有人把古文《鹬蚌相争》改编成了现代文,并且写得生动、具体,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的第110页,让我们共同分享。
【好的导入语能很快吸引学生,为学好本文做好铺垫。《鹬蚌相争》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有史料记载,老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介绍时代背景,可以使学生明白事情真相,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好习惯。出示文言文的《鹬蚌相争》,是故意刺激学生学习的盲点,激发学生学习白话文《鹬蚌相争》的兴趣。】
二读通故事 理解词语
指名分段读故事,师及时评价,及时引导学生读准多音字“露”“禁”的音,并讲清楚什么时候读什么音,读好难读字“踱”的音,及时引导生理解“涟漪”(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解。)“舒适”(凭着生活经验谈理解。)“心旷神怡”(学生说了意思后,引导学生知道“怡”的意思是愉快。)“用尽全力”“无计可施”(引导学生说了意思后,让生说说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从什么,然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懊悔”“饥肠辘辘”(重点引导生理解“辘辘”的意思。)“暗自得意”(重点引导生理解“暗”的意思。)“反唇相讥”(重点引导生有感情地朗读蚌反唇相讥的话。)“怒目相视”(老师读本段,故意读掉该词,让生谈谈使用本词的好处。)“轻而易举”(学生读文后找到四字词语,说了其意后,老师相机鼓励,你们真是轻而易举地找到了,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等关键词语的意思。
【一般在上精读课文的时候,老师会先让学生自由读一遍课文,然后检查字音是否读准,新词是否理解,句子是否读通。这是一节一个课时的电教观摩课课,对于本文,如果还用老路子,不仅时间不许可,还费时低效,因为本课很多四字词语用得恰如其分,老师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在读文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时候,老师或用图片辅助,或用动作演示,或用同义词代替,或用拆字法,让学生习得各种各样理解词语的方法。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有看到一篇就能读通的能力,学生在初读课文中,字音读准了,句子读通了,新词理解了,借助关键词语有感情地朗读了重点语句,可谓一举多得。】
三复述故事古今对照
1奖励初读课文时读得特别好的同学朗读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谁听过之后能把这个故事讲下来。
2指名讲故事,注意用上下面的词语:
阳光明媚 心旷神怡 口水直流
无计可施 饥肠辘辘 暗自得意
反唇相讥 怒目相视 轻而易举
3 再次出示古文,让生说说古文的意思,引导生重点理解“曝”和“喙”的意思。
4 小结现代文和古文的优点。
现代版的《鹬蚌相争》生动,具体,古文版的《鹬蚌相争》短小精悍。你们看,我们祖国的语言多么神奇啊!
【指名优秀者读全文,是对该生最好的褒奖,也为让学生复述课文打下了基础。复述课文并用上文中的四字词语,是本文的课后题,在教学中,相机把课后题融入教学中,扎实有效。再次出示古文《鹬蚌相争》,照应导入语,整堂课显得前后呼应,也巧妙地让学生明白了现代文与文言文的优点,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的兴趣。】
四理解故事 明白道理
1 故事读通了,会讲了,谁来说说鹬蚌相争的原因、经过、结果?(老师及时板书“啄”“钳”“渔夫得利”)
2 赵王听了苏代讲的这个故事,受到了什么启发?
3你学了这个故事,受到什么启发?
4交流。
5小结。
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生活中有许多悲剧都是因为赌一口气,争执不下而发生的。在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固然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但有时学会宽容,学会谦让,学会放弃,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鹬蚌相争教案 篇6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寓意深刻的寓言------《鹬蚌相争》,《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西汉的刘向专门把战国时候谋士们劝说君王的高招编成一部书,叫《战国策》。因为面对的是掌握生杀大权的国君,所以这些谋士就不能横冲直撞地对君王提出反对意见,而是常常拐弯抹角地假托一个故事来达到说理的目的,《鹬蚌相争》就是这样被成功运用了。
请同学们跟我板书一下课题。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鹬”这个字,你猜一下鹬是什么?同学们,见过鹬吗?我们来看看鹬。(出示图片)同学们,你看,鹬长着长长的腿,尖尖的嘴,它生活在河边,专门吃昆虫、甲壳动物等,也就是我们课文中的 “蚌”。同学们,请看,这就是蚌。(出示图片)蚌是一种软体动物,遇到敌害进攻,它把柔软的身体躲在两片硬硬的壳里,可以保护自己。
二、讲读课文。
1、认识了鹬和蚌,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鹬和蚌之间发生的故事吧。
2、读了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请同学们分段读一下课文。
其他同学思考问题:课文是围绕题目中的那个字来写的。(板书:争)
3、围绕“争”,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板书)
把事情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写,这就是一种写作顺序,事情的发展顺序。
有没有哪个同学可以帮他解决这些问题呢?
4、一天,风和日丽,蚌伸展开壳儿,伸了个懒腰,要晒晒太阳。这时,他怎样想?一只鹬从天空飞过,看到一只河蚌正在晒太阳,露出了肥美的肉,鹬会怎么说?于是?河蚌大吃一惊,急忙?
5、鹬是怎么表现的.呢?威胁是什么意思?你能读出威胁来吗?
面对鹬的威胁,河蚌害怕了吗?一点也不害怕,就是毫不示弱。而是怎么表现的?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鹬和蚌的对话。请两个同学演一演。
同学们,你能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鹬和蚌吗?傻在哪?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不去考虑后果。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就这样过了很长时间(相持)(板书:互不相让两败俱伤”)
最后导致了什么结果呢?(板书:渔翁得利)
我请一个同学读一下最后一段。
三、思想升华。
渔夫喜笑颜开,会说什么呢?听了渔翁的话,鹬垂头丧气地想?蚌呢,瞟了鹬一眼,叹了口气说?
这个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这个寓言故事就是告诉我们双方争利,互不相让,有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让第三者从中获利的结果。这就是“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四、拓展运用。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个故事曾经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在20xx多年前,就是这个小小的寓言故事,阻止了一场战争。战国的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自己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摩擦。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 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接下来,苏代开始讲了他的故事。 你们知道他讲的是什么故事吗?我仿佛看到你就是战国时的苏代,正在给赵惠文王讲鹬蚌相争的故事。开始复述故事。
苏代讲完了上边的故事,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赵惠文觉得苏代的话有道理,便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校园学生间的冲突,委曲求全只有一个结果:弱小的孩子可能屡屡成为出气包,但是强者可以从容的退让,因为他的撤退并不足以让弱者趁机将它消灭,强壮的孩子即使再谦虚也不可能成为弱小孩子的“出气包。”
通过故事讲述道理,这就是寓言的作用,也是寓言的魅力。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燕策二》,在《战国策》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会懂得更多。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你还知道哪些?狐假虎威、亡羊补牢、画蛇添足······
每个寓言故事都蕴含着一个道理。同学们,只要你认真去读,用心去悟,你一定会领悟出故事中的道理,它会教会我们如何做人。课后你可以多找一些这样的小故事来读一读。
五、作业: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