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命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谈生命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谈生命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脉络,明白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资料下载]
1.作者介绍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1900年10月5日生于一个北洋水师的军官家庭,福建长乐人。五四运动爆发时,满腔热情地投入青年爱国运动,并以写“问题小说”而引人注目,作品多涉及教育.男女平等.报国.婚姻家庭等问题。在此同时,还写了许多清新隽美的小诗,其诗集《繁星》.《春水》是这一类作品的代表作。其文笔隽逸,艺术精巧。冰心最喜欢的文学形式还是散文,其散文立意新颖,构思灵巧,独成一体,被当时读者誉为“冰心体”。冰心的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合集《超人》.《往事》,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小桔灯》.《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等。
2.时代背景
本文原发表于《京沪周刊》1947年第1卷第27期,是一篇带有哲理寓意的“生命体验”散文。这位世纪老人在《霞》一文中提及:40年代初期,在重庆郊外歌乐山闲居时,看到英文《读者文摘》上一个使她惊心的句子“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生命也一样。
3.名家品评
冰心,是一颗巨星,在中国文坛和读者心头已经亮了七十多年,这位最富有诗情的散文大家,其艺术成就曾得到许多作家的赞扬和肯定。清新婉丽,以情感人,是冰心散文的独特风格。她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片断,编织在自己的情感之中,凭着敏锐的观察和细密的情思,将情与景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给人以崇高真挚的审美感受。
冰心,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将近一个世纪,在这张人生的风雨表上,留下的生活脚印并不在一条直线上,且有深有浅。她是正直的,是一位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她那支多彩之笔,记下了她的成长,她的观察,她的感受,她的爱憎,她的忧患……
冰心,我们的诗人.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我们中国新文学的第一代开拓者,在她七十多年的文学创作中,真诚地展现了自己的时代。她那光彩夺目的作品,是给祖国人民的最大奉献,是留给人类的宝贵精神遗产。
《中国近代经典散文》
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可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记得雪莱的《咏云雀》的诗里,仿佛曾说过云雀是初生的欢喜的化身,是光天化日之下的星辰,是同月光一样来把歌声散溢于宇宙之中的使者,是虹霓的雨滴要自愧不如的妙音的乐师……这一首千古的杰作,我现在记也记不清了,总而言之,把一首诗全部拿来,以诗人赞美云雀的清词妙句,一字不易地用在冰心女士的散文批评之上,我想是最适当也没有的事情。
——著名作家沈从文
[整体感知]
1.语知归类
①生字注音
云翳yì 巉岩chán 羞怯qiè 心魂惊骇hài 休憩qì 骄奢shē 枭鸟xiāo 荫庇(yìn) 芳馨xīn 朔风shuò 丛莽mǎng
②词语积累
巉岩:高而险的山岩。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惊骇:惊慌害怕。
休憩:休息。
荫遮:枝叶遮蔽。
骄奢:骄横奢侈。
喧闹:喧哗热闹。
清吟:这里指清脆地鸣叫。
枭鸟:猫头鹰之类的鸟。
荫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比喻保护.照顾。
芳馨:芳香。
丛莽:大片茂盛的草。
叶落归根: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
云翳:阴暗的云。
2.理清思路
本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例,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生命的本质 生命的规律
揭示话题
谈 蓬勃成长 始而渺小.微弱,
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 奋勇前进 继而强健、壮大,
生 (复杂.曲折.多变)
任何力量 终而归于消亡,其
描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
命 (发荣滋长.繁盛凋零) 也无法阻碍 间幸福与苦难,顺
总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 它、压制它 利与曲折相伴随
3.讨论解惑
①“一江春水”经历了哪些生命过程的体验?(可用文中的关键语句回答)这些体验有无先后顺序?从中你领悟到什么道理?
“一江春水”经历的生命过程的体验: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的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静静的流着,低低的吟唱着;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使他心魂惊骇,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
所描写的几个“有时候”的情况,从事物性质和发生的状态来看,不分先后阶段,即不与人的生命历程的阶段一一对应。
这些情况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几种状况,显示了人生的丰富多彩:人生总是幸福与苦难.顺利与曲折相伴而随的。
“一江春水”“一棵小树”是比喻性的说法,描述它们的行进和生长现象,其实是生命的历程,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②通过“一棵小树”的经历,使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人的`生命历程,生命的规律就是从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最终归于消亡。生命始终向前发展,这是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挡的。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两点: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对生命的现象和规律进行思考,并感受和借鉴这种人生态度,加强生命体验,丰富人文素养。
2.学习本文用形象的比喻表达对生命感悟的写法,体会文中一系列形象所蕴含的意义。
[温故知新]
1.作者在谈生命时用了什么手法?
(用了多方设喻的方法,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
2.各用一段话概括“一江春水”的流程和“一棵小树”的成长历程。(各不超过50个字)
(答案不必统一,扣住关键语句说清楚。)
[讨论解惑]
①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最后一层全是议论,从表达主题方面说,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充分描写之后,再点明命意.阐明文旨.深化主题;从结构方面说,起着总绾全文的作用,由于文章具有哲理性.议论性的特点,所以最后一段具有作结论的性质。
②怎样理解“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
这是一句形象生动的话,本可以有多种理解,但在本文中,意思是:希望你的一生有丰富多样的经历,你才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美好。或者说人生应该经历幸福和痛苦.快乐和悲哀,只有某种单一的经历是不够的。这里的“云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或者说到了老年,具有无限感慨又感到幸福和欣慰的景况,可以指老年时,但也未必确指老年景况。
这句话是诗句,很有意味,可以让学生背诵下来,对于学生理解本文.体验生活.认识人生都有好处。如果可能,还可让学生仿写类似的语句。
③全文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丰富多样的。细说起来,随文章的展开,感情呈起伏变化状。文章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读出这种感情来;继而面对种种境遇,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的心情更是平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描写一棵小树则略有不同,一开始充分喜悦,充满希望,继而是“宁静和怡悦”,最后冬天来临,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
尽管全文的感情有起伏变化,但总的说来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的,作者借此文宣示一种健康.进取的人生观。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两点:①准确理解文章主旨;②培养生命意识,以乐观的人生态度直面生活中的困难.挫折。
谈生命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设想
《谈生命》是世纪老人冰心在仙逝不久前重新发表的一篇带有比喻象征和哲理意蕴的“生命体验”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宏阔形象,鲜明生动,而且文字精炼老道。全文是一篇“一段文”一气呵成,但是又思路清晰,章法严整。,开篇引出话题,接下来描写“一江春水”“一棵绿树”的生命历程,最后直抒胸臆,升华哲思,说出了作者历经百年沧桑,备尝酸甜苦辣的生命体验。文章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和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本文,重点在引导学生在理清行文思路的前提下,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树立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观念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品味精粹而蕴含丰富的文字
3、培养健康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树立珍爱生命的观念
2、认识生命的本质,养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
品味、探究精妙语言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用多媒体播放一组反映世间万物生机勃勃的画面,同时配以激昂高亢的钢琴曲《命运》,让学生思考看到画面都产生了哪些联想。学生欣赏多媒体画面,聆听音乐。
(设计意图:渲染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二、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文本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为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奠定基础。)
三、教师为学生提供四种学习方法
朗读法;点评法;构图法;质疑法。学生从四种学习方法中任意选择一种进行自主学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学生个性化阅读提供平台。)
四、说话练习
教师在多媒体上为学生出示三个与生命有关的开放性题目,让学生从中自由选择,进行表达。从教师给定的三个开放性题目中任意选择一个进行说话练习。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这节课的创新点,意在尊重每一个学生对生命的独特感受,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五、课外延伸
教师为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目,进行课外延伸。学生可以互相交流阅读感受。
(设计意图:利用图书馆,现代网络技术等语文课程资源,以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和课堂内外的交流,进一步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社会化。)
六、教师指导学生填写阅读体验报告单和自我评价单
学生从“知识上的收获,思想上的收获,方法上的收获”三个方面填写阅读体验报告单并进行自我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上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反思
《谈生命》是冰心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教学本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的读书活动。我认为语文课堂上绝对不能少了学生的朗朗书声,通过朗读,学生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可以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旨。因此,要通过朗读,引领学生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
在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和做批注的方法来进行学习。通过对重点段落和重点词语的点评赏析,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达到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的目的。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语句可能会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积累,我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阅读体会写在书中,以实现学生学习的深入和主动。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本节课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方法。针对本文画面感强,适合朗读以及语句含义深刻等特点,我为学生提供了四种学习方法,即:朗读法,构图法,点评法,质疑法。学生犹如进入了学法超市,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大程度的发挥了学生的爱好特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风采,促进学生自由和谐的发展。第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课堂教学不能只是就文本讲解文本,而是应当以文本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我设计了“创作天地”这一环节,里面设计了三间创作室:
1、以“生命”为话题说一段话。
2、冰心把生命比做春水和小树,你还想把生命比做什么?
3、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不怕困难,昂扬向上的人的事迹?
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将语文学习的空间由课内拓展延伸到了课外,实现了语文课堂的开放化,也使学生逐步意识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进而爱生活,爱语文。
谈生命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情感,理解文章的思路章法。
2、学习文章比喻的手法。
3、引导学生形成健康,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形象思维训练,思考生命现象和规律。
【教学难点】
生命现象和规律。
【教具】
配乐朗读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地球养育着无数的生命,置于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里,你常感觉不到它的不平凡,更感受不到生命这朴实的形式下面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哲理,冰心女作家却以散文的形式揭示了人生哲理,让我们一同去感受她启示我们的生命内涵。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重点体会文章主旨。)
二、探究新知
1、读:
⑴听配乐朗读,了解文章内容,分析其情感。
⑵自读课文,模仿配乐朗读的语气,语调,情感。
⑶检查朗读课文,同学评价。
(设计意图: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2、悟:
⑴谈一谈,你在阅读过程中获取的信息?(指导学生从思想内容,思路章法写作手段等多方面,获取信息。)
明确:
①作者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由生长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相福相生相伴的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②开篇:不说“生命是什么”而说“生命像什么”决定了全文的形象性,审美性隐喻性特点,提示话题。
正文:“一江春水”的全总生命历程喻示人生命历程中的几种状况,时而充满激情,时而快乐平静,时而愤激怒吼……
“一棵小树”情调寓意与上层一致,时而充满喜悦,希望、宁静、时而聚集、破壳、挣脱的力量……
结尾:总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主旋律。
③反复、比喻修辞:
⑵课文以“春水”“小树”比喻人生,它们与人生有什么相似之处?
明确:春水奔向海洋的过程曲曲折折,小树成长壮大的过程历经风风雨雨,正好像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其间有痛苦,也有幸福,生命存在于运动之中,生命的过程是进取、斗争的过程。
(设计意图:探究“一江春水”“一棵小树”的前进,生长过程与人生命相似之处,进一步把握主旨,思考生命现象和规律。)
⑶作者对人生感悟:借“一江春水来提示其哲理,你认为人生还可以以什么为喻?
(设计意图:加强生命体验,丰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描述的生命现象,规律以表现出的进取态度,形象思维、联想、想像的能力,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3、赏:浏览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其中蕴含的'深意。
(设计意图:揣摩品味,训练学生理性思维,提炼、概括的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
三、质疑
本课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还有没有没解决的问题?
四、反馈
1、你从课文中悟出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规律是怎样的?
2、“行程的终结,喻示生命的终结,此时“春水”的心态是怎样的?
3、最能表达主题思想的句子是什么?
4、综观全文,作者在宣示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观?
(设计意图:加深学习印象,了解学习效果。)
五、小结
讨论本节收获,代表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完成课堂小结,培训概括提升能力。)
谈生命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词语,理解“骄奢、荫庇等的词义;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体会文中联想和想象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讲练结合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语言提炼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整体感知全文内容,正确理解文意;运用跳读、精读品味文中最能表达作者人生感悟的句子;在分析品味中加深对生命体质的认识,达到领会文章主旨的目的;通过欣赏课文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通过体验反思将作品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培养学生健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重点:
认识生命的本质,品味探究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
感悟生活,养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味法、练习法、延伸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生命”二字}教师:同学们看到“生命”二字,你会想到哪些词语、景物和句子?
(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畅所欲言。如:①我想到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草,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②我想到了“伟大”,我觉得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每一个生命从开始到结束,都是一个伟大的过程。……)
教师:是的,生命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又是亘古不变的的话题,历代文人墨客都谈到生命这个话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世纪老人冰心的《谈生命》。教师写完标题。)
二.走进作者:
教师:同学们,你能介绍一下作者冰心吗?她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根据课前的预习以及知识积累回答)
教师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后,屏幕展示“冰心小档案”,请一名同学朗读。
冰心(1900.10.5—1999.2.28)福建长乐人,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其父谢葆璋是一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爱国海军军官,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冰心度过了着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生活。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更激发了她的爱国之情。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五四”时期,在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就读,后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1923年赴美留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的影响。她的作品热衷于以宣扬母爱、自然、童心为内容的“爱的`哲学”。
三.初读课文:
教师:现在请大家根据要求自己朗读课文。
(教师出示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找出生字新词;
②读出感情,品味作者对人生的认识。
(学生朗读课文后,指出生字新词,师生共同解决)
屏幕出示巩固字词①给加点的字注音。
惊骇( ) 枭鸟 ( ) 羞怯( ) 绯红( ) 怡( )悦
荫庇( ) 芳馨( ) 休憩( )
②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án岩( ) 云yì( ) 休qì( ) 骄shē( ) 穿枝fú叶( )
③解释词义:荫庇 骄奢 云翳
四.品味文章: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
⒈这篇课文中,作者把生命比做什么?它们分别经历了哪几个生命历程或哪几种生命状态?
(学生或自己思考或小组讨论后回答:①比做“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②奔流向前———汇入大海;历经四季——叶落归根;幸福、快乐、痛苦、悲哀)教师板书。
⒉在这几种生命历程中,“春水”“小树”表现了怎样的心理品质、情绪状态?
(学生答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的意思即可给予肯定)
⒊作者说人生的真谛是什么?
(生答:人生的真谛是不可能永远快乐,也不可能永远痛苦。)
五.欣赏课文:
⒈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篇文章吧,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并说一说为什么?
教师示范:我喜欢文中的“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它强调了人生的主动性,要想充实的度过人生,关键在于自己要从积极的人生态度出发,珍惜时间,珍视生命,尤其是遭遇不顺的时候,更不能被厄运压倒,对生活保持坚定的信念。不息的努力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学生从内容上说,语言上说,结构上说,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⒉教师:同学们你认为文中哪个词语值得积累?
(学生根据自己的看法提出,只要提出就应给予鼓励。如:卑微、渺小、吟唱、芳馨、云翳等)
教师:(把同学说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力用这几个词语说一段话,说不定我们这里还有第二个冰心呢?
(学生能用上几个词语,语言连贯,有内容且健康就给予表扬。)
六.体验与反思:
⒈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不要求答案统一。学生:遇到困难挫折时,要不灰心,要勇敢乐观有韧性,坚信雷雨过后就是彩虹;成功时,不被胜利冲昏头脑,要清醒的地认识到人生应随时准备迎接明天的挑战。用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感谢生命。)教师板书。
⒉在作者眼中“生命像一江春水,从雪山发源最终流入大海。生命像一棵树,历经四时,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好,现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照例句说说生命像什么?
(学生:生命像一轮月亮,历经圆缺,把清辉撒向大地。 生命像一棵小草,历经风吹雨打,展示自己的绿色。)
七.教师小结:
这篇文章中我们领悟到,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永远荆棘满路,这需要我们很好的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祝愿同学们再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勇敢乐观的面对困难,珍视生命,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板书设计:
生命像春水:奔流向前———汇入大海
谈生命 感谢生命
生命像小树:历经四季——叶落归根
教学反思:
这节课基本上能实现教学的预期设订。
⒈为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出信心,我设计的几个环节,如初读课文时字词的积累,品味课文时几个简单的问题,欣赏课文时语句和词语的提炼,都是从注重学生的语文基本功的角度出发。
⒉设计了“欣赏课文”这一环节,学生可针对文章的语句,提出非常多的看法,几乎设计到文章的方方面面,内容也不确定,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参与热情高,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看法,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再次获得学习的自信。
⒊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设计了“连词成句”“仿写”的环节,培养语文兴趣体现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广阔天地。
⒋力求实现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
谈生命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生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也是不同的。本文的作者冰心用形象的比喻表达作者对生命的体悟,启发我们认识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本文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例,接上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只有真正感受了,读者的心灵才会与作者的感悟碰撞出共鸣的火花来。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不说”生命是什么”,而说“生命象什么”用心感受自己的生命,由此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初三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深刻,学习本文,意在让学生能体悟作者对生命引发的思考,并能获得对自身的情感体验,不论粗糙或细腻,只要能谈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做到各人学中有得。
二、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初步理解、评价、鉴赏文学作品;能学会相互合作、相互倾听,并有条理、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课文的基本方法,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多角度地体验生命的真正内涵。
3、情感、目标: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获取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培养自觉探究意识,激发创新的欲望。
三、设计思路和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有关阅读的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再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本课采用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反思的教学环节,层层深入,课堂设计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加以各种形式的阅读设计,并结合说话训练,真正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内涵和意蕴,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获得对人生独有的情感体验和有益启示,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
1、生课前查找有关资料:收集有关“生命”的名言;
围绕“生命”的主题,举出一个实例。
2、教师课前准备: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地选取有关对“生命”的感悟的内容,设计几个有梯度的主问题让学生由浅入深地体悟生命的内涵。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播放贝多芬的《生命交响曲》并朗诵汪国真的诗作《生命,生命》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师:1、但人的生命却只有两万多天,我们不禁深深叹息:人生是如此短暂!但是在如此短暂的人生中,我们可以面临许多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坚强、勇敢和快乐,也可以选择脆弱、逃避和悲伤,甚至是死亡。
2、简介作者:冰心(感受她对生命的理解,从中你会得到哪些体验?)
[一堂课的开课,犹如小提琴演奏,第一个音符就定下了乐曲的音调,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此处的配乐朗诵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课文情境。]
(二)整体感知
朗读
师:请大声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2)自主探究:文章写了生命象什么?领悟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规律(提示:可抓住文中的词语概括)
生:大声朗读课文,归纳结构概括课文的内容。(并由此形成板书)
(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研读赏析
选读
师:作者说生命象“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你认为有没有道理,你更赞同那一个说法,说说自己的认识。
生:畅所欲言------
师:(过渡)这篇文章所以如此震撼我们,是因为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
寻读
师:以第二段为例,请寻找课文中用得非常好的词语,用圆圈标出来,想一想为什么用得好?
生:合作探究(四人一小组),讨论回答(推荐小组中的代表发言,各种的发言意见基本上已经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找出来了。)
生:“快乐勇敢”写出----
“享乐”是----;
“冲破”、“不屈”体现生命的顽强;
-------
教师小结:这些富有表现力、生命力的词句是很能表达作者的情感的,也才使文章显得更为生动,朗读时特别应注意。
师:朗读指导:注意把握朗读技巧(1)注意语速、语调、停顿、重音。(2)理解内容,有表情地加以朗读。
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范读并评议;着重讨论朗读时对重音的把握;再齐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小组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相互间进行智力启迪和互补,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抓住学生讨论中的最佳契机,适时加以点拨,如有争议的或带有共性的问题再作集体指导,培养学生选择、分析语言信息的能力。再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创造一种情景氛围,让审美主体体会审美客体的语言美、情感美,获得美好的享受]
师:通过朗读,我们感受了作者的情感,那么由生命你还联想到什么?仿写“生命象------”
(生:生命像小说,不在于长而在于精。
生命中要有梦,活得精彩、充实才有生命。
生命像品茶,品味时,有时有淡淡的苦味;有时有淡淡的清香。
生命像浪花,有风平浪静,也有惊涛骇浪。
生命像路,有时平坦,有时崎岖,这样才缤纷。
生命像火把,应该使劲燃烧。
生命像蜡烛,都很短暂。
生命像万里长城,没有止境。
生命像一场戏,有悲欢离合也有喜怒哀乐。
生命如同父母的爱,应该学会珍惜生命,懂得爱的真谛。)
[文学作品的美是内敛的,是开放的,就看你如何去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这需要我们去想象。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此处的说话训练,是真正挖掘出了学生个体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更开拓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达到创造想像的升华。]
过渡:无论怎样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作者从小的自然现象悟出大道理是很能启发人的,同时,她对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开。
研讨
师:从文中找出作者对生命的几点思考?最能表达课文主题思想的是那一句或哪几句
生:齐读最后三段,加以归纳概括,并由此形成板书。
[这是作者对自然现象联想到生命的哲理的归结,也是教学文本内容的整体完成]
(四)体验反思
师:1、读罢全文,你感受到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
生:生命只有一次,应好好珍惜;
人总是要死的,选择死亡的方式可以不同;
生命是宝贵的,应该活得精彩。
(学生的回答,没有与具体生活实际相联系,还有的学生就直接谈课前摘录的有关生命的名句,这个问题的设计就不能体现出联系实际生活的意义,而学生自身对生命的感悟要进一步深入挖掘也受到阻碍。由此,教师做了引导,以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师:引导
请用下列格式说话:“我感受到,生命因为……而美丽”,再联系到生活实际。
示范:我感受到生命因为自强不息而美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又瞎又聋,但他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终于“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生:思维非常活跃,回答时语言表达非常精美。
(生:我感受到生命因为顽强拼搏而美丽,张海迪阿姨下半身不遂,但她顽强与命运抗争,而《轮椅上的梦》成了激励青年上进的明灯。
我感受到生命因为有无限的价值而美丽,伟大的作家鲁迅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我感受到生命因为奋斗而美丽,像居里夫人,一生都奉献于发明上。
我感受到生命因为助人为乐而美丽,雷锋的一生都用于为人民服务中去。等
[这个说话题目的设置,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不仅突出文章的重点,更为重要的是能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如果没有第二步教师的提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可能如此活跃地“动”起来,而学生精彩的回答再次刺激着他们自己“说”的欲望,这是他们相互倾听、交谈而引发的结果。]
(五)总结概括
师:文章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永无止境。每当夜深时,我合上眼睛,眼前总会浮现这样一幅幅图景:鲁迅在夜里一边咳嗽,一边写文章,昏暗的灯光下,发出内心的《呐喊》;卡夫卡彻夜写完自传体小说《判决》,完成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普鲁斯特从35岁到死,生活在暗室中,门窗紧闭,房间里点着蜡烛,《追忆似水年华》成为他唯一的安慰。这是一群孤独的人,这又是一群灵魂饱满的人。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青春的生命不必像他们那样有太重的负荷。我想说的只是,哪怕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平庸,也别让我们的生命之花枯萎,别让我们的精神之花凋谢。
(六)布置作业
以“由生命联想到……”为范围,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感受;题目自拟;体裁不限。
[阅读与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既是阅读训练的深化,又是写作训练的一种方式,两者可以教学相长,相辅相成]
(七)板书设计
生命象春水
谈生命生命的本质,生命的规律
生命象小树
[板书设计主要以突出课文的重点内容和阅读的方式,可以使复杂内容简单化、明确化,把感性东西理性化,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归纳、感悟的能力。
谈生命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
1把握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旨。体会本文中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
2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像,感受文中的鲜活的形象,揣摩文中蕴含的哲理。
3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体会本文中比喻修辞的巧妙运用。
2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像,感受文中的鲜活的形象,揣摩文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的哲理意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预习: 学生预习课文,扫除阅读障碍。课外搜集作家作品、人生格言警句等。 教师介绍作家作品知识、背景知识、文体知识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命,作为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之一,中外文学史中,许多大师都曾为探索它的真谛历尽艰辛。为捕捉生命的踪迹,屈原发出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悲壮誓言;为实现生命的价值,李清照唱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浩歌;为了描摹生命的姿容,泰戈尔勾勒了一幅“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旷世佳境。而挚爱文学的冰心老人告诉我们,生命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的《谈生命》。
板书课题:谈生命——冰心。
二、检查预习
1、简介作家作品
2、朗读课文 积累字词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
惊骇( ) 枭鸟 ( ) 羞怯( ) 绯红( ) 怡( )悦 荫庇( ) 芳馨( ) 休憩( ) ②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án岩( ) 云yì( ) 休qì( ) 骄shē( ) 穿枝fú叶( )
三、整体感知
1.理清行文思路
提问:本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请说说你对文章思路的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
第二层:(“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
第三层:(“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
第四层:(“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到结尾)总结上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本文虽然不分段,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很容易看出行文的层次来。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本文用充满哲理性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抒发了一位世纪老人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和绝唱。
你认为下面这些说法对不对?为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进行小组交流。
A、作者把生命比做一江春水,描绘出奔流入海的壮观画面,豪放中又不失浪漫。
B、生命的历程应当有欢乐和痛苦,这样才能使人走向成熟。
C、作品结尾暗示人们,生活中有很多不幸和痛苦,它为编织美丽的人生创设了机遇。
D、我们个人的生命是渺小卑微的,因而也是痛苦和美丽的。 教师适时适当参与学生的交流,并给予指导。
此环节的设计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和甄别能力,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
四、研读探究,感受形象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像,感受文中的鲜活的形象,揣摩文中蕴含的哲理。
(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提示:“是什么”是下定义;“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决定了全文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的特点。
(2)作者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充发展开,请联系思路,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提示:“一江春水”“一棵小树”是比喻性的说法,描述它们的行进和生长现象,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3) 学生齐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也不敢信来生”,想象春水一路高歌的情形。 四个“有时候”。体现流程的丰富多彩。
聚集、奔注、冲倒,挟卷、奔腾、回旋等词体现了高昂激越的气势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快乐勇敢、享受、愤激、心平气和、快乐又羞怯、心魂惊骇、憩息睡眠等词刻画了“春水”的性格、情怀。
(4)学生齐读“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 品味相关词句,感受一棵小树鲜活的形象。
小树生命历程中的几个连续的阶段代表了人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生命终结。 聚集、欠伸、破壳、伸出、吟唱、跳舞、挣脱、挺立、抬头等词体现了小树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
勇敢快乐、宁静怡悦体现了小树勃发的生机、恬淡从容的情怀。
(5)学生大声读课文,悉心体味作者的情感。
(6)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中包含着什么哲理? 对“不是每条一条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
五、拓展延伸
1、作者说;“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生命的认识。
2、“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请你试着用生动的语言,仿写这个句子。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课外阅读冰心散文,赵丽宏的《生 命》 史铁生《我与地坛》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