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所见》教学设计

2025/11/21教案

此篇文章《所见》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所见》教学设计 篇1

主要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最终达到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诗句意思。

3、想象诗歌描绘的生动景象,体会牧童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所见》。

学生跟着我一起书空:所见——袁枚(板书)

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所见》,同位互相解决生字问题。

2、老师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指名拼读;领读,带词读。

3、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品读古诗:

1、想象每一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师:我带着大家读一读,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能想象出哪些画面呢?

师生共同读诗歌。

师:多读几遍吧,这样你会想到更多的画面。学生又读几遍才停下来。

师:谁来告诉大家:是谁骑黄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是牧童。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光着脚丫,穿着马褂、戴着斗笠的小男孩骑在牛背上。

师:很好!谁能说说这头牛长得怎么样?

生:这是一头很肥的黄牛,肚子吃得鼓鼓的,走起路来尾巴左摇右摆。

师:真棒,你们很会想象!小男孩坐在结实的牛背上开心吗?你从哪句诗歌看出来的?

生:从“歌声振林樾”可以看出来。

师: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意思?

生:牧童很高兴,唱起歌儿,歌声传遍了整个树林。他的嗓子很好听,又响亮,树上的.蝉也跟着唱起来了。

师:你说的真好!这蝉真可爱!小男孩喜欢它吗?你从哪句看出来的?

生:我从“意欲捕鸣蝉”这句看出来的。

师:你真会读书!那“忽然闭口立”又是啥意思呢?

生:小男孩立刻闭嘴不唱了,悄悄的站到树下望着上的蝉。

师:说的真好!这个孩子给了你什么印象?

生:可爱、机灵、活泼。

拓展:

师:大家说的真不错,请讨论一下:接下来,小男孩会怎样做?

生1:我认为他没爬上树,因为这样摇动树枝后,蝉就会害怕,然后飞走了。

生2:是的,这样就不能听到蝉唱歌了。

生3:我认为作者袁枚应该跟小男孩帮忙,回去拿网子来网它就行了啊!

生4:不行,老师讲了:我们要爱护小动物,它是有生命的,它的家在树上,我们带回家它会死去的,它是属于大自然的。

生5:我认为他是个小科学家,他要仔细观察蝉的样子生6:黄牛得安静才行,如果黄牛在树下叫,一定会吓走蝉的。

师:你们知道的真多,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诗人袁枚看到这幅捕蝉的画面就写下了《所见》这首诗。假如你见到这情景会怎么样做?

生:诗人那时候没我们现在条件好,如果是我,我会用妈妈的手机拍照,然后放在网上,让大家看的。

生:我爷爷在家耕田了,我家的牛也很温顺的,我也要骑在牛背上玩。

师:你太可爱了,有机会老师帮你拍照,好吗?

作业:

请把这美丽的画面保存到我们的大脑中好吗?师生共同背诵古诗《所见》

《所见》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二册第四组教材:《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可爱。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学情分析

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咱们班的许多同学都会背很多的古诗,今天呀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背给大家听听呢?

2、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呀,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诗,《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释题:出示“所”,认读“所”,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谁给“见”组个词,“所见”应选那种解释。

“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人袁枚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范读、一边听一边注意生字的读音。

2、你们也来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确。

3、离开了古诗,这些词语还认识吗?(课件出示--指名读并小老师读---齐读)(带拼音)

所见 牧童 捕捉 蝉鸣 闭口 站立

4、拼音帽摘掉了你还认识这些字宝宝吗?(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

所 牧 捕 蝉 闭 立 诗 林 童 黄

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

5、拿出生字卡片一边读一边摆出这些生字。

6、把生字卡片上的生字读给同桌听听。

7、游戏:我说你拿,我说你猜你拿(老师读生字学生拿出相应的卡片)。

8、送生字宝宝回家。

师:1 2 3 4 5 6 7

生:我把生字送回家。

现在生字宝宝都躲进了故事中,看看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1) 自由读古诗。

(2) 个别读。注意翘舌音、平舌音、前后鼻音的读法。

(3) 划停顿读。

(4) 齐读。

9、读了古诗你知道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快和同桌说说吧。

交流读诗的.体会,抓住重点的词:意欲、林樾等来理解,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想认识这个可爱的牧童吗?(观看视频)进一步理解诗的意思。

三、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师:(动情地)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他的心情怎样呢?

交流:自由、快乐、和悠闲

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我们就带着快乐的心情来读这前两句。

个别读,齐读。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咦?歌声怎么停了?

发生什么事了?

生: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 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自由朗读)

《所见》教学设计 篇3

一、看图激趣,初读感知

1、示图:

谁知道这是什么呀?

(知了)

图上画着谁想干什么?

有一天,清代大诗人袁枚在树林边亲眼所见这样的情景,为此他还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学生答)《所见》。

2、课件出示课题,师:

谁愿意把诗题读给大家听听?

“所”的字音读得真准:

你读,我读,齐读。

“见”什么意思?

“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3、这是一首很有意思的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为难读的字音可以做一下小记号,多读几遍。

4、指名读,检查字音。

(正确竖起大拇指表扬他,不正确帮助指出并带读)

5、同桌互读:

先互相检查读音,再说说你记住了哪些生字,有什么好办法。

6、出示生字词:

猜字谜:

骑牛看文章──牧 牧童是干什么的?

门里有个人才──闭 闭口是什么意思?

“捕”为什么用提手旁?

捕捉:小动物最怕小朋友捕捉他们了。

“蝉”为什么用虫字旁?

“立”的反义词是什么?

“所”在哪见过吗?

开火车读。

7、看,生字宝宝又回到了古诗,没有拼音的帮助,会读吗?

齐读。

二、简述诗意,感知大意

1、老师这有关于这首古诗的动画,想看吗?可要仔细看哦,说不定,你看完动画就知道这首古诗的意思了。

2、小组读,讨论:

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打“?”。

3、反馈:

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

(板书 ?)

4、齐读:

学习古诗,朗读是个好办法。其实读古诗跟唱歌一样是有节奏的,这种每行都是五个字的`诗叫五言绝句,读时一般是前二后三。

(板书记号)

5、范读。

6、朗读竞赛:

每个小组推选出读得最棒的小朋友。

三、图文结合,再读感悟

教师配乐简述第一句诗意,激发诗情。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

第一句诗打在“牛与牧童”图上。

自由读──指名读。

做动作读──齐读。

2、课件演示“牧童捕蝉”图,问:

牧童正快活地骑着黄牛,高声地唱着歌儿,可忽然他却闭上嘴巴,悄悄地从牛背上下来,站着,这是怎么回事呀?

3、反馈:

读诗第二句。我们读这句时,可要小声点,别把蝉吓跑了。

4、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指名读──齐读。

5、多美的一首诗,我们连起来读一读?

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背诵

1、这首诗配乐朗诵可美啦,听。

2、多好听呀,请你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读读背背,待会儿我们配乐背一背 。

3、扮演小牧童,边做动作边背:

⑴ 引背。

⑵ 同桌对背。

⑶ 齐背。

五、指导书写

1、观察位置:

提醒学生“林”字左边“木”的捺变成点,“童”、“黄的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2、教师范写,同时讲解。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4、评价。

六、拓展延伸

补充诗歌。

《所见》教学设计 篇4

[情景说明]

《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情趣:

野外的林阴小道上,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是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而那不知祸的小东西仍在自鸣得意地“知了……”个不停!

[教学过程]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初读古诗。

师:在夏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些什么呀?

教师倾听学生的谈话,了解学生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古诗《所见》。

师: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儿,可以捉螃蟹呀,采莲蓬呀!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学生听教师范读古诗。)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

生:他看见了一个小牧童。

生:他还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

生:他看见了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后,教师了解学习情况。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采用的方法是“苹果”字卡认读,读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可以贴大黑板上的大树上。在认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三言两语的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所:(引导: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闭:(引导:闭上我们的小眼睛。)

立:(引导:立正的立就是这个立。)

蝉:(引导:蝉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动物呀?学生畅谈后出示蝉的图片,小结:蝉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动物,夏天的时候,他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人们也就叫他“知了”。你看,这只蝉飞呀,飞呀,飞到了大树上。(将图片贴到黑板上的大树上。))

牧童:(引导:放牛的孩子就叫牧童。)

捕捉:(引导:小动物是最害怕小朋友捕捉他们的。)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了课文中,但是,我们还是认识他们,我们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的。齐读古诗。

第二版块: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儿在飞,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读齐读)

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

生:他是这样骑黄牛的。(边说边做动作)

师:做上动作,你再来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

生:(得意的边做动作边朗读。)

师:好神气呀!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哦!(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

生:(骑黄牛,读古诗。)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突然停止音乐)“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生: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生: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

生: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生:还有诗的后面说了,“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就是说他想住蝉。

(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体验到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

(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很大声地读)

师:哎呀,蝉儿飞跑了,你太大声了。你再读一读。

生:(小声地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

生:(齐读)

师:你们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

生:(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捉到了,有的认为没捉到。)

师:你说捉住了,怎么捉住的?来,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指大树上的“蝉”)

生1:(上台后没有捉到蝉,太高了。)

师:哎呀,树太高了,爬不上去呀!怎么办那?快帮小牧童想想办法呀!

生2:可以搬快石头来,踩在石头上爬。

师:(向四周看)小树林里没有找着大石头块呀,再说,石头块也太矮了!怎么办呀?

生3:骑到黄牛身上去,踩在黄牛的背上,就可以够得着蝉了。

师:好办法呀!那你来试一试!

生:(把小凳子当黄牛,踩在黄牛上捉住了“蝉”。)

(鼓励孩子有独特的意见,引导孩子帮小牧童想办法,克服困难,把蝉捉住。让孩子用自己想出的办法模拟表演,捉住黑板上的那只蝉。)

师:小牧童终于捉住了这只蝉,你高兴吗?

生3:高兴。

师:这只“蝉”就是你的了,你可要好好对待它哟!小朋友们喜不喜欢这个小牧童?喜欢就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呀?

生:喜欢。

师:那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我们把这首诗背下来。

(练习背诵)

第三版块:指导书写。

一、示范指导:这节课,还有几个生字朋友,我们要会写。(粉笔演示,重点指导“林”,木字作为偏旁,一捺改为一点,注意点的位置。)

二、自由练习书写。(播放音乐:《快乐的小牧童》。)

三、集体评议:引导学生观看一个小朋友的字,观察他哪儿写得好?如果把哪一笔改一改,就更漂亮了?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

学生齐背古诗后教师讲述:不止这一首,其实还有很多古诗是写农村的事儿,老师这儿有几首,把它送给爱诗的孩子。

推荐古诗:《小儿垂钓》、《池上》、《四时田园杂兴》。

[评析]

古人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这堂课做到了: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诗重趣,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快乐的小牧童》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于是,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正所谓:“文章读的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原创作品)

《所见》教学设计 篇5

一、复习导入

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

1、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

生1:静夜思

生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

(出示课件:叶绍翁)

2、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古诗的学习中认识到他,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从你们的介绍中,老师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课件板书:南宋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特别引起老师关注的是,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建欧。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

2、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

生2:所见是看见的意思

3.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

生: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5、到底是怎样一幅画面呢?(出示课件:秋夜图/音乐伴奏)

6、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有一位诗人久久不能入眠、

7、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8.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9、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

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3.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4.诗人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图片,一轮明月)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

生1:我们一家人吃月饼,看月亮、

生2:全家围在一起很开心

是啊,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饼,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月亮真美啊!

5.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美,不美。

6.看来意见不统一,说说各自的理由。

生:不美。因为作者此时,深处他乡、

7、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

生: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一定……、、

8.说的真好,这里有个关键词,动客情,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的想想,在这样一个月圆的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9.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因此,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心情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取代,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

11.大家读的太好了,赵老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

10.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图:篱笆下的一盏灯)

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11.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12.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诗人和你们一样,他虽然没有看到篱笆后的情景,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然后告诉我答案)

13.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

师:你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

15.你们知道孩子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16.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捉蛐蛐的吗?(生:………)你们想捉蛐蛐吗?(想)好,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童年时代,在老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

17.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放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因此,这儿挑应读tiao(第三声)

19.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心,快乐……)板书:快乐

20.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诗歌的最后两句?(个别读全班读)

21.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情,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

《所见》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认识6个生字:所、牧、捕、蝉、闭、立。

2.会写3个生字:立、童、黄;写好这3个字的占位和字形。

3.学习猜字谜和编儿歌的记字方法,了解汉字的由来。培养写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清代大诗人袁枚,他在郊外游玩时,把看到的情景写成了一首诗《所见》。现在,老师把看到的情景说出来,你们来当诗人来写诗好不好?

我看见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牧童骑黄牛。

牧童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间回荡————歌声振林樾。

他想要捕捉树上的鸣蝉——-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上嘴巴,站在树下一动不动。——-忽然闭口立。

同学们可真聪明,一下就把诗背了出来,现在我们连起来读一读好不好?

二、识字、写字

1.识字。

(1)出示6个生字:同学们读的真好,作为奖励我们玩一个游戏好不好?老师这有好几条小鱼,但是他们都忘记了自己的名字,你能帮他们找找自己的名字吗?第一条小鱼叫…

(2)这些字啊,都是要求我们要会认的,小朋友们都会哪些记字方法呢?(贴卡片,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今天就请大家用这些方法来记一记这些生字吧!谁来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哪个字?(中间一两个字可以问,小朋友都记住了吗?或我们一起读一读,它念?)

捕:捕东西用什么捕。(用手)所以它是提手旁。大家的方法都很好,

①老师现在编谜语,你们来猜猜老师说的是哪个字,(才进来就关门(闭))。你们真实太聪明了。

②那现在老师编儿歌,你们再来猜猜老师记的是哪个字。(我去上学校,树上知了叫。平时看不见,夏天凑热闹。(蝉))它就是——蝉,它还有个名字叫知了,是一种小昆虫,所以它的部首是——虫字旁。

③字理识字:小朋友们真是太厉害了,那现在请小朋友看图片,你能根据图猜出它是什么字吗?猜到的小朋友举手告诉老师。(出示立的演变)我们刚从看的就是“立”的演变过程,其实我们现在用的方块字都是这样演变而来的,是不是很有趣啊?一个字就是一幅图,多美呀!小结:我们小朋友识字的方法真多啊,有——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师指板书,学生回答),还可以用——猜字谜和编儿歌,这节课,外面还了解了汉字的演变,希望小朋友们用上这些方法,认识更多的字。

2.写字

(1)课文里还有几个要会写的字,我们看,它们念:立、童。

(2)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字(立、童),

①你发现它们有什么联系了吗?(立:独体字,童:立做部首)你可真会观察,立不仅是一个独体字,它还可以当部首。

②那他们在书写时有什么不同呢?(立:独体字时,笔画粗,字形要舒展;童:立做部首,要写的紧凑,扁些。)

③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呢?他们在田字格中怎么占位呢?(横中线和竖中线上都有什么笔画呢?)我们一起看黑板。

(3)师示范:(用彩笔,线上的字用红色写)师边说边写,立是个独体字,它要写在田字格的中间,而且笔画要写的舒展些,点要正好写在竖中线上,短横居中,不能外延,点、撇写在竖中线两侧,最后一笔是(横)是什么横(长横);童,当立做部首时,它就要写的扁些,点在竖中线两侧,底下一笔(长横),他要写在横中线以上,不能写在横中线上,里的竖要向里倾斜,横折正好写在横中线上,折也要向里倾斜,竖写在竖中线上。下面两个短横,第二横稍长一些,但也不能外延。再请小朋友观察一下这两个字,这个童的`横画特别多,哪一笔横最长呢?对了,就是第二笔,立字的长横,其他笔画都比他短,不能外延。

(4)现在请小朋友们用书法的眼光来欣赏一下这两个字,老师边讲,手边比)立,上窄下宽,像个什么形状?(三角,用蓝笔画上)童,上窄,下窄,中间宽,像什么形状?(菱形,用蓝笔画上虚线)小结:我们在写这两个字的时候,不光要注意笔画在米宫格中的位置,还要写出美观的字形。

(5)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把这两个字写进米宫格里吧,外面一个字写3遍。写的时候要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肩平、背直、足安。评改:现在请小朋友们放下笔,看过来,我们看看这位小朋友写的怎么样?(评的时候主要看笔画又没有压线。字形像不像三角形和菱形)

(6)现在我们再来看看“黄”字,小朋友觉得黄应该写成什么形状啊?(菱形)小朋友们可真会观察。黄字也要注意写成上窄、下窄、中间宽。它中间的那一笔横也是(长)横?黄字的部首是?(草字头)这是两个小朋友写的草字头,小朋友看看,哪个写的好。(哪里好?两个竖要向中间倾斜,第二笔竖比第一笔竖更高)。那现在我们抬起头来,看老师写。先写一横,然后两个竖写在竖中线两边,顿笔写下来。接下来一笔(长横)。接下来一笔竖,他应该(向里倾斜)横折正好写在横中线上,折要想里倾斜,底下撇和点写在竖中线的两边。

(4)现在我们再把“黄”也请进米宫格吧!也是写3个。

(5)生写,师巡逻指导

(6)评改。(评的时候主要看笔画又没有压线。字形像不像三角形和菱形)小朋友没写好的地方,我们快修改一下吧,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